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实验室里,一支由唐德东带领的本科生团队正以"耕水智测"项目掀起一场农业水质监测的革新风暴。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水质监测系统,为破解传统农业灌溉水质监测难题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成为全国精准农业领域备受瞩目的新星。
直击行业痛点,打造田间"智慧之眼"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但水质监测长期面临智能化水平低、设备适配性差等瓶颈。"传统监测设备多针对工业污染设计,对农业关键指标氮磷检测精度不足,且缺乏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团队负责人唐德东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田因无法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导致灌溉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土壤污染。
针对这些痛点,团队创新构建了"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无人机搭载红外传感摄像头实现5平方公里内污染热点的快速定位,便携式微流控监测仪可实时检测12项水质指标,云端平台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污染扩散预测。在浙江海宁的试点中,该系统使河道富营养化面积同比下降40%,预警准确率达98.6%。
硬核技术加持,彰显青年科创实力
"我们的核心技术有三:一是全球首款农业专用高光谱传感器,氮磷检测误差控制在±0.5mg/L以内;二是基于5G的边缘计算模块,实现无网络环境下实时数据分析;三是独创的黑臭水体AI分级模型,分级准确率提升35%。"技术总监杨天玺展示着团队获得的11项发明专利和20余项软件著作权,其中《水质动态监测及视频监控平台V1.0》已在全国多个省推广应用。
产学研深度融合,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数字孪生流域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团队已与浙江省水利厅、海宁市五水共治办等2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其研发的"初判+精测+分析"全链条服务模式,使设备安装成本降低40%,运维费用减少60%。目前,该系统已在浙江湖州、嘉兴等地建立了示范点,累计服务农田超30万亩。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农户都能用上智能'水管家'。"唐德东透露,团队正在研发第三代太阳能供电监测站,预计2025年上市后可使偏远地区监测覆盖率提升至95%。随着杭州创巢投资等机构的千万级融资到位,这个年轻的团队正朝着"中国精准农业水质监测第一品牌"的目标加速迈进。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技术创新到公益实践,"智测"团队以青春之名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新篇章。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与无限可能。
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实验室里,一支由唐德东带领的本科生团队正以"耕水智测"项目掀起一场农业水质监测的革新风暴。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水质监测系统,为破解传统农业灌溉水质监测难题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成为全国精准农业领域备受瞩目的新星。
直击行业痛点,打造田间"智慧之眼"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但水质监测长期面临智能化水平低、设备适配性差等瓶颈。"传统监测设备多针对工业污染设计,对农业关键指标氮磷检测精度不足,且缺乏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团队负责人唐德东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田因无法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导致灌溉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土壤污染。
针对这些痛点,团队创新构建了"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无人机搭载红外传感摄像头实现5平方公里内污染热点的快速定位,便携式微流控监测仪可实时检测12项水质指标,云端平台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污染扩散预测。在浙江海宁的试点中,该系统使河道富营养化面积同比下降40%,预警准确率达98.6%。
硬核技术加持,彰显青年科创实力
"我们的核心技术有三:一是全球首款农业专用高光谱传感器,氮磷检测误差控制在±0.5mg/L以内;二是基于5G的边缘计算模块,实现无网络环境下实时数据分析;三是独创的黑臭水体AI分级模型,分级准确率提升35%。"技术总监杨天玺展示着团队获得的11项发明专利和20余项软件著作权,其中《水质动态监测及视频监控平台V1.0》已在全国多个省推广应用。
产学研深度融合,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数字孪生流域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团队已与浙江省水利厅、海宁市五水共治办等2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其研发的"初判+精测+分析"全链条服务模式,使设备安装成本降低40%,运维费用减少60%。目前,该系统已在浙江湖州、嘉兴等地建立了示范点,累计服务农田超30万亩。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农户都能用上智能'水管家'。"唐德东透露,团队正在研发第三代太阳能供电监测站,预计2025年上市后可使偏远地区监测覆盖率提升至95%。随着杭州创巢投资等机构的千万级融资到位,这个年轻的团队正朝着"中国精准农业水质监测第一品牌"的目标加速迈进。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技术创新到公益实践,"智测"团队以青春之名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新篇章。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