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央行官网显示,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体育金融服务,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扩大体育消费,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加快构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丰富体育领域金融资源供给,提升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意见》从加大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组织实施保障等三方面提出16项具体举措。
《意见》指出,要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障,支持体育场馆、体育服务综合体、冰雪运动场地、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大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等领域金融供给力度,发挥金融促进体育消费增长功能,支持金融赋能职业体育、冰雪经济发展,提升体育赛事金融服务质效。
《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构建资金配置高效的股权融资模式,提高体育产业发展保险保障水平,提供灵活融资租赁服务,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强部门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强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同配合,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做好统计监测,加强政策宣传解读。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组织实施保障,加快建立工作落实机制,持续加强业务指导,助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附件:
中国人民银行 体育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幸福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体育金融服务,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扩大体育消费,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纵深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丰富体育领域金融资源供给,切实提升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障。积极支持体育领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体育场馆、体育服务综合体、冰雪运动场地、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相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切实满足相关经营主体合理融资需求。
(二)加大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等领域金融供给力度。聚焦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多层次、综合性金融支持,助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满足链上中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用好用足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体育服务业相关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做强做优。
(三)发挥金融促进体育消费增长功能。持续加大对体育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丰富适应全生命周期体育消费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围绕体育消费场景,联合打造一系列“体育+商业”的主题消费场景、主题营销活动,在体育消费券、积分奖励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推广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领域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派发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券。
(四)支持金融赋能职业体育、冰雪经济发展。围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和发展需求,健全职业体育俱乐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职业体育俱乐部设施改造升级和配套服务提供金融支持。支持冰雪运动重点场地场馆建设,支持冰雪装备产业扩容升级,支持冰雪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满足冰雪运动领域和冰雪经济相关产业资金需求。
(五)提升体育赛事金融服务质效。支持金融机构与体育赛事主办方深入合作,打造覆盖赛前、赛中、赛后全生命周期的赛事金融服务体系,为体育赛事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提供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保险保障、货币兑换、银行卡支付、汇率查询、数字人民币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区域特色,为民族体育赛事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加强群众体育赛事、民族体育赛事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推动全民体育素养与金融素养双提升。
三、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
(六)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产业和企业特点探索创新特色化、差异化金融产品,重点丰富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加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循环贷等支持力度,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一揽子金融服务。鼓励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将政策优惠通过低成本信贷资金传导至体育产业相关经营主体,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鼓励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等推动体育产业信息数据共享,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七)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支持体育企业发展。支持运营模式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力强、认可度高的体育企业选择不同期限、不同规模的债务融资品种进行信用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体育产业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运用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多种增信方式提升融资主体债务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保障水平、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八)构建对接精准、资金配置高效的股权融资模式。鼓励发展股权融资,提升体育产业直接融资比重。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契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发展。健全风险投资引导机制,鼓励私募股权机构对创新性强、业态新颖、群众基础好、具有快速增长潜力的体育产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既要保证核心企业的良性投融资活动,也要满足中小微体育企业的灵活融资需求,激发体育产业创新活力。
(九)提高体育产业发展保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保险工具风险补偿和保障功能,针对体育产业风险保障需求,开展体育赛事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个性化险种定制能力的优势,创新推出体育赛事险等更多体育产业商业险品种。发挥信用保险多险种综合保险作用,开发和探索体育产业服务贸易承保业务,为体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风险保障和资信服务。完善专业运动员和参与体育运动群众的保险保障体系,在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创业发展、财富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十)发挥融资租赁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潜能。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加强体育产业租赁物适格性管理,围绕体育产业特点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融资租赁产品与服务体系,为相关企业设备引进与更新、产品销售、资产盘活等需求提供灵活的融资租赁服务。
(十一)做好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金融服务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为体育企业特别是我国优势项目和民族项目在境外开展业务提供融资支持,开发适合体育企业“走出去”特点的金融产品,助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体育企业外汇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体育产业贸易投资便利度,满足体育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
四、强化工作组织实施
(十二)加强组织实施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当地体育、金融监管、证券监督等部门建立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推动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形成多方参与、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组织保障体系。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融资环境、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支持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提升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融资服务质效。结合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特点与需要,探索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体育产业的相关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
(十三)强化政策联动合力。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建立健全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融资配套机制,为体育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提供增信支持。鼓励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贴息和奖励,促进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十四)完善信用信息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辖区内建立包括行业主管、税务、司法、人社、金融等部门的体育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探索运用安全、高效、实用的信息交互模式,实现涉企信用信息整合采集和共享互通。扩大体育企业信用评价和信用评级运用范围,支持将信用评价和信用评级结果作为体育企业获取金融资本的重要参考和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优质体育企业“白名单”管理体系。
(十五)开展监测与调查研究。做好体育金融工作统计,加强数据共享和结果运用,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效。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联合当地体育、金融监管、证券监督等部门开展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主动掌握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及其金融服务诉求与建议,及时将经营主体的融资体验和需求满足情况纳入监测范围。
(十六)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各单位结合奥运周期、大赛周期等热门时间点,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政策宣讲会、企业座谈会、产品推介会等,加强政策和产品宣传推广,丰富宣传形式、提高宣传频率、扩大宣传范围,主动将金融支持政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推送至体育产业经营主体,积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中国人民银行
体育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2025年3月21日
来源:央行
4月11日,央行官网显示,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体育金融服务,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扩大体育消费,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加快构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丰富体育领域金融资源供给,提升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意见》从加大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组织实施保障等三方面提出16项具体举措。
《意见》指出,要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障,支持体育场馆、体育服务综合体、冰雪运动场地、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大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等领域金融供给力度,发挥金融促进体育消费增长功能,支持金融赋能职业体育、冰雪经济发展,提升体育赛事金融服务质效。
《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构建资金配置高效的股权融资模式,提高体育产业发展保险保障水平,提供灵活融资租赁服务,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强部门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强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同配合,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做好统计监测,加强政策宣传解读。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组织实施保障,加快建立工作落实机制,持续加强业务指导,助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附件:
中国人民银行 体育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幸福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体育金融服务,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扩大体育消费,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纵深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丰富体育领域金融资源供给,切实提升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障。积极支持体育领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体育场馆、体育服务综合体、冰雪运动场地、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相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切实满足相关经营主体合理融资需求。
(二)加大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等领域金融供给力度。聚焦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多层次、综合性金融支持,助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满足链上中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用好用足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体育服务业相关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做强做优。
(三)发挥金融促进体育消费增长功能。持续加大对体育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丰富适应全生命周期体育消费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围绕体育消费场景,联合打造一系列“体育+商业”的主题消费场景、主题营销活动,在体育消费券、积分奖励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推广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领域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派发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券。
(四)支持金融赋能职业体育、冰雪经济发展。围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和发展需求,健全职业体育俱乐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职业体育俱乐部设施改造升级和配套服务提供金融支持。支持冰雪运动重点场地场馆建设,支持冰雪装备产业扩容升级,支持冰雪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满足冰雪运动领域和冰雪经济相关产业资金需求。
(五)提升体育赛事金融服务质效。支持金融机构与体育赛事主办方深入合作,打造覆盖赛前、赛中、赛后全生命周期的赛事金融服务体系,为体育赛事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提供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保险保障、货币兑换、银行卡支付、汇率查询、数字人民币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区域特色,为民族体育赛事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加强群众体育赛事、民族体育赛事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推动全民体育素养与金融素养双提升。
三、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
(六)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产业和企业特点探索创新特色化、差异化金融产品,重点丰富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加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循环贷等支持力度,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一揽子金融服务。鼓励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将政策优惠通过低成本信贷资金传导至体育产业相关经营主体,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鼓励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等推动体育产业信息数据共享,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七)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支持体育企业发展。支持运营模式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力强、认可度高的体育企业选择不同期限、不同规模的债务融资品种进行信用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体育产业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运用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多种增信方式提升融资主体债务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保障水平、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八)构建对接精准、资金配置高效的股权融资模式。鼓励发展股权融资,提升体育产业直接融资比重。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契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发展。健全风险投资引导机制,鼓励私募股权机构对创新性强、业态新颖、群众基础好、具有快速增长潜力的体育产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既要保证核心企业的良性投融资活动,也要满足中小微体育企业的灵活融资需求,激发体育产业创新活力。
(九)提高体育产业发展保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保险工具风险补偿和保障功能,针对体育产业风险保障需求,开展体育赛事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个性化险种定制能力的优势,创新推出体育赛事险等更多体育产业商业险品种。发挥信用保险多险种综合保险作用,开发和探索体育产业服务贸易承保业务,为体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风险保障和资信服务。完善专业运动员和参与体育运动群众的保险保障体系,在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创业发展、财富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十)发挥融资租赁服务体育产业发展的潜能。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加强体育产业租赁物适格性管理,围绕体育产业特点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融资租赁产品与服务体系,为相关企业设备引进与更新、产品销售、资产盘活等需求提供灵活的融资租赁服务。
(十一)做好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金融服务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为体育企业特别是我国优势项目和民族项目在境外开展业务提供融资支持,开发适合体育企业“走出去”特点的金融产品,助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体育企业外汇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体育产业贸易投资便利度,满足体育企业对外贸易、跨境融资和投资等合理用汇需求。
四、强化工作组织实施
(十二)加强组织实施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当地体育、金融监管、证券监督等部门建立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推动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形成多方参与、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组织保障体系。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融资环境、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支持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提升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融资服务质效。结合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特点与需要,探索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体育产业的相关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
(十三)强化政策联动合力。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建立健全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融资配套机制,为体育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提供增信支持。鼓励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贴息和奖励,促进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十四)完善信用信息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辖区内建立包括行业主管、税务、司法、人社、金融等部门的体育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探索运用安全、高效、实用的信息交互模式,实现涉企信用信息整合采集和共享互通。扩大体育企业信用评价和信用评级运用范围,支持将信用评价和信用评级结果作为体育企业获取金融资本的重要参考和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优质体育企业“白名单”管理体系。
(十五)开展监测与调查研究。做好体育金融工作统计,加强数据共享和结果运用,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效。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联合当地体育、金融监管、证券监督等部门开展金融服务体育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主动掌握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及其金融服务诉求与建议,及时将经营主体的融资体验和需求满足情况纳入监测范围。
(十六)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各单位结合奥运周期、大赛周期等热门时间点,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政策宣讲会、企业座谈会、产品推介会等,加强政策和产品宣传推广,丰富宣传形式、提高宣传频率、扩大宣传范围,主动将金融支持政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推送至体育产业经营主体,积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中国人民银行
体育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2025年3月21日
来源: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