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上到上海 申能打造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排头兵”

新华财经

1周前

以申能集团旗下的股权投资及管理平台申能诚毅为例,近年来,申能诚毅先后入股上海璞钠、洛希能源,成为申能在新型储能领域产业拓展的重要“抓手”。...产融并举、拥抱变化、多元创新、协同共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为超大城市提供稳定、安全能源供应的实践故事仍在继续……。

新华财经上海4月12日电(记者 陈云富、王淑娟)“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申能集团副总裁、上海燃气党委书记、董事长史平洋在论坛上表示,申能集团与东盟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尤其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集团的合作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作为上海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近年来申能集团正依托国内外合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全产业链,构建绿色产融生态圈,成为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排头兵”。

促进中国-东盟能源领域务实合作

中国和东盟互为近邻,能源合作让上海与吉隆坡两座城市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2006年,在双方政府的见证下,马来西亚国家石油集团与申能签署了为期25年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协议。”史平洋说,回顾申能集团与东盟企业的合作历程,双方的合作是一条互信共赢的道路。

与申能集团的合作,是马来西亚石油集团(下称马石油)在中国的第一份LNG长期协议合同,从2009年交付第一船LNG以来,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入。在前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2022年,马石油与申能集团再次签署了新的LNG购销长期协议,双方的清洁能源合作,共同保障了上海能源供应,让城市变得更加清洁。

随着合作的深入,申能集团也成为马石油全球最大单一客户,中国市场的发展给马石油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来自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已成为中国液化天然气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国,中国进口天然气的第五大来源国。

史总.jpg

“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图为申能集团副总裁、上海燃气董事长史平洋在论坛上致辞。

“中国的天然气市场还有多少空间?这是合作伙伴经常提出的问题。”史平洋表示,随着中国坚定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天然气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天然气不仅具备灵活调峰的特性,更以其低碳排放和高燃烧效率,成为经济性与环保性兼顾的理想能源。”史平洋介绍,未来申能集团将打造更具“韧性”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积极开展“零碳”天然气新探索,与东盟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们一道,用好中国—东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建设天然气交易重要枢纽节点。

加速构建新型能源全产业链

上海浦东新区海徐路1281号,矗立这里的申能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申能外三发电),曾因不断创下燃煤发电最低煤耗世界纪录,成为燃煤发电界关注的焦点。如今,随着能源的低碳转型推进,这里的创新故事仍在续写。

日前,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在申能外三发电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验证了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将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制成甲醇的可行性。“试验项目从2023年开始启动,今年1月份进行了连续运行试验,项目运行期间,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其中二氧化碳的最高捕集率达到99%以上,氢气和二氧化碳转化率大于99%。” 申能外三发电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岭说。

布局绿色燃料,是申能集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策略之一。在上海金山,申能集团旗下申能环境也将畜禽粪便转化成的沼气提纯成生物天然气,并突破生物质原料拢集难、入网难问题,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制备绿色甲醇。目前,申能集团与上海市属相关产业链企业签署了绿色甲醇运营与供应项目协议,正牵头全力推进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助力上海绿色航运中心建设。

在被称为终极能源的氢能领域,申能集团也是先行者。早在2018年,申能集团就开始在氢能领域先行探索,围绕“制取-储存-运输-加注-应用”全产业链进行了投资布局,在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储备突破及应用场景上打造“三线”并进,与上下游企业在上海建立起氢能的全产业链集群,助力上海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目标,利用全产业链优势在上海市外布局氢能产业,开展海上风电制氢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推动氢能行业发展。

挖潜力、拓新路,申能集团在构建新型能源产业链的组合拳正在收获实效。目前,申能的新能源项目遍布沪、苏、浙、青等22个省区市,形成在新能源产业海陆并进、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的格局。通过整合绿色甲醇、氢能等新兴资源,探索储能、碳捕集(CCUS)等前瞻技术和模式,申能集团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化、可持续的未来能源体系。

能源+金融:打造超大城市能源供应保障样板

近2000亿千瓦时消费电量、超过11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一组数据代表超大型城市上海一年经济发展的能源“胃口”。作为为上海提供1/3的本地电力和超过95%的燃气供应的综合性能源供应商,申能集团为超大城市的韧性安全运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能源稳定安全供应的样本。

电力产业是申能发展的基石和起点。申能集团已将火电做到极致,除了全球首个实际煤耗低于280克/千瓦时的燃煤电厂申能外三发电外,2022年投产的申能安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供电煤耗达到249.31克/千瓦时,继续刷新全球高效清洁煤电新标杆。

在保持传统的火电领域全球领先的同时,新能源电力供应的占比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申能的新能源新增并网超过400万千瓦,累计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4%。到2030年,申能集团计划实现总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比例力争突破60%,为上海超大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供应。

燃气更关系每个家庭的“烟火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申能集团逐步构建起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要求的“X+1+X”天然气全产业链,形成多气源保障体系,也在消费端构筑起安全屏障。

稳定供应的背后,是申能集团探索的两大主业能源和金融相互支持、相互赋能的实践。能源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金融业的支持,金融行业则为能源的发展提供助力,推动包括能源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突破和落地。

以申能集团旗下的股权投资及管理平台申能诚毅为例,近年来,申能诚毅先后入股上海璞钠、洛希能源,成为申能在新型储能领域产业拓展的重要“抓手”。

“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上海超大型城市的正常运行;确保守住民生底线。这是印刻在每个申能人心中的使命。”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曾这样形容申能的初心使命。

产融并举、拥抱变化、多元创新、协同共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为超大城市提供稳定、安全能源供应的实践故事仍在继续……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以申能集团旗下的股权投资及管理平台申能诚毅为例,近年来,申能诚毅先后入股上海璞钠、洛希能源,成为申能在新型储能领域产业拓展的重要“抓手”。...产融并举、拥抱变化、多元创新、协同共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为超大城市提供稳定、安全能源供应的实践故事仍在继续……。

新华财经上海4月12日电(记者 陈云富、王淑娟)“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申能集团副总裁、上海燃气党委书记、董事长史平洋在论坛上表示,申能集团与东盟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尤其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集团的合作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作为上海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近年来申能集团正依托国内外合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全产业链,构建绿色产融生态圈,成为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排头兵”。

促进中国-东盟能源领域务实合作

中国和东盟互为近邻,能源合作让上海与吉隆坡两座城市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2006年,在双方政府的见证下,马来西亚国家石油集团与申能签署了为期25年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协议。”史平洋说,回顾申能集团与东盟企业的合作历程,双方的合作是一条互信共赢的道路。

与申能集团的合作,是马来西亚石油集团(下称马石油)在中国的第一份LNG长期协议合同,从2009年交付第一船LNG以来,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入。在前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2022年,马石油与申能集团再次签署了新的LNG购销长期协议,双方的清洁能源合作,共同保障了上海能源供应,让城市变得更加清洁。

随着合作的深入,申能集团也成为马石油全球最大单一客户,中国市场的发展给马石油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来自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已成为中国液化天然气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国,中国进口天然气的第五大来源国。

史总.jpg

“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图为申能集团副总裁、上海燃气董事长史平洋在论坛上致辞。

“中国的天然气市场还有多少空间?这是合作伙伴经常提出的问题。”史平洋表示,随着中国坚定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天然气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天然气不仅具备灵活调峰的特性,更以其低碳排放和高燃烧效率,成为经济性与环保性兼顾的理想能源。”史平洋介绍,未来申能集团将打造更具“韧性”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积极开展“零碳”天然气新探索,与东盟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们一道,用好中国—东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建设天然气交易重要枢纽节点。

加速构建新型能源全产业链

上海浦东新区海徐路1281号,矗立这里的申能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申能外三发电),曾因不断创下燃煤发电最低煤耗世界纪录,成为燃煤发电界关注的焦点。如今,随着能源的低碳转型推进,这里的创新故事仍在续写。

日前,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在申能外三发电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验证了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将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制成甲醇的可行性。“试验项目从2023年开始启动,今年1月份进行了连续运行试验,项目运行期间,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其中二氧化碳的最高捕集率达到99%以上,氢气和二氧化碳转化率大于99%。” 申能外三发电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岭说。

布局绿色燃料,是申能集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策略之一。在上海金山,申能集团旗下申能环境也将畜禽粪便转化成的沼气提纯成生物天然气,并突破生物质原料拢集难、入网难问题,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制备绿色甲醇。目前,申能集团与上海市属相关产业链企业签署了绿色甲醇运营与供应项目协议,正牵头全力推进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助力上海绿色航运中心建设。

在被称为终极能源的氢能领域,申能集团也是先行者。早在2018年,申能集团就开始在氢能领域先行探索,围绕“制取-储存-运输-加注-应用”全产业链进行了投资布局,在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储备突破及应用场景上打造“三线”并进,与上下游企业在上海建立起氢能的全产业链集群,助力上海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目标,利用全产业链优势在上海市外布局氢能产业,开展海上风电制氢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推动氢能行业发展。

挖潜力、拓新路,申能集团在构建新型能源产业链的组合拳正在收获实效。目前,申能的新能源项目遍布沪、苏、浙、青等22个省区市,形成在新能源产业海陆并进、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的格局。通过整合绿色甲醇、氢能等新兴资源,探索储能、碳捕集(CCUS)等前瞻技术和模式,申能集团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化、可持续的未来能源体系。

能源+金融:打造超大城市能源供应保障样板

近2000亿千瓦时消费电量、超过11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一组数据代表超大型城市上海一年经济发展的能源“胃口”。作为为上海提供1/3的本地电力和超过95%的燃气供应的综合性能源供应商,申能集团为超大城市的韧性安全运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能源稳定安全供应的样本。

电力产业是申能发展的基石和起点。申能集团已将火电做到极致,除了全球首个实际煤耗低于280克/千瓦时的燃煤电厂申能外三发电外,2022年投产的申能安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供电煤耗达到249.31克/千瓦时,继续刷新全球高效清洁煤电新标杆。

在保持传统的火电领域全球领先的同时,新能源电力供应的占比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申能的新能源新增并网超过400万千瓦,累计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4%。到2030年,申能集团计划实现总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比例力争突破60%,为上海超大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供应。

燃气更关系每个家庭的“烟火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申能集团逐步构建起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要求的“X+1+X”天然气全产业链,形成多气源保障体系,也在消费端构筑起安全屏障。

稳定供应的背后,是申能集团探索的两大主业能源和金融相互支持、相互赋能的实践。能源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金融业的支持,金融行业则为能源的发展提供助力,推动包括能源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突破和落地。

以申能集团旗下的股权投资及管理平台申能诚毅为例,近年来,申能诚毅先后入股上海璞钠、洛希能源,成为申能在新型储能领域产业拓展的重要“抓手”。

“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上海超大型城市的正常运行;确保守住民生底线。这是印刻在每个申能人心中的使命。”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曾这样形容申能的初心使命。

产融并举、拥抱变化、多元创新、协同共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为超大城市提供稳定、安全能源供应的实践故事仍在继续……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