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南京4月9日电(记者朱程)生物医药产业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国内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近日,记者专访先声药业执行董事、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唐任宏,就公司经营情况、国内创新药发展生态、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等展开探讨。
记者:2024年,先声药业的创新药收入占比达74.3%,贡献49.28亿元,成为业绩核心引擎。但创新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大投入的过程,先声药业如何创新管理,平衡好研发的效率与效益?
唐任宏:我们的理念是走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双轮驱动。近年来,先声药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长期稳定在20%到30%之间,作为一家有规模的药企,这个投入比例是比较高的,去年我们也是达到了15.23亿元,占收入的比率为23%,展现出了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性。
先声现在上市的8款创新药,既有自研产品也有合作产品。我们自研管线有近60项,会根据临床价值、分子差异化和逐步的风险释放确定进入后期临床开发乃至申报上市的品种。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开发后期的管线跨越了早期的风险阶段,节省了时间,增加了确定性,对自研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先声药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让我们汇聚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通过与临床专家、药学专家等人才的跨学科交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选择管线,提高成功率。
同时,我们也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合作,如美国麻总百瀚、斯坦福大学、美国艾伯维、欧洲Almirall、Idorsia、投资基金、医疗机构等,共建协同创新生态,从而降低研发风险,提升研发效率与效益。同时我们也通过BD(商务拓展)评估早期项目和对好的苗子投资加速孵化。
记者:近年来,不少企业通过BD等方式“走出去”,先声药业的国际化战略如何?有无最新进展?
唐任宏:国际化是创新药发展的重要方向。海外是创新药巨大的市场,但也有很多挑战。比如,海外的临床和市场需求与国内不是完全相同;监管要求、审评审批标准也不一样;海外的临床开发、商业化也需要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人才体系的国际化、当地化也是需要重新搭建。
我们的国际化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比如我们以极快的速度引进并上市了全球领先的具有全系骨髓化疗保护作用的“化疗守护者”科赛拉,成功实现在国内本土生产,让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中国患者。“走出去”方面,我们自主研发的多发性骨髓瘤三特异性抗体和自免创新药IL-2突变融合蛋白的海外权益成功授权给国际药企,两项技术对外授权交易总协议金额超16亿美元,这也是先声创新药研发新质生产力获得国际认可的有力证明。
未来,我们也会探索NewCo模式,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同成立公司,共同挖掘海外市场的真实需求,积累海外创新能力。
记者: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先声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创新药行业里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先声有无部署?
唐任宏:可以预见AI技术会以点到面,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落地,从营销模式到组织管理,逐步渗透到医药全产业链。先声十分重视AI对创新药企的赋能,重点在早研分子生成、临床研究效率提升、企业管理升级三个维度。公司已在探索私有化部署AI以及搭建各场景应用,并设立“AI+部门”启动加速AI应用工作。先声药业的AI布局将围绕解决各环节的痛点,通过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赋能创新药研发。
记者:3月29到30日,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总计20亿元投入的“先声全重求索计划”发布,这个计划发起的背景和考虑是什么?
唐任宏:神经疾病和肿瘤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沉重负担。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特征,而现有肿瘤治疗仍面临耐药性和疗效有限的问题。面对临床的迫切需求以及患者的深切期待,医药研发者不能满足于对现有治疗手段的渐进式改良,而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新兴技术,以颠覆性创新突破传统治疗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核心问题。
2015年,先声药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顺利通过建设期验收的基础上,实验室进一步聚焦研发领域,并正式更名为“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旨在针对这两大领域开发能揭示疾病本质、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创新药物。我们也认识到,医药创新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研发人员需具备前瞻性思维、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态度以及长期主义的信念。而产医学研跨领域协作的持续深化,可提高创新研发效率,增强新药开发者的信心。
为此,“求索计划”的发起,既是先声药业全重实验室基于自身科研积累的战略升级,也是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号召、应对全球医药研发挑战的主动布局。该计划以5年总计20亿元的高投入支持具有求索精神的科学家,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开展非共识性研究,整合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跨领域技术,探索革命性的治疗手段。项目将由11位两院院士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方向规划,确保研究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南京江北新区领导获悉我们的计划后,当即表示未来5年匹配投入20亿元,全力支持该计划。我们已和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达成战略合作。在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协同合作下,我们将共同推动中国在神经与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升级,一起促进产业科技创新。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南京4月9日电(记者朱程)生物医药产业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国内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近日,记者专访先声药业执行董事、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唐任宏,就公司经营情况、国内创新药发展生态、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等展开探讨。
记者:2024年,先声药业的创新药收入占比达74.3%,贡献49.28亿元,成为业绩核心引擎。但创新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大投入的过程,先声药业如何创新管理,平衡好研发的效率与效益?
唐任宏:我们的理念是走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双轮驱动。近年来,先声药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长期稳定在20%到30%之间,作为一家有规模的药企,这个投入比例是比较高的,去年我们也是达到了15.23亿元,占收入的比率为23%,展现出了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性。
先声现在上市的8款创新药,既有自研产品也有合作产品。我们自研管线有近60项,会根据临床价值、分子差异化和逐步的风险释放确定进入后期临床开发乃至申报上市的品种。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开发后期的管线跨越了早期的风险阶段,节省了时间,增加了确定性,对自研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先声药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让我们汇聚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通过与临床专家、药学专家等人才的跨学科交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选择管线,提高成功率。
同时,我们也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合作,如美国麻总百瀚、斯坦福大学、美国艾伯维、欧洲Almirall、Idorsia、投资基金、医疗机构等,共建协同创新生态,从而降低研发风险,提升研发效率与效益。同时我们也通过BD(商务拓展)评估早期项目和对好的苗子投资加速孵化。
记者:近年来,不少企业通过BD等方式“走出去”,先声药业的国际化战略如何?有无最新进展?
唐任宏:国际化是创新药发展的重要方向。海外是创新药巨大的市场,但也有很多挑战。比如,海外的临床和市场需求与国内不是完全相同;监管要求、审评审批标准也不一样;海外的临床开发、商业化也需要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人才体系的国际化、当地化也是需要重新搭建。
我们的国际化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比如我们以极快的速度引进并上市了全球领先的具有全系骨髓化疗保护作用的“化疗守护者”科赛拉,成功实现在国内本土生产,让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中国患者。“走出去”方面,我们自主研发的多发性骨髓瘤三特异性抗体和自免创新药IL-2突变融合蛋白的海外权益成功授权给国际药企,两项技术对外授权交易总协议金额超16亿美元,这也是先声创新药研发新质生产力获得国际认可的有力证明。
未来,我们也会探索NewCo模式,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同成立公司,共同挖掘海外市场的真实需求,积累海外创新能力。
记者: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先声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创新药行业里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先声有无部署?
唐任宏:可以预见AI技术会以点到面,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落地,从营销模式到组织管理,逐步渗透到医药全产业链。先声十分重视AI对创新药企的赋能,重点在早研分子生成、临床研究效率提升、企业管理升级三个维度。公司已在探索私有化部署AI以及搭建各场景应用,并设立“AI+部门”启动加速AI应用工作。先声药业的AI布局将围绕解决各环节的痛点,通过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赋能创新药研发。
记者:3月29到30日,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总计20亿元投入的“先声全重求索计划”发布,这个计划发起的背景和考虑是什么?
唐任宏:神经疾病和肿瘤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沉重负担。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特征,而现有肿瘤治疗仍面临耐药性和疗效有限的问题。面对临床的迫切需求以及患者的深切期待,医药研发者不能满足于对现有治疗手段的渐进式改良,而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新兴技术,以颠覆性创新突破传统治疗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核心问题。
2015年,先声药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顺利通过建设期验收的基础上,实验室进一步聚焦研发领域,并正式更名为“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旨在针对这两大领域开发能揭示疾病本质、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创新药物。我们也认识到,医药创新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研发人员需具备前瞻性思维、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态度以及长期主义的信念。而产医学研跨领域协作的持续深化,可提高创新研发效率,增强新药开发者的信心。
为此,“求索计划”的发起,既是先声药业全重实验室基于自身科研积累的战略升级,也是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号召、应对全球医药研发挑战的主动布局。该计划以5年总计20亿元的高投入支持具有求索精神的科学家,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开展非共识性研究,整合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跨领域技术,探索革命性的治疗手段。项目将由11位两院院士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方向规划,确保研究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南京江北新区领导获悉我们的计划后,当即表示未来5年匹配投入20亿元,全力支持该计划。我们已和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达成战略合作。在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协同合作下,我们将共同推动中国在神经与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升级,一起促进产业科技创新。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