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支持普惠金融 业内大咖献智献策助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

2天前

与会嘉宾建议,可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开发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的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制定以及激励机制等系列问题,从而推动金融机构更好探索、投入产品创新等。

新华财经北京4月11日电(记者 翟卓)最新发布的普惠金融-景气指数显示,2月份企业运行持续向好,融资景气度保持高位运行。期间银行贷款仍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仍需进一步破题。

近日,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组织的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并从政策和行业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为丰富相关金融产品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客观来看,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中证金融研究院院长毛寒松认为,下阶段做好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工作,要平衡好市场探索与政府支持、服务功能与商业可持续、市场包容性与防风险等三大关系。

以服务功能与商业可持续的关系为例,在毛寒松看来,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发展普惠金融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收益低特征。如果商业的可持续性不稳定,市场机构难免出现使命漂移,因此可参考普惠小额贷款的财政贴息等思路,探索通过补贴、税优等政策,支持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更多的专项开展普惠型业务。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也提到,当前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仍然面临如何更好平衡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商业的可持续性以及普惠金融的特有风险与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之间并不完全适用等多重挑战。

为更好支持普惠金融,贝多广认为,资本市场可从五方面着手,即普惠金融机构上市,完善北交所、新三板等“服务中小企业主战场”功能,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普惠金融存量资产,发展普惠理财以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以及加强资本市场产品创新来更好支持绿色、低碳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等。

首先在完善北交所、新三板的功能方面,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加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制度安排,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普惠金融产业链的赋能作用展开研讨。

在首正泽富总经理马起华看来,北交所的定位就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而新三板的全称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二者既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存在的,也是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的天然主战场。在过去十年,沪深交易所有近三成的上市企业实际来自新三板,为普惠金融做了很大贡献。

“不过北交所作为交易所市场,其容量和包容性或相对有限,但新三板的容量和包容性可以大很多,所以在北交所常态化建设后,如何加强与新三板的一体化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马起华还提到,交易也是市场的本质之一,但目前新三板仍采用不连续的竞价交易方式,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易的连续性也值得探讨。

渤海证券股权融资总部负责人张可亮提出,建设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生态,应从理论、制度、主体、市场、环境等五方面分别进行改造。以进一步完善制度为例,其建议,要强化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的跨部门协作,可探索北交所、新三板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建立名单的推动共享机制,或与银行合作开发“挂牌贷”等产品。

“企业挂牌成功后即可自动获得授信额度,让挂牌上市成为直接融资体系和间接融资体系的链接点,二者互相合作来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张可亮还建议,北交所、新三板等还可与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等商议,能否为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且符合合规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税收减免等。

其次在资产证券化(ABS)方面,与会嘉宾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既需要增量资金的活水,也离不开存量资产的盘活,而在此过程中,ABS可成为一项重要工具。

结合银行领域实际经验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周琼表示,当前普惠金融可盘活的资产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向普惠群体提供融资支持的债权类资产,及向普惠群体提供普惠服务的基础设施类资产,其中前者已有较为成熟的盘活模式,后者在盘活过程中部分面临资产权属复杂、合规成本高、收益率低等难点。

周琼建议,后续可进一步完善对普惠资产分类确权的细则、优化审批流程或给予费用优惠等来降低发行成本;同时可选择一些普惠领域来开展创新试点,并结合其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证券化路径。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营销管理与分析团队主管级高级经理李强还提到,目前ABS在底层资产的定价、询价机制及风险评估管控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银行产品角度出发,很多同业都在投贷联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后续如果这一机制能够顺利打通,相信将为更多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更好支持。

会议现场,如何加强普惠理财及金融产品创新等也备受关注。与会嘉宾建议,可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开发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的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制定以及激励机制等系列问题,从而推动金融机构更好探索、投入产品创新等。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与会嘉宾建议,可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开发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的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制定以及激励机制等系列问题,从而推动金融机构更好探索、投入产品创新等。

新华财经北京4月11日电(记者 翟卓)最新发布的普惠金融-景气指数显示,2月份企业运行持续向好,融资景气度保持高位运行。期间银行贷款仍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仍需进一步破题。

近日,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组织的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并从政策和行业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为丰富相关金融产品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客观来看,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中证金融研究院院长毛寒松认为,下阶段做好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工作,要平衡好市场探索与政府支持、服务功能与商业可持续、市场包容性与防风险等三大关系。

以服务功能与商业可持续的关系为例,在毛寒松看来,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发展普惠金融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收益低特征。如果商业的可持续性不稳定,市场机构难免出现使命漂移,因此可参考普惠小额贷款的财政贴息等思路,探索通过补贴、税优等政策,支持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更多的专项开展普惠型业务。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也提到,当前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仍然面临如何更好平衡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商业的可持续性以及普惠金融的特有风险与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之间并不完全适用等多重挑战。

为更好支持普惠金融,贝多广认为,资本市场可从五方面着手,即普惠金融机构上市,完善北交所、新三板等“服务中小企业主战场”功能,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普惠金融存量资产,发展普惠理财以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以及加强资本市场产品创新来更好支持绿色、低碳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等。

首先在完善北交所、新三板的功能方面,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加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制度安排,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普惠金融产业链的赋能作用展开研讨。

在首正泽富总经理马起华看来,北交所的定位就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而新三板的全称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二者既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存在的,也是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的天然主战场。在过去十年,沪深交易所有近三成的上市企业实际来自新三板,为普惠金融做了很大贡献。

“不过北交所作为交易所市场,其容量和包容性或相对有限,但新三板的容量和包容性可以大很多,所以在北交所常态化建设后,如何加强与新三板的一体化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马起华还提到,交易也是市场的本质之一,但目前新三板仍采用不连续的竞价交易方式,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易的连续性也值得探讨。

渤海证券股权融资总部负责人张可亮提出,建设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生态,应从理论、制度、主体、市场、环境等五方面分别进行改造。以进一步完善制度为例,其建议,要强化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的跨部门协作,可探索北交所、新三板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建立名单的推动共享机制,或与银行合作开发“挂牌贷”等产品。

“企业挂牌成功后即可自动获得授信额度,让挂牌上市成为直接融资体系和间接融资体系的链接点,二者互相合作来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张可亮还建议,北交所、新三板等还可与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等商议,能否为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且符合合规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税收减免等。

其次在资产证券化(ABS)方面,与会嘉宾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既需要增量资金的活水,也离不开存量资产的盘活,而在此过程中,ABS可成为一项重要工具。

结合银行领域实际经验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周琼表示,当前普惠金融可盘活的资产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向普惠群体提供融资支持的债权类资产,及向普惠群体提供普惠服务的基础设施类资产,其中前者已有较为成熟的盘活模式,后者在盘活过程中部分面临资产权属复杂、合规成本高、收益率低等难点。

周琼建议,后续可进一步完善对普惠资产分类确权的细则、优化审批流程或给予费用优惠等来降低发行成本;同时可选择一些普惠领域来开展创新试点,并结合其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证券化路径。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营销管理与分析团队主管级高级经理李强还提到,目前ABS在底层资产的定价、询价机制及风险评估管控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银行产品角度出发,很多同业都在投贷联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后续如果这一机制能够顺利打通,相信将为更多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更好支持。

会议现场,如何加强普惠理财及金融产品创新等也备受关注。与会嘉宾建议,可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开发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的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制定以及激励机制等系列问题,从而推动金融机构更好探索、投入产品创新等。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