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扬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离任

市场资讯

2天前

目前,鹏扬基金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杨爱斌持有45.15%的股份,创始团队及核心骨干持股比例约为70%。

来源:金融人事mini

在刚刚过去的4月8日,鹏扬基金发布公告表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鹏扬基金已于4月8日运用固有资金1500万元申购公司旗下鹏扬成长领航混合A、鹏扬数字经济先锋混合A、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期混合A,并将于近日继续运用固有资金1500万元投资于公司旗下权益基金。

市场普遍认为,鹏扬基金此次自购更像是给市场信心“充值”,自有资金入市,说明看好未来行情,但还得看收益能否兑现。

自购消息之下,基金人事获悉,鹏扬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离职,其下一步去向尚未确定。

陈洪斌为清华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具有18年金融从业经验,曾任国海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更早之前,他还曾有过商业银行工作经验。陈洪斌目前还担任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理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等职务。此外,他还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外导师、新华社特约观察员、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2022年4月,陈洪斌官宣加盟鹏扬基金,迄今刚满三年。

2024年底,在参加公开活动时,陈洪斌展望2025年宏观经济走势时曾表示,2025年大概率是中国经济的拐点,未来利率会下降。他认为,在和平时期风险偏好只跟跟利率相关,只要利率降下来,我们三万多亿存量的被冻结的M2它就会开始跑出来投资消费。

鹏扬基金作为我国第一家私募转公募的基金公司,由债市老将杨爱斌于2016年创立。目前,鹏扬基金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杨爱斌持有45.15%的股份,创始团队及核心骨干持股比例约为70%。

截至2025年3月4日,鹏扬基金整体管理规模为1267.66亿元,在个人系公募机构中遥遥领先。

创始人杨爱斌在债市颇有研究,因此从创立开始,鹏扬基金就以固收类产品为特色,规模综合占比超75%。

2024年是中国被动投资发展大年,鹏扬基金的指数型产品规模从2023年底的80.13亿元,增长至2025年3月的179.59亿元,仅次于固收类产品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ETF市场中个人投资者从“边缘角色”跃升为“核心力量”,对权益ETF热情高涨,个人系公募若能抓住个人投资者需求,在产品创新和服务上发力,或许能在2025年找到规模增长的突破口。

同时,科技与金融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监管强调中引导中长期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为公募基金服务国家战略指明方向,个人系公募可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符合政策导向的同时,也可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目前,鹏扬基金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杨爱斌持有45.15%的股份,创始团队及核心骨干持股比例约为70%。

来源:金融人事mini

在刚刚过去的4月8日,鹏扬基金发布公告表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鹏扬基金已于4月8日运用固有资金1500万元申购公司旗下鹏扬成长领航混合A、鹏扬数字经济先锋混合A、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期混合A,并将于近日继续运用固有资金1500万元投资于公司旗下权益基金。

市场普遍认为,鹏扬基金此次自购更像是给市场信心“充值”,自有资金入市,说明看好未来行情,但还得看收益能否兑现。

自购消息之下,基金人事获悉,鹏扬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离职,其下一步去向尚未确定。

陈洪斌为清华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具有18年金融从业经验,曾任国海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更早之前,他还曾有过商业银行工作经验。陈洪斌目前还担任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理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等职务。此外,他还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外导师、新华社特约观察员、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2022年4月,陈洪斌官宣加盟鹏扬基金,迄今刚满三年。

2024年底,在参加公开活动时,陈洪斌展望2025年宏观经济走势时曾表示,2025年大概率是中国经济的拐点,未来利率会下降。他认为,在和平时期风险偏好只跟跟利率相关,只要利率降下来,我们三万多亿存量的被冻结的M2它就会开始跑出来投资消费。

鹏扬基金作为我国第一家私募转公募的基金公司,由债市老将杨爱斌于2016年创立。目前,鹏扬基金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杨爱斌持有45.15%的股份,创始团队及核心骨干持股比例约为70%。

截至2025年3月4日,鹏扬基金整体管理规模为1267.66亿元,在个人系公募机构中遥遥领先。

创始人杨爱斌在债市颇有研究,因此从创立开始,鹏扬基金就以固收类产品为特色,规模综合占比超75%。

2024年是中国被动投资发展大年,鹏扬基金的指数型产品规模从2023年底的80.13亿元,增长至2025年3月的179.59亿元,仅次于固收类产品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ETF市场中个人投资者从“边缘角色”跃升为“核心力量”,对权益ETF热情高涨,个人系公募若能抓住个人投资者需求,在产品创新和服务上发力,或许能在2025年找到规模增长的突破口。

同时,科技与金融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监管强调中引导中长期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为公募基金服务国家战略指明方向,个人系公募可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符合政策导向的同时,也可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