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4月9日,港股三大指数早盘大幅低开,恒生指数一度跌超4%,恒生科技指数一度下跌超5%。随后,港股震荡上扬,并于午后抹去跌幅转涨。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收涨0.68%,恒生科技指数大涨2.64%。
近期港股市场出现大幅震荡,南向资金趁机抄底,当日净买入额高达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年初至今,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已超5736亿港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显示出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强烈信心。
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当日,科技股延续涨势,半导体、军工、硬件设备板块表现亮眼,中船防务涨近16%,中芯国际涨超10%,小米集团涨近8%。大消费板块普涨,中国中免放量大涨近24%,中国飞鹤涨超11%。
港股市场盘中迎来大反攻,恒生科技指数盘中反弹幅度超过8个百分点,年内涨幅扩大至4.95%。
4月7日,港股情绪受美国关税影响出现大幅回调,恒生指数大跌13%,恒生科技指数大跌17%。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港股市场自4月8日以来,连续2日出现反弹。
在港股市场大反弹之际,南向资金持续净买入港股。当日净买入额高达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就在不久前的3月10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港股296.26亿港元,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
尽管近期港股市场受美国关税等影响,出现较大幅度震荡调整,但是南向资金反而在不断加码买入港股。
数据显示,本月6个交易日,南向资金每个交易日净买入港股的金额均在100亿港元以上,本月净买入金额已高达1349.64亿元。
年初至今,南向资金对港股净买入态度较为坚决,累计净流入港股已超5736亿港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显示出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强烈信心。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经成为做多港股的重要力量之一,为港股持续贡献增量资金,并在个别板块例如科技领域的某些细分个股上具备了定价影响力。
“经过近期的快速调整,港股的估值优势再次凸显,资金加速抄底布局。”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邢程分析,从目前来看,港股市场可能仍然会以结构性机会为主,一方面,对于DeepSeek引发的一系列中国资产重估叙事仍未停止,其持续性取决于市场能否看到国内AI和科技产业不断进展和突破的证据,以验证远期中美科技和生产力博弈齐头并进的预期,这或许是支持中国资产重估叙事的重要基础假设。另一方面,后续市场仍要回归企业盈利的修复,企业盈利全面改善的抓手还是财政政策的有效发力和信用周期的逆转向上。考虑到港股估值仍旧相对较低,市场成分的盈利结构更好,都使得港股市场对潜在的企业盈利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
港股主题ETF呈现虹吸效应
资金对港股的强烈关注在港股主题ETF交易上被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4月9日,恒生科技ETF、恒生科技指数ETF当日成交金额分别达到156.39亿元、151.12亿元,位列全市场成交额前列,换手率分别为71%、64.3%。
不少港股主题ETF规模水涨船高。4月8日,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吸金超25亿元,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华宝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等当日吸金均超亿元。
全年来看,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今年吸金196.04亿元,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吸金103.5亿元,成为今年规模金额增长较大的数只产品之一。
在资金不断加持下,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和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等港股主题基金最新份额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公募基金也在不断加大对港股主题基金布局,今年以来已陆续有超20只港股主题基金宣布成立,天弘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工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行火爆,分别募集20.28亿元和12.66亿元。
从主题来看,红利、科技和医药是公募基金青睐港股的三大主题。
实际上,自去年开始,公募基金就已开始不断加大配置港股。中泰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年报中,主动权益型基金持股所属行业中,港股通标的以12.69%的持仓占比跃居次席,这一比例较半年报增长2.24%,也接近历史峰值,反映出内地机构投资者对港股市场低估值修复机遇的深度挖掘。港股通亦成为公募基金全年加仓动能最强的两大方向之一。2024年年末,基金经理主动增加了在港股通上的仓位,幅度达到2.74%。
与半年报相比,2024年年报显示,公募基金加仓金额前二十大个股中,港股通标的占据6席,合计加仓规模达522.11亿元,反映南向资金与境内机构形成共振。阿里巴巴、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吉利汽车均获超50亿元加仓,凸显机构对港股估值修复及科技产业升级的强烈预期。
港股估值水平回到低位
经过这波回调后,不少机构认为港股指数最新估值又回到较低水平,配置性价比再度凸显。
对港股而言,招商基金认为,港股仍有望呈现修复行情。
“港股虽然仍受外围因素所拖累,但在避险情绪缓和后,投资者应该及时化危为机。”星展银行高级投资策略师邓志坚表示,今年3月底的恒指市盈率本来只有11.6倍,经历本周一后更加跌至只有8.9倍。除了低估值外,更重要的是港股受惠于中国经济结构多元化,无惧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冲击。在受惠于国内经济韧性的同时,港股中越来越多的优质国内企业正吸引着全球投资者。
因此,他认为,拥有低估值、国家经济韧性支持和企业盈利保持高增长的港股,应成为长期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程指出,目前港股市场估值水平仍具备吸引力,中期来看市场或在波折中上行,国内经济增长政策变化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值得关注。影响香港市场定价的分子端企业盈利和分母端流动性因子均有望得到边际改善,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不仅将为市场抵御外部波动提供缓冲,也有望使港股市场对潜在的增长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从而提供更大的弹性。
邢程建议关注成长板块中盈利改善、对流动性敏感型行业,如互联网、科技硬件、新能源车和创新药等行业,同时关注具备股东回报确定性的优质高股息标的长期配置机会。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4月9日,港股三大指数早盘大幅低开,恒生指数一度跌超4%,恒生科技指数一度下跌超5%。随后,港股震荡上扬,并于午后抹去跌幅转涨。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收涨0.68%,恒生科技指数大涨2.64%。
近期港股市场出现大幅震荡,南向资金趁机抄底,当日净买入额高达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年初至今,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已超5736亿港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显示出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强烈信心。
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当日,科技股延续涨势,半导体、军工、硬件设备板块表现亮眼,中船防务涨近16%,中芯国际涨超10%,小米集团涨近8%。大消费板块普涨,中国中免放量大涨近24%,中国飞鹤涨超11%。
港股市场盘中迎来大反攻,恒生科技指数盘中反弹幅度超过8个百分点,年内涨幅扩大至4.95%。
4月7日,港股情绪受美国关税影响出现大幅回调,恒生指数大跌13%,恒生科技指数大跌17%。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港股市场自4月8日以来,连续2日出现反弹。
在港股市场大反弹之际,南向资金持续净买入港股。当日净买入额高达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就在不久前的3月10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港股296.26亿港元,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
尽管近期港股市场受美国关税等影响,出现较大幅度震荡调整,但是南向资金反而在不断加码买入港股。
数据显示,本月6个交易日,南向资金每个交易日净买入港股的金额均在100亿港元以上,本月净买入金额已高达1349.64亿元。
年初至今,南向资金对港股净买入态度较为坚决,累计净流入港股已超5736亿港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显示出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强烈信心。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经成为做多港股的重要力量之一,为港股持续贡献增量资金,并在个别板块例如科技领域的某些细分个股上具备了定价影响力。
“经过近期的快速调整,港股的估值优势再次凸显,资金加速抄底布局。”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邢程分析,从目前来看,港股市场可能仍然会以结构性机会为主,一方面,对于DeepSeek引发的一系列中国资产重估叙事仍未停止,其持续性取决于市场能否看到国内AI和科技产业不断进展和突破的证据,以验证远期中美科技和生产力博弈齐头并进的预期,这或许是支持中国资产重估叙事的重要基础假设。另一方面,后续市场仍要回归企业盈利的修复,企业盈利全面改善的抓手还是财政政策的有效发力和信用周期的逆转向上。考虑到港股估值仍旧相对较低,市场成分的盈利结构更好,都使得港股市场对潜在的企业盈利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
港股主题ETF呈现虹吸效应
资金对港股的强烈关注在港股主题ETF交易上被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4月9日,恒生科技ETF、恒生科技指数ETF当日成交金额分别达到156.39亿元、151.12亿元,位列全市场成交额前列,换手率分别为71%、64.3%。
不少港股主题ETF规模水涨船高。4月8日,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吸金超25亿元,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华宝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等当日吸金均超亿元。
全年来看,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今年吸金196.04亿元,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吸金103.5亿元,成为今年规模金额增长较大的数只产品之一。
在资金不断加持下,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和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等港股主题基金最新份额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公募基金也在不断加大对港股主题基金布局,今年以来已陆续有超20只港股主题基金宣布成立,天弘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工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行火爆,分别募集20.28亿元和12.66亿元。
从主题来看,红利、科技和医药是公募基金青睐港股的三大主题。
实际上,自去年开始,公募基金就已开始不断加大配置港股。中泰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年报中,主动权益型基金持股所属行业中,港股通标的以12.69%的持仓占比跃居次席,这一比例较半年报增长2.24%,也接近历史峰值,反映出内地机构投资者对港股市场低估值修复机遇的深度挖掘。港股通亦成为公募基金全年加仓动能最强的两大方向之一。2024年年末,基金经理主动增加了在港股通上的仓位,幅度达到2.74%。
与半年报相比,2024年年报显示,公募基金加仓金额前二十大个股中,港股通标的占据6席,合计加仓规模达522.11亿元,反映南向资金与境内机构形成共振。阿里巴巴、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吉利汽车均获超50亿元加仓,凸显机构对港股估值修复及科技产业升级的强烈预期。
港股估值水平回到低位
经过这波回调后,不少机构认为港股指数最新估值又回到较低水平,配置性价比再度凸显。
对港股而言,招商基金认为,港股仍有望呈现修复行情。
“港股虽然仍受外围因素所拖累,但在避险情绪缓和后,投资者应该及时化危为机。”星展银行高级投资策略师邓志坚表示,今年3月底的恒指市盈率本来只有11.6倍,经历本周一后更加跌至只有8.9倍。除了低估值外,更重要的是港股受惠于中国经济结构多元化,无惧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冲击。在受惠于国内经济韧性的同时,港股中越来越多的优质国内企业正吸引着全球投资者。
因此,他认为,拥有低估值、国家经济韧性支持和企业盈利保持高增长的港股,应成为长期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程指出,目前港股市场估值水平仍具备吸引力,中期来看市场或在波折中上行,国内经济增长政策变化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值得关注。影响香港市场定价的分子端企业盈利和分母端流动性因子均有望得到边际改善,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不仅将为市场抵御外部波动提供缓冲,也有望使港股市场对潜在的增长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从而提供更大的弹性。
邢程建议关注成长板块中盈利改善、对流动性敏感型行业,如互联网、科技硬件、新能源车和创新药等行业,同时关注具备股东回报确定性的优质高股息标的长期配置机会。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