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4月10日电 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的智能制造车间和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的AI巡检,到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机的“智能掘进脑”,再到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的星辰大模型、动态平衡机器人……中央企业正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重塑产业基因。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深入国家电网、中国中铁、中国电信三大央企创新一线,触摸中国智造强劲跃动的时代脉搏。
电力装备的“智能中枢”
走进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国网电科院智能制造车间,16条全自动板件生产线、6条装置生产线正有序运行,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
“经过智慧化流水线多道工序,每分钟可下线1块高精度板件,这些板件将应用于继电保护、稳定控制等关键设备中。”一位国网电科院工作人员说,这些板件将发往全国各地工程项目现场挂网运行,守护电网安全。
进入国网电科院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记者仿佛进入了科幻世界中的五维空间:在20米见方的实验舱内,10米高的穹顶密布着尖端朝外的白色吸波锥体,如同“外星文明”打造的电磁防护矩阵。
这些看似奇特的装置,实则是守护电网安全的“电磁卫士”——高性能吸波材料,主要用于吸收室内的电磁波,以帮助模拟没有电磁波的理想环境,从而评估电力设备运行时的抗干扰能力。
随后,记者来到设在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的江苏电网无人机巡检智慧管控中心,只见大屏幕上,长达23万公里的年度巡检轨迹交织成银色蛛网。
当记者靠近AI算法演示区时,无人机立即发出“未佩戴安全帽”的智能告警——这是国网江苏电力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安全监察智能识别算法的应用演示,能在百米高空识别销钉级别的缺陷。
“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多种优质算法模型已在江苏电网输电、安监、基建等1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今年,江苏电网输配电算法均成为国网推荐算法,总体识别率达85%,重点缺陷和隐患识别率超过90%,识别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致力于将成熟的电力无人机业务生态推广至其他领域,以技术赋能新产业、培育新需求,为低空经济万亿市场腾飞助力。
这些硬核科技不仅是电网的守护者,更是能源转型的破局者——它们以算法为笔、数据为墨,在“双碳”蓝图上书写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电网方案。
给“钢铁巨龙”装上智慧脑
在上海崇明岛,一场震撼人心的地下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来到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管理、中铁隧道局施工的崇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记者乘坐电梯缓缓下沉至距离长江水面数十米的幽深隧道里,重达4000吨的“领航号”盾构机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正以每天20米左右的速度奋力破岩前行。
站在“领航号”盾构机中心锥处,记者目睹了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更换刀具的场景。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具备“长大高深”四大显著特征:盾构独头掘进距离达11.3255千米,为全球最长;盾构机直径为15.4米,打造出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高铁盾构隧道;隧道设计时速达350公里,创水下隧道行车速度之最;隧道最深处距长江水面89米,最大水压0.9兆帕,是长江流域已建和在建工程中开挖最深的隧道。
谈及工程难度,有现场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说:“水下掘进如同在一块被淤泥包裹的豆腐上打孔,还得保证豆腐不散。”
面对种种难题,中铁隧道局首席专家、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掘进脑”系统正创造奇迹:实现了“参数自决策、操作自执行”的智能掘进;创造了单月掘进718米的最高纪录,平均月进度达600米,且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成功实现了全系统算法控制的无人化掘进常态应用。
“‘领航号’盾构机于2024年4月从上海市崇明区3号井始发,截至2025年3月27日,已成功掘进突破5610米。”中铁隧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隧道将是全球首条实现高铁“过江不减速”的隧道,高铁通过只需2.4分钟。随着隧道建成通车,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发展也将迎来新契机。
AI重构人机共生边界
在上海徐汇区丰谷路的TeleAI,星辰多模态大模型正以技术革命重塑人机交互边界。
在语音识别区,工作人员用四川话、粤语向该多模态大模型提问:“上海有什么特色美食?”方言识别系统不仅能实时解析四川话和粤语指令,还能用四川话和粤语进行回答。
“单模型同时支持普通话+英语+50种方言自由混说,实现‘一个’语音识别能力可服务于全国多个方言区用户的目标。”一位TeleAI科研人员表示,该多模态大模型可应用于文生视频、文生图、数字人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李学龙的带领下,TeleAI正在加速“智传网(AI Flow)”的研究工作,与AI治理、智能体、智能光电(包括具身智能),形成“一治+三智”的完整科研布局。TeleAI将通过“AI Flow”打通并发展由AI驱动的三大空间经济,包括赛博空间、临地空间、广域空间。
机器人实验室的突破更具颠覆性。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台人形机器人正表演令人惊叹的“平衡绝技”,它在一个交错堆叠的木板阵上稳步前行,甚至在被突然推搡后仍能迅速调整姿态。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中国电信科研团队带来的最新突破——“动态平衡人形机器人行走”。
“这一成果让机器人即使在部分感官受限的情况下,依旧能实现动态平衡稳定,维持正常运行。”TeleAI相关科研负责人表示,这种基于动态平衡和强化学习的全新方法,让机器人仅依靠本体感知,无需复杂的视觉雷达等手段搜集外部观测信息,就能应对狭窄道路、不规则障碍物以及动态外力干扰,在复杂地形中稳定行走。这种突破感知局限的平衡智慧,将大大提升机器人的适应能力,可能会重塑应急救援、工业巡检等复杂环境中的机器人作业模式。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4月10日电 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的智能制造车间和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的AI巡检,到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机的“智能掘进脑”,再到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的星辰大模型、动态平衡机器人……中央企业正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重塑产业基因。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深入国家电网、中国中铁、中国电信三大央企创新一线,触摸中国智造强劲跃动的时代脉搏。
电力装备的“智能中枢”
走进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国网电科院智能制造车间,16条全自动板件生产线、6条装置生产线正有序运行,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
“经过智慧化流水线多道工序,每分钟可下线1块高精度板件,这些板件将应用于继电保护、稳定控制等关键设备中。”一位国网电科院工作人员说,这些板件将发往全国各地工程项目现场挂网运行,守护电网安全。
进入国网电科院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记者仿佛进入了科幻世界中的五维空间:在20米见方的实验舱内,10米高的穹顶密布着尖端朝外的白色吸波锥体,如同“外星文明”打造的电磁防护矩阵。
这些看似奇特的装置,实则是守护电网安全的“电磁卫士”——高性能吸波材料,主要用于吸收室内的电磁波,以帮助模拟没有电磁波的理想环境,从而评估电力设备运行时的抗干扰能力。
随后,记者来到设在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的江苏电网无人机巡检智慧管控中心,只见大屏幕上,长达23万公里的年度巡检轨迹交织成银色蛛网。
当记者靠近AI算法演示区时,无人机立即发出“未佩戴安全帽”的智能告警——这是国网江苏电力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安全监察智能识别算法的应用演示,能在百米高空识别销钉级别的缺陷。
“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多种优质算法模型已在江苏电网输电、安监、基建等1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今年,江苏电网输配电算法均成为国网推荐算法,总体识别率达85%,重点缺陷和隐患识别率超过90%,识别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致力于将成熟的电力无人机业务生态推广至其他领域,以技术赋能新产业、培育新需求,为低空经济万亿市场腾飞助力。
这些硬核科技不仅是电网的守护者,更是能源转型的破局者——它们以算法为笔、数据为墨,在“双碳”蓝图上书写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电网方案。
给“钢铁巨龙”装上智慧脑
在上海崇明岛,一场震撼人心的地下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来到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管理、中铁隧道局施工的崇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记者乘坐电梯缓缓下沉至距离长江水面数十米的幽深隧道里,重达4000吨的“领航号”盾构机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正以每天20米左右的速度奋力破岩前行。
站在“领航号”盾构机中心锥处,记者目睹了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更换刀具的场景。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具备“长大高深”四大显著特征:盾构独头掘进距离达11.3255千米,为全球最长;盾构机直径为15.4米,打造出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高铁盾构隧道;隧道设计时速达350公里,创水下隧道行车速度之最;隧道最深处距长江水面89米,最大水压0.9兆帕,是长江流域已建和在建工程中开挖最深的隧道。
谈及工程难度,有现场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说:“水下掘进如同在一块被淤泥包裹的豆腐上打孔,还得保证豆腐不散。”
面对种种难题,中铁隧道局首席专家、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掘进脑”系统正创造奇迹:实现了“参数自决策、操作自执行”的智能掘进;创造了单月掘进718米的最高纪录,平均月进度达600米,且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成功实现了全系统算法控制的无人化掘进常态应用。
“‘领航号’盾构机于2024年4月从上海市崇明区3号井始发,截至2025年3月27日,已成功掘进突破5610米。”中铁隧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隧道将是全球首条实现高铁“过江不减速”的隧道,高铁通过只需2.4分钟。随着隧道建成通车,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发展也将迎来新契机。
AI重构人机共生边界
在上海徐汇区丰谷路的TeleAI,星辰多模态大模型正以技术革命重塑人机交互边界。
在语音识别区,工作人员用四川话、粤语向该多模态大模型提问:“上海有什么特色美食?”方言识别系统不仅能实时解析四川话和粤语指令,还能用四川话和粤语进行回答。
“单模型同时支持普通话+英语+50种方言自由混说,实现‘一个’语音识别能力可服务于全国多个方言区用户的目标。”一位TeleAI科研人员表示,该多模态大模型可应用于文生视频、文生图、数字人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李学龙的带领下,TeleAI正在加速“智传网(AI Flow)”的研究工作,与AI治理、智能体、智能光电(包括具身智能),形成“一治+三智”的完整科研布局。TeleAI将通过“AI Flow”打通并发展由AI驱动的三大空间经济,包括赛博空间、临地空间、广域空间。
机器人实验室的突破更具颠覆性。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台人形机器人正表演令人惊叹的“平衡绝技”,它在一个交错堆叠的木板阵上稳步前行,甚至在被突然推搡后仍能迅速调整姿态。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中国电信科研团队带来的最新突破——“动态平衡人形机器人行走”。
“这一成果让机器人即使在部分感官受限的情况下,依旧能实现动态平衡稳定,维持正常运行。”TeleAI相关科研负责人表示,这种基于动态平衡和强化学习的全新方法,让机器人仅依靠本体感知,无需复杂的视觉雷达等手段搜集外部观测信息,就能应对狭窄道路、不规则障碍物以及动态外力干扰,在复杂地形中稳定行走。这种突破感知局限的平衡智慧,将大大提升机器人的适应能力,可能会重塑应急救援、工业巡检等复杂环境中的机器人作业模式。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