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2024年体育大年,李宁交出了一份稳健的经营答卷。
3月28日,李宁发布2024年财报。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李宁实现收入286.8亿元,同比增长3.9%,毛利为141.6亿元,较2023年同期上升6%,归母净利润为30.13亿元,这一年,李宁实现营收、毛利双增长。
在业绩说明会上,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提到了李宁2025年仍将实现“稳健”增长的关键目标,他认为“稳健经营”不等于保守经营,是“该攻的攻、该控的控、该调整的调整”。
关于“稳健”,财报中提到了三个点:
第一,得益于线上渠道,李宁去年在电商业务的收入增长了10.3%;
第二,通过提升与经销商协同提效、优化库存,经销收入同比增长2.6%;
第三,受整体消费环境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对零售渠道进行了优化调整,零售收入同比略降0.3%,但通过折扣策略的优化,实现了零售门店盈利能力的改善。
截至3月底,国内几家头部运动品牌的2024年业绩都已披露完毕。其中,安踏规模遥遥领先,去年的营收同比增长13.6%至708.26亿元;特步二代“女舵手”丁利智接班企业CFO,公司去年收入同比增长6.5%至135.77亿元;而361度营收额首破百亿元,去年收入为100.7亿元,同比增长19.6%。
对于业绩增长相对较缓并常年居“第二”的李宁而言,压力不小。
从李宁到“李宁+”
细数国内的头部运动企业,各自都有运营品牌的核心策略,比如安踏就坚持“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不同于对手,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提出了“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策略。李宁曾对此做过解释,他称10年前就定下目标,以一个李宁品牌,走进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核心的运动品类,进入中国大众参与最多的核心运动项目。2024年,李宁也在强化这一策略。
实际上,选择单品牌之路,将其做大,这条路不好走,反观安踏选择的截然不同的路线,后者的多品牌策略既能做大生意体量,又能多品牌开花。
但李宁认为当一个强势品牌进入多种运动品类时,“从商业效率的角度,比较有优势”。
在去年的财报中,李宁集团持续围绕李宁品牌发力,并持续布局跑步、篮球、综合训练、羽毛球、乒乓球和运动生活六大核心品类。
其中,跑步品类是李宁最核心的大类,去年“超轻”“赤兔”“飞电”三大核心跑鞋IP系列共销售出1060万双。而最近的马拉松热潮,也让跑鞋产品成为各家运动鞋服品牌的竞争焦点,在最近的无锡马拉松,穿着李宁“飞电5ELITE”的跑者们就包揽了全马组和半马组的冠军,让品牌再次破圈。
无锡马拉松穿着李宁的选手包揽冠军
财报显示,鞋类产品去年的销售收入为143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增至49.9%,同比增长6.8%,成为李宁第一大收入来源。钱炜认为跑步是优势市场,是需要主动获取生意的领域。
去年,国乒运动员身着李宁“龙服”比赛也为品牌赢得了多个热搜,在李宁公众号发布的财报上,打头的三位运动员分别是国乒的马龙、王楚钦和孙颖莎,可见,乒乓球是李宁极为重要的品类,对此财报提到,去年李宁打造了冠军系列,持续为国家队定制专属乒乓球鞋,推出“麒麟3.0”和“鹰眼2.0PE”,借势现役国手的强大影响力,李宁也在持续探索“赛事+零售”的创新模式。
除此以外,李宁的触角也没有错过户外运动、高尔夫、网球、电竞等备受新中产、年轻人关注的品类,这些新赛道还能进一步释放李宁的品牌力和增长潜力。
国潮褪去,更聚焦专业
时钟调回至2018年,在纽约时装周上,李宁带着“中国李宁”系列亮相,借势中国风设计在时装周上一鸣惊人。
而后几年里,凭借“国潮”,李宁吃足了红利,在2019年,李宁营收增幅快速提高,当年实现营收138.7亿元,同比增幅达31.95%,净利润14.99亿元,增幅高达109.59%。
但2022年后,李宁的业绩增长明显放缓,2023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李宁的应对策略是往专业聚焦。例如李宁的高端子品牌“LI-NING 1990”从原本的时尚运动品牌,演变成专业高尔夫品牌,在定价上,该子品牌也保持着高尔夫鞋服用品市场的高定价,在“LI-NING 1990”的天猫旗舰店里,高尔夫系列短袖的平均客单在990元左右。
当专业、聚焦成为关键词,一家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成了硬指标。财报显示,2024年李宁的研发投入上升9.3%,增速超营收,近10年(2015-2024)研发投入超35亿元。
不过,对手安踏的研发投入更猛,其2024年研发投入为20亿元,运动品牌在研发上的发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用科技打造护城河。比如安踏联合东华大学研发的高性能防水透湿材料“安踏膜”,定价是同级别GORE-TEX产品的1/4,安踏方面介绍,其性能可与国际巨头比肩,并以此打破了这一核心原料国外的垄断地位和技术壁垒。
这一点,李宁也一样,其独家研发的全新中底科技“超䨻”,其介绍,这一材料不仅更轻、更弹,还拥有卓越的弹轻比,可匹配不同专业运动场景的竞技需求,李宁将这一科技运用在篮球、跑步等品类的新品上。
去年定今年库存目标,分拆到周
实现钱炜口中“稳健”增长除了李宁这些年在品牌定位和专业运动策略上的坚持,还有运营效率上的提升。而运营效率主要体现在“多渠道”布局上。
在门店结构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李宁牌(包含李宁核心品牌及李宁YOUNG)常规店、旗舰店、中国李宁时尚店、工厂店、多品牌集合店的销售点数量为7585家,较2023年12月31日净减少83家;经销商41家(包括中国李宁时尚店渠道),较2023年12月31日净减少5家。
在门店运营上,李宁推高盈利、高效率的单店运营模式。钱炜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道:“去年底已经把今年的库存目标定好了,分解到半年度和每个季度,再分解到每个月,分解到每一周,我们都会基于整体管控目标落实到全渠道的库存管理,每周都会跨部门进行整体进度管理。”
而这套业务体系给能给李宁带来什么?“当生意外部环境流水发生巨大变化,当消费市场跟我们的预期不一样,可能会带来库存过多或者过少的时候,以每一周进行判断和应对,从而保证整年度的库存健康和可控。”钱炜表示。
数据就是最好的验证。通过这一套库存管理体系,去年李宁的全渠道库存销比为4个月,库存周转天数为64天。
财报中,电商也是李宁“多渠道”布局的一大数据亮点。李宁的电商渠道销售实现10%-20%低段增长,销售占比为29%,占比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国产运动品牌完成梯队划分
截止到3月底,361度、特步、安踏、李宁四大国产体育运动品牌相继发出年报。
通过数据能看到几大品牌已划分好清晰梯队,占据第一梯队的是2024年年收入708.26亿元的安踏体育,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亚玛芬体育成功在纽交所敲钟,并实现营收51.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7.5亿元),以此带动安踏集团与亚玛芬体育营收之和首次突破千亿元。
集团各品牌方面,安踏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长10.6%到335.22亿元;FILA斐乐品牌收入同比增长6.1%到266.26亿元;迪桑特、可隆等所有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增长53.7%到106.78亿元。
回望十年前的2015年,安踏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11.26亿元,而如今安踏系的总营收已是当年的近10倍。
第二梯队是年营收286.6亿元的李宁,从数据上看,李宁与安踏的差距在拉大,不过得益于这一年的稳定的精细化运营,让李宁的库存周转天数是几家中最优的。
第三梯队的是特步和361度,特步提到品牌将持续聚焦跑步,围绕特步主品牌和索康尼、迈乐两大子品牌实现双轮驱动。值得注意的是,特步二代已顺利接上父辈权杖,丁水波长女丁利智在不久前官宣出任公司CFO,而二女儿丁佳敏则是特步女子品类“半糖系列”主理人,活跃于社交媒体。
对361度而言,虽身处第三梯队,但去年的整体业绩有突出表现,这是361度营收首次突破百亿的一年,并实现了连续四年双位数增长。在运动消费更为分级的当下,361度通过高性价比,长期深耕三线及三线以下市场,实现飞跃。据悉,去年其儿童业务的收入持续增长,占集团总营收的23.24%,361度认为,儿童业务在未来数年仍会是关键收入来源及主要增长动力。
总的来看,安踏以“多品牌协同”巩固龙头地位,李宁则聚焦“单品牌专业化”,特步深耕跑步垂直领域,361度通过“性价比+下沉市场”策略实现突围,各自都有清晰定位。当下火热的运动户外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们也会面临挑战:一方面是来自国际品牌的压力,国际品牌通过降价策略挤压中端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功能性需求升级,倒逼国产运动品牌的技术创新提速。
品牌们在找寻市场新增量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从战略、研发、渠道再到品牌力塑造全方位的创新,如此才能给消费者带去持续吸引力。
借势2024年体育大年,李宁交出了一份稳健的经营答卷。
3月28日,李宁发布2024年财报。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李宁实现收入286.8亿元,同比增长3.9%,毛利为141.6亿元,较2023年同期上升6%,归母净利润为30.13亿元,这一年,李宁实现营收、毛利双增长。
在业绩说明会上,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提到了李宁2025年仍将实现“稳健”增长的关键目标,他认为“稳健经营”不等于保守经营,是“该攻的攻、该控的控、该调整的调整”。
关于“稳健”,财报中提到了三个点:
第一,得益于线上渠道,李宁去年在电商业务的收入增长了10.3%;
第二,通过提升与经销商协同提效、优化库存,经销收入同比增长2.6%;
第三,受整体消费环境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对零售渠道进行了优化调整,零售收入同比略降0.3%,但通过折扣策略的优化,实现了零售门店盈利能力的改善。
截至3月底,国内几家头部运动品牌的2024年业绩都已披露完毕。其中,安踏规模遥遥领先,去年的营收同比增长13.6%至708.26亿元;特步二代“女舵手”丁利智接班企业CFO,公司去年收入同比增长6.5%至135.77亿元;而361度营收额首破百亿元,去年收入为100.7亿元,同比增长19.6%。
对于业绩增长相对较缓并常年居“第二”的李宁而言,压力不小。
从李宁到“李宁+”
细数国内的头部运动企业,各自都有运营品牌的核心策略,比如安踏就坚持“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不同于对手,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提出了“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策略。李宁曾对此做过解释,他称10年前就定下目标,以一个李宁品牌,走进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核心的运动品类,进入中国大众参与最多的核心运动项目。2024年,李宁也在强化这一策略。
实际上,选择单品牌之路,将其做大,这条路不好走,反观安踏选择的截然不同的路线,后者的多品牌策略既能做大生意体量,又能多品牌开花。
但李宁认为当一个强势品牌进入多种运动品类时,“从商业效率的角度,比较有优势”。
在去年的财报中,李宁集团持续围绕李宁品牌发力,并持续布局跑步、篮球、综合训练、羽毛球、乒乓球和运动生活六大核心品类。
其中,跑步品类是李宁最核心的大类,去年“超轻”“赤兔”“飞电”三大核心跑鞋IP系列共销售出1060万双。而最近的马拉松热潮,也让跑鞋产品成为各家运动鞋服品牌的竞争焦点,在最近的无锡马拉松,穿着李宁“飞电5ELITE”的跑者们就包揽了全马组和半马组的冠军,让品牌再次破圈。
无锡马拉松穿着李宁的选手包揽冠军
财报显示,鞋类产品去年的销售收入为143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增至49.9%,同比增长6.8%,成为李宁第一大收入来源。钱炜认为跑步是优势市场,是需要主动获取生意的领域。
去年,国乒运动员身着李宁“龙服”比赛也为品牌赢得了多个热搜,在李宁公众号发布的财报上,打头的三位运动员分别是国乒的马龙、王楚钦和孙颖莎,可见,乒乓球是李宁极为重要的品类,对此财报提到,去年李宁打造了冠军系列,持续为国家队定制专属乒乓球鞋,推出“麒麟3.0”和“鹰眼2.0PE”,借势现役国手的强大影响力,李宁也在持续探索“赛事+零售”的创新模式。
除此以外,李宁的触角也没有错过户外运动、高尔夫、网球、电竞等备受新中产、年轻人关注的品类,这些新赛道还能进一步释放李宁的品牌力和增长潜力。
国潮褪去,更聚焦专业
时钟调回至2018年,在纽约时装周上,李宁带着“中国李宁”系列亮相,借势中国风设计在时装周上一鸣惊人。
而后几年里,凭借“国潮”,李宁吃足了红利,在2019年,李宁营收增幅快速提高,当年实现营收138.7亿元,同比增幅达31.95%,净利润14.99亿元,增幅高达109.59%。
但2022年后,李宁的业绩增长明显放缓,2023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李宁的应对策略是往专业聚焦。例如李宁的高端子品牌“LI-NING 1990”从原本的时尚运动品牌,演变成专业高尔夫品牌,在定价上,该子品牌也保持着高尔夫鞋服用品市场的高定价,在“LI-NING 1990”的天猫旗舰店里,高尔夫系列短袖的平均客单在990元左右。
当专业、聚焦成为关键词,一家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成了硬指标。财报显示,2024年李宁的研发投入上升9.3%,增速超营收,近10年(2015-2024)研发投入超35亿元。
不过,对手安踏的研发投入更猛,其2024年研发投入为20亿元,运动品牌在研发上的发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用科技打造护城河。比如安踏联合东华大学研发的高性能防水透湿材料“安踏膜”,定价是同级别GORE-TEX产品的1/4,安踏方面介绍,其性能可与国际巨头比肩,并以此打破了这一核心原料国外的垄断地位和技术壁垒。
这一点,李宁也一样,其独家研发的全新中底科技“超䨻”,其介绍,这一材料不仅更轻、更弹,还拥有卓越的弹轻比,可匹配不同专业运动场景的竞技需求,李宁将这一科技运用在篮球、跑步等品类的新品上。
去年定今年库存目标,分拆到周
实现钱炜口中“稳健”增长除了李宁这些年在品牌定位和专业运动策略上的坚持,还有运营效率上的提升。而运营效率主要体现在“多渠道”布局上。
在门店结构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李宁牌(包含李宁核心品牌及李宁YOUNG)常规店、旗舰店、中国李宁时尚店、工厂店、多品牌集合店的销售点数量为7585家,较2023年12月31日净减少83家;经销商41家(包括中国李宁时尚店渠道),较2023年12月31日净减少5家。
在门店运营上,李宁推高盈利、高效率的单店运营模式。钱炜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道:“去年底已经把今年的库存目标定好了,分解到半年度和每个季度,再分解到每个月,分解到每一周,我们都会基于整体管控目标落实到全渠道的库存管理,每周都会跨部门进行整体进度管理。”
而这套业务体系给能给李宁带来什么?“当生意外部环境流水发生巨大变化,当消费市场跟我们的预期不一样,可能会带来库存过多或者过少的时候,以每一周进行判断和应对,从而保证整年度的库存健康和可控。”钱炜表示。
数据就是最好的验证。通过这一套库存管理体系,去年李宁的全渠道库存销比为4个月,库存周转天数为64天。
财报中,电商也是李宁“多渠道”布局的一大数据亮点。李宁的电商渠道销售实现10%-20%低段增长,销售占比为29%,占比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国产运动品牌完成梯队划分
截止到3月底,361度、特步、安踏、李宁四大国产体育运动品牌相继发出年报。
通过数据能看到几大品牌已划分好清晰梯队,占据第一梯队的是2024年年收入708.26亿元的安踏体育,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亚玛芬体育成功在纽交所敲钟,并实现营收51.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7.5亿元),以此带动安踏集团与亚玛芬体育营收之和首次突破千亿元。
集团各品牌方面,安踏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长10.6%到335.22亿元;FILA斐乐品牌收入同比增长6.1%到266.26亿元;迪桑特、可隆等所有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增长53.7%到106.78亿元。
回望十年前的2015年,安踏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11.26亿元,而如今安踏系的总营收已是当年的近10倍。
第二梯队是年营收286.6亿元的李宁,从数据上看,李宁与安踏的差距在拉大,不过得益于这一年的稳定的精细化运营,让李宁的库存周转天数是几家中最优的。
第三梯队的是特步和361度,特步提到品牌将持续聚焦跑步,围绕特步主品牌和索康尼、迈乐两大子品牌实现双轮驱动。值得注意的是,特步二代已顺利接上父辈权杖,丁水波长女丁利智在不久前官宣出任公司CFO,而二女儿丁佳敏则是特步女子品类“半糖系列”主理人,活跃于社交媒体。
对361度而言,虽身处第三梯队,但去年的整体业绩有突出表现,这是361度营收首次突破百亿的一年,并实现了连续四年双位数增长。在运动消费更为分级的当下,361度通过高性价比,长期深耕三线及三线以下市场,实现飞跃。据悉,去年其儿童业务的收入持续增长,占集团总营收的23.24%,361度认为,儿童业务在未来数年仍会是关键收入来源及主要增长动力。
总的来看,安踏以“多品牌协同”巩固龙头地位,李宁则聚焦“单品牌专业化”,特步深耕跑步垂直领域,361度通过“性价比+下沉市场”策略实现突围,各自都有清晰定位。当下火热的运动户外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们也会面临挑战:一方面是来自国际品牌的压力,国际品牌通过降价策略挤压中端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功能性需求升级,倒逼国产运动品牌的技术创新提速。
品牌们在找寻市场新增量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从战略、研发、渠道再到品牌力塑造全方位的创新,如此才能给消费者带去持续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