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炼出航空燃油、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生物制造让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变成现实。日前,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基因检测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可实现低成本优化或重塑生物生产过程,使先进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成为可能。万亿级的产业蓝海正在加速形成。
生物制造“角色”多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装上政策新引擎。为何生物制造能获此青睐?
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所长李博洋认为,这与生物制造能带来巨大的可能性密切相关。通过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深度融合,生物制造将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角色”。这也或将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的制高点。
李博洋介绍,在制造业领域,生物制造是以前沿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先进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生物体机能改造现有制造过程,或利用生物质资源进行能源、材料与产品生产的新型制造方式。以葡萄糖为例,传统生产方式只能通过扩大产能来提升产量,而生物制造方式则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提升产量,有效突破扩大生产规模瓶颈,大幅降低成本,对现有生产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生物制造能在原料、工艺、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实现减排,降低工业过程能耗、物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及空气、水、土壤污染。以1,3-丙二醇生物制造为例,与石油路线相比,二氧化碳减排63%,能耗减少30%,原料成本下降37%。
在保障国家安全发展过程中,生物制造能为生物安全治理、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以及潜在的生化武器威胁提供技术、产品、装备和解决方案;提高药物、药材的生产效率,降低药品成本,实现稀缺药材的人工合成;颠覆性重构人类食物链,有效缓解粮食安全压力。
国际赛道竞逐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推进生物经济和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李博洋告诉记者,纵观全球,生物制造大多以确保粮食安全、满足人类营养健康需求、适应气候变化、减少资源依赖等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为目标,将高价值食品配料及添加剂、生物医药、生物燃料、生物基材料等作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还有部分国家依托资源和产业禀赋培育出以海洋资源为核心的“蓝色生物经济”、以农林资源为核心的“绿色生物经济”,另有葡萄牙、西班牙提出“循环生物经济”等较有特色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方向。
李博洋进一步补充,国际上,生物制造赛道一片火热,产业优势各有千秋。我国在生物制造领域起步较早,在2018年就确定了绿色生物制造技术重大研发计划。北京、上海、安徽、江苏等超30个省份均布局生物制造产业,全国发酵行业拥有3000亿元产值、3000万吨的规模。美国在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能源与生物燃料、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具有优势;英国在干细胞、组织工程与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制品业等领域具有优势;德国在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优势;日本在高性能生物材料、生物塑料、生物制药、生物燃料等领域具有优势。
三步走壮大产业
从起步到壮大,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发展基础,我国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将分为三步走。”李博洋说。
2022~2025年为固本强基阶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围绕生物制造“芯片”——核心工业酶和工业菌种的创制,建立引领未来的生物制造前沿技术系统,实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生物制造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生物制造渗透率明显提升的目标。
2026~2030年为全面崛起阶段。通过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积极培育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生物制造示范工程,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建成全球生物经济的重要一极。在此阶段,我国将力争实现先进生物制造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增加值超4万亿元,生物制造渗透率达到8%以上,产业迈向中高端。
2031~2035年为繁荣发展阶段。通过推进绿色生物制造方式在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的全面应用,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助力实现碳中和。生物制造技术应用空间将不断拓展,生物制造渗透率达到15%,先进生物制造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工业生物转化新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应用。
“‘十五五’是我国生物制造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李博洋表示,着眼当下,推进生物制造要加快构建创新+产业+管理三大产业体系。创新发展体系建设重点在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五链融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于政策机制创新、优化审评审批、打造服务平台、强化区域对接、推动开放合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发展重点产业、企业梯队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产业空间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十五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基化学品/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发酵、生物工程食品、生物饲料、生物技术装备、生物服务的‘7+1’生物制造产业体系。”李博洋进一步梳理了生物制造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在基础化工领域,要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式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持续提升生物基纤维材料、包装材料、轻纺材料、可降解塑料等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在生物能源领域,以大规模替代石油基能源为目标,进一步降低纤维素乙醇、生物高级醇的生产成本,提高合成效率和经济性。以解决生物制氢得率低、速率低等瓶颈问题为重点,加快生物制氢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推动生物制氢工业化进程。
地沟油炼出航空燃油、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生物制造让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变成现实。日前,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基因检测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可实现低成本优化或重塑生物生产过程,使先进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成为可能。万亿级的产业蓝海正在加速形成。
生物制造“角色”多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装上政策新引擎。为何生物制造能获此青睐?
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所长李博洋认为,这与生物制造能带来巨大的可能性密切相关。通过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深度融合,生物制造将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角色”。这也或将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的制高点。
李博洋介绍,在制造业领域,生物制造是以前沿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先进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生物体机能改造现有制造过程,或利用生物质资源进行能源、材料与产品生产的新型制造方式。以葡萄糖为例,传统生产方式只能通过扩大产能来提升产量,而生物制造方式则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提升产量,有效突破扩大生产规模瓶颈,大幅降低成本,对现有生产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生物制造能在原料、工艺、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实现减排,降低工业过程能耗、物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及空气、水、土壤污染。以1,3-丙二醇生物制造为例,与石油路线相比,二氧化碳减排63%,能耗减少30%,原料成本下降37%。
在保障国家安全发展过程中,生物制造能为生物安全治理、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以及潜在的生化武器威胁提供技术、产品、装备和解决方案;提高药物、药材的生产效率,降低药品成本,实现稀缺药材的人工合成;颠覆性重构人类食物链,有效缓解粮食安全压力。
国际赛道竞逐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推进生物经济和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李博洋告诉记者,纵观全球,生物制造大多以确保粮食安全、满足人类营养健康需求、适应气候变化、减少资源依赖等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为目标,将高价值食品配料及添加剂、生物医药、生物燃料、生物基材料等作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还有部分国家依托资源和产业禀赋培育出以海洋资源为核心的“蓝色生物经济”、以农林资源为核心的“绿色生物经济”,另有葡萄牙、西班牙提出“循环生物经济”等较有特色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方向。
李博洋进一步补充,国际上,生物制造赛道一片火热,产业优势各有千秋。我国在生物制造领域起步较早,在2018年就确定了绿色生物制造技术重大研发计划。北京、上海、安徽、江苏等超30个省份均布局生物制造产业,全国发酵行业拥有3000亿元产值、3000万吨的规模。美国在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能源与生物燃料、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具有优势;英国在干细胞、组织工程与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制品业等领域具有优势;德国在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优势;日本在高性能生物材料、生物塑料、生物制药、生物燃料等领域具有优势。
三步走壮大产业
从起步到壮大,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发展基础,我国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将分为三步走。”李博洋说。
2022~2025年为固本强基阶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围绕生物制造“芯片”——核心工业酶和工业菌种的创制,建立引领未来的生物制造前沿技术系统,实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生物制造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生物制造渗透率明显提升的目标。
2026~2030年为全面崛起阶段。通过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积极培育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生物制造示范工程,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建成全球生物经济的重要一极。在此阶段,我国将力争实现先进生物制造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增加值超4万亿元,生物制造渗透率达到8%以上,产业迈向中高端。
2031~2035年为繁荣发展阶段。通过推进绿色生物制造方式在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的全面应用,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助力实现碳中和。生物制造技术应用空间将不断拓展,生物制造渗透率达到15%,先进生物制造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工业生物转化新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应用。
“‘十五五’是我国生物制造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李博洋表示,着眼当下,推进生物制造要加快构建创新+产业+管理三大产业体系。创新发展体系建设重点在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五链融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于政策机制创新、优化审评审批、打造服务平台、强化区域对接、推动开放合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发展重点产业、企业梯队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产业空间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十五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基化学品/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发酵、生物工程食品、生物饲料、生物技术装备、生物服务的‘7+1’生物制造产业体系。”李博洋进一步梳理了生物制造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在基础化工领域,要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式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持续提升生物基纤维材料、包装材料、轻纺材料、可降解塑料等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在生物能源领域,以大规模替代石油基能源为目标,进一步降低纤维素乙醇、生物高级醇的生产成本,提高合成效率和经济性。以解决生物制氢得率低、速率低等瓶颈问题为重点,加快生物制氢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推动生物制氢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