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的"尴尬":科研论文堆砌的"高墙"下,临床能力如何突围?

医学论坛网

1天前

部分医院在引进人才时,过于看重博士的科研成果和学历背景,而忽视了其临床能力。...此外,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博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工作,这使得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

近期,医学界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部分临床医学博士被医院以高价引进,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表现欠佳,甚至在一些基层医院中,其临床能力还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01

高价引进却难挑临床大梁的医学博士

近期,广西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周医生的吐槽引发热议。他提到,基层医院为了提升医院形象、增加科研产出,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博士,但这些博士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表现不佳,甚至被调侃为“走个过场拿到钱后就溜了”,而真正承担诊疗任务的还是医院的老员工。

广西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吐槽基层医院关于博士招聘的情况

(图源:新浪微博)

此外,北京某医院内科医生也提到,新引进的博士在临床工作中对常见药物氨溴索都不甚了解,却仍能享受高待遇。这种现象不仅在基层医院存在,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也时有发生。这种科研强、临床弱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引发了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医院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刻反思。

02

科研与临床的“断层”之困

医学博士的培养模式,就像一场单向度的马拉松,科研能力被无限放大,而临床技能却被边缘化。许多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大量时间泡在实验室和文献堆里,临床实践机会寥寥无几。就像一位博士生无奈地说:“我在实验室里待的时间,比在病房里还多。”这种培养模式,让博士生们在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上得到了充分锻炼,但在临床实践能力上却存在明显不足。

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下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从宏观框架上破除“唯学历”倾向,这意味着博士学历不再是职称评审的硬性门槛,但并未否定其在综合评价中的潜在价值。例如,在同等条件下,博士学历可能仍被视为学术能力的参考指标,尤其在科研能力权重较高的岗位或机构。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已然成为衡量博士学术水平的标准,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些博士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理论的探索上,而忽视了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图源:CMT

这些论文看似光鲜,却与实际临床问题关联度不高,缺乏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比如,有些研究过于关注细胞层面的机制,却对如何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毫无帮助。杭州某三甲医院泌尿科医生就曾直言:“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这种稍显脱离实际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助力现实的医疗工作,反而会为滋生学术论文造假事件提供沃土。

部分医院在引进人才时,过于看重博士的科研成果和学历背景,而忽视了其临床能力。这种导向导致一些临床能力不足但科研成果突出的博士被高价引进,而真正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位基层医院的院长坦言:“我们引进博士,主要就是看中他们的科研能力,希望能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和综合排名”然而,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人才引进机制,却忽视了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在一些基层医院,引进的博士因为缺乏临床经验,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常规的诊疗操作,而医院却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对其进行培训。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医院的资源,也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却因为学历较低,在职称评定和晋升中面临诸多限制,这无疑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图源:CMT

此外,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博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工作,这使得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一些博士在临床轮转期间,由于科研任务的繁重,无法充分参与临床病例的讨论和处理,导致临床技能的提升受到限制。比如,一位博士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因为要完成科研项目,经常缺席病例讨论和临床操作,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患者时手足无措。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让博士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支持。

03

破局之路在何方?

医学博士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教育培养、医院管理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重塑医学教育体系。高校应优化医学博士的培养方案,合理分配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时间和资源。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临床实际案例。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让博士生在科研过程中结合临床需求,开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

优化医院人才引进与评价机制。医院在人才引进时,应注重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加临床工作能力的考核权重。在职称评定中加入临床实操考核、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合理分配医生的收入,确保其与工作量和质量相匹配。

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医院应为医学博士提供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培训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位博士配备临床导师,帮助他们快速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医院应建立“双轮驱动”的激励机制,对临床表现优秀的医生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同时支持医生在科研领域的发展。通过科研启动基金、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促进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两方面全面发展。

医学博士的“临床突围”需要多方努力。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和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医学博士才能真正成为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参考来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卫生健康委 中医药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05/content_5629566.htm,2021-6-30.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部分医院在引进人才时,过于看重博士的科研成果和学历背景,而忽视了其临床能力。...此外,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博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工作,这使得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

近期,医学界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部分临床医学博士被医院以高价引进,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表现欠佳,甚至在一些基层医院中,其临床能力还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01

高价引进却难挑临床大梁的医学博士

近期,广西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周医生的吐槽引发热议。他提到,基层医院为了提升医院形象、增加科研产出,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博士,但这些博士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表现不佳,甚至被调侃为“走个过场拿到钱后就溜了”,而真正承担诊疗任务的还是医院的老员工。

广西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吐槽基层医院关于博士招聘的情况

(图源:新浪微博)

此外,北京某医院内科医生也提到,新引进的博士在临床工作中对常见药物氨溴索都不甚了解,却仍能享受高待遇。这种现象不仅在基层医院存在,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也时有发生。这种科研强、临床弱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引发了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医院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刻反思。

02

科研与临床的“断层”之困

医学博士的培养模式,就像一场单向度的马拉松,科研能力被无限放大,而临床技能却被边缘化。许多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大量时间泡在实验室和文献堆里,临床实践机会寥寥无几。就像一位博士生无奈地说:“我在实验室里待的时间,比在病房里还多。”这种培养模式,让博士生们在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上得到了充分锻炼,但在临床实践能力上却存在明显不足。

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下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从宏观框架上破除“唯学历”倾向,这意味着博士学历不再是职称评审的硬性门槛,但并未否定其在综合评价中的潜在价值。例如,在同等条件下,博士学历可能仍被视为学术能力的参考指标,尤其在科研能力权重较高的岗位或机构。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已然成为衡量博士学术水平的标准,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些博士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理论的探索上,而忽视了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图源:CMT

这些论文看似光鲜,却与实际临床问题关联度不高,缺乏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比如,有些研究过于关注细胞层面的机制,却对如何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毫无帮助。杭州某三甲医院泌尿科医生就曾直言:“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这种稍显脱离实际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助力现实的医疗工作,反而会为滋生学术论文造假事件提供沃土。

部分医院在引进人才时,过于看重博士的科研成果和学历背景,而忽视了其临床能力。这种导向导致一些临床能力不足但科研成果突出的博士被高价引进,而真正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位基层医院的院长坦言:“我们引进博士,主要就是看中他们的科研能力,希望能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和综合排名”然而,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人才引进机制,却忽视了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在一些基层医院,引进的博士因为缺乏临床经验,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常规的诊疗操作,而医院却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对其进行培训。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医院的资源,也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却因为学历较低,在职称评定和晋升中面临诸多限制,这无疑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图源:CMT

此外,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博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工作,这使得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一些博士在临床轮转期间,由于科研任务的繁重,无法充分参与临床病例的讨论和处理,导致临床技能的提升受到限制。比如,一位博士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因为要完成科研项目,经常缺席病例讨论和临床操作,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患者时手足无措。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让博士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支持。

03

破局之路在何方?

医学博士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教育培养、医院管理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重塑医学教育体系。高校应优化医学博士的培养方案,合理分配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时间和资源。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临床实际案例。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让博士生在科研过程中结合临床需求,开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

优化医院人才引进与评价机制。医院在人才引进时,应注重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加临床工作能力的考核权重。在职称评定中加入临床实操考核、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合理分配医生的收入,确保其与工作量和质量相匹配。

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医院应为医学博士提供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培训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位博士配备临床导师,帮助他们快速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医院应建立“双轮驱动”的激励机制,对临床表现优秀的医生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同时支持医生在科研领域的发展。通过科研启动基金、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促进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两方面全面发展。

医学博士的“临床突围”需要多方努力。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和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医学博士才能真正成为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参考来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卫生健康委 中医药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05/content_5629566.htm,2021-6-30.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