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解读】保险业四方面发力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保险力量

新华财经

3天前

2024年全年,阳光财险通过“传统成本保险+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在全国淡水渔业大省湖北省共为淡水鱼、小龙虾、河蟹等淡水渔业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32亿元,赔付1299.68万元,全力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4月8日电(记者张斯文)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业内认为,《规划》对农业保险提出明确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农业保障水平,全力支持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聚焦定点帮扶和综合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升涉农金融服务主动性、创新性和便捷性,有效满足“三农”多样化金融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保险力量。

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 为保产增收筑牢“防护网”

2025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及此次《规划》的先后印发,是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有三重风险保障机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介绍说,一是保险公司大灾风险基金,由保险公司的一部分保费和当年的大部分盈余组成,灾害较重的年份可以动用基金;二是财政部等发起设立的中国农再,基本功能便是分散农业保险大灾风险;三是国家未来将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基金。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形成“政策性基础险+商业补充险+创新型险种”的框架,但区域和品种覆盖还不均衡。”庹国柱说。

专家认为,《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农业保障水平,全力支持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未来,我国特色农产品保险应聚焦“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可观、市场竞争力突出的特色品种,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障范围。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保障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主粮作物,承载着我国亿万人口的口粮需求。我国保险业立足主责主业,以全面保障粮食安全为工作重心,积极做好三大主粮保险、制种保险、地方特色农险等工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农业长远发展。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种子繁殖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推出制繁种专项保险服务。2024年,在16个省份开展制繁种保险服务,新增粮食制繁种保险产品数量10个,在天津、江西2个省份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形式,精准保障制繁种风险,为近70万亩制繁种作物提供风险保障近8.5亿元,切实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

创新“保险+”模式 推动多元化普惠金融发展

近年来,保险业进一步构建“保险+”投资、银行、期货等模式,以普惠金融之力助力定点帮扶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

记者了解到,为切实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结合丹江口市地方资源优势,促成北京一轻食品集团在丹江口建设北冰洋产业园项目,帮助解决丹江口市30万亩橘园深加工及10万橘农的生计问题,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源自丹江口的北冰洋鲜榨桔汁汽水也畅销北京等全国多地。国寿投资公司连续支持郧西县开展专场招商会,仅2024年就实现现场签约项目46个。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存量投资规模近1150亿元。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阴山北麓,是我国燕麦的黄金产区之一。自2018年起,中国平安“三村工程”精准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选定燕麦产业实施“造血式”产业帮扶,通过“振兴保”模式贴息贴保费支持阴山优麦先后获得扶贫贷款9000万元,用于农户在种子、农资、劳动力等方面的补贴支持。同时推动阴山优麦与定点帮扶的乡镇种植农户签订订单,按高于市场20%的价格回收燕麦,并优先提供就业机会。

助力产业振兴 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解决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商业模式的‘农资、农技、农商’的‘新三农’问题,和解决农庄空心化、农舍破旧化、农田荒芜化的‘又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在泰康之家京山农场负责人陈平看来,而京山双墩村山美水美,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是个天然氧吧,发展文旅休闲和生命康养产业链,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陈平介绍,2021年10月,投资近5亿元、占地约2600亩的京山农场正式开启试运营,该农场不仅建有多家特色酒店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还提供山林越野、马术骑乘、蔬果采摘、萌宠互动等多种互动体验服务,为游客打造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深度体验现代化的田园牧歌生活。自开业以来,京山农场已吸引游客超35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超6000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三大主粮,农业范畴也包含了林业牧业渔业等。比如,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干旱、暴雨、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现象,往往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阳光财险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在传统养殖险的基础上,公司创新推出天气指数保险,帮助淡水渔业养殖户化解生产经营中的风险。2024年全年,阳光财险通过“传统成本保险+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在全国淡水渔业大省湖北省共为淡水鱼、小龙虾、河蟹等淡水渔业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32亿元,赔付1299.68万元,全力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阳光保险提供农业风险保障535亿元,支付农险理赔款6.7亿元。

强化科技赋能 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质效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首次提出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要素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我国保险业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切实深化数据治理和数据利用,更精准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各类主体的多元融资和保险保障需求,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农业保险与科技智能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为农业保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提供了有效支撑。2024年,中国再保迭代升级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完善巨灾模型谱系;升级“再·耘”农险科技平台,赋能11家保险公司农业指数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评估;迭代寿险智能综合风控平台,助力20余家客户公司智能核保和理赔;升级新能源车险“再·途”平台,发布网络安全保险“再·安”平台,赋能新业务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业保险提效增质的核心驱动力。科技赋能不仅能提升保险服务效率,更可以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预防’转变。”一位农业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未来,我国保险业应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与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农业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煜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2024年全年,阳光财险通过“传统成本保险+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在全国淡水渔业大省湖北省共为淡水鱼、小龙虾、河蟹等淡水渔业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32亿元,赔付1299.68万元,全力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4月8日电(记者张斯文)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

业内认为,《规划》对农业保险提出明确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农业保障水平,全力支持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聚焦定点帮扶和综合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升涉农金融服务主动性、创新性和便捷性,有效满足“三农”多样化金融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保险力量。

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 为保产增收筑牢“防护网”

2025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及此次《规划》的先后印发,是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有三重风险保障机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介绍说,一是保险公司大灾风险基金,由保险公司的一部分保费和当年的大部分盈余组成,灾害较重的年份可以动用基金;二是财政部等发起设立的中国农再,基本功能便是分散农业保险大灾风险;三是国家未来将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基金。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形成“政策性基础险+商业补充险+创新型险种”的框架,但区域和品种覆盖还不均衡。”庹国柱说。

专家认为,《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农业保障水平,全力支持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未来,我国特色农产品保险应聚焦“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可观、市场竞争力突出的特色品种,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障范围。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保障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主粮作物,承载着我国亿万人口的口粮需求。我国保险业立足主责主业,以全面保障粮食安全为工作重心,积极做好三大主粮保险、制种保险、地方特色农险等工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农业长远发展。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种子繁殖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推出制繁种专项保险服务。2024年,在16个省份开展制繁种保险服务,新增粮食制繁种保险产品数量10个,在天津、江西2个省份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形式,精准保障制繁种风险,为近70万亩制繁种作物提供风险保障近8.5亿元,切实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

创新“保险+”模式 推动多元化普惠金融发展

近年来,保险业进一步构建“保险+”投资、银行、期货等模式,以普惠金融之力助力定点帮扶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

记者了解到,为切实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结合丹江口市地方资源优势,促成北京一轻食品集团在丹江口建设北冰洋产业园项目,帮助解决丹江口市30万亩橘园深加工及10万橘农的生计问题,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源自丹江口的北冰洋鲜榨桔汁汽水也畅销北京等全国多地。国寿投资公司连续支持郧西县开展专场招商会,仅2024年就实现现场签约项目46个。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存量投资规模近1150亿元。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阴山北麓,是我国燕麦的黄金产区之一。自2018年起,中国平安“三村工程”精准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选定燕麦产业实施“造血式”产业帮扶,通过“振兴保”模式贴息贴保费支持阴山优麦先后获得扶贫贷款9000万元,用于农户在种子、农资、劳动力等方面的补贴支持。同时推动阴山优麦与定点帮扶的乡镇种植农户签订订单,按高于市场20%的价格回收燕麦,并优先提供就业机会。

助力产业振兴 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解决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商业模式的‘农资、农技、农商’的‘新三农’问题,和解决农庄空心化、农舍破旧化、农田荒芜化的‘又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在泰康之家京山农场负责人陈平看来,而京山双墩村山美水美,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是个天然氧吧,发展文旅休闲和生命康养产业链,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陈平介绍,2021年10月,投资近5亿元、占地约2600亩的京山农场正式开启试运营,该农场不仅建有多家特色酒店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还提供山林越野、马术骑乘、蔬果采摘、萌宠互动等多种互动体验服务,为游客打造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深度体验现代化的田园牧歌生活。自开业以来,京山农场已吸引游客超35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超6000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三大主粮,农业范畴也包含了林业牧业渔业等。比如,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干旱、暴雨、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现象,往往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阳光财险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在传统养殖险的基础上,公司创新推出天气指数保险,帮助淡水渔业养殖户化解生产经营中的风险。2024年全年,阳光财险通过“传统成本保险+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在全国淡水渔业大省湖北省共为淡水鱼、小龙虾、河蟹等淡水渔业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32亿元,赔付1299.68万元,全力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阳光保险提供农业风险保障535亿元,支付农险理赔款6.7亿元。

强化科技赋能 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质效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首次提出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要素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我国保险业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切实深化数据治理和数据利用,更精准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各类主体的多元融资和保险保障需求,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农业保险与科技智能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为农业保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提供了有效支撑。2024年,中国再保迭代升级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完善巨灾模型谱系;升级“再·耘”农险科技平台,赋能11家保险公司农业指数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评估;迭代寿险智能综合风控平台,助力20余家客户公司智能核保和理赔;升级新能源车险“再·途”平台,发布网络安全保险“再·安”平台,赋能新业务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业保险提效增质的核心驱动力。科技赋能不仅能提升保险服务效率,更可以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预防’转变。”一位农业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未来,我国保险业应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与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农业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煜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