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润、国药“抢”项目?云南白药、片仔癀等携百亿入场,中药并购潮加速!

E药经理人

1周前

当云南白药在4月1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上明确提出:公司将围绕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开展并购与BD工作。一个中药行业在2025年必然走向的趋势已经清晰:一场借助并购为路径的中药产业整合潮,再次加速了。

而激起这场大潮的推动者,正从央企巨头向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地方国资龙头加速传递。

回顾过去几年,华润、国药两大央企“巨无霸”通过横纵整合为行业提供了中药企业发展范式:在规模效应、政策红利、全产业链运营、渠道掌控力及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多重因素作用下,华润旗下三九、东阿阿胶、江中、昆药在2024年逆势实现营收净利双增,中国中药也在国药的并购整合中奠定配方颗粒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中药行业难逃上游中药材种植周期与价格波动规律,再叠加中药行业集体收入、利润增长失速——A股已披露财报的26家中药企业,抛去“华润系”四家公司,整体营收下降15亿元。显然,2025年,从央企巨头到地方国资,从产业龙头到民营企业,中药行业的整合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云南白药也将入局中药行业整合?



3月的最后一天,云南白药在一众中药巨头中,率先发布了2024年年报,全年营收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6%;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双双以两位数增长至47.49亿元和45.23亿元。

亮眼数据刺激资本市场反应积极,云南白药财报发布后股价连续数日走强,市值一周内飙升近50亿元。然而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背后,却暗含着云南白药亟需找寻新增长点的隐忧。

拆解云南白药的收入构成可以发现,营收主力的两大板块——收入占比35.13%的工业销售和64.68%的商业销售,收入增幅仅为个位数,而收入占比不到0.1%的技术服务、种植业销售的收入却呈现高速增长。

从产品层面来看,被云南白药着重押注的中药、创新药两张牌,也都有些许疲软:药品事业群凭借气雾剂产品26%的高增长拉动整体营收上涨11.8%至69.24亿元;而肩负转型重任的健康品事业群虽保持65.26亿元规模,但增速从2023年的6.5%降至1.6%,即便牙膏品类稳居市场榜首、防脱系列产品养元青实现30.3%增长,仍难掩盖大健康转型进入瓶颈的隐忧。

当然,面对增长瓶颈,云南白药也在其今年1月份发布的《2024—2028战略规划》中给出了破局方向——内涵和外延双轮驱动。

“内涵”的路线其实已经十分清晰,例如成立种业公司,并开展三七、重楼等道地药材育种研究;创新中药研发管线多点开花,全三七片进入II期临床试验、附杞固本膏有序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在创新药方面,2023年成立了核药子公司,2024年核心管线INR101注射液进入临床。

通过过往几年在“内涵”方面的发展,云南白药已形成从种业、种植加工到终端市场的全产业链闭环,这种横纵结合的能力也帮助其应对中药材价格波动、销售渠道变革等行业趋势变化。

现金流方面,过去一年云南白药经营性现金流也实现了增长22.68%到42.97亿元,货币资金余额达108.88亿元。

云南白药的“外延”则似乎已经明确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产业板块为基础横向整合;二是以补全、补强为出发点的价值整合。例如在公告中显示为,“积极探索通过战略并购、战略合作等模式,对现有产业板块进行补全、补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1日云南白药的投资者调研会议记录中就明确显示:公司将围绕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开展并购与BD工作,与公司现有产业、产品体系形成补充和支撑,重点围绕中药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投资工作,包括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以及中成药企业。

此外,在2024年年底,云南白药还出资50亿元设立了云南省中医药大健康创新基金,目标就是拟通过“广泛整合外部资源,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链及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

可以明确的是,在2025年,云南白药也将成为促进中药行业整合的重要一员。




中药企业“整合潮”加速度


事实上,近年来国资整合中药产业已被行业共识。但当时间来到2025年,央企、国资主导,行业巨头加速跟进的整合并购战局似乎更加明显。

华润、国药两大央企通过多年的并购、整合构建起示范样本:华润三九、东阿阿胶、江中、昆药等企业整合入华润旗下后,2024年纷纷交出营收净利双增的答卷,其中东阿阿胶归母净利润三年CAGR更是达52.39%;国药集团通过重组太极集团、吸纳华颐药业等产业链关键节点,不仅帮助太极摆脱亏损泥潭,更确立中国中药在配方颗粒领域的龙头地位。两大“巨无霸”央企的实践揭示,中药产业链纵向整合与横向协同的双向发力,能够释放"1+1>2"的规模效应。

而无论是陷入经营困境的民营企业寻求转机,还是龙头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并购整合谋求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也已经从央企蔓延至地方国资和行业龙头。

与两大央企步伐类似,地方国资对于中药企业的整合似乎也呈现纵深结合的特征。

例如与云南白药在上下游较为完备的基础上瞄准横向“补强”,不同的是,另一家巨头片仔癀在天然牛黄价格暴涨154%的成本压力下,2024年以6%左右的利润增速显露疲态。不过,其寻找新增长点的路径也十分清晰: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仅2024下半年以来,片仔癀就出手了两次:

  • 2024年11月,全资子公司片仔癀投资与其他多方共同发起设立福建片仔癀盈科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其中片仔癀投资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2.9亿元,目标直指“加强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 2025年3月,片仔癀全资子公司漳州片仔癀投资拟参与投资招盈基金并出资2亿元,同样“基于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考虑,立足现有发展需求,积极寻找新增长点”。

中药行业整合浪潮中,民营药企的纾困与重生同样伴随其中。九芝堂历经控制权争夺、ST危机后,2024年迎来国资入主,黑龙江省国资委将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行业也期待,国资的整合经验与产业资源导入能够成为重新激活老字号的关键。

同样在2024年,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私募股权业务信宸资本宣布完成收购桂龙药业,这家投资机构在医药大健康非处方药领域布局的深入布局,也被寄予帮助桂龙药业在大健康领域重展锋芒的期待。

当然,总结来看,无论是央企、地方国资、行业龙头,还是产业资本,对于中药企业的整合,似乎都根植于中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上游中药材受制于种植周期与价格波动,下游面临增长失速困境。

E药经理人统计,目前发布2024年业绩的26家中药企业,抛去“华润系”四家公司,整体营收将下滑15亿元,利润整体下滑5亿元,与营收、净利润几乎翻倍增长的科创板创新药企形成鲜明反差。

无疑,中药行业亟需在上下游整合中寻找新的增长逻辑。

当然,中药行业加速整合也与政策导向几乎一致,今年3月,《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当云南白药在4月1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上明确提出:公司将围绕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开展并购与BD工作。一个中药行业在2025年必然走向的趋势已经清晰:一场借助并购为路径的中药产业整合潮,再次加速了。

而激起这场大潮的推动者,正从央企巨头向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地方国资龙头加速传递。

回顾过去几年,华润、国药两大央企“巨无霸”通过横纵整合为行业提供了中药企业发展范式:在规模效应、政策红利、全产业链运营、渠道掌控力及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多重因素作用下,华润旗下三九、东阿阿胶、江中、昆药在2024年逆势实现营收净利双增,中国中药也在国药的并购整合中奠定配方颗粒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中药行业难逃上游中药材种植周期与价格波动规律,再叠加中药行业集体收入、利润增长失速——A股已披露财报的26家中药企业,抛去“华润系”四家公司,整体营收下降15亿元。显然,2025年,从央企巨头到地方国资,从产业龙头到民营企业,中药行业的整合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云南白药也将入局中药行业整合?



3月的最后一天,云南白药在一众中药巨头中,率先发布了2024年年报,全年营收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6%;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双双以两位数增长至47.49亿元和45.23亿元。

亮眼数据刺激资本市场反应积极,云南白药财报发布后股价连续数日走强,市值一周内飙升近50亿元。然而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背后,却暗含着云南白药亟需找寻新增长点的隐忧。

拆解云南白药的收入构成可以发现,营收主力的两大板块——收入占比35.13%的工业销售和64.68%的商业销售,收入增幅仅为个位数,而收入占比不到0.1%的技术服务、种植业销售的收入却呈现高速增长。

从产品层面来看,被云南白药着重押注的中药、创新药两张牌,也都有些许疲软:药品事业群凭借气雾剂产品26%的高增长拉动整体营收上涨11.8%至69.24亿元;而肩负转型重任的健康品事业群虽保持65.26亿元规模,但增速从2023年的6.5%降至1.6%,即便牙膏品类稳居市场榜首、防脱系列产品养元青实现30.3%增长,仍难掩盖大健康转型进入瓶颈的隐忧。

当然,面对增长瓶颈,云南白药也在其今年1月份发布的《2024—2028战略规划》中给出了破局方向——内涵和外延双轮驱动。

“内涵”的路线其实已经十分清晰,例如成立种业公司,并开展三七、重楼等道地药材育种研究;创新中药研发管线多点开花,全三七片进入II期临床试验、附杞固本膏有序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在创新药方面,2023年成立了核药子公司,2024年核心管线INR101注射液进入临床。

通过过往几年在“内涵”方面的发展,云南白药已形成从种业、种植加工到终端市场的全产业链闭环,这种横纵结合的能力也帮助其应对中药材价格波动、销售渠道变革等行业趋势变化。

现金流方面,过去一年云南白药经营性现金流也实现了增长22.68%到42.97亿元,货币资金余额达108.88亿元。

云南白药的“外延”则似乎已经明确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产业板块为基础横向整合;二是以补全、补强为出发点的价值整合。例如在公告中显示为,“积极探索通过战略并购、战略合作等模式,对现有产业板块进行补全、补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1日云南白药的投资者调研会议记录中就明确显示:公司将围绕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开展并购与BD工作,与公司现有产业、产品体系形成补充和支撑,重点围绕中药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投资工作,包括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以及中成药企业。

此外,在2024年年底,云南白药还出资50亿元设立了云南省中医药大健康创新基金,目标就是拟通过“广泛整合外部资源,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链及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

可以明确的是,在2025年,云南白药也将成为促进中药行业整合的重要一员。




中药企业“整合潮”加速度


事实上,近年来国资整合中药产业已被行业共识。但当时间来到2025年,央企、国资主导,行业巨头加速跟进的整合并购战局似乎更加明显。

华润、国药两大央企通过多年的并购、整合构建起示范样本:华润三九、东阿阿胶、江中、昆药等企业整合入华润旗下后,2024年纷纷交出营收净利双增的答卷,其中东阿阿胶归母净利润三年CAGR更是达52.39%;国药集团通过重组太极集团、吸纳华颐药业等产业链关键节点,不仅帮助太极摆脱亏损泥潭,更确立中国中药在配方颗粒领域的龙头地位。两大“巨无霸”央企的实践揭示,中药产业链纵向整合与横向协同的双向发力,能够释放"1+1>2"的规模效应。

而无论是陷入经营困境的民营企业寻求转机,还是龙头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并购整合谋求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也已经从央企蔓延至地方国资和行业龙头。

与两大央企步伐类似,地方国资对于中药企业的整合似乎也呈现纵深结合的特征。

例如与云南白药在上下游较为完备的基础上瞄准横向“补强”,不同的是,另一家巨头片仔癀在天然牛黄价格暴涨154%的成本压力下,2024年以6%左右的利润增速显露疲态。不过,其寻找新增长点的路径也十分清晰: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仅2024下半年以来,片仔癀就出手了两次:

  • 2024年11月,全资子公司片仔癀投资与其他多方共同发起设立福建片仔癀盈科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其中片仔癀投资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2.9亿元,目标直指“加强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 2025年3月,片仔癀全资子公司漳州片仔癀投资拟参与投资招盈基金并出资2亿元,同样“基于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考虑,立足现有发展需求,积极寻找新增长点”。

中药行业整合浪潮中,民营药企的纾困与重生同样伴随其中。九芝堂历经控制权争夺、ST危机后,2024年迎来国资入主,黑龙江省国资委将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行业也期待,国资的整合经验与产业资源导入能够成为重新激活老字号的关键。

同样在2024年,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私募股权业务信宸资本宣布完成收购桂龙药业,这家投资机构在医药大健康非处方药领域布局的深入布局,也被寄予帮助桂龙药业在大健康领域重展锋芒的期待。

当然,总结来看,无论是央企、地方国资、行业龙头,还是产业资本,对于中药企业的整合,似乎都根植于中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上游中药材受制于种植周期与价格波动,下游面临增长失速困境。

E药经理人统计,目前发布2024年业绩的26家中药企业,抛去“华润系”四家公司,整体营收将下滑15亿元,利润整体下滑5亿元,与营收、净利润几乎翻倍增长的科创板创新药企形成鲜明反差。

无疑,中药行业亟需在上下游整合中寻找新的增长逻辑。

当然,中药行业加速整合也与政策导向几乎一致,今年3月,《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