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赋能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长虹创新驱动智造升级观察

新华财经

4天前

正如柳江所言,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长虹以“AI+运营”为核心战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企业运营效率、管理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跃升。

新华财经成都4月9日电(记者袁波)日前,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携手长虹中玖闪光共同研发的“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放射治疗系统”(e-Flash),以突破性的超高剂量率实现毫秒级精准治疗。这项临床试验项目已于3月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

核医疗仅仅是长虹多元化布局的一部分,长虹已从传统的家电企业转向多元化发展。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表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作为四川省数字经济企业的代表,长虹将“科技长虹、产业报国”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速AI技术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助力“智改数转”

如今的长虹,涉足智慧家居、数字产业、绿色能源、医疗健康等产业,拥有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长虹佳华、长虹新能源、中科美菱、华丰科技等7家上市公司。

一家传统家电企业,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多项产业做到龙头,这其中有什么奥妙?行走在长虹大大小小的智造工厂车间,人工智能技术正助力长虹加速实现“智改数转”。

从“人机协作”到“全场景无人化”,通过智能设备、柔性产线与数字工厂的深度协同,长虹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物流全链路的智造生态,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范本。

334461258189729792.jpg长虹新能源杰创锂电智造工厂。(受访者供图)

在长虹新能源电池车间,AGV无人车与机械臂组成“接力网络”,实现电池老化环节全自动转运;在精密电子仓库,智能分拣系统与MES无缝对接,物料拣配效率提升60%。

从“单点突破”到“全局智能”,长虹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10万台,数据分析模型覆盖80%生产场景,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

在长虹华意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通过近5年“智改数转”,人均生产效率由2020年的71.96台/天提升至96.57台/天;在长虹新能源,电池生产速率从每分钟下线300只提升至750只,生产速率超行业速率25%,碱性电池产销规模居全球第四。

通过制造基因跨行业升维与核心技术应用,长虹多元化布局,以创新驱动产业跃迁。柳江表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智改数转”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长虹将在智能化、数字化等先进技术上持续创新发展。

AI赋能 重构全价值链智能系统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浪潮,长虹“抢先”布局,“AI+”就是最好的佐证。今年1月,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长虹以“AI First”战略发布了覆盖家电全场景的智能产品矩阵:AI TV、AI冰箱、AI空调……

长虹电视负责人康路介绍,AI TV是搭载情感计算引擎的电视,能通过微表情识别用户情绪;AI空调应用强化学习算法,动态优化气流路径节能22%。“AI+”已延伸至长虹的各条产品线,产出了AI高速背板连接器、AI锂离子蓄电池组、AI推理模组等一批技术成果。

在长虹华丰科技高速连接器生产车间检验线上,2000万像素的工业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高清产品细节,再汇集到人工智能“大脑”进行分析,后台大屏立即显示出质检结果……这套企业自研的“AI+检测”设备,使连接器的检测精准率达到99.98%,每年可为企业带来超7000万元的经济效益。长虹人工智能实验室算法研究员张欢欢介绍,为了从生产线源头了解连接器的检测需求,从2021年起,她和团队就到这里办公。4年过去,从这里诞生的工业精密器件5G+AI视觉检测技术,不仅成为行业首创,还拿下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334461260823752705.jpg长虹AI电视智造生产线。

在长虹智能电视定制生产线上,全自动智能化设备正在高速运转,9条“5G+工业互联网”超高清电视生产线全部满负荷生产,每条生产线同时生产6种不同产品,一天可实现1100个不同产品的生产,交付周期仅约10天。

长虹智慧显示智造负责人冯楚显表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能能耗管理系统,通过AI算法动态调节生产线电力负载。在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能耗管理系统还能根据订单波动自动切换设备运行模式,实现能耗与产能的精准匹配。

在长虹,AI已应用于整机加工、成型注塑、物料配套、产品质检、生产流程管控等各个生产环节,推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更新、高品质高效率生产线提升、精益化柔性化工厂建设。长虹还设立了AI应用创新中心,年均培训智能制造工程师5000人,推动区域人才密度提升至每万人387名,认证企业技术骨干1200人。

长虹在全球有66个智能制造工厂,正在积极推进“AI+”行动。正如柳江所言,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长虹以“AI+运营”为核心战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企业运营效率、管理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跃升。

“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机器视觉拓展,针对用户需求,开发AI排程、AI识标、AI导览、AI记忆引导等多场景应用,让AI更好地服务全行业领域。”柳江表示。

生态赋能 长虹生态圈服务中小企业“智造升级”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长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秉持着“产业报国”的理念,带动绵阳乃至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知识”共享,赋能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就是这一理念的实体呈现。“双跨”平台即跨行业、跨领域。

“工业大数据爆发式增长,海量工业数据的采集、传送、存储、计算、分析和应用都需要一个智能化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工业互联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有价值的数据在平台上畅通地流转起来。”长虹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毕可骏将此前搭建平台的过程比喻为“铺路”,将搭建好之后的过程比作“跑车”。

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构建了1个数实融合平台底座、3类“智改数转”解决方案、N个典型应用场景的“1+3+N”服务模式。对内,贯穿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延伸服务全流程,推动长虹实现“智改数转”;对外,跨行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智改数转”解决方案。

今年初,长虹为四川一家小型电子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其搭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管理系统。通过设备联网和数据分析,该企业实现了生产流程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成本降低了18%,能源消耗降低了15%,人员配置减少了12%,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还“机智”地对服务重点进行了细分。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大型集团企业、中小企业三类不同主体,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改数转”解决方案。针对中小企业适用的轻量化解决方案,提供了灵活配置的私有云解决方案和“小快轻准”云化解决方案,使得中小企业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就能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毕可骏介绍,其中,长虹创新探索的“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已为产业链上下游2500多家中小企业,累计提供超过50亿元供应链融资等服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典型案例”。

目前,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已覆盖八大行业九大领域,赋能多个工业园区,已形成面向制造执行、仓储物流、供应链协同等6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成功为新希望、泸州老窖、五粮液、中海油等3000余家企业提供了数字服务。

柳江表示,长虹将勇担国企担当、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务实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推进企业规范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正如柳江所言,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长虹以“AI+运营”为核心战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企业运营效率、管理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跃升。

新华财经成都4月9日电(记者袁波)日前,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携手长虹中玖闪光共同研发的“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放射治疗系统”(e-Flash),以突破性的超高剂量率实现毫秒级精准治疗。这项临床试验项目已于3月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

核医疗仅仅是长虹多元化布局的一部分,长虹已从传统的家电企业转向多元化发展。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表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作为四川省数字经济企业的代表,长虹将“科技长虹、产业报国”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速AI技术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助力“智改数转”

如今的长虹,涉足智慧家居、数字产业、绿色能源、医疗健康等产业,拥有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长虹佳华、长虹新能源、中科美菱、华丰科技等7家上市公司。

一家传统家电企业,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多项产业做到龙头,这其中有什么奥妙?行走在长虹大大小小的智造工厂车间,人工智能技术正助力长虹加速实现“智改数转”。

从“人机协作”到“全场景无人化”,通过智能设备、柔性产线与数字工厂的深度协同,长虹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物流全链路的智造生态,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范本。

334461258189729792.jpg长虹新能源杰创锂电智造工厂。(受访者供图)

在长虹新能源电池车间,AGV无人车与机械臂组成“接力网络”,实现电池老化环节全自动转运;在精密电子仓库,智能分拣系统与MES无缝对接,物料拣配效率提升60%。

从“单点突破”到“全局智能”,长虹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10万台,数据分析模型覆盖80%生产场景,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

在长虹华意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通过近5年“智改数转”,人均生产效率由2020年的71.96台/天提升至96.57台/天;在长虹新能源,电池生产速率从每分钟下线300只提升至750只,生产速率超行业速率25%,碱性电池产销规模居全球第四。

通过制造基因跨行业升维与核心技术应用,长虹多元化布局,以创新驱动产业跃迁。柳江表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智改数转”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长虹将在智能化、数字化等先进技术上持续创新发展。

AI赋能 重构全价值链智能系统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浪潮,长虹“抢先”布局,“AI+”就是最好的佐证。今年1月,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长虹以“AI First”战略发布了覆盖家电全场景的智能产品矩阵:AI TV、AI冰箱、AI空调……

长虹电视负责人康路介绍,AI TV是搭载情感计算引擎的电视,能通过微表情识别用户情绪;AI空调应用强化学习算法,动态优化气流路径节能22%。“AI+”已延伸至长虹的各条产品线,产出了AI高速背板连接器、AI锂离子蓄电池组、AI推理模组等一批技术成果。

在长虹华丰科技高速连接器生产车间检验线上,2000万像素的工业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高清产品细节,再汇集到人工智能“大脑”进行分析,后台大屏立即显示出质检结果……这套企业自研的“AI+检测”设备,使连接器的检测精准率达到99.98%,每年可为企业带来超7000万元的经济效益。长虹人工智能实验室算法研究员张欢欢介绍,为了从生产线源头了解连接器的检测需求,从2021年起,她和团队就到这里办公。4年过去,从这里诞生的工业精密器件5G+AI视觉检测技术,不仅成为行业首创,还拿下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334461260823752705.jpg长虹AI电视智造生产线。

在长虹智能电视定制生产线上,全自动智能化设备正在高速运转,9条“5G+工业互联网”超高清电视生产线全部满负荷生产,每条生产线同时生产6种不同产品,一天可实现1100个不同产品的生产,交付周期仅约10天。

长虹智慧显示智造负责人冯楚显表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能能耗管理系统,通过AI算法动态调节生产线电力负载。在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能耗管理系统还能根据订单波动自动切换设备运行模式,实现能耗与产能的精准匹配。

在长虹,AI已应用于整机加工、成型注塑、物料配套、产品质检、生产流程管控等各个生产环节,推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更新、高品质高效率生产线提升、精益化柔性化工厂建设。长虹还设立了AI应用创新中心,年均培训智能制造工程师5000人,推动区域人才密度提升至每万人387名,认证企业技术骨干1200人。

长虹在全球有66个智能制造工厂,正在积极推进“AI+”行动。正如柳江所言,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长虹以“AI+运营”为核心战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企业运营效率、管理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跃升。

“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机器视觉拓展,针对用户需求,开发AI排程、AI识标、AI导览、AI记忆引导等多场景应用,让AI更好地服务全行业领域。”柳江表示。

生态赋能 长虹生态圈服务中小企业“智造升级”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长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秉持着“产业报国”的理念,带动绵阳乃至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知识”共享,赋能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就是这一理念的实体呈现。“双跨”平台即跨行业、跨领域。

“工业大数据爆发式增长,海量工业数据的采集、传送、存储、计算、分析和应用都需要一个智能化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工业互联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有价值的数据在平台上畅通地流转起来。”长虹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毕可骏将此前搭建平台的过程比喻为“铺路”,将搭建好之后的过程比作“跑车”。

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构建了1个数实融合平台底座、3类“智改数转”解决方案、N个典型应用场景的“1+3+N”服务模式。对内,贯穿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延伸服务全流程,推动长虹实现“智改数转”;对外,跨行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智改数转”解决方案。

今年初,长虹为四川一家小型电子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其搭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管理系统。通过设备联网和数据分析,该企业实现了生产流程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成本降低了18%,能源消耗降低了15%,人员配置减少了12%,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还“机智”地对服务重点进行了细分。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大型集团企业、中小企业三类不同主体,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改数转”解决方案。针对中小企业适用的轻量化解决方案,提供了灵活配置的私有云解决方案和“小快轻准”云化解决方案,使得中小企业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就能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毕可骏介绍,其中,长虹创新探索的“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已为产业链上下游2500多家中小企业,累计提供超过50亿元供应链融资等服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典型案例”。

目前,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已覆盖八大行业九大领域,赋能多个工业园区,已形成面向制造执行、仓储物流、供应链协同等6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成功为新希望、泸州老窖、五粮液、中海油等3000余家企业提供了数字服务。

柳江表示,长虹将勇担国企担当、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务实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推进企业规范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