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9日电(记者 王乔琪)“这次去河内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就当地关注的楼房养猪事宜进行交流;二是到越南当地的农林大学进行招聘,为公司业务开展招聘人才。”牧原股份海外发展总经理刘波说。日前,刘波与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话时,正在越南的胡志明市机场候机,约30分钟后,他将搭乘班机前往越南首都河内。
牧原国际管培生招募正在同步推进。根据计划,牧原将招聘一批越南籍员工,在中国培养后,定岗至越南发展,工作内容包括落地牧原养殖技术、标准化操作流程等。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牧原,新希望、海大集团、扬翔集团等纷纷选择深耕越南,中国农牧养殖企业“下南洋”步伐已明显加快。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中国农牧企业出海本质上是将国内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折射出中国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推动中国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牧原出海迈出第一步
为何会选择越南市场?“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与牧原合作,起初是一次展会上关注到牧原的养猪技术和装备,后到公司实地考察,对牧原的养猪模式非常认同,希望牧原为其提供非瘟防控、猪场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刘波介绍。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肉食消费中猪肉占比较高的国家,猪肉消费量排名全球前五。近两年,受非洲猪瘟疫情持续影响,越南生猪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越南猪肉产量占牲畜肉类总产量的60%左右,每年的生猪需求约为4500万头至5000万头规模。2024年一季度以来,越南生猪价格保持上涨趋势,目前价格在8万越南盾每公斤(约23元人民币)。
在海外市场需求带动下,2024年9月,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当前,我们的重点是通过技术和装备服务好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以提升其非瘟防控能力和养殖水平。”据刘波介绍,目前团队正在积极适应、了解越南本土市场及产业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还要根据当前合作进展而定,核心还是要结合需求,为地方的发展创造价值。
公告显示,今年3月,牧原已正式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
畜牧业新一轮“下南洋”
随着国内技术进步和海外需求增加,农牧企业“下南洋”步伐已明显加快。
新希望是国内最早在越南布局养猪业务的企业。1999年,其在越南胡志明市首设公司,次年设立河内公司,2018年设立平福养殖公司。2021年以来,公司海外业务保持高增长态势,尤其是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200.79亿元,较2019年实现翻倍增长。目前,新希望在越南已有9家饲料公司、3家养殖公司、1家种禽公司,饲料总产量进入越南市场前5位。
对于布局越南,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曾表示,公司的产业围绕蛋白质的转化展开,实现本地取材、本地生产、本地用工、本地销售,“这种生意的本质是落户当地,和当地的相关群体长期生活,达成长期信任。”
海外业务是新希望的重要增长点。在2024年底发布的《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中,公司定下“2025年海外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10%”的目标。
饲料龙头海大集团已在海外探索多年。2011年,海大集团正式进入越南市场,并在当地逐步建立了水产饲料、畜禽饲料、水产动保生产线和虾苗繁育、猪鸭养殖基地。2024年,公司海外市场的饲料销量同比增长约40%至240万吨,其中越南市场成为销量最大的区域,公司计划到2030年海外饲料销量达到720万吨。
以技术创新开拓海外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的“试水”,到如今步伐加快,国内畜牧企业“下南洋”路径愈发清晰,我国畜牧产业输出形态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的新变化。
“中国农牧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技术创新是重要支撑。”刘波称,相比越南企业,中国企业提前经历了非洲猪瘟,并建立起了完整有效的防控体系,“这正是目前越南养猪企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这次和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达成合作的关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经历了非洲猪瘟考验后,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和企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行业也从传统、分散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产业链各环节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企业发展也更依赖技术创新能力。
全球生猪养殖产业格局也在重构。在2024年全球养猪企业排行榜上,排名前6的企业中,4家是中国企业;全球排名前2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达到8家。
国内一家头部饲料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农牧企业出海,本质上是将国内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市场正成为企业实现业绩增长的新蓝海,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实现新一轮发展,更能推动中国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刘小红表示,中国农牧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前,必须深入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商业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状况,企业也必须具备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充分的准备。她认为,无论是否出海,中国农牧企业的视野都应放眼全球,力求在技术和产品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上海4月9日电(记者 王乔琪)“这次去河内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就当地关注的楼房养猪事宜进行交流;二是到越南当地的农林大学进行招聘,为公司业务开展招聘人才。”牧原股份海外发展总经理刘波说。日前,刘波与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话时,正在越南的胡志明市机场候机,约30分钟后,他将搭乘班机前往越南首都河内。
牧原国际管培生招募正在同步推进。根据计划,牧原将招聘一批越南籍员工,在中国培养后,定岗至越南发展,工作内容包括落地牧原养殖技术、标准化操作流程等。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牧原,新希望、海大集团、扬翔集团等纷纷选择深耕越南,中国农牧养殖企业“下南洋”步伐已明显加快。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中国农牧企业出海本质上是将国内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折射出中国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推动中国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牧原出海迈出第一步
为何会选择越南市场?“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与牧原合作,起初是一次展会上关注到牧原的养猪技术和装备,后到公司实地考察,对牧原的养猪模式非常认同,希望牧原为其提供非瘟防控、猪场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刘波介绍。
越南是东南亚国家肉食消费中猪肉占比较高的国家,猪肉消费量排名全球前五。近两年,受非洲猪瘟疫情持续影响,越南生猪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越南猪肉产量占牲畜肉类总产量的60%左右,每年的生猪需求约为4500万头至5000万头规模。2024年一季度以来,越南生猪价格保持上涨趋势,目前价格在8万越南盾每公斤(约23元人民币)。
在海外市场需求带动下,2024年9月,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当前,我们的重点是通过技术和装备服务好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以提升其非瘟防控能力和养殖水平。”据刘波介绍,目前团队正在积极适应、了解越南本土市场及产业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还要根据当前合作进展而定,核心还是要结合需求,为地方的发展创造价值。
公告显示,今年3月,牧原已正式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
畜牧业新一轮“下南洋”
随着国内技术进步和海外需求增加,农牧企业“下南洋”步伐已明显加快。
新希望是国内最早在越南布局养猪业务的企业。1999年,其在越南胡志明市首设公司,次年设立河内公司,2018年设立平福养殖公司。2021年以来,公司海外业务保持高增长态势,尤其是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200.79亿元,较2019年实现翻倍增长。目前,新希望在越南已有9家饲料公司、3家养殖公司、1家种禽公司,饲料总产量进入越南市场前5位。
对于布局越南,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曾表示,公司的产业围绕蛋白质的转化展开,实现本地取材、本地生产、本地用工、本地销售,“这种生意的本质是落户当地,和当地的相关群体长期生活,达成长期信任。”
海外业务是新希望的重要增长点。在2024年底发布的《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中,公司定下“2025年海外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10%”的目标。
饲料龙头海大集团已在海外探索多年。2011年,海大集团正式进入越南市场,并在当地逐步建立了水产饲料、畜禽饲料、水产动保生产线和虾苗繁育、猪鸭养殖基地。2024年,公司海外市场的饲料销量同比增长约40%至240万吨,其中越南市场成为销量最大的区域,公司计划到2030年海外饲料销量达到720万吨。
以技术创新开拓海外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的“试水”,到如今步伐加快,国内畜牧企业“下南洋”路径愈发清晰,我国畜牧产业输出形态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的新变化。
“中国农牧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技术创新是重要支撑。”刘波称,相比越南企业,中国企业提前经历了非洲猪瘟,并建立起了完整有效的防控体系,“这正是目前越南养猪企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这次和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达成合作的关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经历了非洲猪瘟考验后,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和企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行业也从传统、分散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产业链各环节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企业发展也更依赖技术创新能力。
全球生猪养殖产业格局也在重构。在2024年全球养猪企业排行榜上,排名前6的企业中,4家是中国企业;全球排名前2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达到8家。
国内一家头部饲料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农牧企业出海,本质上是将国内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市场正成为企业实现业绩增长的新蓝海,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实现新一轮发展,更能推动中国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刘小红表示,中国农牧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前,必须深入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商业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状况,企业也必须具备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充分的准备。她认为,无论是否出海,中国农牧企业的视野都应放眼全球,力求在技术和产品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