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细菌癌症疗法的瓶颈:肿瘤控制与T细胞功能的“双刃剑”效应

医学论坛网

2周前

这些结果表明,STm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和对肿瘤的直接控制之间存在一种“双刃剑”效应。...研究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抑制T细胞功能的同时,也直接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这一发现为优化BCT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导语:细菌癌症疗法以其独特的肿瘤靶向性和免疫调节能力,为结直肠癌治疗带来新希望。然而,T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错过了某种关键的免疫调节机制?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

在结直肠癌(CRC)的治疗中,尽管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手段广泛应用,但这些传统方法在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仍显不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CR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CRC肿瘤微环境常表现为免疫“冷”状态,即肿瘤细胞周围缺乏足够的免疫细胞浸润,导致ICB治疗在CRC患者中的响应率较低。此外,CRC的异质性也使得单一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细菌癌症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手段,因其独特的肿瘤靶向性和免疫调节能力而备受关注。沙门氏菌(STm)作为其中的代表性菌株,凭借其代谢适应性强、能够快速适应肿瘤微环境并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特点,成为研究热点。既往研究表明,STm可通过代谢竞争消耗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和三羧酸循环中间体,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然而,STm治疗的疗效在不同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尽管STm能够诱导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分泌,但T细胞在STm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却鲜有研究。

T细胞作为免疫反应的核心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既往研究多认为T细胞在STm治疗中作用有限,甚至被认为是“冗余”的。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何种免疫学机制?202411月,EMBO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Salmonella cancer therapy metabolically disrupts tumours at the collateral cost of T cell immunity”的研究,深入探讨了STm治疗过程中T细胞的代谢性缺陷及其与肿瘤控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抑制T细胞功能的机制,并证实这种代谢调控同时对肿瘤干细胞特性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本研究是一项多模型联合的实验研究,旨在深入解析STm在细菌癌症疗法中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纳入了多种实验模型,包括小鼠模型、肿瘤类器官平台以及体外细胞共培养系统。首先,研究者利用携带远端T细胞受体(TCR)和IFNγ报告基因的小鼠(Nr4a3-Tocky-Ifnγ-YFP),结合CRC模型,模拟STm治疗过程中的T细胞动态变化。

实验分组包括接受STm治疗的小鼠和对照组(PBS处理)。干预措施为通过口服给予小鼠STm突变株(STmΔaroA),模拟临床治疗场景。主要评价指标包括T细胞的激活状态、细胞因子分泌、增殖能力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变化;次要评价指标涵盖肿瘤体积、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等。通过这种多模型联合的设计,研究不仅能够在体内环境中观察T细胞的整体反应,还能在体外精确解析STmT细胞代谢和功能的直接影响。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STm治疗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的T细胞表现出多种激活缺陷。包括IFN-γ产生与TCR信号解耦,即IFN-γ的产生不再依赖于TCR信号的激活。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STm处理组中IFN-γ+Nr4a3-Timer阴性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002),表明T细胞的激活与TCR信号传导存在脱节(图1)。

注:左侧代表性流式细胞术图显示IFN-γ+ T细胞的分选和Nr4a3-Timer表达的亚分析(蓝色或红色形式);右侧分析CD4CD8 T细胞中IFN-γ+Timer阴性细胞的比例。

减毒沙门氏菌癌症疗法诱导T细胞异常激活,使IFN-γ与TCR信号解耦

此外,T细胞的多功能性降低,表现为同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γ、TNF-α)的T细胞数量减少(图2D)。这表明,STm治疗虽然能够诱导T细胞产生IFN-γ,但这种激活是不完整的,且与TCR信号的正常传导存在脱节。

注:(A)CAC模型中解剖原发性肿瘤,随后在Matrigel中培养以进行体外同步激活;(B) 原发性TILs用α-CD3/α-CD28抗体(分别为1μg/mL)刺激16小时,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CD4 T细胞的Nr4a3-Timer表达,指示TCR驱动的T细胞激活;(C) 肿瘤碎片在存在布雷菲尔丁A10 μg/mL)的情况下,用α-CD3/α-CD28抗体激活6小时,并通过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IL-2IFNγ、TNFα)测量同时的细胞因子产生;(D) 对每种可能的细胞因子组合进行布尔分析,显示所有四个条件的合并结果。

经沙门氏菌处理的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功能受损

进一步的体外实验显示,STm感染的肿瘤微环境能够显著抑制T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在肿瘤类器官平台和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STm感染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c-My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图3)。c-Myc是细胞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其表达的降低导致T细胞无法正常上调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相关酶的表达,进而影响了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沙门氏菌感染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c-My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STm通过其天冬氨酸酶(ansB)耗竭肿瘤微环境中的天冬氨酸,从而抑制c-Myc蛋白的表达(图4)。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T细胞在STm治疗中的功能障碍,还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直接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的重要机制。

天冬氨酸补充恢复T细胞中c-Myc蛋白表达

这些结果表明,STmT细胞功能的抑制和对肿瘤的直接控制之间存在一种“双刃剑”效应一方面,STm通过耗竭天冬氨酸抑制T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从而避免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其自身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这种代谢调控机制也直接抑制了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控制。

本文通过多模型联合的实验设计,深入解析了沙门氏菌在细菌癌症疗法中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抑制T细胞功能的同时,也直接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这一发现为优化BCT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恢复T细胞功能可能削弱STm对肿瘤的直接控制,但该研究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

参考文献

COPLAND A, MACKIE GM, SCARFE L, et al. Salmonella cancer therapy metabolically disrupts tumours at the collateral cost of T cell immunity[J]. EMBO Mol Med. 2024, 16(12):3057-3088. DOI: 10.1038/s44321-024-00159-2.

审核:耳东

这些结果表明,STm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和对肿瘤的直接控制之间存在一种“双刃剑”效应。...研究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抑制T细胞功能的同时,也直接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这一发现为优化BCT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导语:细菌癌症疗法以其独特的肿瘤靶向性和免疫调节能力,为结直肠癌治疗带来新希望。然而,T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错过了某种关键的免疫调节机制?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

在结直肠癌(CRC)的治疗中,尽管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手段广泛应用,但这些传统方法在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仍显不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CR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CRC肿瘤微环境常表现为免疫“冷”状态,即肿瘤细胞周围缺乏足够的免疫细胞浸润,导致ICB治疗在CRC患者中的响应率较低。此外,CRC的异质性也使得单一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细菌癌症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手段,因其独特的肿瘤靶向性和免疫调节能力而备受关注。沙门氏菌(STm)作为其中的代表性菌株,凭借其代谢适应性强、能够快速适应肿瘤微环境并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特点,成为研究热点。既往研究表明,STm可通过代谢竞争消耗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和三羧酸循环中间体,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然而,STm治疗的疗效在不同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尽管STm能够诱导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分泌,但T细胞在STm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却鲜有研究。

T细胞作为免疫反应的核心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既往研究多认为T细胞在STm治疗中作用有限,甚至被认为是“冗余”的。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何种免疫学机制?202411月,EMBO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Salmonella cancer therapy metabolically disrupts tumours at the collateral cost of T cell immunity”的研究,深入探讨了STm治疗过程中T细胞的代谢性缺陷及其与肿瘤控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抑制T细胞功能的机制,并证实这种代谢调控同时对肿瘤干细胞特性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本研究是一项多模型联合的实验研究,旨在深入解析STm在细菌癌症疗法中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纳入了多种实验模型,包括小鼠模型、肿瘤类器官平台以及体外细胞共培养系统。首先,研究者利用携带远端T细胞受体(TCR)和IFNγ报告基因的小鼠(Nr4a3-Tocky-Ifnγ-YFP),结合CRC模型,模拟STm治疗过程中的T细胞动态变化。

实验分组包括接受STm治疗的小鼠和对照组(PBS处理)。干预措施为通过口服给予小鼠STm突变株(STmΔaroA),模拟临床治疗场景。主要评价指标包括T细胞的激活状态、细胞因子分泌、增殖能力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变化;次要评价指标涵盖肿瘤体积、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等。通过这种多模型联合的设计,研究不仅能够在体内环境中观察T细胞的整体反应,还能在体外精确解析STmT细胞代谢和功能的直接影响。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STm治疗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的T细胞表现出多种激活缺陷。包括IFN-γ产生与TCR信号解耦,即IFN-γ的产生不再依赖于TCR信号的激活。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STm处理组中IFN-γ+Nr4a3-Timer阴性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002),表明T细胞的激活与TCR信号传导存在脱节(图1)。

注:左侧代表性流式细胞术图显示IFN-γ+ T细胞的分选和Nr4a3-Timer表达的亚分析(蓝色或红色形式);右侧分析CD4CD8 T细胞中IFN-γ+Timer阴性细胞的比例。

减毒沙门氏菌癌症疗法诱导T细胞异常激活,使IFN-γ与TCR信号解耦

此外,T细胞的多功能性降低,表现为同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γ、TNF-α)的T细胞数量减少(图2D)。这表明,STm治疗虽然能够诱导T细胞产生IFN-γ,但这种激活是不完整的,且与TCR信号的正常传导存在脱节。

注:(A)CAC模型中解剖原发性肿瘤,随后在Matrigel中培养以进行体外同步激活;(B) 原发性TILs用α-CD3/α-CD28抗体(分别为1μg/mL)刺激16小时,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CD4 T细胞的Nr4a3-Timer表达,指示TCR驱动的T细胞激活;(C) 肿瘤碎片在存在布雷菲尔丁A10 μg/mL)的情况下,用α-CD3/α-CD28抗体激活6小时,并通过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IL-2IFNγ、TNFα)测量同时的细胞因子产生;(D) 对每种可能的细胞因子组合进行布尔分析,显示所有四个条件的合并结果。

经沙门氏菌处理的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功能受损

进一步的体外实验显示,STm感染的肿瘤微环境能够显著抑制T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在肿瘤类器官平台和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STm感染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c-My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图3)。c-Myc是细胞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其表达的降低导致T细胞无法正常上调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相关酶的表达,进而影响了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沙门氏菌感染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c-My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STm通过其天冬氨酸酶(ansB)耗竭肿瘤微环境中的天冬氨酸,从而抑制c-Myc蛋白的表达(图4)。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T细胞在STm治疗中的功能障碍,还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直接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的重要机制。

天冬氨酸补充恢复T细胞中c-Myc蛋白表达

这些结果表明,STmT细胞功能的抑制和对肿瘤的直接控制之间存在一种“双刃剑”效应一方面,STm通过耗竭天冬氨酸抑制T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从而避免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其自身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这种代谢调控机制也直接抑制了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控制。

本文通过多模型联合的实验设计,深入解析了沙门氏菌在细菌癌症疗法中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揭示了STm通过代谢调控抑制T细胞功能的同时,也直接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这一发现为优化BCT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恢复T细胞功能可能削弱STm对肿瘤的直接控制,但该研究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

参考文献

COPLAND A, MACKIE GM, SCARFE L, et al. Salmonella cancer therapy metabolically disrupts tumours at the collateral cost of T cell immunity[J]. EMBO Mol Med. 2024, 16(12):3057-3088. DOI: 10.1038/s44321-024-00159-2.

审核:耳东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