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运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多元化路径助力氢能规模化发展

中国化工报

2天前

陈学东院士建议,我国可以探索多元化储运模式,发展长时氢储能技术与装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和分布式储能。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氢能因其零排放、质量能量密度高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被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能源载体。我国已将氢能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制氢、用氢环节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储运环节的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建议,未来5到10年,我国需重点攻关高压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技术,同时探索多元化储运路径,支撑氢能在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氢能产业初具规模

据记者了解,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在20世纪就开始布局氢能产业,并在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船舶、氢能炼化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例如,日本在液氢储运和燃料电池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则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氢能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已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在制氢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国,2024年氢气产量约3700万吨,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制氢(灰氢)和工业副产氢,绿氢(电解水制氢)占比仍较低。在用氢方面,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推广稳步推进,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多领域应用生态逐步形成。

在技术体系方面,我国已经构建了“纯电+混动+燃料电池”“电池+电机+智能网联”的三纵三横新能源车技术体系,并在氢能安全、关键材料、核心装备等方面持续攻关。“然而,我国氢能产业整体仍处于商业化前期,储运环节的技术短板成为制约氢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陈学东院士强调。

储运技术发展不足成瓶颈

氢能储运是连接制氢端和用氢端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氢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在储运技术上仍存在以下短板。

一是高压储氢技术尚未完全自主可控,如加氢站的关键设备:70兆帕供氢管阀件、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等依赖进口;用于车载储氢的70兆帕Ⅳ型储氢瓶及瓶口阀仍处于样机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二是液态储氢技术面临能耗与成本挑战,大规模低能耗液化工艺、低温氢膨胀机的研发尚未突破。

三是固态储氢和超临界储氢仍处于研发阶段,固态储氢材料研究较多,仍处于起步阶段;超临界储氢研发起步较晚,只有少数企业开展了部分预研工作。

四是管道输氢经济性待验证,纯氢管道建设成本高昂,每千米建设成本达500万至600万元,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推广;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在我国仍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进一步验证。

总体来看,在规范设计条件下,我国氢能储运装备的安全问题总体可控,当前主要问题是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氢能储运成本,可通过材料国产化、规模化生产、系统优化等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短期发展高压储运技术装备

目前,氢能产业正处于从示范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储运技术的突破将是决定氢能产业能否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面对氢能产业发展现状,陈学东院士建议,短期看,氢能储运技术的发展应以高压储氢为主,一方面,加快国产化替代,推进70兆帕Ⅳ型储氢瓶、70兆帕瓶口组合阀、70兆帕站用高频切断球阀等关键设备国产化;另一方面,优化高压储氢系统设计,降低材料成本,提高安全性。

陈学东院士表示,高压储氢领域可与长距离管道输送相结合。我国已经规划建设了乌兰察布到燕山、康保到曹妃甸、霍尔果斯到连云港等长输管道;国家管网已经完成6.3兆帕金属管道的冲击试验;《输氢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氢气管道工程技术使用技术规范》也已发布,相关国家标准正在起草中。但纯氢金属管道的建设成本较高,利用天然气管道掺氢相对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50多个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工程,每年有超过3000吨氢气掺入天然气管网。“现阶段应聚焦技术成熟度较高的高压储氢和掺氢管道,避免盲目推进高成本纯氢管道建设。”陈学东院士补充道。

长期开发多元储运技术路径

“在发展高压储氢基础上,应逐步发展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化合物储氢,并适度超前开展深冷—高压超临界等储氢前沿技术研究。”陈学东院士表示。

着眼未来,陈学东院士建议,我国可以探索多元化储运模式,发展长时氢储能技术与装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和分布式储能。这包括建设基于固态储氢的储能电站,实现热电联供;开发超导风力发电装备与液氢融合的海上制氢技术,以及海上平台氢气储存与转运装备;风电、光伏、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氢储能耦合的分布式能源岛等。预计我国可以在2025年内解决高压储氢技术现有难题,2030年开发完成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技术,2035年实现多元化储氢产业链技术的自主可控。

陈学东院士建议,我国可以探索多元化储运模式,发展长时氢储能技术与装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和分布式储能。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氢能因其零排放、质量能量密度高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被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能源载体。我国已将氢能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制氢、用氢环节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储运环节的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建议,未来5到10年,我国需重点攻关高压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技术,同时探索多元化储运路径,支撑氢能在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氢能产业初具规模

据记者了解,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在20世纪就开始布局氢能产业,并在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船舶、氢能炼化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例如,日本在液氢储运和燃料电池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则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氢能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已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在制氢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国,2024年氢气产量约3700万吨,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制氢(灰氢)和工业副产氢,绿氢(电解水制氢)占比仍较低。在用氢方面,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推广稳步推进,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多领域应用生态逐步形成。

在技术体系方面,我国已经构建了“纯电+混动+燃料电池”“电池+电机+智能网联”的三纵三横新能源车技术体系,并在氢能安全、关键材料、核心装备等方面持续攻关。“然而,我国氢能产业整体仍处于商业化前期,储运环节的技术短板成为制约氢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陈学东院士强调。

储运技术发展不足成瓶颈

氢能储运是连接制氢端和用氢端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氢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在储运技术上仍存在以下短板。

一是高压储氢技术尚未完全自主可控,如加氢站的关键设备:70兆帕供氢管阀件、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等依赖进口;用于车载储氢的70兆帕Ⅳ型储氢瓶及瓶口阀仍处于样机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二是液态储氢技术面临能耗与成本挑战,大规模低能耗液化工艺、低温氢膨胀机的研发尚未突破。

三是固态储氢和超临界储氢仍处于研发阶段,固态储氢材料研究较多,仍处于起步阶段;超临界储氢研发起步较晚,只有少数企业开展了部分预研工作。

四是管道输氢经济性待验证,纯氢管道建设成本高昂,每千米建设成本达500万至600万元,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推广;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在我国仍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进一步验证。

总体来看,在规范设计条件下,我国氢能储运装备的安全问题总体可控,当前主要问题是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氢能储运成本,可通过材料国产化、规模化生产、系统优化等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短期发展高压储运技术装备

目前,氢能产业正处于从示范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储运技术的突破将是决定氢能产业能否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面对氢能产业发展现状,陈学东院士建议,短期看,氢能储运技术的发展应以高压储氢为主,一方面,加快国产化替代,推进70兆帕Ⅳ型储氢瓶、70兆帕瓶口组合阀、70兆帕站用高频切断球阀等关键设备国产化;另一方面,优化高压储氢系统设计,降低材料成本,提高安全性。

陈学东院士表示,高压储氢领域可与长距离管道输送相结合。我国已经规划建设了乌兰察布到燕山、康保到曹妃甸、霍尔果斯到连云港等长输管道;国家管网已经完成6.3兆帕金属管道的冲击试验;《输氢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氢气管道工程技术使用技术规范》也已发布,相关国家标准正在起草中。但纯氢金属管道的建设成本较高,利用天然气管道掺氢相对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50多个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工程,每年有超过3000吨氢气掺入天然气管网。“现阶段应聚焦技术成熟度较高的高压储氢和掺氢管道,避免盲目推进高成本纯氢管道建设。”陈学东院士补充道。

长期开发多元储运技术路径

“在发展高压储氢基础上,应逐步发展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化合物储氢,并适度超前开展深冷—高压超临界等储氢前沿技术研究。”陈学东院士表示。

着眼未来,陈学东院士建议,我国可以探索多元化储运模式,发展长时氢储能技术与装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和分布式储能。这包括建设基于固态储氢的储能电站,实现热电联供;开发超导风力发电装备与液氢融合的海上制氢技术,以及海上平台氢气储存与转运装备;风电、光伏、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氢储能耦合的分布式能源岛等。预计我国可以在2025年内解决高压储氢技术现有难题,2030年开发完成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技术,2035年实现多元化储氢产业链技术的自主可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