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次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应用冷阴极电子枪实现“太空级”3D打印。这一重大进展打破了此前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也引起了资本市场对3D打印行业的高度关注。
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太空级’3D打印对材料、工艺、设备稳定性要求极高,此次突破意味着我国在高端增材制造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持续加大对3D打印产业的支持,行业有望实现加速整合与技术迭代,在该领域已有布局的上市公司有望迎来需求爆发。”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原理形成实体物品的新型制造方式,融合了信息网络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近年来受益于技术突破以及政策支持的共振,我国3D打印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技术层面,此前3D打印产业链原材料如振镜、激光器等均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国产振镜和激光器的研制成功及性能提升,以及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工业软件系统的不断开发,目前已实现部分3D打印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
政策层面,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3D打印行业的发展与创新。例如,2024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
在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3D打印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超过630亿元。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上市公司正加速布局3D打印这一潜力赛道。
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曙高科”)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华曙高科董秘刘一展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建立了涵盖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路线的‘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自主技术体系,形成了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此外,新基地增材制造研发制造总部于去年12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公司供货能力以及研发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多年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专业经验,通过持续创新为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医疗齿科、工业模具、汽车制造等行业客户提供服务。公司近期公告显示,“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金属增材制造大规模智能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部分厂房已投入运行。
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精密激光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为全球制造业提供全种类的精密激光制造服务和全面创新解决方案。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3D打印业务在技术、产能上都有大幅提升,得到客户充分认可,订单逐步增多。
此外,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公布了其在3D打印领域的最新进展。公司突破PEEK材料加工难题,优化碳纤维与PEEK的结合,提高打印件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耐腐蚀性。通过研发,该项目将为航空航天、医疗、汽车等领域提供轻量化、高强度、复杂结构的3D打印解决方案。
当前,产业变革正在加速3D打印行业格局重塑。“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关注技术突破带来的短期催化,更需把握‘材料—设备—应用’全产业链的长期价值。”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有研发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布局的企业在产业变革中将更具备竞争力。
近日,我国首次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应用冷阴极电子枪实现“太空级”3D打印。这一重大进展打破了此前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也引起了资本市场对3D打印行业的高度关注。
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太空级’3D打印对材料、工艺、设备稳定性要求极高,此次突破意味着我国在高端增材制造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持续加大对3D打印产业的支持,行业有望实现加速整合与技术迭代,在该领域已有布局的上市公司有望迎来需求爆发。”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原理形成实体物品的新型制造方式,融合了信息网络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近年来受益于技术突破以及政策支持的共振,我国3D打印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技术层面,此前3D打印产业链原材料如振镜、激光器等均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国产振镜和激光器的研制成功及性能提升,以及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工业软件系统的不断开发,目前已实现部分3D打印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
政策层面,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3D打印行业的发展与创新。例如,2024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
在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3D打印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超过630亿元。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上市公司正加速布局3D打印这一潜力赛道。
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曙高科”)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华曙高科董秘刘一展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建立了涵盖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路线的‘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自主技术体系,形成了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此外,新基地增材制造研发制造总部于去年12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公司供货能力以及研发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多年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专业经验,通过持续创新为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医疗齿科、工业模具、汽车制造等行业客户提供服务。公司近期公告显示,“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金属增材制造大规模智能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部分厂房已投入运行。
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精密激光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为全球制造业提供全种类的精密激光制造服务和全面创新解决方案。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3D打印业务在技术、产能上都有大幅提升,得到客户充分认可,订单逐步增多。
此外,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公布了其在3D打印领域的最新进展。公司突破PEEK材料加工难题,优化碳纤维与PEEK的结合,提高打印件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耐腐蚀性。通过研发,该项目将为航空航天、医疗、汽车等领域提供轻量化、高强度、复杂结构的3D打印解决方案。
当前,产业变革正在加速3D打印行业格局重塑。“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关注技术突破带来的短期催化,更需把握‘材料—设备—应用’全产业链的长期价值。”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有研发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布局的企业在产业变革中将更具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