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移动“5G-A×AI融智创新”行动计划发布会在杭州举行。会上,中国移动宣布2025年将着力构建5G-A新型网络能力体系,正式启动5G-A×AI创新中心,全面强化数智化赋能能力。来自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中国移动及产学研用各界共100多名行业合作伙伴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在发布会上致辞
会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表示,中国移动正从5G的广泛连接迈向5G-A的能力跃升,将加速AI驱动的智能变革,全面推进5G-A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网络自优化、应用智能化,释放“连接+智能”的倍增效应。一方面,5G-A网络助力AI应用腾飞。5G-A所具备的高速、智能、泛在、确定性等特性,可有效满足AI业务高精度定位、低延迟、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增量训练等需求,更好适配多形态AI终端的算力、功耗及成本要求,助力AI应用发展。另一方面,AI赋能5G-A网络数智化转型。中国移动正全面深化AI技术在通信领域的融合创新,通过加速网络的数智化转型,实现网络运营能力的跃升,全网应用成效显著。
为持续推进5G-A与AI的深度协同创新,李慧镝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共推技术演进与能力融合,积蓄智能时代源动力;二是加快商业落地,共推网业融合与实数融合,焕发智能时代生命力;三是深化产业合作,共推行业协同与生态繁荣,激发智能时代新活力。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总经理杨剑宇介绍公司在推进5G-A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总经理杨剑宇介绍了公司积极推进5G-A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双向赋能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表示将聚焦新网络、新生态、新体验,在杭州等地打造“5G-A×AI”样板,深入探索超大上行、稳定低时延等关键网络能力,全面推进具身智能等产品创新,为浙江履行“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当前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累计建成基站超245万站,覆盖全国96%人口、90%以上行政村,服务5G用户超5.5亿。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按照5G-A“262”技术梯次导入策略,加快三载波聚合、RedCap规模部署,加快通感一体化、无源物联网、无线网络AI应用、确定性网络增强等关键技术场景化部署应用,持续推进5G-A技术成熟与发展。
中国移动发布“5G-A×AI融智创新”行动计划
会议发布了中国移动“5G-A×AI融智创新”行动计划:2025年,中国移动将聚焦构建以“4A”为核心的新型网络能力体系,持续提升基础连接服务质量,全面强化数智化赋能能力,携手产业共建万物智联新生态。
一是AI赋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2025年持续推进自智网络能力升级,赋能智能网络节能、智能网络优化、业务体验升级高价值场景;完成近50万站无线AI智能化改造和31省核心网智能控制面能力部署,为超3000万中国移动全球通钻卡客户、白金卡客户、特色业务客户以及高铁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网络保障服务。
二是场景无界(All-Scenario Enablement),2025年进一步完善Redcap深度、广域覆盖,促进车联网、智能穿戴等5G RedCap应用规模上量,同时在智慧仓储、哑资源管理等场景部署无源物联网超10万平方米,构建“技术+场景+生态”融合方案,满足各行业差异化场景需求。
三是网络进阶(Augmented Network),以三载波聚合和上行增强为核心,计划年内累计开通超10万个三载波聚合基站,实现49个重点城市核心城区连续覆盖,持续拓展网络上下行能力边界,支撑沉浸式业务和AI终端发展。
四是加速演进(Accelerated Evolution),全面布局R18等技术研究、加速5G-A通向更强泛在智能的新阶段,重点推进eRedCap、NR广播增强及跨层协同等关键技术演进,更高品质满足新增业务需求。
中国移动成立5G-A×AI创新中心
会议同时宣布5G-A×AI创新中心启动运营。该中心将以“新网络、新体验、新产业”为使命,聚焦5G-A网络升级与AI技术深度融合,为AI应用提供无处不在的神经网络(连接和智算),致力于打造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引领AI+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该中心将搭建5G-A、AI模型训推实验室及外场压力测试环境,基于业务体验创新完善终端(模组)底层协议、APP(AI)应用接口与5G-A空口网络的适配,促进AI Agent产业成熟,研发面向家庭、工业智联的具身智能模组,基于一站式AI开发推动机器人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生态演进,为低空经济无人机安防注入强大动能,成为中国移动“5G-A×AI百大商业计划”的产业孵化器,同步推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向基于AI驱动的全新端到端网络(5G-A、Agentic核心网、AI Net)演进。
首批入驻中国移动5G-A×AI创新中心的行业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
会议现场,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宇树科技、大华公司、云深处科技等首批入驻5G-A×AI创新中心的行业伙伴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5G-A×AI创新中心将通过汇聚不同层级的生态伙伴,牵引孵化5G-A与AI融合的共赢生态,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新机遇。
当前,中国移动在浙江推进5G-A应用实践中成果显著:率先打造了杭州西湖、钱江新城两大三载波聚合连片组网的标杆示范区,实现最高5Gbps的下行峰值速率,面向全球通客户推出分层分级网络服务;实现乡镇以上RedCap连续覆盖,助力5G模组在物联网、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在模具上搭载中国移动自研的无源物联“标签”,辅助公牛模具管理系统实现了高精度自动化盘点、定位。
浙江移动通过视觉大模型的应用创新,在舟山岱山县搭建全国首个5G-A无人机AI巡检平台,助力海事、农业、环保部门等治理工作。
同时,浙江移动在自智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自智网络水平已达L3.6,率先在5G基站上试点部署AI能力。在西湖景区、沪杭高铁等重点场景,用户可以优先感知AI技术带来的网络提升效果。经测试,视频播放时延降低约12%,短视频高清播放占比提升约30%,上行直播体验速率提升约21%,客户还能同步获得定制化的全球通、5G-A Logo显示和业务保障服务。在此基础上,5G AI基站还可实现极致节能,在保障客户体验的前提下,基站能耗降低4%~9%,推动网络低成本高效率运营。
在发布会现场,5G-A×AI加持下的多项应用备受关注。在智慧零售领域,基于5G-A的无人小店产品在浙江一经推出即突破200家门店,带动单店日均营业额增长超400元,预计年内可带动智能摄像头部署近3万路;在低空经济领域,舟山岱山县落地全国首个5G-A无人机AI巡检平台,该平台搭载自研的视觉大模型系统,实现算法微调效率10倍提升,已为海事、农业、环保部门构建专业巡检航线20余条,累计完成地笼检测、船只检测等智能分析36万次;在具身智能领域,浙江移动打造的“小天”智能机器人依托5G-A通算智一体化能力,通过视觉大模型先进算法能力支撑,已在政务服务、展厅讲解、电商直播等多个商业场景中实现落地。
浙江移动依托5G-A通算智一体化能力,打造的"小天"智能机器人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4月11日,中国移动“5G-A×AI融智创新”行动计划发布会在杭州举行。会上,中国移动宣布2025年将着力构建5G-A新型网络能力体系,正式启动5G-A×AI创新中心,全面强化数智化赋能能力。来自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中国移动及产学研用各界共100多名行业合作伙伴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在发布会上致辞
会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表示,中国移动正从5G的广泛连接迈向5G-A的能力跃升,将加速AI驱动的智能变革,全面推进5G-A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网络自优化、应用智能化,释放“连接+智能”的倍增效应。一方面,5G-A网络助力AI应用腾飞。5G-A所具备的高速、智能、泛在、确定性等特性,可有效满足AI业务高精度定位、低延迟、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增量训练等需求,更好适配多形态AI终端的算力、功耗及成本要求,助力AI应用发展。另一方面,AI赋能5G-A网络数智化转型。中国移动正全面深化AI技术在通信领域的融合创新,通过加速网络的数智化转型,实现网络运营能力的跃升,全网应用成效显著。
为持续推进5G-A与AI的深度协同创新,李慧镝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共推技术演进与能力融合,积蓄智能时代源动力;二是加快商业落地,共推网业融合与实数融合,焕发智能时代生命力;三是深化产业合作,共推行业协同与生态繁荣,激发智能时代新活力。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总经理杨剑宇介绍公司在推进5G-A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总经理杨剑宇介绍了公司积极推进5G-A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双向赋能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表示将聚焦新网络、新生态、新体验,在杭州等地打造“5G-A×AI”样板,深入探索超大上行、稳定低时延等关键网络能力,全面推进具身智能等产品创新,为浙江履行“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当前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累计建成基站超245万站,覆盖全国96%人口、90%以上行政村,服务5G用户超5.5亿。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按照5G-A“262”技术梯次导入策略,加快三载波聚合、RedCap规模部署,加快通感一体化、无源物联网、无线网络AI应用、确定性网络增强等关键技术场景化部署应用,持续推进5G-A技术成熟与发展。
中国移动发布“5G-A×AI融智创新”行动计划
会议发布了中国移动“5G-A×AI融智创新”行动计划:2025年,中国移动将聚焦构建以“4A”为核心的新型网络能力体系,持续提升基础连接服务质量,全面强化数智化赋能能力,携手产业共建万物智联新生态。
一是AI赋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2025年持续推进自智网络能力升级,赋能智能网络节能、智能网络优化、业务体验升级高价值场景;完成近50万站无线AI智能化改造和31省核心网智能控制面能力部署,为超3000万中国移动全球通钻卡客户、白金卡客户、特色业务客户以及高铁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网络保障服务。
二是场景无界(All-Scenario Enablement),2025年进一步完善Redcap深度、广域覆盖,促进车联网、智能穿戴等5G RedCap应用规模上量,同时在智慧仓储、哑资源管理等场景部署无源物联网超10万平方米,构建“技术+场景+生态”融合方案,满足各行业差异化场景需求。
三是网络进阶(Augmented Network),以三载波聚合和上行增强为核心,计划年内累计开通超10万个三载波聚合基站,实现49个重点城市核心城区连续覆盖,持续拓展网络上下行能力边界,支撑沉浸式业务和AI终端发展。
四是加速演进(Accelerated Evolution),全面布局R18等技术研究、加速5G-A通向更强泛在智能的新阶段,重点推进eRedCap、NR广播增强及跨层协同等关键技术演进,更高品质满足新增业务需求。
中国移动成立5G-A×AI创新中心
会议同时宣布5G-A×AI创新中心启动运营。该中心将以“新网络、新体验、新产业”为使命,聚焦5G-A网络升级与AI技术深度融合,为AI应用提供无处不在的神经网络(连接和智算),致力于打造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引领AI+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该中心将搭建5G-A、AI模型训推实验室及外场压力测试环境,基于业务体验创新完善终端(模组)底层协议、APP(AI)应用接口与5G-A空口网络的适配,促进AI Agent产业成熟,研发面向家庭、工业智联的具身智能模组,基于一站式AI开发推动机器人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生态演进,为低空经济无人机安防注入强大动能,成为中国移动“5G-A×AI百大商业计划”的产业孵化器,同步推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向基于AI驱动的全新端到端网络(5G-A、Agentic核心网、AI Net)演进。
首批入驻中国移动5G-A×AI创新中心的行业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
会议现场,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宇树科技、大华公司、云深处科技等首批入驻5G-A×AI创新中心的行业伙伴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5G-A×AI创新中心将通过汇聚不同层级的生态伙伴,牵引孵化5G-A与AI融合的共赢生态,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新机遇。
当前,中国移动在浙江推进5G-A应用实践中成果显著:率先打造了杭州西湖、钱江新城两大三载波聚合连片组网的标杆示范区,实现最高5Gbps的下行峰值速率,面向全球通客户推出分层分级网络服务;实现乡镇以上RedCap连续覆盖,助力5G模组在物联网、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在模具上搭载中国移动自研的无源物联“标签”,辅助公牛模具管理系统实现了高精度自动化盘点、定位。
浙江移动通过视觉大模型的应用创新,在舟山岱山县搭建全国首个5G-A无人机AI巡检平台,助力海事、农业、环保部门等治理工作。
同时,浙江移动在自智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自智网络水平已达L3.6,率先在5G基站上试点部署AI能力。在西湖景区、沪杭高铁等重点场景,用户可以优先感知AI技术带来的网络提升效果。经测试,视频播放时延降低约12%,短视频高清播放占比提升约30%,上行直播体验速率提升约21%,客户还能同步获得定制化的全球通、5G-A Logo显示和业务保障服务。在此基础上,5G AI基站还可实现极致节能,在保障客户体验的前提下,基站能耗降低4%~9%,推动网络低成本高效率运营。
在发布会现场,5G-A×AI加持下的多项应用备受关注。在智慧零售领域,基于5G-A的无人小店产品在浙江一经推出即突破200家门店,带动单店日均营业额增长超400元,预计年内可带动智能摄像头部署近3万路;在低空经济领域,舟山岱山县落地全国首个5G-A无人机AI巡检平台,该平台搭载自研的视觉大模型系统,实现算法微调效率10倍提升,已为海事、农业、环保部门构建专业巡检航线20余条,累计完成地笼检测、船只检测等智能分析36万次;在具身智能领域,浙江移动打造的“小天”智能机器人依托5G-A通算智一体化能力,通过视觉大模型先进算法能力支撑,已在政务服务、展厅讲解、电商直播等多个商业场景中实现落地。
浙江移动依托5G-A通算智一体化能力,打造的"小天"智能机器人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