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鱼米之乡的江南,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的魂牵梦绕之地。而位于上海南京之间,承载着江南文脉重要分支的无锡,其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即使在富庶的长三角城市圈,也是当仁不让的“冠军”:2024年,无锡人均GDP雄踞长三角榜首(21.69万元),甚至力压经济中心的上海(21.67万元)。
为什么“文化”排在“经济”前面?在现代科技社会里,小到家庭、企业,大到城市,乃至国家,如果只靠短期的浮华,缺乏长期文化的积淀,是绝对走不远的。而位于无锡的百年名校——江南大学,便是无锡这座名城的文化积淀传承之地,在若干“一亩三分地”上享誉全球!
慎终追远,江南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宁派”与“锡派”两大流派。
所谓“宁派”,指江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在南京(简称:宁)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当时的东南第一学府,也是后来江苏众多高校的“母校”,其中的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无锡轻工业学院,正是江南大学的前身之一。
至于“锡派”,则离不开大名鼎鼎的“中国的摩根”——荣氏家族!
具体来说,1947年,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在家乡无锡创办私立江南大学,首创国内的工业管理系、食品工业系和面粉专修科。1952年,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与多所重点大学的有关学科携手,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1958年,在江苏政府的批准下,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返回无锡故地,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所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后命名为无锡轻工大学。后几经辗转,到了本世纪初的2001年,方才奠定如今江南大学的格局,也是昔日江南大学的重生!
辉煌的历史已成过往,当前高教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多位教育界有识之士也表达了看法,大学如果还是沿袭“千校一面”的办学思路,没点自己的特色,未来很难立足!但江南大学的优势恰恰在于,重生第一天,就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食品行业公认的No.1,特别是白酒行业!
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曾长期靠“两台”关键时刻助力破局,其一是堪称东方版《梁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打动的是国际友人的心灵,其二是名酒茅台,打动的就是国际友人的味觉。
而茅台成为“外交名片”的历史上,江南大学功不可没:茅台荣誉董事长,酿酒行业的泰斗季克良,就是江南大学众多优秀校友中的翘楚。
时间,回到1964年,时年25岁的季克良,从江南大学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系发酵专业毕业后,告别烟雨江南,抵达群山环绕的茅台镇,从茅台的普通技术员,一路晋升为生产科副科长、副厂长、厂长、总工程师、董事长等,直到2018年卸任名誉董事长。而季老与茅台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也是江南大学,以一己之力托起国内酿酒“新质生产力”的一个侧影!
常言道“酒是陈的香”,古老的酿酒,怎么会和新质生产力扯上边呢?现代酿酒早已不是瓶瓶罐罐的简单勾兑,而是要运用各种高科技,在理解酒类发酵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工艺,使得“新酒方比旧酒香”。
时间回到1965年11月26日,在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刚到茅台后的第二年,时任茅台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一篇由他执笔的论文,题为《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中第一次向行业公开阐明了茅台酒的三种典型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勾酒体系,标志白酒生产逐渐告别“小作坊”式的随意,进入标准化时代。在当时引发的轰动可想而知!
当年论文的原始稿
图片来源:《茅台传》
斗转星移,有了季克良一代老学长的筚路蓝缕,如今江南大学和茅台的合作,已经构建了产学研一条龙体系。如果说茅台是“科技酿酒”的先行者,江南大学就是背后扎扎实实的“隐形冠军”。
早在2013年,江南大学与茅台等酒企共同完成的“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后续就运用到了白酒生产环节中。就在去年年底,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和贵州茅台集团携手,联合发表“关于大曲发酵的研究成果”,为优化相关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一桩桩科研合作的案例,不但为古老白酒披上了现代外衣,更让相关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新的魅力!而江南大学和茅台的优势互补,不仅体现在攻坚克难,也体现在资源的互惠共享!
江南大学和茅台集团建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有“茅台集团·江南大学专家工作站”。与此同时,江南大学对口支持茅台学院的发展,自2019年始,茅台学院每年选派32名大三学生,前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酿酒工程专业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学校为这些“种子选手”配备了最强师资力量,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与千里之外茅台的奇妙情缘,只是江南大学在食品酿酒领域“武林盟主”地位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现在的不同行业的大学和企业,都有自己的“武侠门派”。例如,建筑行业有“老八校”,军工行业有“国防七子”,法律行业有“五院四系”,各领域的门生校友,结成一张庞大而隐秘的网络,关键时刻携手共进。而江南大学,就是酿酒以至于食品行业的“不老神仙”,行业地位无与伦比。
我国近代酿酒行业的泰斗,为酿酒行业做出奠基贡献的秦含章先生,曾任江南大学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农产制造系(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的前身)首任系主任。就连季克良先生,也是秦老的高足。历经几十年发展,江南大学的校友,已如满天繁星,散布于酿酒乃至行业的各个角落!
依然以酿酒为例,2006年、2011年、2023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袂中国酒业协会曾评选了三届 “中国酿酒大师”,合计116人,其中曾毕业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便有14人,分布于国内多家名酒企业,涵盖白酒、啤酒、黄酒等各个酒类品种。
而将目光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江南大学的地位更是无可动摇:现任校长,食品微生物科学与工程专家陈卫,已于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最近一次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的2023年11月,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著名学者,江南大学的金征宇教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年新增两院士,足以证明学校在食品领域的傲视群雄!
江南大学强大的,远不止食品行业:2024年11月11日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排名覆盖55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江南大学19个学科上榜,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以而食品 为主体的农业科学 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为全国第16所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二;生物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三;足以证明江南大学的“多边形战士”属性!
江南大学的优势学科
图片来源:官方招生资料
江南大学,这座被誉为中国酿酒行业“黄埔军校”的学术殿堂,与无锡这座工商名城共同书写了“校地共生”的传奇。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为江南大学提供了科研创新的沃土。同时,江南大学在酿酒乃至食品行业的卓越成就,也让无锡在“无名酒”的现实中,将“微生物发酵”的密码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正如太湖之水滋养蠡湖之畔的学术明珠,江南大学与无锡正以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续写着“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时代华章。
从古至今,鱼米之乡的江南,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的魂牵梦绕之地。而位于上海南京之间,承载着江南文脉重要分支的无锡,其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即使在富庶的长三角城市圈,也是当仁不让的“冠军”:2024年,无锡人均GDP雄踞长三角榜首(21.69万元),甚至力压经济中心的上海(21.67万元)。
为什么“文化”排在“经济”前面?在现代科技社会里,小到家庭、企业,大到城市,乃至国家,如果只靠短期的浮华,缺乏长期文化的积淀,是绝对走不远的。而位于无锡的百年名校——江南大学,便是无锡这座名城的文化积淀传承之地,在若干“一亩三分地”上享誉全球!
慎终追远,江南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宁派”与“锡派”两大流派。
所谓“宁派”,指江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在南京(简称:宁)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当时的东南第一学府,也是后来江苏众多高校的“母校”,其中的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无锡轻工业学院,正是江南大学的前身之一。
至于“锡派”,则离不开大名鼎鼎的“中国的摩根”——荣氏家族!
具体来说,1947年,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在家乡无锡创办私立江南大学,首创国内的工业管理系、食品工业系和面粉专修科。1952年,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与多所重点大学的有关学科携手,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1958年,在江苏政府的批准下,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返回无锡故地,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所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后命名为无锡轻工大学。后几经辗转,到了本世纪初的2001年,方才奠定如今江南大学的格局,也是昔日江南大学的重生!
辉煌的历史已成过往,当前高教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多位教育界有识之士也表达了看法,大学如果还是沿袭“千校一面”的办学思路,没点自己的特色,未来很难立足!但江南大学的优势恰恰在于,重生第一天,就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食品行业公认的No.1,特别是白酒行业!
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曾长期靠“两台”关键时刻助力破局,其一是堪称东方版《梁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打动的是国际友人的心灵,其二是名酒茅台,打动的就是国际友人的味觉。
而茅台成为“外交名片”的历史上,江南大学功不可没:茅台荣誉董事长,酿酒行业的泰斗季克良,就是江南大学众多优秀校友中的翘楚。
时间,回到1964年,时年25岁的季克良,从江南大学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系发酵专业毕业后,告别烟雨江南,抵达群山环绕的茅台镇,从茅台的普通技术员,一路晋升为生产科副科长、副厂长、厂长、总工程师、董事长等,直到2018年卸任名誉董事长。而季老与茅台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也是江南大学,以一己之力托起国内酿酒“新质生产力”的一个侧影!
常言道“酒是陈的香”,古老的酿酒,怎么会和新质生产力扯上边呢?现代酿酒早已不是瓶瓶罐罐的简单勾兑,而是要运用各种高科技,在理解酒类发酵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工艺,使得“新酒方比旧酒香”。
时间回到1965年11月26日,在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刚到茅台后的第二年,时任茅台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一篇由他执笔的论文,题为《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中第一次向行业公开阐明了茅台酒的三种典型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勾酒体系,标志白酒生产逐渐告别“小作坊”式的随意,进入标准化时代。在当时引发的轰动可想而知!
当年论文的原始稿
图片来源:《茅台传》
斗转星移,有了季克良一代老学长的筚路蓝缕,如今江南大学和茅台的合作,已经构建了产学研一条龙体系。如果说茅台是“科技酿酒”的先行者,江南大学就是背后扎扎实实的“隐形冠军”。
早在2013年,江南大学与茅台等酒企共同完成的“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后续就运用到了白酒生产环节中。就在去年年底,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和贵州茅台集团携手,联合发表“关于大曲发酵的研究成果”,为优化相关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一桩桩科研合作的案例,不但为古老白酒披上了现代外衣,更让相关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新的魅力!而江南大学和茅台的优势互补,不仅体现在攻坚克难,也体现在资源的互惠共享!
江南大学和茅台集团建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有“茅台集团·江南大学专家工作站”。与此同时,江南大学对口支持茅台学院的发展,自2019年始,茅台学院每年选派32名大三学生,前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酿酒工程专业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学校为这些“种子选手”配备了最强师资力量,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与千里之外茅台的奇妙情缘,只是江南大学在食品酿酒领域“武林盟主”地位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现在的不同行业的大学和企业,都有自己的“武侠门派”。例如,建筑行业有“老八校”,军工行业有“国防七子”,法律行业有“五院四系”,各领域的门生校友,结成一张庞大而隐秘的网络,关键时刻携手共进。而江南大学,就是酿酒以至于食品行业的“不老神仙”,行业地位无与伦比。
我国近代酿酒行业的泰斗,为酿酒行业做出奠基贡献的秦含章先生,曾任江南大学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农产制造系(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的前身)首任系主任。就连季克良先生,也是秦老的高足。历经几十年发展,江南大学的校友,已如满天繁星,散布于酿酒乃至行业的各个角落!
依然以酿酒为例,2006年、2011年、2023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袂中国酒业协会曾评选了三届 “中国酿酒大师”,合计116人,其中曾毕业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便有14人,分布于国内多家名酒企业,涵盖白酒、啤酒、黄酒等各个酒类品种。
而将目光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江南大学的地位更是无可动摇:现任校长,食品微生物科学与工程专家陈卫,已于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最近一次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的2023年11月,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著名学者,江南大学的金征宇教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年新增两院士,足以证明学校在食品领域的傲视群雄!
江南大学强大的,远不止食品行业:2024年11月11日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排名覆盖55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江南大学19个学科上榜,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以而食品 为主体的农业科学 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为全国第16所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二;生物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三;足以证明江南大学的“多边形战士”属性!
江南大学的优势学科
图片来源:官方招生资料
江南大学,这座被誉为中国酿酒行业“黄埔军校”的学术殿堂,与无锡这座工商名城共同书写了“校地共生”的传奇。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为江南大学提供了科研创新的沃土。同时,江南大学在酿酒乃至食品行业的卓越成就,也让无锡在“无名酒”的现实中,将“微生物发酵”的密码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正如太湖之水滋养蠡湖之畔的学术明珠,江南大学与无锡正以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续写着“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