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销售说“全程免接管”“类无人驾驶”,他们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智车科技

1周前

某第三方平台统计,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投诉中,68%涉及宣传误导,典型话术包括“类人驾驶”“全程免接管”“比人更安全”。

引言

一场关于“放手”的信任游戏。

2025年3月,苏州车主刘先生经历了一次惊魂时刻——在高架匝道口,他的爱车突然无视转向指令,径直冲向水泥护栏。

紧急抢过方向盘后,他收到客服回复:“NGP只是辅助驾驶,请随时接管。”

而就在同一周,北京某田4S店里,销售正对客户宣称:“设置好目的地,全程不用扶方向盘!”

这场关于“放手”的信任游戏,正在车企和消费者之间上演。一边是销售口中的“无限接近无人驾驶”,一边是车主手册里密密麻麻的警告条款。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来扒一扒:当销售吹嘘智驾时,他们到底隐瞒了什么?

(参考阅读请点击:

《“智驾平权”概念渐热!专家:暂时不宜提全民自动驾驶》)

一、销售话术VS现实:从“PPT造车”到“人机博弈”一众车企的销售人员,营销话术天花板越来越高,从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概念多,套路多,名堂多!

北京某田4S店田的“自动驾驶”文字游戏

宣传立牌:展厅里“量产自动驾驶”字样醒目,官网却标注“L2+辅助驾驶”;

偷换概念:销售称“未来升级就去掉‘辅助’二字”,实则国家尚未开放L3认证

试驾套路:消费者只能试乘,方向盘由“培训过”的销售掌控,规避责任风险。

某新势力汽车的“免扶方向盘”魔法

话术诱惑:“时速90km以下完全不用扶”,实测发现需手动切换“视觉监测模式”;

用户吐槽:APP上有人晒出“改装教程”——用矿泉水瓶卡住方向盘骗过监测。

某智驾汽车的“0接管”直播陷阱董事长亲自上阵:广州晚高峰直播全程“放手”,吸引数万订单;

车主血泪:23%用户反馈遭遇过“幽灵刹车”“变道失灵”,客服统一回复“请保持关注”。

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长城魏牌允许消费者在城区及环路试驾智驾功能。试驾过程中,小鹏汽车、长城魏牌销售全程虚扶方向盘,理想汽车、广汽丰田销售则未扶方向盘。等到铂智3X车辆发出提醒,广汽丰田销售会握住方向盘后再次放开。

对此,理想汽车销售特别说明:“理想汽车AD MAX智驾有一点好处,车辆时速90公里以下,完全不用(用户)手握方向盘。时速90公里以上需要手扶方向盘,这个动作代表我们随时要接管。”

龚宸芫,公众号:中新经纬当我们问“开启智驾还用扶方向盘吗?”9位汽车销售这么说……

数据真相

某第三方平台统计,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投诉中,68%涉及宣传误导,典型话术包括“类人驾驶”“全程免接管”“比人更安全”。

二、消费者的认知撕裂:从“科技信徒”到“惊弓之鸟”案例1:苏州小鹏车主的“信任崩塌”据央广网报道:

3月10日晚上7点多,苏州刘先生照常打开小鹏P7+长续航max版本NGP功能智驾回家。

然而这次在匝道进高架主道时,尽管左转向灯亮起,车辆却没有进行变道和减速,径直冲向水泥护栏。

刘先生立即抢了方向盘:“当时就跳到ACC功能,退出智驾,后面都是自己开。”

购车理由:被“全国都好用”广告吸引,认为智驾能应对90%路况;

现实暴击:匝道口系统无视变道指令,客服称“施工锥桶识别率仅83%”;

维权困境:后台数据由车企掌控,交警认定“驾驶员负主责”

案例2:广东某车主的“急刹惊魂”场景还原:高速开启NGP,因旁车变道触发急刹,险遭追尾;

车企回应:“系统判断存在碰撞风险”,但拒绝提供算法逻辑解释;

行业现状:目前L2级系统误判率高达12%,远超人类司机平均水平;

法律真空下的“甩锅大战”车企逻辑:用户手册注明“需随时接管”,事故归咎于“驾驶员未尽责”;

律师解读:现有法律沿用传统交通事故框架,智驾责任认定如同“罗生门”;

灰色地带:某车企内部文件显示,智驾模式下事故率比人工驾驶高3%,但从未公开披露。

三、技术真相:L2的极限与资本的狂欢激光雷达的“皇帝新衣”问界销售话术:“带激光雷达更安全,探测距离多200米!”实测打脸:某媒体测试发现,激光雷达在雨雾天误报率提升40%,成本却增加8万元;

行业悖论:2025年搭载激光雷达车型事故率仅比纯视觉方案低1.2%,性价比存疑

数据泡沫:某智驾汽车车主的“真人路测”

车企策略:用车主真实路况喂养AI,美其名曰“数据闭环”;

用户代价:每13英里需人工接管1次,相当于免费为车企打工;

残酷现实:该车企2025年研发预算超30亿,但用户反馈的问题80%未列入OTA计划。

政策与资本的“二人转”

工信部新规:要求车企明确标注智驾等级,但允许使用“L2+”“L2.999”等擦边表述

资本游戏:某新势力品牌汽车市值因“2025年实现80%智驾时长”承诺暴涨,尽管当前实际使用率不足15%

专家吐槽:“L2.999”本质是营销话术,与L3的技术代差如同“自行车与高铁”。

四、 生存指南:如何避开智驾“宣传陷阱”话术解密手册

“全程免接管”≈ 每隔10秒碰一下方向盘;

“有路就能开”≈ 乡村土路、冰雪路面可能秒变“人工智障”;

“类人驾驶”≈ 遇到三轮车、动物等长尾场景仍需人类救场;

试驾避坑三招

场景定制:要求体验施工路段、夜间雨雪等复杂场景;

极限测试:突然扔出纸箱或气球,观察AEB反应(提前确认安全);

数据索要:试驾后索取系统介入次数、接管频率等核心数据

维权锦囊

录音取证:销售承诺全程录音,特别关注“无人驾驶”“免接管”等关键词;

合同较真:要求补充“功能未达宣传效果可退车”条款(成功率约5%);

抱团发声:加入车主社群,集体投诉更易引发监管部门关注。

五、结语:方向盘该握多紧?答案在技术与诚信之间

当车企用“期货功能”收割订单,当销售话术游走在法律边缘,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更多PPT,而是:

透明的数据披露:每月公布智驾事故率、接管频率;

诚实的等级标注:禁用“L2.999”等误导性表述;

真正的责任共担:智驾模式下车企应承担部分事故责任

正如某维权车主在论坛留言:

“我们愿意为技术进步付费,但拒绝为虚假承诺买单。”

或许,当销售不再把“放手”当作卖点,而是认真讲解“何时该接手”,才是智驾走向成熟的真正标志。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当张家口风电场里的蔚来ES8将风速数据传回云端,当小鹏汽车宣布投入23亿元建设场景库,我们依稀看见智驾技术的星辰大海。但在这个过渡年代,或许该重温某车企高管酒后的真言:

"真正的智能,是让人类敢在暴雨夜安心把手放在膝盖上,而不是教销售如何把'辅助'这个词说得更动听。"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智驾宣传套路深!当销售说“全程免接管”“类无人驾驶”,他们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某第三方平台统计,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投诉中,68%涉及宣传误导,典型话术包括“类人驾驶”“全程免接管”“比人更安全”。

引言

一场关于“放手”的信任游戏。

2025年3月,苏州车主刘先生经历了一次惊魂时刻——在高架匝道口,他的爱车突然无视转向指令,径直冲向水泥护栏。

紧急抢过方向盘后,他收到客服回复:“NGP只是辅助驾驶,请随时接管。”

而就在同一周,北京某田4S店里,销售正对客户宣称:“设置好目的地,全程不用扶方向盘!”

这场关于“放手”的信任游戏,正在车企和消费者之间上演。一边是销售口中的“无限接近无人驾驶”,一边是车主手册里密密麻麻的警告条款。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来扒一扒:当销售吹嘘智驾时,他们到底隐瞒了什么?

(参考阅读请点击:

《“智驾平权”概念渐热!专家:暂时不宜提全民自动驾驶》)

一、销售话术VS现实:从“PPT造车”到“人机博弈”一众车企的销售人员,营销话术天花板越来越高,从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概念多,套路多,名堂多!

北京某田4S店田的“自动驾驶”文字游戏

宣传立牌:展厅里“量产自动驾驶”字样醒目,官网却标注“L2+辅助驾驶”;

偷换概念:销售称“未来升级就去掉‘辅助’二字”,实则国家尚未开放L3认证

试驾套路:消费者只能试乘,方向盘由“培训过”的销售掌控,规避责任风险。

某新势力汽车的“免扶方向盘”魔法

话术诱惑:“时速90km以下完全不用扶”,实测发现需手动切换“视觉监测模式”;

用户吐槽:APP上有人晒出“改装教程”——用矿泉水瓶卡住方向盘骗过监测。

某智驾汽车的“0接管”直播陷阱董事长亲自上阵:广州晚高峰直播全程“放手”,吸引数万订单;

车主血泪:23%用户反馈遭遇过“幽灵刹车”“变道失灵”,客服统一回复“请保持关注”。

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长城魏牌允许消费者在城区及环路试驾智驾功能。试驾过程中,小鹏汽车、长城魏牌销售全程虚扶方向盘,理想汽车、广汽丰田销售则未扶方向盘。等到铂智3X车辆发出提醒,广汽丰田销售会握住方向盘后再次放开。

对此,理想汽车销售特别说明:“理想汽车AD MAX智驾有一点好处,车辆时速90公里以下,完全不用(用户)手握方向盘。时速90公里以上需要手扶方向盘,这个动作代表我们随时要接管。”

龚宸芫,公众号:中新经纬当我们问“开启智驾还用扶方向盘吗?”9位汽车销售这么说……

数据真相

某第三方平台统计,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投诉中,68%涉及宣传误导,典型话术包括“类人驾驶”“全程免接管”“比人更安全”。

二、消费者的认知撕裂:从“科技信徒”到“惊弓之鸟”案例1:苏州小鹏车主的“信任崩塌”据央广网报道:

3月10日晚上7点多,苏州刘先生照常打开小鹏P7+长续航max版本NGP功能智驾回家。

然而这次在匝道进高架主道时,尽管左转向灯亮起,车辆却没有进行变道和减速,径直冲向水泥护栏。

刘先生立即抢了方向盘:“当时就跳到ACC功能,退出智驾,后面都是自己开。”

购车理由:被“全国都好用”广告吸引,认为智驾能应对90%路况;

现实暴击:匝道口系统无视变道指令,客服称“施工锥桶识别率仅83%”;

维权困境:后台数据由车企掌控,交警认定“驾驶员负主责”

案例2:广东某车主的“急刹惊魂”场景还原:高速开启NGP,因旁车变道触发急刹,险遭追尾;

车企回应:“系统判断存在碰撞风险”,但拒绝提供算法逻辑解释;

行业现状:目前L2级系统误判率高达12%,远超人类司机平均水平;

法律真空下的“甩锅大战”车企逻辑:用户手册注明“需随时接管”,事故归咎于“驾驶员未尽责”;

律师解读:现有法律沿用传统交通事故框架,智驾责任认定如同“罗生门”;

灰色地带:某车企内部文件显示,智驾模式下事故率比人工驾驶高3%,但从未公开披露。

三、技术真相:L2的极限与资本的狂欢激光雷达的“皇帝新衣”问界销售话术:“带激光雷达更安全,探测距离多200米!”实测打脸:某媒体测试发现,激光雷达在雨雾天误报率提升40%,成本却增加8万元;

行业悖论:2025年搭载激光雷达车型事故率仅比纯视觉方案低1.2%,性价比存疑

数据泡沫:某智驾汽车车主的“真人路测”

车企策略:用车主真实路况喂养AI,美其名曰“数据闭环”;

用户代价:每13英里需人工接管1次,相当于免费为车企打工;

残酷现实:该车企2025年研发预算超30亿,但用户反馈的问题80%未列入OTA计划。

政策与资本的“二人转”

工信部新规:要求车企明确标注智驾等级,但允许使用“L2+”“L2.999”等擦边表述

资本游戏:某新势力品牌汽车市值因“2025年实现80%智驾时长”承诺暴涨,尽管当前实际使用率不足15%

专家吐槽:“L2.999”本质是营销话术,与L3的技术代差如同“自行车与高铁”。

四、 生存指南:如何避开智驾“宣传陷阱”话术解密手册

“全程免接管”≈ 每隔10秒碰一下方向盘;

“有路就能开”≈ 乡村土路、冰雪路面可能秒变“人工智障”;

“类人驾驶”≈ 遇到三轮车、动物等长尾场景仍需人类救场;

试驾避坑三招

场景定制:要求体验施工路段、夜间雨雪等复杂场景;

极限测试:突然扔出纸箱或气球,观察AEB反应(提前确认安全);

数据索要:试驾后索取系统介入次数、接管频率等核心数据

维权锦囊

录音取证:销售承诺全程录音,特别关注“无人驾驶”“免接管”等关键词;

合同较真:要求补充“功能未达宣传效果可退车”条款(成功率约5%);

抱团发声:加入车主社群,集体投诉更易引发监管部门关注。

五、结语:方向盘该握多紧?答案在技术与诚信之间

当车企用“期货功能”收割订单,当销售话术游走在法律边缘,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更多PPT,而是:

透明的数据披露:每月公布智驾事故率、接管频率;

诚实的等级标注:禁用“L2.999”等误导性表述;

真正的责任共担:智驾模式下车企应承担部分事故责任

正如某维权车主在论坛留言:

“我们愿意为技术进步付费,但拒绝为虚假承诺买单。”

或许,当销售不再把“放手”当作卖点,而是认真讲解“何时该接手”,才是智驾走向成熟的真正标志。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当张家口风电场里的蔚来ES8将风速数据传回云端,当小鹏汽车宣布投入23亿元建设场景库,我们依稀看见智驾技术的星辰大海。但在这个过渡年代,或许该重温某车企高管酒后的真言:

"真正的智能,是让人类敢在暴雨夜安心把手放在膝盖上,而不是教销售如何把'辅助'这个词说得更动听。"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智驾宣传套路深!当销售说“全程免接管”“类无人驾驶”,他们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