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创新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2天前

《规划》提出,加强大型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数字化农业技术逐步贯穿农业创新与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将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在种业自主创新、耕地资源保护、农业绿色发展、农机提档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这是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等重点任务,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更好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一、强大的科技和装备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育种联合攻关、农机装备补短板等取得了显著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智慧农业加快发展。科技和装备创新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核心动力,为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种业创新方面,以水稻为例,从矮秆种源育种利用实现第一次绿色革命,到水稻不育系成功促进杂种优势利用,再到理想株型绿色超级稻研发推广,70多年来水稻育种实现三次里程碑式飞跃,水稻单产是原来的3.8倍。在装备创新方面,自动化育秧插秧、高效低损收获机械以及植保无人机等研发应用,极大提升了水稻生产效率,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实践证明,农业领域每一次科技进步、装备更新换代,都直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跃升,驱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性发展。

二、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创新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先方向

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科技装备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布局呈现集约化趋势,面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业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化等新形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近年来国际种业巨头在玉米等领域形成强势垄断,我国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但种企多而不强,尚未成长为引领种业创新的骨干力量。各级农业科研单位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资源力量分散浪费、低质量重复创新、无序竞争等问题仍然存在,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还未形成实质性联合、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产学研联合攻关体系,亟须完善优化创新布局,系统提升创新效能,推动解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加快农业领域前沿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出路。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提升,在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培育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一是前沿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种业前沿技术,将为育种水平提升提供新的技术支撑。二是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包括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将动物细胞或微生物培养成蛋白食品,基于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制造的肥料、农药、兽药等。三是精准农业技术。包括减少种子、肥料、农药和水资源使用量,节约耕地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四是智能农机装备。重点是突破专用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化网联化农机装备,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投入。

三、准确把握农业科技装备创新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切中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要害和痛点难点。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是根本。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划》提出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稳定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科研机构,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农科院所、农业院校等不同类型的主体,要明确定位边界、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分工协作、减少低水平重复,优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良好生态。

实现种源高水平创新是重点。随着表型组学、生物育种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使得精准设计、定向改良以及高效鉴定成为育种新常态。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建成的国家南繁作物表型设施可以定时定点进行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的数据高效采集,30秒内就可以完成一份材料采集工作,大大提高表型性状鉴定效率。种业创新步伐越走越快、步子越迈越大,再加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发展,即将带来下一轮生产方式变革的农作物种子呼之欲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核心底盘技术和重大品种研发,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育种原始创新,不断提升良种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所占比例。

促进农业装备全面升级是关键。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正逐渐替代传统人力和畜力作业。大型农机装备,如拖拉机、收割机等,集成了卫星定位、遥感监测、图像采集等多种先进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减少了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小型农机装备的创新更显重要,针对山地、丘陵、河谷、梯田等复杂地形,研发小型、多功能农机装备以及采收等用途机器人有更迫切的需求。《规划》提出,加强大型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是手段。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数字化农业技术逐步贯穿农业创新与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将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靠经验管理,现在大数据和智能决策使精准生产和管理成为可能,物联网实现生产者远程管理,区块链技术记录关键农业生产环节,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展现巨大潜力。《规划》提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健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生产力。

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加剧、资源要素短缺等复杂局面下,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

《规划》提出,加强大型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数字化农业技术逐步贯穿农业创新与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将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在种业自主创新、耕地资源保护、农业绿色发展、农机提档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这是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等重点任务,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更好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一、强大的科技和装备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育种联合攻关、农机装备补短板等取得了显著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智慧农业加快发展。科技和装备创新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核心动力,为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种业创新方面,以水稻为例,从矮秆种源育种利用实现第一次绿色革命,到水稻不育系成功促进杂种优势利用,再到理想株型绿色超级稻研发推广,70多年来水稻育种实现三次里程碑式飞跃,水稻单产是原来的3.8倍。在装备创新方面,自动化育秧插秧、高效低损收获机械以及植保无人机等研发应用,极大提升了水稻生产效率,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实践证明,农业领域每一次科技进步、装备更新换代,都直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跃升,驱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性发展。

二、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创新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先方向

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科技装备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布局呈现集约化趋势,面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业劳动力需求发生变化等新形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近年来国际种业巨头在玉米等领域形成强势垄断,我国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但种企多而不强,尚未成长为引领种业创新的骨干力量。各级农业科研单位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资源力量分散浪费、低质量重复创新、无序竞争等问题仍然存在,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还未形成实质性联合、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产学研联合攻关体系,亟须完善优化创新布局,系统提升创新效能,推动解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加快农业领域前沿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出路。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提升,在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培育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一是前沿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种业前沿技术,将为育种水平提升提供新的技术支撑。二是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包括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将动物细胞或微生物培养成蛋白食品,基于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制造的肥料、农药、兽药等。三是精准农业技术。包括减少种子、肥料、农药和水资源使用量,节约耕地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四是智能农机装备。重点是突破专用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化网联化农机装备,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投入。

三、准确把握农业科技装备创新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切中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要害和痛点难点。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是根本。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划》提出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稳定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科研机构,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农科院所、农业院校等不同类型的主体,要明确定位边界、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分工协作、减少低水平重复,优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良好生态。

实现种源高水平创新是重点。随着表型组学、生物育种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使得精准设计、定向改良以及高效鉴定成为育种新常态。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建成的国家南繁作物表型设施可以定时定点进行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的数据高效采集,30秒内就可以完成一份材料采集工作,大大提高表型性状鉴定效率。种业创新步伐越走越快、步子越迈越大,再加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发展,即将带来下一轮生产方式变革的农作物种子呼之欲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核心底盘技术和重大品种研发,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育种原始创新,不断提升良种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所占比例。

促进农业装备全面升级是关键。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正逐渐替代传统人力和畜力作业。大型农机装备,如拖拉机、收割机等,集成了卫星定位、遥感监测、图像采集等多种先进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减少了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小型农机装备的创新更显重要,针对山地、丘陵、河谷、梯田等复杂地形,研发小型、多功能农机装备以及采收等用途机器人有更迫切的需求。《规划》提出,加强大型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是手段。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数字化农业技术逐步贯穿农业创新与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将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靠经验管理,现在大数据和智能决策使精准生产和管理成为可能,物联网实现生产者远程管理,区块链技术记录关键农业生产环节,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展现巨大潜力。《规划》提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健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生产力。

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加剧、资源要素短缺等复杂局面下,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