知名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已申请破产

智车科技

3天前

2月27日,深陷停摆危机的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等媒体专访时回应“跑路失联”等传闻,称其春节前离境并非失联,而是“为寻求海外融资及新业务机会”,并强调每天仍与股东、应急小组及政府部门保持高频沟通以解决财务危机。

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4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受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标志着这家曾估值90亿元、以自动泊车技术闻名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作为国内ADAS领域最早实现量产的本土Tier 1供应商,纵目科技迎来了令人唏嘘的结局。

纵目科技2013年以环视ADAS系统和低速L4泊车技术切入市场,凭借早期量产能力迅速崛起,客户覆盖长安、吉利、赛力斯等车企,2022年营收一度达4.2亿元,泊车市场占有率升至5.6%。然而,光鲜的表象下是触目惊心的财务失衡。

据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2.72亿元、3.35亿元和3.69亿元,同期的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纵目科技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毛利率常年低于15%,且研发投入占比超50%,其核心业务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毛利”循环。

纵目科技过度依赖车企订单的脆弱性在主机厂自研潮中彻底暴露。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93%的收入,过度依赖车企订单的商业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成为致命弱点,长安汽车转向自研后,纵目失去核心订单,华为接管问界泊车方案更令其市场份额遭腰斩。

战略失误与技术掉队加速了纵目科技的溃败。当行业转向务实的L2+/L3级辅助驾驶时,纵目仍执着于长周期L4级项目,错失高速NOA市场窗口期。2024年成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押注L4级充电机器人“闪电宝”。然而,FlashBot推出后市场反响平平,缺乏实际买方和应用场景,短期内根本无法直接兑现利润。内部员工评价此举为“画饼充饥”,双线作战进一步抽空现金流,泊车技术迭代停滞。

更致命的是,其技术溢价空间被智驾平权战略挤压,纵目科技的技术溢价空间被彻底挤压。

2月8日一纸“封楼通知”彻底终结了这场资本幻梦。

2月27日,深陷停摆危机的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等媒体专访时回应“跑路失联”等传闻,称其春节前离境并非失联,而是“为寻求海外融资及新业务机会”,并强调每天仍与股东、应急小组及政府部门保持高频沟通以解决财务危机。

IPO三连败,续命落空

资本逻辑的崩塌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纵目科技曾试图冲刺IPO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续命,但在奔赴资本市场的征途中,纵目科技多次无功而返。

2017年,纵目科技首次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但仅数月后便宣布摘牌。此次尝试未带来实质性资金支持,反而暴露了公司早期财务与治理问题。

2022年11月,纵目科技转战科创板,计划通过资本市场缓解资金压力。但次年9月撤回IPO申请。原因包括持续亏损、技术竞争力不足及车企自研潮的冲击。

2024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股递交了IPO申请,最终却未能通过审核。此时公司已深陷欠薪、高管离职及业务萎缩的泥潭,市场信心彻底崩塌。

融资方面,2021年6月,纵目科技官宣完成累计金额1.9亿美元D轮融资。D1轮由日本电装领投,重庆两江新区股权投资基金、湖州环太湖集团及晶凯资本跟投。D2轮由同创伟业、高远资本和朗泰资本领投,D3轮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复星(重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海科创投集团、兴业银行等跟投,老股东君联资本、高通创投和晶凯资本持续跟投。

2022年3月,纵目科技宣布完成超过10亿元的E轮融资,由东阳冠定领投,远海基金、临芯资本、佐誉资本、复朴资本、青岛元盈、泰有资本及老股东湖州环太湖集团和创徒投资跟投。

但是,纵目科技“重研发轻盈利”的模式在资本寒冬中难以为继,2023年D+轮估值较峰值缩水40%,2024年港股IPO失败后彻底失去融资能力。

纵目科技十年间完成10轮融资,累计吸金22.47亿元,联想、小米、君联资本等顶级机构加持下估值一度突破90亿元。

三重绞杀,沦为“中间层弃子”

小米通过旗下‌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于2021年5月入股纵目科技,累计投资2.1亿元,持股比例约4.73%,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

可以说,纵目科技与小米汽车的深度绑定,既是其高光时刻的见证,也成为崩塌的加速器。作为小米汽车核心生态链企业,纵目科技曾以Tier 1供应商身份深度参与小米SU7智驾系统开发,提供包括软件算法、传感器融合等核心技术支持‌。但是,小米SU7召回原因中的“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可能与纵目科技存在直接联系。

图片

技术缺陷引发的产品危机暴露了纵目科技在研发能力、数据积累及商业模式上的多重短板,而小米作为战略股东和核心客户的选择性撤退,则加速了这一结局。

纵目科技残值能否通过破产重整变现尚未可知,但这场崩塌无疑为行业树立了一面沉重的镜子:在自动驾驶的马拉松中,活下去的哲学远比融资额的数字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非智车科技)”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标题 : 知名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已申请破产

2月27日,深陷停摆危机的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等媒体专访时回应“跑路失联”等传闻,称其春节前离境并非失联,而是“为寻求海外融资及新业务机会”,并强调每天仍与股东、应急小组及政府部门保持高频沟通以解决财务危机。

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4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受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标志着这家曾估值90亿元、以自动泊车技术闻名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作为国内ADAS领域最早实现量产的本土Tier 1供应商,纵目科技迎来了令人唏嘘的结局。

纵目科技2013年以环视ADAS系统和低速L4泊车技术切入市场,凭借早期量产能力迅速崛起,客户覆盖长安、吉利、赛力斯等车企,2022年营收一度达4.2亿元,泊车市场占有率升至5.6%。然而,光鲜的表象下是触目惊心的财务失衡。

据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2.72亿元、3.35亿元和3.69亿元,同期的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纵目科技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毛利率常年低于15%,且研发投入占比超50%,其核心业务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毛利”循环。

纵目科技过度依赖车企订单的脆弱性在主机厂自研潮中彻底暴露。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93%的收入,过度依赖车企订单的商业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成为致命弱点,长安汽车转向自研后,纵目失去核心订单,华为接管问界泊车方案更令其市场份额遭腰斩。

战略失误与技术掉队加速了纵目科技的溃败。当行业转向务实的L2+/L3级辅助驾驶时,纵目仍执着于长周期L4级项目,错失高速NOA市场窗口期。2024年成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押注L4级充电机器人“闪电宝”。然而,FlashBot推出后市场反响平平,缺乏实际买方和应用场景,短期内根本无法直接兑现利润。内部员工评价此举为“画饼充饥”,双线作战进一步抽空现金流,泊车技术迭代停滞。

更致命的是,其技术溢价空间被智驾平权战略挤压,纵目科技的技术溢价空间被彻底挤压。

2月8日一纸“封楼通知”彻底终结了这场资本幻梦。

2月27日,深陷停摆危机的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等媒体专访时回应“跑路失联”等传闻,称其春节前离境并非失联,而是“为寻求海外融资及新业务机会”,并强调每天仍与股东、应急小组及政府部门保持高频沟通以解决财务危机。

IPO三连败,续命落空

资本逻辑的崩塌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纵目科技曾试图冲刺IPO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续命,但在奔赴资本市场的征途中,纵目科技多次无功而返。

2017年,纵目科技首次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但仅数月后便宣布摘牌。此次尝试未带来实质性资金支持,反而暴露了公司早期财务与治理问题。

2022年11月,纵目科技转战科创板,计划通过资本市场缓解资金压力。但次年9月撤回IPO申请。原因包括持续亏损、技术竞争力不足及车企自研潮的冲击。

2024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股递交了IPO申请,最终却未能通过审核。此时公司已深陷欠薪、高管离职及业务萎缩的泥潭,市场信心彻底崩塌。

融资方面,2021年6月,纵目科技官宣完成累计金额1.9亿美元D轮融资。D1轮由日本电装领投,重庆两江新区股权投资基金、湖州环太湖集团及晶凯资本跟投。D2轮由同创伟业、高远资本和朗泰资本领投,D3轮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复星(重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海科创投集团、兴业银行等跟投,老股东君联资本、高通创投和晶凯资本持续跟投。

2022年3月,纵目科技宣布完成超过10亿元的E轮融资,由东阳冠定领投,远海基金、临芯资本、佐誉资本、复朴资本、青岛元盈、泰有资本及老股东湖州环太湖集团和创徒投资跟投。

但是,纵目科技“重研发轻盈利”的模式在资本寒冬中难以为继,2023年D+轮估值较峰值缩水40%,2024年港股IPO失败后彻底失去融资能力。

纵目科技十年间完成10轮融资,累计吸金22.47亿元,联想、小米、君联资本等顶级机构加持下估值一度突破90亿元。

三重绞杀,沦为“中间层弃子”

小米通过旗下‌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于2021年5月入股纵目科技,累计投资2.1亿元,持股比例约4.73%,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

可以说,纵目科技与小米汽车的深度绑定,既是其高光时刻的见证,也成为崩塌的加速器。作为小米汽车核心生态链企业,纵目科技曾以Tier 1供应商身份深度参与小米SU7智驾系统开发,提供包括软件算法、传感器融合等核心技术支持‌。但是,小米SU7召回原因中的“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可能与纵目科技存在直接联系。

图片

技术缺陷引发的产品危机暴露了纵目科技在研发能力、数据积累及商业模式上的多重短板,而小米作为战略股东和核心客户的选择性撤退,则加速了这一结局。

纵目科技残值能否通过破产重整变现尚未可知,但这场崩塌无疑为行业树立了一面沉重的镜子:在自动驾驶的马拉松中,活下去的哲学远比融资额的数字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非智车科技)”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标题 : 知名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已申请破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