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中国五冶集团中标济南市天桥区王炉北辛城中村改造项目,这一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民生工程正式拉开帷幕。项目位于天桥区药山街道,分南北两地块建设:地块一(23万平方米)北至永鼎路,地块二(9万平方米)紧邻小清河北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7.85公顷,涵盖32栋安置住宅及配套商业、教育设施。作为国家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承载着千余户村民的“安居梦”,更肩负着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区域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重任。建成后,不仅将改善周边人居环境,还将通过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引入便民商业综合体等举措,激活区域经济活力,成为济南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
高效攻坚:智慧建造与节点突破
面对1094天的紧迫工期,项目团队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创新采用分区分块浇筑施工法,将工地划分为12个工区,依托BIM技术优化管线排布,减少施工冲突点50余处,提升效率30%。通过“日进度推进会+周例会”动态管控机制,统筹19台塔吊协同作业、千余名建设者24小时轮班,最终于2025年1月6日提前15天完成“正负零”节点目标。这一突破得益于智慧工地平台的深度应用:通过实时监测扬尘与能耗数据,联动围挡智能喷淋系统,实现降尘效率90%以上;预铺反粘法防水工艺的引入,免去传统保护层施工环节,缩短工期20%,节约成本200万元。施工现场更以“花园式工地”理念打造,绿化带与硬化道路交错布局,智慧喷淋系统精准降尘,垃圾分类回收站配备智能称重系统,太阳能路灯覆盖率达80%,形成绿色低碳作业标杆。
安全筑基:标准化管理与应急响应
该项目以天桥区首创的“1415”标准化工作机制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安全管控体系:交警部门提出施工出入口“十个一”设施(爆闪灯、凸面镜、减速带等)和交通安全教育“四个一”标准;城管部门强化“六个百分百”环保要求(围挡全封闭、裸土全覆盖、道路全硬化等),形成14项交通安全规范和15项环保硬性指标。
在2024年12月27日承办的天桥区观摩会上,项目团队展示了电子围栏实时预警、人车分流标识系统、50米间隔消防器材存放点等创新举措,全员签署《安全承诺书》并开展应急演练,获政府及同行高度评价。面对极端天气考验,项目团队亦展现出卓越应急能力:2024年7月强降雨中,30分钟内调集装载机涉水救出桥洞被困市民;2025年3月暴雪红色预警下,“抗雪救灾突击队”1小时完成塔吊、深基坑隐患排查,3小时清理项目2公里内主干道积雪,并铺设防滑草垫,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绿色科技:低碳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建设全链条,以科技创新驱动行业标杆。在冬季施工中,项目团队采用"岩棉被覆盖+蒸汽加热"组合技术,通过铺设双层岩棉被并辅以智能温控装置,确保混凝土在-10℃极端低温下核心温度稳定在5℃以上,强度达标率达100%;同时对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实施蒸汽预热至10-15℃,从源头规避低温凝结风险。
防水工程领域,创新引入预铺反粘法工艺,通过将高分子自粘胶膜卷材直接与混凝土结构粘结,免去传统保护层施工环节,减少材料损耗30%,节约成本200万元,并缩短工期20天,构建起Ⅰ级防水体系。同时,项目在扬尘治理方面也同步升级,通过安装25台高空鹰眼摄像头与60组PM10传感器,实时联动智慧喷淋系统,当监测值超过75μg/m³时自动启动360°旋转喷头,配合雾炮车定点抑尘,实现降尘效率90%以上,相关数据接入天桥区生态环境局监管平台,成为“三化治尘模式”标杆实践。
党建引领:社区共治与责任延伸
自2024年7月成立党支部以来,项目以“党建+”模式深度融合生产与社会服务:与药山街道共建开展环境整治30余次,惠及3000余居民;2024年11月联合黄屯社区推动“垃圾分类双月行动”,增设标准化垃圾桶20组,发放宣传资料500份,使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5%。与天桥交警大队、反诈中心共建“警企示范项目”,通过情景剧再现“冒充领导转账”骗局、班前会传递防诈知识等创新形式,覆盖工友千余人,构建“宣传-预警-处置”闭环机制。在2025年住建系统“开工第一课”活动中,项目团队作为区域安全文化典范,系统展示智慧工地风险预控体系,为当地树立了属地建设新标杆。
从暴雨中的生命救援到暴雪中的破冰前行,从标准化安全管控到党建引领的社区共治,中国五冶济南天桥项目团队以“五冶蓝”为底色,书写了一部融合高效建造与人文关怀的时代篇章。3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社区不仅承载着千余户村民的新生活,更以“花园式工地”“低碳社区”等创新实践,为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可持续动力。(郑宇、王彦雄)
2024年3月,中国五冶集团中标济南市天桥区王炉北辛城中村改造项目,这一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民生工程正式拉开帷幕。项目位于天桥区药山街道,分南北两地块建设:地块一(23万平方米)北至永鼎路,地块二(9万平方米)紧邻小清河北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7.85公顷,涵盖32栋安置住宅及配套商业、教育设施。作为国家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承载着千余户村民的“安居梦”,更肩负着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区域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重任。建成后,不仅将改善周边人居环境,还将通过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引入便民商业综合体等举措,激活区域经济活力,成为济南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
高效攻坚:智慧建造与节点突破
面对1094天的紧迫工期,项目团队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创新采用分区分块浇筑施工法,将工地划分为12个工区,依托BIM技术优化管线排布,减少施工冲突点50余处,提升效率30%。通过“日进度推进会+周例会”动态管控机制,统筹19台塔吊协同作业、千余名建设者24小时轮班,最终于2025年1月6日提前15天完成“正负零”节点目标。这一突破得益于智慧工地平台的深度应用:通过实时监测扬尘与能耗数据,联动围挡智能喷淋系统,实现降尘效率90%以上;预铺反粘法防水工艺的引入,免去传统保护层施工环节,缩短工期20%,节约成本200万元。施工现场更以“花园式工地”理念打造,绿化带与硬化道路交错布局,智慧喷淋系统精准降尘,垃圾分类回收站配备智能称重系统,太阳能路灯覆盖率达80%,形成绿色低碳作业标杆。
安全筑基:标准化管理与应急响应
该项目以天桥区首创的“1415”标准化工作机制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安全管控体系:交警部门提出施工出入口“十个一”设施(爆闪灯、凸面镜、减速带等)和交通安全教育“四个一”标准;城管部门强化“六个百分百”环保要求(围挡全封闭、裸土全覆盖、道路全硬化等),形成14项交通安全规范和15项环保硬性指标。
在2024年12月27日承办的天桥区观摩会上,项目团队展示了电子围栏实时预警、人车分流标识系统、50米间隔消防器材存放点等创新举措,全员签署《安全承诺书》并开展应急演练,获政府及同行高度评价。面对极端天气考验,项目团队亦展现出卓越应急能力:2024年7月强降雨中,30分钟内调集装载机涉水救出桥洞被困市民;2025年3月暴雪红色预警下,“抗雪救灾突击队”1小时完成塔吊、深基坑隐患排查,3小时清理项目2公里内主干道积雪,并铺设防滑草垫,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绿色科技:低碳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建设全链条,以科技创新驱动行业标杆。在冬季施工中,项目团队采用"岩棉被覆盖+蒸汽加热"组合技术,通过铺设双层岩棉被并辅以智能温控装置,确保混凝土在-10℃极端低温下核心温度稳定在5℃以上,强度达标率达100%;同时对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实施蒸汽预热至10-15℃,从源头规避低温凝结风险。
防水工程领域,创新引入预铺反粘法工艺,通过将高分子自粘胶膜卷材直接与混凝土结构粘结,免去传统保护层施工环节,减少材料损耗30%,节约成本200万元,并缩短工期20天,构建起Ⅰ级防水体系。同时,项目在扬尘治理方面也同步升级,通过安装25台高空鹰眼摄像头与60组PM10传感器,实时联动智慧喷淋系统,当监测值超过75μg/m³时自动启动360°旋转喷头,配合雾炮车定点抑尘,实现降尘效率90%以上,相关数据接入天桥区生态环境局监管平台,成为“三化治尘模式”标杆实践。
党建引领:社区共治与责任延伸
自2024年7月成立党支部以来,项目以“党建+”模式深度融合生产与社会服务:与药山街道共建开展环境整治30余次,惠及3000余居民;2024年11月联合黄屯社区推动“垃圾分类双月行动”,增设标准化垃圾桶20组,发放宣传资料500份,使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5%。与天桥交警大队、反诈中心共建“警企示范项目”,通过情景剧再现“冒充领导转账”骗局、班前会传递防诈知识等创新形式,覆盖工友千余人,构建“宣传-预警-处置”闭环机制。在2025年住建系统“开工第一课”活动中,项目团队作为区域安全文化典范,系统展示智慧工地风险预控体系,为当地树立了属地建设新标杆。
从暴雨中的生命救援到暴雪中的破冰前行,从标准化安全管控到党建引领的社区共治,中国五冶济南天桥项目团队以“五冶蓝”为底色,书写了一部融合高效建造与人文关怀的时代篇章。3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社区不仅承载着千余户村民的新生活,更以“花园式工地”“低碳社区”等创新实践,为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可持续动力。(郑宇、王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