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很多传统手艺的传承人岁数都大了,但年轻人又不太愿意学,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每天都在消失。而李子柒用自己的方式,以年轻人的视角和创新的传播手段,搭建起了老一辈传承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桥梁。
李子柒通过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并通过视频将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她不仅展示了技艺本身,还在视频、线下活动、采访以及各种平台(如时尚芭莎公众号)中提到不同的非遗传承人,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坚守。通过她的视角,许多老手艺和非遗传承人被更多人知晓,也让年轻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这种跨代际的交流和互动,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子柒与三位高龄非遗传承人的破圈故事
(一)尹利萍:成都漆艺的传承与创新
尹利萍,72岁,成都漆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从事漆艺工作近50年。李子柒在停更期间,想给奶奶做一个衣柜,找到尹利萍老师学习成都漆艺中最难的“雕漆隐花”。期间李子柒曾因接触生漆导致全身过敏,作品还失败过一次,但她没有放弃,在尹利萍的悉心指导下,耗时将近一年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件作品。李子柒的漆器视频发布后,让无数年轻人看到了漆艺的美,更是直接带动了漆艺行业的关注度暴涨——成都漆器厂等多家店铺访问量激增,部分店家销售量提升2.5倍。成都漆器厂的官方新媒体账号也增长了许多粉丝,有不少网友询问漆器产品的价格;同时,线下店也有许多客人前来打卡、购买漆器产品。
李子柒向尹利萍学习成都漆艺,图源:@李子柒非遗工作站
而尹利萍,1975年被分配到成都漆艺厂工作。刚接触到生漆时,她的手臂和身上长满了水泡,最严重的时候双手肿得握不起来。然而,仅用3年时间,她就熟练掌握了设计、制胎、底灰、髹漆等全部漆器制作流程。她创作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她还致力于成都漆器的创新,努力推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使用习惯的漆器作品。她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不再拘泥于传统,还积极进行跨界合作,将成都漆艺运用到文创产品、餐具、包装盒、笔记本等现代用品上,让漆艺更具时尚感。同时,成都漆艺厂也开通了微信、微博、电商、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尹利萍还会配合拍摄抖音、直播,只为让成都漆艺紧跟新时代的步伐。
(二)王振兴:一家三代,守护那一抹蓝白的传承
王振兴,86岁,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事这项手艺已有60多年。2018年,李子柒前往江苏南通拜访王振兴爷爷,向他学习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她深入了解了蓝印花布的整个制作流程,并亲身体验了刮浆、染色等环节。回去后,李子柒拍摄并发布了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很多年轻人和媒体了解到南通还有这样一项老手艺的存在,这个承载了几代人的小染坊也开始被更多人看见。
李子柒(左)和南通蓝印花布非遗传人王振兴(右)
而王振兴家族三代人坚守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故事,才真正令人动容。王振兴18岁时成为二甲印染厂的一名学徒工,从此与蓝印花布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他创办了正兴染坊。为了保留“真正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王振兴将三个儿子留在身边,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大儿子王建烽负责业务接洽、图案设计和花版制作;二儿子王建勇负责染色、配置浆料和刮花等工序;小儿子王建炜则掌握靛缸配料。三个儿媳负责洗布、晾晒和缝纫,将染好的蓝印花布制成服装、帽子、台布、提包等多种工艺品。王振兴的老伴也参与其中,而他的”00后“孙女徐钰雯更是以年轻化设计推动这项技艺破圈。一家人配合默契,专心做着一件事——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三)黄荣华:中国天然染第一人,复原上千种传统色彩
黄荣华,70岁,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五六岁就开始接触植物染色。在蛇年央视春晚上,李子柒身着一袭渐变的黄、青色华服惊艳亮相,这件衣服上的渐变色就是由黄荣华与李子柒共同打造的。2025年1月初,李子柒携带10米罗原料来到武汉拜访黄荣华老师,用湖北神农架的天然植物原料染出黄、青两色,运用吊染技法,李子柒与黄荣华合作6小时才完成渐变效果。通过这次合作,让更多人关注到传统植物染色技艺这一非遗技艺。
李子柒和黄荣华共同进行吊染染色
黄荣华被誉为“中国天然染第一人”,是国内植物染领域唯一的非遗传承人。在40多年的染色生涯中,他上高山、入深林,尝试上千种植物,提取还原了1082个中国传统色彩。他不仅让中国有了第一份植物染色的标准色彩,还高精度复原了《红楼梦》中所描绘的60种颜色。此外,黄荣华还利用植物染色首创了染画、茶染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几十年的染色生涯中,他从不戴手套,只为更精准地感知染料的温度和黏度。
传承的力量:老匠人的坚守和李子柒的用心
李子柒与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忘年交,背后是他们共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李子柒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高龄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传播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的坚守。
非遗传承,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找到了最朴实的答案。老匠人的坚守,是非遗传承的根基;李子柒的用心,是非遗传播的桥梁。两者的结合,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像李子柒这样的年轻人,用现代的视角和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很多传统手艺的传承人岁数都大了,但年轻人又不太愿意学,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每天都在消失。而李子柒用自己的方式,以年轻人的视角和创新的传播手段,搭建起了老一辈传承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桥梁。
李子柒通过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并通过视频将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她不仅展示了技艺本身,还在视频、线下活动、采访以及各种平台(如时尚芭莎公众号)中提到不同的非遗传承人,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坚守。通过她的视角,许多老手艺和非遗传承人被更多人知晓,也让年轻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这种跨代际的交流和互动,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子柒与三位高龄非遗传承人的破圈故事
(一)尹利萍:成都漆艺的传承与创新
尹利萍,72岁,成都漆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从事漆艺工作近50年。李子柒在停更期间,想给奶奶做一个衣柜,找到尹利萍老师学习成都漆艺中最难的“雕漆隐花”。期间李子柒曾因接触生漆导致全身过敏,作品还失败过一次,但她没有放弃,在尹利萍的悉心指导下,耗时将近一年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件作品。李子柒的漆器视频发布后,让无数年轻人看到了漆艺的美,更是直接带动了漆艺行业的关注度暴涨——成都漆器厂等多家店铺访问量激增,部分店家销售量提升2.5倍。成都漆器厂的官方新媒体账号也增长了许多粉丝,有不少网友询问漆器产品的价格;同时,线下店也有许多客人前来打卡、购买漆器产品。
李子柒向尹利萍学习成都漆艺,图源:@李子柒非遗工作站
而尹利萍,1975年被分配到成都漆艺厂工作。刚接触到生漆时,她的手臂和身上长满了水泡,最严重的时候双手肿得握不起来。然而,仅用3年时间,她就熟练掌握了设计、制胎、底灰、髹漆等全部漆器制作流程。她创作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她还致力于成都漆器的创新,努力推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使用习惯的漆器作品。她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不再拘泥于传统,还积极进行跨界合作,将成都漆艺运用到文创产品、餐具、包装盒、笔记本等现代用品上,让漆艺更具时尚感。同时,成都漆艺厂也开通了微信、微博、电商、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尹利萍还会配合拍摄抖音、直播,只为让成都漆艺紧跟新时代的步伐。
(二)王振兴:一家三代,守护那一抹蓝白的传承
王振兴,86岁,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事这项手艺已有60多年。2018年,李子柒前往江苏南通拜访王振兴爷爷,向他学习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她深入了解了蓝印花布的整个制作流程,并亲身体验了刮浆、染色等环节。回去后,李子柒拍摄并发布了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很多年轻人和媒体了解到南通还有这样一项老手艺的存在,这个承载了几代人的小染坊也开始被更多人看见。
李子柒(左)和南通蓝印花布非遗传人王振兴(右)
而王振兴家族三代人坚守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故事,才真正令人动容。王振兴18岁时成为二甲印染厂的一名学徒工,从此与蓝印花布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他创办了正兴染坊。为了保留“真正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王振兴将三个儿子留在身边,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大儿子王建烽负责业务接洽、图案设计和花版制作;二儿子王建勇负责染色、配置浆料和刮花等工序;小儿子王建炜则掌握靛缸配料。三个儿媳负责洗布、晾晒和缝纫,将染好的蓝印花布制成服装、帽子、台布、提包等多种工艺品。王振兴的老伴也参与其中,而他的”00后“孙女徐钰雯更是以年轻化设计推动这项技艺破圈。一家人配合默契,专心做着一件事——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三)黄荣华:中国天然染第一人,复原上千种传统色彩
黄荣华,70岁,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五六岁就开始接触植物染色。在蛇年央视春晚上,李子柒身着一袭渐变的黄、青色华服惊艳亮相,这件衣服上的渐变色就是由黄荣华与李子柒共同打造的。2025年1月初,李子柒携带10米罗原料来到武汉拜访黄荣华老师,用湖北神农架的天然植物原料染出黄、青两色,运用吊染技法,李子柒与黄荣华合作6小时才完成渐变效果。通过这次合作,让更多人关注到传统植物染色技艺这一非遗技艺。
李子柒和黄荣华共同进行吊染染色
黄荣华被誉为“中国天然染第一人”,是国内植物染领域唯一的非遗传承人。在40多年的染色生涯中,他上高山、入深林,尝试上千种植物,提取还原了1082个中国传统色彩。他不仅让中国有了第一份植物染色的标准色彩,还高精度复原了《红楼梦》中所描绘的60种颜色。此外,黄荣华还利用植物染色首创了染画、茶染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几十年的染色生涯中,他从不戴手套,只为更精准地感知染料的温度和黏度。
传承的力量:老匠人的坚守和李子柒的用心
李子柒与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忘年交,背后是他们共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李子柒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高龄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传播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的坚守。
非遗传承,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找到了最朴实的答案。老匠人的坚守,是非遗传承的根基;李子柒的用心,是非遗传播的桥梁。两者的结合,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像李子柒这样的年轻人,用现代的视角和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