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美国国债市场本周陷入剧烈动荡,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双双飙升,引发投资者和分析人士对“基差交易”可能正在被大规模平仓的担忧。
周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9.6个基点至4.259%,30年期收益率更是飙升12.3个基点至4.714%,创下自疫情以来的最大两日涨幅之一。这一波收益率上行直接导致追踪长期国债的ETF,iShares 20+年期美债ETF(TLT。US)下跌1.6%。与此同时,标普500指数也下跌1.6%,市场情绪明显趋于紧张。
过去两天的市场走势可以说“极不寻常”。本周一,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大跌14.4个基点,随后却收高16.8个基点。这种剧烈的V型反转,自2006年以来仅发生过一次——那就是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的第二天。
衡量美债市场隐含波动性的MOVE指数也迅速飙升,达到自2023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Bianco Research总裁Jim Bianco在LinkedIn上写道:“这是一个值得跟孙子讲述的交易日。”
令人困惑的是,这波波动并非源于重磅经济数据的发布,反而是在市场普遍担忧关税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发生的,按理说这些风险应促使资金流入避险资产如美债,而非抛售。
有传言称,海外投资者可能正在抛售美债换取美元,但三年期国债拍卖结果并未显示出外国央行明显撤退的迹象。
真正引起市场恐慌的是,本周二进行的三年期国债拍卖冷场。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国内机构仅认购了6.2%的供给,远低于平均19%的水平,这为周三的10年期、周四的30年期国债拍卖蒙上阴影。
市场越来越多的声音将目光投向了“基差交易”的平仓潮。这是一种对冲基金常用的策略,其逻辑是利用国债现货价格与其期货合约价格之间的价差套利。操作流程为,当发现国债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对冲基金会买入便宜的国债、做空(卖出)较贵的期货合约、待两个价格趋同(现货涨、期货跌)后同时平仓,赚取差价。
这一策略的风险在于其极高的杠杆比率,据称有时可达到50到100倍。一旦市场波动剧烈,尤其是当某些机构突然退出市场或资金链断裂,极易触发踩踏效应,引发市场更大规模的动荡。
有研究指出,这一策略曾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加剧美债市场的混乱。尽管支持者认为“基差交易”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批评者认为这是一场高风险、低透明度的豪赌。
据Apollo Global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øk估计,目前市场中基差交易的规模约为8000亿美元,并将继续扩大,尤其在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国债供给上升的背景下。
尽管当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基差交易正在被大规模解除,其高杠杆的本质,加上当前市场的剧烈波动,足以引起监管层与市场参与者的高度关注。
BMO资本市场的利率策略主管Ian Lyngen指出,这轮剧烈波动可能也与特朗普再次提出加征关税,引发通胀预期升温有关,而高通胀会促使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债券收益率。
不过,通胀、财政赤字、海外抛售等传统解释,仍难以完全解释如此剧烈的抛售行为。市场越是不确定,基差交易这种“杠杆时间炸弹”就越可能成为推波助澜的核心因素。
在接下来的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拍卖中,投资者将密切关注认购情况与价格反应。如果情况未能改善,美债市场或将迎来更剧烈的调整。
智通财经APP获悉,美国国债市场本周陷入剧烈动荡,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双双飙升,引发投资者和分析人士对“基差交易”可能正在被大规模平仓的担忧。
周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9.6个基点至4.259%,30年期收益率更是飙升12.3个基点至4.714%,创下自疫情以来的最大两日涨幅之一。这一波收益率上行直接导致追踪长期国债的ETF,iShares 20+年期美债ETF(TLT。US)下跌1.6%。与此同时,标普500指数也下跌1.6%,市场情绪明显趋于紧张。
过去两天的市场走势可以说“极不寻常”。本周一,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大跌14.4个基点,随后却收高16.8个基点。这种剧烈的V型反转,自2006年以来仅发生过一次——那就是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的第二天。
衡量美债市场隐含波动性的MOVE指数也迅速飙升,达到自2023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Bianco Research总裁Jim Bianco在LinkedIn上写道:“这是一个值得跟孙子讲述的交易日。”
令人困惑的是,这波波动并非源于重磅经济数据的发布,反而是在市场普遍担忧关税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发生的,按理说这些风险应促使资金流入避险资产如美债,而非抛售。
有传言称,海外投资者可能正在抛售美债换取美元,但三年期国债拍卖结果并未显示出外国央行明显撤退的迹象。
真正引起市场恐慌的是,本周二进行的三年期国债拍卖冷场。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国内机构仅认购了6.2%的供给,远低于平均19%的水平,这为周三的10年期、周四的30年期国债拍卖蒙上阴影。
市场越来越多的声音将目光投向了“基差交易”的平仓潮。这是一种对冲基金常用的策略,其逻辑是利用国债现货价格与其期货合约价格之间的价差套利。操作流程为,当发现国债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对冲基金会买入便宜的国债、做空(卖出)较贵的期货合约、待两个价格趋同(现货涨、期货跌)后同时平仓,赚取差价。
这一策略的风险在于其极高的杠杆比率,据称有时可达到50到100倍。一旦市场波动剧烈,尤其是当某些机构突然退出市场或资金链断裂,极易触发踩踏效应,引发市场更大规模的动荡。
有研究指出,这一策略曾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加剧美债市场的混乱。尽管支持者认为“基差交易”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批评者认为这是一场高风险、低透明度的豪赌。
据Apollo Global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øk估计,目前市场中基差交易的规模约为8000亿美元,并将继续扩大,尤其在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国债供给上升的背景下。
尽管当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基差交易正在被大规模解除,其高杠杆的本质,加上当前市场的剧烈波动,足以引起监管层与市场参与者的高度关注。
BMO资本市场的利率策略主管Ian Lyngen指出,这轮剧烈波动可能也与特朗普再次提出加征关税,引发通胀预期升温有关,而高通胀会促使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债券收益率。
不过,通胀、财政赤字、海外抛售等传统解释,仍难以完全解释如此剧烈的抛售行为。市场越是不确定,基差交易这种“杠杆时间炸弹”就越可能成为推波助澜的核心因素。
在接下来的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拍卖中,投资者将密切关注认购情况与价格反应。如果情况未能改善,美债市场或将迎来更剧烈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