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则医疗政策的变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1],明确规定从2025年3月3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且要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存量门诊预交金的资金清算与退款工作。对于住院患者,各地需指导公立医疗机构依据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特别强调医保患者的住院预交金额度要在6月底降至同病种同保障类别个人自付平均水平 。
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影响涉及到医院运营、患者就医以及医护人员工作的方方面面。
图源:新疆库尔勒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省中医院退费专窗
图源:齐鲁壹点
01
▼
什么是门诊预交金?预交金制度的前世今生
预交金与挂号费不同,指的是患者在门诊或者办理住院之前,需要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以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保障,也是公立医院传统的收费方式。20世纪80年代,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医疗机构相继设立了住院预交金和门诊预交金。
上世纪80年代,预交金制度应运而生。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电子病历尚未普及,移动支付更是无从谈起。患者做一次CT检查,往往需要在不同环节多次排队缴费,住院部也频繁上演 “欠费停药” 的无奈场景。预交金制度的出现,本质上是医疗系统的一种无奈妥协。患者提前缴纳一定金额的预交金,这笔钱就如同信用凭证,一方面缓解了医院的现金流焦虑,让医院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必时刻担忧费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患者反复排队缴费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医效率。
然而,时光流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中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 95%,电子支付渗透率位居全球第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预交金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其存在似乎已与时代脱节,改革势在必行。政策调整的直接动因是回应民生诉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取消预交金后,患者门诊结算时间缩短30%,满意度提升超20%。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例,3月31日取消预交金后,日均门诊量增加15%,患者投诉率下降40%。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医疗体系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型,要求医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
02
▼
改革后,住院预交金会减少多少?对患者和医院双方有何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两个方面改革预交金管理:一、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限时清退患者已缴纳的门诊预交金。持续优化门诊收费流程,患者在门诊就医时,可以自愿选择支付方式。考虑到有些老人可能不会使用新型支付方式却可能有频繁就诊服务需求,医院也保留了为他们提供预存费用的方式。对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类似住院一次就诊需多次缴费的复杂情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疗机构也可以预收费用。二、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低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根据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结算类型、患者医保类型和报销比例等因素,参考同病种前3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要公示常见病种预交金收取额度,接受群众监督,充分保障患者知情权。假设某医院经测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某病种过去三年平均住院费用是9000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平均自付的费用是3000元,该医院向该类患者收取的预交金就不得超过3000元。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取消门诊预交金以及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将减轻就医经济负担。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患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低收入家庭而言,过去在就诊前就需提前支付一笔数额不小的预交金,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如今,患者无需再为这笔预交金而发愁,资金可以更加自由地支配。
同时,就医流程也得到了极大的优化。过去,患者在门诊就诊时,需要先去窗口或通过线上渠道缴纳预交金,就诊结束后若预交金有剩余,还得再办理退款手续,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而现在,随着 “诊间支付” [2]等模式的推行,患者在医生开完医嘱后,只需扫描处方单上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医保、自费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收费。这一变革不仅节省了患者来回排队的时间,还让患者无需再为预交金的存入、结算、退费等环节而烦恼,真正实现了花多少、用多少、交多少,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对于医院而言,取消预交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一举措体现了医院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有助于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满意度,进而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同时,医院也会因此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吸引更多患者。例如,医院会进一步优化就诊流程,整合各类支付手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然而,变革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医院不再能预先收取一部分费用来保障资金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资金流转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资金周转需求高的大型公立医院而言,这种压力可能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取消预交金后,虽然大多数患者会自觉缴费,但仍有极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欠费情况,这无疑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
03
▼
利好与隐忧并存
在这场变革中,医护人员也可能从中受益。首先,取消预交金减少了患者与医生之间因费用问题产生的矛盾。过去,在预交金制度下,患者可能会因为对预交金额度的不满,或者在费用结算过程中出现疑问,而与医护人员产生冲突。如今,从根源上减少了这类矛盾的产生,有利于科室营造更和谐的医患氛围,让医护人员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医疗服务中。
其次,随着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度也可能相应提高。当患者感受到医院在政策调整后带来的便利与关怀时,他们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也会更加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医护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价值感。
此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需要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提醒,告知患者就诊费用的大致情况以及缴费方式,以避免患者因疏忽而忘记缴费,从而增加了一定的沟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例如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自动提醒患者缴费,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就诊人数的增加也可能为医护人员带来更多的业务锻炼机会,有助于他们提升专业技能。
不可忽视的是,取消预交金后,医院面临的欠费风险增加,这也可能间接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压力。在一些医院,已经出台了 “谁接诊谁负责” 的规定,将欠费金额与医生绩效挂钩。这就导致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还要考虑患者的费用支付情况。例如,有外科医生就无奈地表示:“现在做一台手术,得先算清楚患者医保能报多少、自付多少,生怕术后收不回钱 —— 我们到底是医生还是催债公司的?”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心态,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诊疗秩序。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年医疗欠费超 200 亿元,约 30% 成坏账。这些坏账通过财政补贴和医院内部消化解决,但基层政府财力有限,拨付速度远跟不上欠费增长。在医院内部,为了弥补坏账损失,可能会采取扣科室经费、降医护绩效、减少设备采购等措施,这无疑是让医护人员和医院发展为失信患者买单。
04
▼
结语:变革中的平衡与展望
公立医院取消预交金这一政策,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医疗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减轻患者负担、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虽然在变革过程中面临着一些诸如欠费风险带来的压力,但也迎来了改善医患关系、提升职业价值等利好因素。然而,要让这一政策真正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效应,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例如,进一步完善医保即时结算体系,加快医保回款速度;建立健全患者信用黑名单制度,对恶意欠费患者进行约束,提高违约成本;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费用提醒机制,避免将坏账风险过度转嫁给医护人员。
只有在患者权益、医院运营以及医护人员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医疗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推动医疗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3%E4%BA%8E%E8%A7%84%E8%8C%83%E5%85%AC%E7%AB%8B%E5%8C%BB%E7%96%97%E6%9C%BA%E6%9E%84%E9%A2%84%E4%BA%A4%E9%87%91%E7%AE%A1%E7%90%86%E5%B7%A5%E4%BD%9C%E7%9A%84%E9%80%9A%E7%9F%A5/65534602
[2]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I0NDE5OQ==mid=2650914705idx=2sn=fd5367a01aed9ee93069245fadc4428e
2025年,一则医疗政策的变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1],明确规定从2025年3月3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且要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存量门诊预交金的资金清算与退款工作。对于住院患者,各地需指导公立医疗机构依据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特别强调医保患者的住院预交金额度要在6月底降至同病种同保障类别个人自付平均水平 。
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影响涉及到医院运营、患者就医以及医护人员工作的方方面面。
图源:新疆库尔勒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省中医院退费专窗
图源:齐鲁壹点
01
▼
什么是门诊预交金?预交金制度的前世今生
预交金与挂号费不同,指的是患者在门诊或者办理住院之前,需要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以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保障,也是公立医院传统的收费方式。20世纪80年代,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医疗机构相继设立了住院预交金和门诊预交金。
上世纪80年代,预交金制度应运而生。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电子病历尚未普及,移动支付更是无从谈起。患者做一次CT检查,往往需要在不同环节多次排队缴费,住院部也频繁上演 “欠费停药” 的无奈场景。预交金制度的出现,本质上是医疗系统的一种无奈妥协。患者提前缴纳一定金额的预交金,这笔钱就如同信用凭证,一方面缓解了医院的现金流焦虑,让医院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必时刻担忧费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患者反复排队缴费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医效率。
然而,时光流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中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 95%,电子支付渗透率位居全球第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预交金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其存在似乎已与时代脱节,改革势在必行。政策调整的直接动因是回应民生诉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取消预交金后,患者门诊结算时间缩短30%,满意度提升超20%。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例,3月31日取消预交金后,日均门诊量增加15%,患者投诉率下降40%。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医疗体系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型,要求医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
02
▼
改革后,住院预交金会减少多少?对患者和医院双方有何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两个方面改革预交金管理:一、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限时清退患者已缴纳的门诊预交金。持续优化门诊收费流程,患者在门诊就医时,可以自愿选择支付方式。考虑到有些老人可能不会使用新型支付方式却可能有频繁就诊服务需求,医院也保留了为他们提供预存费用的方式。对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类似住院一次就诊需多次缴费的复杂情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疗机构也可以预收费用。二、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低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根据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结算类型、患者医保类型和报销比例等因素,参考同病种前3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要公示常见病种预交金收取额度,接受群众监督,充分保障患者知情权。假设某医院经测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某病种过去三年平均住院费用是9000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平均自付的费用是3000元,该医院向该类患者收取的预交金就不得超过3000元。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取消门诊预交金以及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将减轻就医经济负担。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患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低收入家庭而言,过去在就诊前就需提前支付一笔数额不小的预交金,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如今,患者无需再为这笔预交金而发愁,资金可以更加自由地支配。
同时,就医流程也得到了极大的优化。过去,患者在门诊就诊时,需要先去窗口或通过线上渠道缴纳预交金,就诊结束后若预交金有剩余,还得再办理退款手续,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而现在,随着 “诊间支付” [2]等模式的推行,患者在医生开完医嘱后,只需扫描处方单上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医保、自费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收费。这一变革不仅节省了患者来回排队的时间,还让患者无需再为预交金的存入、结算、退费等环节而烦恼,真正实现了花多少、用多少、交多少,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对于医院而言,取消预交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一举措体现了医院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有助于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满意度,进而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同时,医院也会因此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吸引更多患者。例如,医院会进一步优化就诊流程,整合各类支付手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然而,变革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医院不再能预先收取一部分费用来保障资金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资金流转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资金周转需求高的大型公立医院而言,这种压力可能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取消预交金后,虽然大多数患者会自觉缴费,但仍有极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欠费情况,这无疑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
03
▼
利好与隐忧并存
在这场变革中,医护人员也可能从中受益。首先,取消预交金减少了患者与医生之间因费用问题产生的矛盾。过去,在预交金制度下,患者可能会因为对预交金额度的不满,或者在费用结算过程中出现疑问,而与医护人员产生冲突。如今,从根源上减少了这类矛盾的产生,有利于科室营造更和谐的医患氛围,让医护人员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医疗服务中。
其次,随着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度也可能相应提高。当患者感受到医院在政策调整后带来的便利与关怀时,他们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也会更加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医护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价值感。
此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需要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提醒,告知患者就诊费用的大致情况以及缴费方式,以避免患者因疏忽而忘记缴费,从而增加了一定的沟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例如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自动提醒患者缴费,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就诊人数的增加也可能为医护人员带来更多的业务锻炼机会,有助于他们提升专业技能。
不可忽视的是,取消预交金后,医院面临的欠费风险增加,这也可能间接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压力。在一些医院,已经出台了 “谁接诊谁负责” 的规定,将欠费金额与医生绩效挂钩。这就导致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还要考虑患者的费用支付情况。例如,有外科医生就无奈地表示:“现在做一台手术,得先算清楚患者医保能报多少、自付多少,生怕术后收不回钱 —— 我们到底是医生还是催债公司的?”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心态,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诊疗秩序。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年医疗欠费超 200 亿元,约 30% 成坏账。这些坏账通过财政补贴和医院内部消化解决,但基层政府财力有限,拨付速度远跟不上欠费增长。在医院内部,为了弥补坏账损失,可能会采取扣科室经费、降医护绩效、减少设备采购等措施,这无疑是让医护人员和医院发展为失信患者买单。
04
▼
结语:变革中的平衡与展望
公立医院取消预交金这一政策,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医疗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减轻患者负担、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虽然在变革过程中面临着一些诸如欠费风险带来的压力,但也迎来了改善医患关系、提升职业价值等利好因素。然而,要让这一政策真正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效应,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例如,进一步完善医保即时结算体系,加快医保回款速度;建立健全患者信用黑名单制度,对恶意欠费患者进行约束,提高违约成本;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费用提醒机制,避免将坏账风险过度转嫁给医护人员。
只有在患者权益、医院运营以及医护人员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医疗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推动医疗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3%E4%BA%8E%E8%A7%84%E8%8C%83%E5%85%AC%E7%AB%8B%E5%8C%BB%E7%96%97%E6%9C%BA%E6%9E%84%E9%A2%84%E4%BA%A4%E9%87%91%E7%AE%A1%E7%90%86%E5%B7%A5%E4%BD%9C%E7%9A%84%E9%80%9A%E7%9F%A5/65534602
[2]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I0NDE5OQ==mid=2650914705idx=2sn=fd5367a01aed9ee93069245fadc442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