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能量密度的提升是电池发展长期趋势,负极环节对应趋势则为硅负极,CVD硅碳的应用大幅加速硅负极产业化,在手机等消费类市场硅负极已迈过0-1,25年预计进一步放量,在车用市场25年有望实现产业化0-1,建议关注硅负极企业及上游的多孔碳、硅烷气、粘结剂、导电剂等环节。
国金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CVD法硅碳成新主流工艺,加速硅负极产业化,重塑竞争格局
1)球磨法向CVD法迭代:在硅的纳米化工艺上,CVD法能将硅径粒精确控制在10nm以内,并实现均匀包覆,取代球磨法成为新一代主流工艺;2)CVD硅碳相比硅氧优势扩大:目前CVD法硅碳/硅氧产品的克容量约1800/1500mAh/g,且CVD硅碳可支持超1000次循环,并实现低于硅氧的膨胀水平。3)新工艺重塑格局:CVD法下工艺、设备较硅氧大幅迭代,重塑先前硅氧的竞争格局,当前天目先导、兰溪致德、璞泰来、贝特瑞等在CVD硅碳进展领先。
成本:中期向石墨负极靠近,多孔碳、设备仍有较大降本空间
硅负极成本构成中由高到低分别为多孔碳、硅烷气、设备。我们假设当前采用高性能树脂多孔碳,中期采用生物质多孔碳,价格从50万/吨降至15万/吨;硅烷气从9万/吨下降至7万/吨;单吨制造成本从6.5万/吨下降至3.5万/吨,则测算CVD硅碳负极的成本有望从当前40-45万/吨下降至中期15-20万/吨,硅碳负极价格有望持续向石墨负极靠拢。
市场:消费场景先落地,动力迈向0-1
1)小动力:高倍率小圆柱电池已开始应用硅负极;2)手机:25年手机迈向7000mAh时代,苹果、华为、荣耀、小米等品牌已/将推出硅负极机型,硅负极从高端机向中低端渗透;3)电车:特斯拉、宝马大圆柱电池明确搭载硅碳负极,25年部分国内新能源高端车型有望应用硅负极;4)固态半固态电池:未来有望在车、手机、低空等领域逐步落地应用,掺硅量较其他场景更大。我们预计到28年全球硅负极需求4.5万吨,假设30万元/吨,对应市场135亿元,其中小动力/手机/电车/固态半固态电池对应需求0.28/0.09/3.4/0.75万吨。
产业链:多孔碳迈向规模化0-1,硅烷市场大幅扩容,PAA、CNT打开新应用场景。
1)多孔碳:迈向规模化0-1,树脂/生物质路线构成主流。伴随CVD硅碳的应用,多孔碳预计迈向规模化0-1,未来看好双路线并行发展,预计生物质路线发挥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占据主导,通过性能提升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树脂路线则依靠性能优势占据高端市场,通过降本向下渗透,国内代表企业分别为元力股份、圣泉集团。
2)硅烷气:预计市场大幅扩容。我们测算24年国内合计电子级硅烷气需求约1.26万吨,预计28年硅基负极对应硅烷气需求约1.9万吨,规模为现有市场的1.5倍,大幅扩容,国产企业中硅烷科技等产能领先。
3)粘结剂导电剂:PAA、CNT打开新应用场景。粘结剂控制硅负极的体积膨胀,PAA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和拉伸强度,且应用后有较好的库伦效率,国内茵地乐在PAA份额领先;需添加导电剂确保硅负极的导电性,加入单臂碳纳米管大幅改善循环性,国内天奈科技布局进展领先。
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硅负极降本不及预期,硅负极性能提升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能量密度的提升是电池发展长期趋势,负极环节对应趋势则为硅负极,CVD硅碳的应用大幅加速硅负极产业化,在手机等消费类市场硅负极已迈过0-1,25年预计进一步放量,在车用市场25年有望实现产业化0-1,建议关注硅负极企业及上游的多孔碳、硅烷气、粘结剂、导电剂等环节。
国金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CVD法硅碳成新主流工艺,加速硅负极产业化,重塑竞争格局
1)球磨法向CVD法迭代:在硅的纳米化工艺上,CVD法能将硅径粒精确控制在10nm以内,并实现均匀包覆,取代球磨法成为新一代主流工艺;2)CVD硅碳相比硅氧优势扩大:目前CVD法硅碳/硅氧产品的克容量约1800/1500mAh/g,且CVD硅碳可支持超1000次循环,并实现低于硅氧的膨胀水平。3)新工艺重塑格局:CVD法下工艺、设备较硅氧大幅迭代,重塑先前硅氧的竞争格局,当前天目先导、兰溪致德、璞泰来、贝特瑞等在CVD硅碳进展领先。
成本:中期向石墨负极靠近,多孔碳、设备仍有较大降本空间
硅负极成本构成中由高到低分别为多孔碳、硅烷气、设备。我们假设当前采用高性能树脂多孔碳,中期采用生物质多孔碳,价格从50万/吨降至15万/吨;硅烷气从9万/吨下降至7万/吨;单吨制造成本从6.5万/吨下降至3.5万/吨,则测算CVD硅碳负极的成本有望从当前40-45万/吨下降至中期15-20万/吨,硅碳负极价格有望持续向石墨负极靠拢。
市场:消费场景先落地,动力迈向0-1
1)小动力:高倍率小圆柱电池已开始应用硅负极;2)手机:25年手机迈向7000mAh时代,苹果、华为、荣耀、小米等品牌已/将推出硅负极机型,硅负极从高端机向中低端渗透;3)电车:特斯拉、宝马大圆柱电池明确搭载硅碳负极,25年部分国内新能源高端车型有望应用硅负极;4)固态半固态电池:未来有望在车、手机、低空等领域逐步落地应用,掺硅量较其他场景更大。我们预计到28年全球硅负极需求4.5万吨,假设30万元/吨,对应市场135亿元,其中小动力/手机/电车/固态半固态电池对应需求0.28/0.09/3.4/0.75万吨。
产业链:多孔碳迈向规模化0-1,硅烷市场大幅扩容,PAA、CNT打开新应用场景。
1)多孔碳:迈向规模化0-1,树脂/生物质路线构成主流。伴随CVD硅碳的应用,多孔碳预计迈向规模化0-1,未来看好双路线并行发展,预计生物质路线发挥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占据主导,通过性能提升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树脂路线则依靠性能优势占据高端市场,通过降本向下渗透,国内代表企业分别为元力股份、圣泉集团。
2)硅烷气:预计市场大幅扩容。我们测算24年国内合计电子级硅烷气需求约1.26万吨,预计28年硅基负极对应硅烷气需求约1.9万吨,规模为现有市场的1.5倍,大幅扩容,国产企业中硅烷科技等产能领先。
3)粘结剂导电剂:PAA、CNT打开新应用场景。粘结剂控制硅负极的体积膨胀,PAA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和拉伸强度,且应用后有较好的库伦效率,国内茵地乐在PAA份额领先;需添加导电剂确保硅负极的导电性,加入单臂碳纳米管大幅改善循环性,国内天奈科技布局进展领先。
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硅负极降本不及预期,硅负极性能提升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