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聪明投资者
今年以来,由DeepSeek引发的科技行情,使得港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脱颖而出,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一度超30%。
还没从三月中的小幅回调中回神,特朗普就带着他的“关税大棒”走来了。
4月7日“黑色星期一”见证历史,以港股互联网为主的恒生科技板块大幅下跌,20%的下跌比比皆是,部分龙头企业创下单日最大跌幅。
显然中国也早有准备。当天国有资金不断入场,企业迅速反应,大笔回购。
回看这两天的市场表现,即使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还在弥漫,但A股企稳回升,上证综指回到3200点;港股方面,恒生科技指数涨超5%,部分互联龙头企业股价回升。
我们持续跟踪的国内投资管理人,很多都谈到,在如此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更应该回到基本面,尤其是对中国的科技未来充满信心。
比如,去年以来坚定看多中国的毕盛资产创始人王国辉谈到,去年还在担忧美国在AI领域对中国的领先优势日益扩大,“但多亏了DeepSeek的梁文峰及其团队,中国现已追平美国。”
毕盛当前的组合中也多了一些进攻性,配置于港股市场的仓位增加到9成以上,主要聚焦于软件、半导体和互联网等领域。
同样加仓港股互联网的还有睿郡投资的王晓明。
此外,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于4月3日出手增持阿里巴巴,持股比例从4.9%升至5.08%。
其实在过去三年市场情绪低迷的环境中,机构投资者对于增速减缓的互联网企业,有了新的定位——“成长股转型为价值股”的观点达成共识。
被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当期的财务报表,有怎样的分红计划以及回购注销。
随着新一轮科技浪潮扑面而来,这些可能在未来成为人工智能“基座型”企业,有了新的成长路径,企业价值被重估,估值体系也需要重构。
虽然大家的观点还尚有分歧,但都给予了这些互联网企业稳定、持续成长更高期待与宽容。
随着2024年基金年报落下尾声,我们梳理了腾讯、阿里、小米在2024年被公募基金持有的情况,结合公司具体的业务情况,一起来看看~
被持续止盈的腾讯
从2022年开始聚焦主业降本增效的腾讯,虽然营收、利润首次双双下滑,但在2023年,企业调整已经有所成效,各项利润指标企稳。
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腾讯全年实现营收6602.57亿元,同比增长8%;经调整净利润为2227.03亿元,同比增长41%。
从三大核心业务,即增值服务(主要是游戏业务)、营销服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表现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营销服务同比增长20%,是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主要得益于在移动广告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增值服务占收入总额的49%,全年收入3191.68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国际市场游戏表现抢眼,收入580亿元,增长9%,国内市场游戏收入1379亿元,增长10%。
游戏作为腾讯最重要的收入板块之一,目前看这类虚拟业务暂不涉及关税问题,但随着AI对游戏的赋能,芯片成本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过,腾讯2024年海外收入647.99亿,占营收总额的9.81%左右,比重并不高。
所以,当前的关税政策不会过于影响腾讯的社交、游戏、广告等基本业务,在4月7日普遍20%左右的跌幅中,腾讯的股价表现相对好一些,下跌12.53%。
2025年,腾讯拟增加年度股息32%至每股4.50港元(约等于410亿港元),并计划至少回购价值800亿港元的股份。
4月8日遭遇大幅调整后,腾讯加大回购力度,单日回购金额超6亿港元。
还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第四季度,腾讯的资本开支达到365.78亿元,环比增长114%,同比增长386%。
对此,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4年年报沟通会上表示:“第四季度的资本支出增加的非常显著,因为我们在这一季度购买了更多GPU以满足推理需求。我们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并预计资本支出将占收入的低两位数百分比。”
腾讯元宝自上线“混元+DeepSeek-R1”双模型版本以来,市场份额及用户体量上升迅速。元宝2月至3月日活激增超20倍,成为了中国DAU排名第三的AI原生移动应用。
现在回看机构持仓,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被连续减持5个季度后,2024年三季度开始,腾讯再被机构增持。
仅2024年四季度,重仓持有腾讯的基金数达到1048只,位列全市场第五,季度增持544.65万股。
而持有腾讯的前二十大主动基金在下半年则以减持为主。
细化到三、四季度来看,减持主要出现在三季度,不排除部分基金在“9·24”行情之后进行了止盈;还有从持仓比例来看,毕竟很多拿到了接近10%的上限。
腾讯是张坤从2017年中报持有至今的长期重仓股之一,其管理的易方达蓝筹是持有腾讯的第一大主动权益基金。
此前,张坤对腾讯的仓位并不重,从2020年三季度开始,张坤连续四个季度大笔加仓。
据Choice数据统计,从2020年中报持有的382.9万股,截止2021年二季度末,持股数量达到2037.49万股。但从股价走势来看,可以说是一路追高。
之后随着股价持续下行,张坤越跌越买,中间有过小仓位调整,但均加仓为主。截止2022年三季度,持股数达到2290万股,但由于股价大幅下跌,持仓市值仅55.17亿。
2022年10月25日腾讯股价触底,收盘192.97港元/股,但张坤从四季度开始大幅减仓腾讯,截止2024年底,持仓1065万股,持仓市值41.12亿,仍位列张坤的第一大重仓股。
得说,从后视镜的角度看,张坤对于腾讯的几次操作有些操之过急了。
傅鹏博则相反,在2019年短暂持有腾讯之后,2022年下半年再度买入腾讯,于2023年初大幅加仓,一直持有至今。
回头来看,这个切入点可以说十分精准,之后连续增持,直到2024年三季度小幅减持,四季度持股未动。
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在2020年二季度建仓时就买入了腾讯,一直持有至今。
在2024年三季度大幅止盈后,赵枫在四季度又小幅增持,截止2024年底,持仓295万股,持仓市值11.39亿。
相比于腾讯有些追高的切入点,赵枫对于小米的切入点更精准。
虽然是与腾讯同时买入,但从股价表现来看,小米在2020年上半年刚刚经历了“U型”回调,股价刚企稳,截止2020年中报,小米已是赵枫的第六大重仓股。
随后的三季度赵枫大笔增持,截止季度末,持仓市值到达7.49亿,成为其第一大重仓股,四季度小幅减持。
2021年一季度,小米股价随大盘持续回调,赵枫大幅加仓,直到2021年四季度,赵枫选择大幅砍仓,于2022年上半年将小米清仓。
2023年下半年,赵枫小仓位再度买入小米,之后连续增持,截止2024年四季度,小米重回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前十大重仓股。
作为睿远三剑客之一的饶刚也是腾讯的长期持有者,从2023年一季度重仓腾讯以来持续加仓,直到2024年三季度进行了部分止盈,随后在四季度再度减持。
从三人的在管产品业绩来看,傅鹏博、饶刚大概率在2025年对腾讯有进一步减持。
尤其傅鹏博的持仓受到部分AI概念股的下跌影响,对业绩造成拖累,从其年报进出股的成本来看,位于腰部股之一的寒武纪截止2024年底,应是处于买亏的状态。
赵诣是少数在下半年持续增持了腾讯的基金经理,截止4月9日,今年以来其在管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2024年收益回正。
从年报来看,业绩贡献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第一,对港股互联网的增持,如美团、快手、小米的增持;第二,新能源赛道的小幅反弹;第三,部分传统制造业受益于机器人行情的爆发。
鲍无可虽然在不同基金之间对腾讯的持仓做了再平衡,但从整体持仓来看,依然是以减持为主,截止2024年底,腾讯是其在管产品的第二大重仓股,持仓市值13.8亿。
再叠加鲍无可第一大重仓股紫金矿业受到黄金大跌的影响,4月7日开盘跌停,其所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也创下基金成立以来单日最大跌幅,跌超8%。
备受追捧的阿里巴巴
2024年9月9日,阿里巴巴正式纳入港股通,截止于21天后的三季报,公募机构对阿里巴巴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欢迎”,共有345只基金重仓,持股总市值453.69亿。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最新一个季度营收280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464.34亿元,同比增长333%。
阿里巴巴在2023年进行了业务结构调整后,围绕“零售”搭建起了“1+6+N”的生态体系。
设立了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和其他多家业务公司。
从2024完整财年数据来看,阿里巴巴集团收入达9411.68亿元,以淘宝为核心的淘天集团收入4349亿元,占总收入的46%,是其核心利润来源;其次云智能、菜鸟、国际数字商业营收占比均在10%左右。
其中,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营收1,026亿元,同比增长46%,是目前核心增长来源;菜鸟主要是由跨境物流履约服务增长拉动。
阿里在跨境电商的布局超过十余年,也历经多次调整。如今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及地区,主要市场在电商较为发达的欧美市场,拉美、中东、非洲,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短期关税会对阿里造成一定冲击,但全球性的分散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风险,长期还是可控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云智能集团在最新一季的收入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据CEO吴泳铭透露,公司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从资本开支来看,该季度也有较大提高,达到318亿元,环比增长80%,用于持续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
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在春节前的PE仅在10倍左右,PB在1.5倍左右,都接近历史低位。所以,成为2月份的行情先锋是有道理的。
据2024年报统计,持有阿里的前二十大主动基金在下半年均以增持为主,尤其是对腾讯持续减持的易方达旗下多只基金,大仓位加仓阿里。
张坤的代表产品易方达蓝筹在三季度下重注买进,阿里成为其第二大重仓股;此外,阿里也是三季度张坤所有在管产品的第一大重仓股。
四季度张坤没有受其股价下跌25.09%的影响,依旧大笔加仓阿里超820万股。
从张坤的整体持仓来看,他对于腾讯、阿里、美团等港股互联网的配置已经与白酒的“地位”旗鼓相当了。
从今年以来的业绩推测,张坤在一季度并未对港股互联网企业有过多减持。
在迟来的年报中,张坤少有的谈及对某一行业的看法:
“在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和头部互联网企业最近推出的大模型都得到了好评,追近了与世界领先企业的距离。
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并不是人工智能浪潮之初市场最看好的企业,我们也无法预料它们一定能笑到最后,市场经济的魅力就在于此,中国科技企业最终会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占据很有分量的位置。
……市场先生从来不会因为报价不被接受感到被冷落,相反,每天都会充满热情地提供新的报价。
理性投资者不应受报价的影响,不管这家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选择企业和看待价格的标准应是统一的,自由现金流是投资者回报的唯一可靠来源。”
萧楠今年以来在管产品收益差别较大。从具体持仓来看,可以配置港股的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易方达消费精选和其余两只产品之间业绩相差近10%。
对于阿里,萧楠也是三季度重仓买入的,四季度略有增持。
从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最新披露的年报来看,萧楠还买入了637.44万股的小米,位于第五大腰部股。截至年末持仓市值2.03亿,占基金净值比2.68%。该基金还同时重仓腾讯。
腾讯亦是萧楠长期持有的重仓股之一。2024年上半年被大幅增持,三季度小仓位止盈,四季度持股未动。
陈皓同样在三季度重仓买入阿里,四季度大笔加仓;长期重仓的腾讯在三季度略有减持,但在四季度大笔加仓。
但有意思的是,陈皓在2024年上半年小仓买入小米,但从最新披露的年报来看已经清仓,完全错过了小米在本轮行情中的涨幅。
刘旭对港股互联网的配置并不突兀,他在2021年二季度,腾讯股价大幅下跌的过程中重仓买入腾讯,截止季度末持仓市值7542.82万。
之后历经两次大幅减持后,一直持有至今,更像保留一个小仓位的观察视角。
截止2024年中报,腾讯占基金净值比依旧维持在0.01%;但在下半年刘旭对腾讯有较多增持,截止年报持有腾讯107.53万股,占基金净值比上升至2.02%。
刘旭对于阿里巴巴买入比较谨慎,截止年报共持有195.24万股,持仓市值1.49亿,占基金净值比不超过1%。
从年报来看,刘旭在2024年下半年同样小仓位买入了小米4.9万股,持仓占比不高,依然像是观察仓位。
从刘旭的整体持仓来看,通信、家用电器、机械设备仍是他的前三大重仓行业。
徐彦同样在2024年四季度重仓买入阿里,截止年底持仓市值1.73亿。
不同于刘旭对腾讯的观察,徐彦在2020下半年以极小仓位埋伏小米,但至今持股未动,截止2024年底持仓市值仅14.1万,对组合业绩贡献极小。
互联网企业中的“后起之秀”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度报告,全年营收3659.06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其备受瞩目的造车业务,全年收入328亿元,全年交付新车136854台,连续5个月单月交付超20000台。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近三年股价的阶段性高点,看起来都与汽车业务的关键节点相关。
在2021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前,小米的股价在当年1月达到35.9港元/股的历史高点。
2024年3月,小米SU7正式上市后,其股价又开始缓慢上涨,在5月达到20.35港元的阶段性高点。
此后,随着小米汽车产能的逐步提升,小米股价也开始回升。
2024年11月18日,小米宣布提前完成原定的10万台汽车的年度交付目标,其股价攀升至30港元/股左右。
今年以来,受益于港股科技行情启动,以及计划年交付35万台汽车的目标提出,小米股价也飞速上涨。
直到3月31日宣布完成425亿港元配售的小米,被3月29日夜间严重的交通事故泼了一盆冷水。
从小米的整体年报看,其智能汽车业务占其总收入仅9%;主要盈利板块还是智能手机,2024年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21.8%,毛利率达到12.6%,占总收入的52.4%。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69亿台,同比增长15.7%。根据Canalys数据,2024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3.8%,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
过去小米手机搭载的均为美国高通芯片,随着关税的持续加码,可能动摇小米智能手机的“低价优势”。
而且,2024年小米海外收入1533.43亿,占总收入的41.9%。由此来看,关税会给小米带来相对较大的影响。
但小米近几年也在积极的“去美化”,大笔研发费用投入在自研芯片上,有消息称,即将在今年搭载小米的新款手机实现量产。
此外,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也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全年收入达1041亿元,同比增长30.0%,毛利率达到20.3%,占总收入的28.5%。其中,空调、冰箱与洗衣机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
据2024年报统计,持有小米的前二十大主动基金在下半年已增持为主,虽然从阵容来看没有腾讯、阿里知名,但也有不少基金经理收益颇丰。
其中,我们从2023年开始持续关注的中生代基金经理翟相栋就是其中之一。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止4月9日,其代表产品招商优势企业今年以来收益1.94%,2024年收益30.16%;最新规模已超百亿(在翟相栋接手之初,该基金规模不到4000万)。
2024年一季度,招商优势企业通过了修改产品合同,由灵活配置型基金转为偏股混合型,股票投资比例由“0%-80%”变更为“60%-95%”。
合同修改之后,翟相栋清仓了近20%仓位的可转债资产,截止一季度末,股票仓位由80%提升至95%,直到四季度仓位略有下调至92%。
此外,产品也可以通过沪深港通配置“0%-50%”比例的港股资产,翟相栋在2024年以来大比例增配港股,截止四季度末,港股仓位增加至46.44%。
对于腾讯、小米的布局,翟相栋是2024年上半年才买入的,2024年下半年翟相栋大幅换仓,仅保留了中报中的个别持股。
对此,翟相栋直言是在10月初,对乐观预期过高、累计涨幅巨大、赔率显著下降的持仓股票进行了大仓位的止盈,包括芯片半导体、AI算力等。
随着如字节豆包的持续爆发、小米SU7的持续超预期表现、海外AI 应用在多个领域的积极变化,翟相栋对组合进行了重构,大幅增加 AI 应用落地的配置比例,在计算机、互联网等方向进行了布局。
其中,大笔加仓小米至第一大重仓股,截止年底,占基金净值比8.77%,腾讯也是连续三个季度加仓。
阿里并没有被翟相栋直接买入重仓,位列组合第六大腰部股,占基金净值比2.29%。
此外,在2024年下半年大涨134.38%的泡泡玛特、上涨16.53%的金蝶集团,翟相栋也都收入囊中。
从2024年的定期报告以及持仓来看,翟相栋对于这一轮AI的配置,是从算力向应用迈进。
可以说翟相栋是从去年以来,完整吃到了这一波港股互联网红利的基金经理。
谢治宇对港股互联网也持有已久,腾讯自2021年下半年被大幅减持到极小仓位后,后逐步加仓至今。截止2024年底,持有腾讯80.79万股,持仓市值3.44亿。
2024年四季度,谢治宇旗下3只基金均大幅调仓。
其代表产品兴全合宜,前十大重仓中,新进小米集团、巨化股份、恒玄科技、阿里巴巴、中芯国际。
对小米的布局,谢治宇是2024年上半年开始的,据中报所示,位列其第五大隐形重仓股。
下半年谢治宇大笔加仓小米至第一大重仓股,截止年底持仓数量2572万股,持仓市值8.21亿元。
此外,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前十大重仓中,也新进小米集团、巨化股份、中芯国际、阿里巴巴、金蝶国际、心动公司,同时增持高伟电子、宁德时代,减持晶晨股份、欧林生物。
和谢治宇做出类似动作的还有当时尚未离职的华商基金周海栋,也是在2024年中报将小米买入腰部股,后加仓到第一大重仓。
中欧基金的王颖也没有错失这一轮港股互联网行情。
从最新披露的年报来看,阿里、小米新进其代表产品中欧互联网混合前十大重仓股,2024年收益14.56%。
同为“战友”的刘伟伟也在2024年下半年新买入30万股小米,占基金净值比0.22%。
此外,从后视镜的角度看,信达澳亚基金李博和广发基金刘彬,是在小米股价爆发前的2024年二季度,少数真正重仓小米的基金经理,两人对小米均是顶格配置,占基金净值比近10%,后随着小米股价上涨,两人被动卖出。
截止2024年底,小米依然是李博和刘彬在管产品的第一大重仓股。
来源:聪明投资者
今年以来,由DeepSeek引发的科技行情,使得港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脱颖而出,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一度超30%。
还没从三月中的小幅回调中回神,特朗普就带着他的“关税大棒”走来了。
4月7日“黑色星期一”见证历史,以港股互联网为主的恒生科技板块大幅下跌,20%的下跌比比皆是,部分龙头企业创下单日最大跌幅。
显然中国也早有准备。当天国有资金不断入场,企业迅速反应,大笔回购。
回看这两天的市场表现,即使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还在弥漫,但A股企稳回升,上证综指回到3200点;港股方面,恒生科技指数涨超5%,部分互联龙头企业股价回升。
我们持续跟踪的国内投资管理人,很多都谈到,在如此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更应该回到基本面,尤其是对中国的科技未来充满信心。
比如,去年以来坚定看多中国的毕盛资产创始人王国辉谈到,去年还在担忧美国在AI领域对中国的领先优势日益扩大,“但多亏了DeepSeek的梁文峰及其团队,中国现已追平美国。”
毕盛当前的组合中也多了一些进攻性,配置于港股市场的仓位增加到9成以上,主要聚焦于软件、半导体和互联网等领域。
同样加仓港股互联网的还有睿郡投资的王晓明。
此外,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于4月3日出手增持阿里巴巴,持股比例从4.9%升至5.08%。
其实在过去三年市场情绪低迷的环境中,机构投资者对于增速减缓的互联网企业,有了新的定位——“成长股转型为价值股”的观点达成共识。
被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当期的财务报表,有怎样的分红计划以及回购注销。
随着新一轮科技浪潮扑面而来,这些可能在未来成为人工智能“基座型”企业,有了新的成长路径,企业价值被重估,估值体系也需要重构。
虽然大家的观点还尚有分歧,但都给予了这些互联网企业稳定、持续成长更高期待与宽容。
随着2024年基金年报落下尾声,我们梳理了腾讯、阿里、小米在2024年被公募基金持有的情况,结合公司具体的业务情况,一起来看看~
被持续止盈的腾讯
从2022年开始聚焦主业降本增效的腾讯,虽然营收、利润首次双双下滑,但在2023年,企业调整已经有所成效,各项利润指标企稳。
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腾讯全年实现营收6602.57亿元,同比增长8%;经调整净利润为2227.03亿元,同比增长41%。
从三大核心业务,即增值服务(主要是游戏业务)、营销服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表现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营销服务同比增长20%,是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主要得益于在移动广告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增值服务占收入总额的49%,全年收入3191.68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国际市场游戏表现抢眼,收入580亿元,增长9%,国内市场游戏收入1379亿元,增长10%。
游戏作为腾讯最重要的收入板块之一,目前看这类虚拟业务暂不涉及关税问题,但随着AI对游戏的赋能,芯片成本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过,腾讯2024年海外收入647.99亿,占营收总额的9.81%左右,比重并不高。
所以,当前的关税政策不会过于影响腾讯的社交、游戏、广告等基本业务,在4月7日普遍20%左右的跌幅中,腾讯的股价表现相对好一些,下跌12.53%。
2025年,腾讯拟增加年度股息32%至每股4.50港元(约等于410亿港元),并计划至少回购价值800亿港元的股份。
4月8日遭遇大幅调整后,腾讯加大回购力度,单日回购金额超6亿港元。
还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第四季度,腾讯的资本开支达到365.78亿元,环比增长114%,同比增长386%。
对此,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4年年报沟通会上表示:“第四季度的资本支出增加的非常显著,因为我们在这一季度购买了更多GPU以满足推理需求。我们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并预计资本支出将占收入的低两位数百分比。”
腾讯元宝自上线“混元+DeepSeek-R1”双模型版本以来,市场份额及用户体量上升迅速。元宝2月至3月日活激增超20倍,成为了中国DAU排名第三的AI原生移动应用。
现在回看机构持仓,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被连续减持5个季度后,2024年三季度开始,腾讯再被机构增持。
仅2024年四季度,重仓持有腾讯的基金数达到1048只,位列全市场第五,季度增持544.65万股。
而持有腾讯的前二十大主动基金在下半年则以减持为主。
细化到三、四季度来看,减持主要出现在三季度,不排除部分基金在“9·24”行情之后进行了止盈;还有从持仓比例来看,毕竟很多拿到了接近10%的上限。
腾讯是张坤从2017年中报持有至今的长期重仓股之一,其管理的易方达蓝筹是持有腾讯的第一大主动权益基金。
此前,张坤对腾讯的仓位并不重,从2020年三季度开始,张坤连续四个季度大笔加仓。
据Choice数据统计,从2020年中报持有的382.9万股,截止2021年二季度末,持股数量达到2037.49万股。但从股价走势来看,可以说是一路追高。
之后随着股价持续下行,张坤越跌越买,中间有过小仓位调整,但均加仓为主。截止2022年三季度,持股数达到2290万股,但由于股价大幅下跌,持仓市值仅55.17亿。
2022年10月25日腾讯股价触底,收盘192.97港元/股,但张坤从四季度开始大幅减仓腾讯,截止2024年底,持仓1065万股,持仓市值41.12亿,仍位列张坤的第一大重仓股。
得说,从后视镜的角度看,张坤对于腾讯的几次操作有些操之过急了。
傅鹏博则相反,在2019年短暂持有腾讯之后,2022年下半年再度买入腾讯,于2023年初大幅加仓,一直持有至今。
回头来看,这个切入点可以说十分精准,之后连续增持,直到2024年三季度小幅减持,四季度持股未动。
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在2020年二季度建仓时就买入了腾讯,一直持有至今。
在2024年三季度大幅止盈后,赵枫在四季度又小幅增持,截止2024年底,持仓295万股,持仓市值11.39亿。
相比于腾讯有些追高的切入点,赵枫对于小米的切入点更精准。
虽然是与腾讯同时买入,但从股价表现来看,小米在2020年上半年刚刚经历了“U型”回调,股价刚企稳,截止2020年中报,小米已是赵枫的第六大重仓股。
随后的三季度赵枫大笔增持,截止季度末,持仓市值到达7.49亿,成为其第一大重仓股,四季度小幅减持。
2021年一季度,小米股价随大盘持续回调,赵枫大幅加仓,直到2021年四季度,赵枫选择大幅砍仓,于2022年上半年将小米清仓。
2023年下半年,赵枫小仓位再度买入小米,之后连续增持,截止2024年四季度,小米重回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前十大重仓股。
作为睿远三剑客之一的饶刚也是腾讯的长期持有者,从2023年一季度重仓腾讯以来持续加仓,直到2024年三季度进行了部分止盈,随后在四季度再度减持。
从三人的在管产品业绩来看,傅鹏博、饶刚大概率在2025年对腾讯有进一步减持。
尤其傅鹏博的持仓受到部分AI概念股的下跌影响,对业绩造成拖累,从其年报进出股的成本来看,位于腰部股之一的寒武纪截止2024年底,应是处于买亏的状态。
赵诣是少数在下半年持续增持了腾讯的基金经理,截止4月9日,今年以来其在管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2024年收益回正。
从年报来看,业绩贡献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第一,对港股互联网的增持,如美团、快手、小米的增持;第二,新能源赛道的小幅反弹;第三,部分传统制造业受益于机器人行情的爆发。
鲍无可虽然在不同基金之间对腾讯的持仓做了再平衡,但从整体持仓来看,依然是以减持为主,截止2024年底,腾讯是其在管产品的第二大重仓股,持仓市值13.8亿。
再叠加鲍无可第一大重仓股紫金矿业受到黄金大跌的影响,4月7日开盘跌停,其所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也创下基金成立以来单日最大跌幅,跌超8%。
备受追捧的阿里巴巴
2024年9月9日,阿里巴巴正式纳入港股通,截止于21天后的三季报,公募机构对阿里巴巴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欢迎”,共有345只基金重仓,持股总市值453.69亿。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最新一个季度营收280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464.34亿元,同比增长333%。
阿里巴巴在2023年进行了业务结构调整后,围绕“零售”搭建起了“1+6+N”的生态体系。
设立了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和其他多家业务公司。
从2024完整财年数据来看,阿里巴巴集团收入达9411.68亿元,以淘宝为核心的淘天集团收入4349亿元,占总收入的46%,是其核心利润来源;其次云智能、菜鸟、国际数字商业营收占比均在10%左右。
其中,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营收1,026亿元,同比增长46%,是目前核心增长来源;菜鸟主要是由跨境物流履约服务增长拉动。
阿里在跨境电商的布局超过十余年,也历经多次调整。如今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及地区,主要市场在电商较为发达的欧美市场,拉美、中东、非洲,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短期关税会对阿里造成一定冲击,但全球性的分散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风险,长期还是可控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云智能集团在最新一季的收入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据CEO吴泳铭透露,公司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从资本开支来看,该季度也有较大提高,达到318亿元,环比增长80%,用于持续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
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在春节前的PE仅在10倍左右,PB在1.5倍左右,都接近历史低位。所以,成为2月份的行情先锋是有道理的。
据2024年报统计,持有阿里的前二十大主动基金在下半年均以增持为主,尤其是对腾讯持续减持的易方达旗下多只基金,大仓位加仓阿里。
张坤的代表产品易方达蓝筹在三季度下重注买进,阿里成为其第二大重仓股;此外,阿里也是三季度张坤所有在管产品的第一大重仓股。
四季度张坤没有受其股价下跌25.09%的影响,依旧大笔加仓阿里超820万股。
从张坤的整体持仓来看,他对于腾讯、阿里、美团等港股互联网的配置已经与白酒的“地位”旗鼓相当了。
从今年以来的业绩推测,张坤在一季度并未对港股互联网企业有过多减持。
在迟来的年报中,张坤少有的谈及对某一行业的看法:
“在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和头部互联网企业最近推出的大模型都得到了好评,追近了与世界领先企业的距离。
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并不是人工智能浪潮之初市场最看好的企业,我们也无法预料它们一定能笑到最后,市场经济的魅力就在于此,中国科技企业最终会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占据很有分量的位置。
……市场先生从来不会因为报价不被接受感到被冷落,相反,每天都会充满热情地提供新的报价。
理性投资者不应受报价的影响,不管这家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选择企业和看待价格的标准应是统一的,自由现金流是投资者回报的唯一可靠来源。”
萧楠今年以来在管产品收益差别较大。从具体持仓来看,可以配置港股的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易方达消费精选和其余两只产品之间业绩相差近10%。
对于阿里,萧楠也是三季度重仓买入的,四季度略有增持。
从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最新披露的年报来看,萧楠还买入了637.44万股的小米,位于第五大腰部股。截至年末持仓市值2.03亿,占基金净值比2.68%。该基金还同时重仓腾讯。
腾讯亦是萧楠长期持有的重仓股之一。2024年上半年被大幅增持,三季度小仓位止盈,四季度持股未动。
陈皓同样在三季度重仓买入阿里,四季度大笔加仓;长期重仓的腾讯在三季度略有减持,但在四季度大笔加仓。
但有意思的是,陈皓在2024年上半年小仓买入小米,但从最新披露的年报来看已经清仓,完全错过了小米在本轮行情中的涨幅。
刘旭对港股互联网的配置并不突兀,他在2021年二季度,腾讯股价大幅下跌的过程中重仓买入腾讯,截止季度末持仓市值7542.82万。
之后历经两次大幅减持后,一直持有至今,更像保留一个小仓位的观察视角。
截止2024年中报,腾讯占基金净值比依旧维持在0.01%;但在下半年刘旭对腾讯有较多增持,截止年报持有腾讯107.53万股,占基金净值比上升至2.02%。
刘旭对于阿里巴巴买入比较谨慎,截止年报共持有195.24万股,持仓市值1.49亿,占基金净值比不超过1%。
从年报来看,刘旭在2024年下半年同样小仓位买入了小米4.9万股,持仓占比不高,依然像是观察仓位。
从刘旭的整体持仓来看,通信、家用电器、机械设备仍是他的前三大重仓行业。
徐彦同样在2024年四季度重仓买入阿里,截止年底持仓市值1.73亿。
不同于刘旭对腾讯的观察,徐彦在2020下半年以极小仓位埋伏小米,但至今持股未动,截止2024年底持仓市值仅14.1万,对组合业绩贡献极小。
互联网企业中的“后起之秀”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度报告,全年营收3659.06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其备受瞩目的造车业务,全年收入328亿元,全年交付新车136854台,连续5个月单月交付超20000台。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近三年股价的阶段性高点,看起来都与汽车业务的关键节点相关。
在2021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前,小米的股价在当年1月达到35.9港元/股的历史高点。
2024年3月,小米SU7正式上市后,其股价又开始缓慢上涨,在5月达到20.35港元的阶段性高点。
此后,随着小米汽车产能的逐步提升,小米股价也开始回升。
2024年11月18日,小米宣布提前完成原定的10万台汽车的年度交付目标,其股价攀升至30港元/股左右。
今年以来,受益于港股科技行情启动,以及计划年交付35万台汽车的目标提出,小米股价也飞速上涨。
直到3月31日宣布完成425亿港元配售的小米,被3月29日夜间严重的交通事故泼了一盆冷水。
从小米的整体年报看,其智能汽车业务占其总收入仅9%;主要盈利板块还是智能手机,2024年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21.8%,毛利率达到12.6%,占总收入的52.4%。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69亿台,同比增长15.7%。根据Canalys数据,2024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3.8%,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
过去小米手机搭载的均为美国高通芯片,随着关税的持续加码,可能动摇小米智能手机的“低价优势”。
而且,2024年小米海外收入1533.43亿,占总收入的41.9%。由此来看,关税会给小米带来相对较大的影响。
但小米近几年也在积极的“去美化”,大笔研发费用投入在自研芯片上,有消息称,即将在今年搭载小米的新款手机实现量产。
此外,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也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全年收入达1041亿元,同比增长30.0%,毛利率达到20.3%,占总收入的28.5%。其中,空调、冰箱与洗衣机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
据2024年报统计,持有小米的前二十大主动基金在下半年已增持为主,虽然从阵容来看没有腾讯、阿里知名,但也有不少基金经理收益颇丰。
其中,我们从2023年开始持续关注的中生代基金经理翟相栋就是其中之一。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止4月9日,其代表产品招商优势企业今年以来收益1.94%,2024年收益30.16%;最新规模已超百亿(在翟相栋接手之初,该基金规模不到4000万)。
2024年一季度,招商优势企业通过了修改产品合同,由灵活配置型基金转为偏股混合型,股票投资比例由“0%-80%”变更为“60%-95%”。
合同修改之后,翟相栋清仓了近20%仓位的可转债资产,截止一季度末,股票仓位由80%提升至95%,直到四季度仓位略有下调至92%。
此外,产品也可以通过沪深港通配置“0%-50%”比例的港股资产,翟相栋在2024年以来大比例增配港股,截止四季度末,港股仓位增加至46.44%。
对于腾讯、小米的布局,翟相栋是2024年上半年才买入的,2024年下半年翟相栋大幅换仓,仅保留了中报中的个别持股。
对此,翟相栋直言是在10月初,对乐观预期过高、累计涨幅巨大、赔率显著下降的持仓股票进行了大仓位的止盈,包括芯片半导体、AI算力等。
随着如字节豆包的持续爆发、小米SU7的持续超预期表现、海外AI 应用在多个领域的积极变化,翟相栋对组合进行了重构,大幅增加 AI 应用落地的配置比例,在计算机、互联网等方向进行了布局。
其中,大笔加仓小米至第一大重仓股,截止年底,占基金净值比8.77%,腾讯也是连续三个季度加仓。
阿里并没有被翟相栋直接买入重仓,位列组合第六大腰部股,占基金净值比2.29%。
此外,在2024年下半年大涨134.38%的泡泡玛特、上涨16.53%的金蝶集团,翟相栋也都收入囊中。
从2024年的定期报告以及持仓来看,翟相栋对于这一轮AI的配置,是从算力向应用迈进。
可以说翟相栋是从去年以来,完整吃到了这一波港股互联网红利的基金经理。
谢治宇对港股互联网也持有已久,腾讯自2021年下半年被大幅减持到极小仓位后,后逐步加仓至今。截止2024年底,持有腾讯80.79万股,持仓市值3.44亿。
2024年四季度,谢治宇旗下3只基金均大幅调仓。
其代表产品兴全合宜,前十大重仓中,新进小米集团、巨化股份、恒玄科技、阿里巴巴、中芯国际。
对小米的布局,谢治宇是2024年上半年开始的,据中报所示,位列其第五大隐形重仓股。
下半年谢治宇大笔加仓小米至第一大重仓股,截止年底持仓数量2572万股,持仓市值8.21亿元。
此外,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前十大重仓中,也新进小米集团、巨化股份、中芯国际、阿里巴巴、金蝶国际、心动公司,同时增持高伟电子、宁德时代,减持晶晨股份、欧林生物。
和谢治宇做出类似动作的还有当时尚未离职的华商基金周海栋,也是在2024年中报将小米买入腰部股,后加仓到第一大重仓。
中欧基金的王颖也没有错失这一轮港股互联网行情。
从最新披露的年报来看,阿里、小米新进其代表产品中欧互联网混合前十大重仓股,2024年收益14.56%。
同为“战友”的刘伟伟也在2024年下半年新买入30万股小米,占基金净值比0.22%。
此外,从后视镜的角度看,信达澳亚基金李博和广发基金刘彬,是在小米股价爆发前的2024年二季度,少数真正重仓小米的基金经理,两人对小米均是顶格配置,占基金净值比近10%,后随着小米股价上涨,两人被动卖出。
截止2024年底,小米依然是李博和刘彬在管产品的第一大重仓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