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营养素是身体能量的“加油站”,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论是清晨的一碗燕麦粥,搭配着煎蛋和牛奶,还是午餐时的一盘炒蔬菜、一块鸡胸肉配上糙米饭,亦或是晚餐的清蒸鱼搭配绿叶蔬菜和一小份红薯,看似普通的食物组合,背后都隐藏着营养素摄入比例的秘密。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营养素摄入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不均衡的营养素摄入可能会悄悄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缩短我们的寿命。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规划饮食时,往往只关注单一营养素的摄入量,比如只关心蛋白质是否足够,而忽略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的研究文章“Specific macronutrient clusters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risk: Evidence from NHANES 1999~2018”通过分析三大营养素的组合,揭示了哪些搭配方式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
研究采用了“三维立方体”方法,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组合成24个不同的“营养素簇”,并分析了这些组合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纳入了26 615名20至75岁的美国成年人,经过平均7.58年的随访,记录了3998例死亡事件。
参考簇被定义为Cluster Pm:Fm:Cmh,其特征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均处于中等水平。即蛋白质(P)摄入处于中等水平(12.5%~25%的能量来自蛋白质),脂肪(F)摄入同样处于中等水平(25%~37.5%的能量来自脂肪),而碳水化合物(C)的摄入则处于中等偏高水平(50%~62.5%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
图1参与者选择流程图,来自1999-2018年的NHANES研究(A);基于宏量营养素能量供应比例的三维坐标系统:能量分布边界分别为50%、25%和12.5%(B),以及营养素簇比例流程图(C)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发现,与参考簇相比,有4个特定的营养素簇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
上述结果表示,特定营养素组合对健康具有明显益处。例如,在Cluster Pm:Fm:Cm中,死亡风险达到最低。也就表明,适度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
进一步探讨三大营养素摄入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时。研究者发现,在Cluster Pm:Fm:Cm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在42.5%到46%之间时,死亡风险最低。这种非线性关系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或过高均会增加死亡风险。
而在Cluster Pm:Fmh:Cml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在25%到37.5%之间时,死亡风险也较低。这表明,不同营养素组合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此外,在Cluster Pl:Fm:Cmh中,蛋白质摄入比例的变化与死亡风险呈现倒U型关系。这表明,蛋白质摄入量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才能获得最佳的健康效益。这些剂量反应关系的发现,为营养素摄入的推荐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
此外,亚组分析显示,这些营养素组合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能量摄入水平下均保持稳定。例如,在低能量摄入组(550~1622.5 kcal)中,Cluster Pm:Fm:Cm、Cluster Pm:Fmh:Cml和Cluster Pl:Fm:Cmh均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在女性中,Cluster Pm:Fm:Cm、Cluster Pm:Fmh:Cm和Cluster Pl:Fm:Cmh也显示出类似的保护作用。
敏感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关联的稳定性。研究者通过排除特定死因的病例,发现这些营养素组合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并未显著改变。此外,即使在调整了健康饮食指数(HEI)评分后,这些关联仍然稳定。这表明,这些营养素组合对健康的影响是独立于饮食质量的。
日常饮食中,人们摄入的是多种营养素相互搭配的复杂组合,而非孤立的蛋白质、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因此,这项研究警示大众,在调整饮食结构、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切勿仅盯着单一营养素的摄入量,而应将目光投向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平衡搭配。只有实现三大营养素的和谐共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饮食对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YU J, CHEN Y, LI D, et al. Specific macronutrient clusters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risk: Evidence from NHANES 1999-2018[J]. J Adv Res. 2025, S2090-1232(25)00117-1. DOI: 10.1016/j.jare.2025.02.019.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编辑:耳东
二审:且行
三审:清扬
封面图源:Pixabay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营养素是身体能量的“加油站”,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论是清晨的一碗燕麦粥,搭配着煎蛋和牛奶,还是午餐时的一盘炒蔬菜、一块鸡胸肉配上糙米饭,亦或是晚餐的清蒸鱼搭配绿叶蔬菜和一小份红薯,看似普通的食物组合,背后都隐藏着营养素摄入比例的秘密。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营养素摄入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不均衡的营养素摄入可能会悄悄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缩短我们的寿命。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规划饮食时,往往只关注单一营养素的摄入量,比如只关心蛋白质是否足够,而忽略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的研究文章“Specific macronutrient clusters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risk: Evidence from NHANES 1999~2018”通过分析三大营养素的组合,揭示了哪些搭配方式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
研究采用了“三维立方体”方法,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组合成24个不同的“营养素簇”,并分析了这些组合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纳入了26 615名20至75岁的美国成年人,经过平均7.58年的随访,记录了3998例死亡事件。
参考簇被定义为Cluster Pm:Fm:Cmh,其特征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均处于中等水平。即蛋白质(P)摄入处于中等水平(12.5%~25%的能量来自蛋白质),脂肪(F)摄入同样处于中等水平(25%~37.5%的能量来自脂肪),而碳水化合物(C)的摄入则处于中等偏高水平(50%~62.5%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
图1参与者选择流程图,来自1999-2018年的NHANES研究(A);基于宏量营养素能量供应比例的三维坐标系统:能量分布边界分别为50%、25%和12.5%(B),以及营养素簇比例流程图(C)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发现,与参考簇相比,有4个特定的营养素簇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
上述结果表示,特定营养素组合对健康具有明显益处。例如,在Cluster Pm:Fm:Cm中,死亡风险达到最低。也就表明,适度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
进一步探讨三大营养素摄入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时。研究者发现,在Cluster Pm:Fm:Cm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在42.5%到46%之间时,死亡风险最低。这种非线性关系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或过高均会增加死亡风险。
而在Cluster Pm:Fmh:Cml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在25%到37.5%之间时,死亡风险也较低。这表明,不同营养素组合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此外,在Cluster Pl:Fm:Cmh中,蛋白质摄入比例的变化与死亡风险呈现倒U型关系。这表明,蛋白质摄入量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才能获得最佳的健康效益。这些剂量反应关系的发现,为营养素摄入的推荐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
此外,亚组分析显示,这些营养素组合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能量摄入水平下均保持稳定。例如,在低能量摄入组(550~1622.5 kcal)中,Cluster Pm:Fm:Cm、Cluster Pm:Fmh:Cml和Cluster Pl:Fm:Cmh均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在女性中,Cluster Pm:Fm:Cm、Cluster Pm:Fmh:Cm和Cluster Pl:Fm:Cmh也显示出类似的保护作用。
敏感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关联的稳定性。研究者通过排除特定死因的病例,发现这些营养素组合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并未显著改变。此外,即使在调整了健康饮食指数(HEI)评分后,这些关联仍然稳定。这表明,这些营养素组合对健康的影响是独立于饮食质量的。
日常饮食中,人们摄入的是多种营养素相互搭配的复杂组合,而非孤立的蛋白质、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因此,这项研究警示大众,在调整饮食结构、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切勿仅盯着单一营养素的摄入量,而应将目光投向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平衡搭配。只有实现三大营养素的和谐共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饮食对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YU J, CHEN Y, LI D, et al. Specific macronutrient clusters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risk: Evidence from NHANES 1999-2018[J]. J Adv Res. 2025, S2090-1232(25)00117-1. DOI: 10.1016/j.jare.2025.02.019.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编辑:耳东
二审:且行
三审:清扬
封面图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