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大涨因为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导致债市大涨。4月7日,国债现券、期货集体上涨。其中,银行间主要利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1周前

公司境内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同比激增85.4%至13.35亿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贡献9.90亿元,同比增长109.3%,投资收益净额3.49亿元,同比增长41.3%。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众安在线",6060.HK)于今年2月被移出恒生科技指数,引发市场关注。截至4月7日午间,众安在线的股价10.2港元/股,总市值178亿港元。

3月19日,众安在线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暴跌85.2%至6.03亿元。这家曾以“全球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光环上市的企业,曾在2021年2月17日港股市值达到了1158亿港元,如今面临核心业务成本激增、技术投入产出失衡等挑战,经营方面的隐忧也逐渐暴露。

健康险业务:成本率攀升与监管压力加剧

从2024年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众安在线全年总保费收入达334.17亿元,同比增长13.3%,但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营业总收入317.44亿元,同比增幅15.3%,较2023年24.1%的增幅显著收窄。尽管公司连续第四年实现承保盈利,但净利润同比骤降85.2%至6.03亿元,创下历史最大跌幅。

其中,健康险作为众安在线的核心业务板块,2024年贡献了总保费收入的42%,但其综合成本率从2023年的87.2%上升至95.7%,其中赔付率增加4.8个百分点,费用率增加3.7个百分点。尤其是门急诊险,保费规模同比增长200%,但理赔频次达到行业均值的3.2倍,件均赔付金额上涨18%。

同时,监管环境的收紧进一步加剧了健康险业务的压力。2024年第三季度,银保监会启动短期健康险专项整治,将赔付率波动超过15%的产品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众安在线的门急诊险赔付率同比激增22%,已超出监管预警阈值。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公司可能需提交精算报告、调整费率或暂停销售相关产品。

此外,医保支付体系改革对商保市场形成结构性冲击。2024年,全国40%的三级医院实施DRG/DIP付费模式,医院为控制成本压缩了商保可报销项目。一家三甲医院的运营数据显示,商保患者次均费用同比下降8%,但众安在线的精算模型仍基于3.5%的医疗通胀假设,与实际市场变化存在脱节。

与此同时,外部竞争加剧了健康险业务的困境。全国198款“惠民保”产品以平均89元的低保费覆盖4.2亿人次,凭借政府信用背书迅速抢占中端市场。相比之下,众安健康险保费增速仅为5.4%,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2%,显示出其在市场份额争夺中的劣势。健康险业务的成本压力、监管约束和竞争态势,共同揭示了众安在线在核心业务板块面临的深层挑战。

数据来源:众安在线2024年财报

技术应用与风险管控:投入高企与产出失衡

众安在线从成立以来,就被冠以技术驱动型企业,然而,从其研发投入来看,名不符实。业绩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投入为8.46亿元,而总营业收入为334.1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仅2.53%,明显低于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要求的5%门槛。

从研发投入来看,众安在线的“保险科技第一股”的地位也正在动摇,且呈现出“去科技化”的明显趋势。而在研发投入中,大部分用于现有系统维护而非创新研发,实质性创新投入占比不足。

从技术应用层面看,众安在线的升级主要集中在流程自动化,而非风险定价的核心环节。智能核保系统虽提升了承保效率,但对高风险客户的识别能力不足,导致保险池内高风险人群占比上升。以门急诊险为例,其快速扩张虽带来保费增长,但因风控精细化不足,理赔频次和金额大幅攀升,最终推高综合成本率至95.7%。

此外,与平安产险的共保业务中,众安承担63%的保费份额,却完全依赖平安的线下理赔网点,数据闭环缺失限制了智能理赔系统的优化空间。在AI训练需依赖真实数据的背景下,这种外部合作模式削弱了技术自主性。

资产质量方面,众安在线的风险管控同样承压。退货运费险作为数字生活生态板块的核心业务,贡献了该板块53%的收入,但其对头部电商平台流量依赖度高达75%,渠道成本持续上升,且净推荐值(NPS)低于行业均值1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众安在线2024年净利润增长显著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回报。年报显示,公司境内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同比激增85.4%至13.35亿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贡献9.90亿元,同比增长109.3%,投资收益净额3.49亿元,同比增长41.3%。总资产收益率与净投资收益率分别提升1.5和0.1个百分点至3.4%、2.3%。

从人员结构方面来看,年报证实了裁员传闻,其员工总数连续两年收缩,2024年较2023年再减284人至2395人,较2022年峰值累计减少1574人。区域分布显示,上海总部人数占比72.4%(1733人),北京、杭州、深圳分别占8.1%、6.8%、6.6%。对比2023年数据,四大办公地员工数量均呈现下降,其中深圳裁员幅度达21.3%。这与2020~2022年期间年均25%的人员扩张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公司战略调整已进入深度实施阶段。

业务模式下的合规与口碑挑战

从众安在线的业务模式来看,也暴露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短板。以退货运费险为例,其高度依赖电商平台流量导致渠道成本高企,而用户体验未获相应提升,净推荐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24年,众安在线尝试通过与顺丰、京东物流合作,将退运险嵌入面单打印环节,并开发区块链溯源系统以减少恶意退货,但这些举措的效果仍需验证。技术专家指出,区块链应用依赖多方数据共享意愿,实际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而在健康险领域,众安在线的“魔方业务”备受质疑。该业务通过免费赠送保险或以低廉保费吸引用户,后面再升级保额。但是很多用户对于后期升级并不知情,导致纠纷和不满,从黑猫平台的投诉量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025年4月3日,众安保险累计投诉量超过11000条,涉及理赔争议、费用透明度和客户服务等问题的投诉较为集中。

黑猫投诉平台众安保险相关数据,数据来源:黑猫投诉官网

数据来源:众安在线2024年财报

根据天眼查APP信息,其公布了一则众安在线作为被告/被上诉人的开庭公告,案由为健康保险合同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4月9日开庭。根据统计,近一年内以众安在线为当事人的历史开庭公告有4167则,其中案由为“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的公告以2715则居首,其次为“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有564则,“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有247则。

在多重经营压力与资本光环消退的背景下,褪去科技指数成分股光环的众安在线,虽凭借投资端阶段性成绩维持了业绩增长,但其在互联网保险赛道的领跑地位正面临挑战。从科技概念股估值逻辑转向传统险企经营模式后,能否持续巩固市场优势,仍需通过业务结构优化、成本管控深化等经营实效加以验证。(《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公司境内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同比激增85.4%至13.35亿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贡献9.90亿元,同比增长109.3%,投资收益净额3.49亿元,同比增长41.3%。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众安在线",6060.HK)于今年2月被移出恒生科技指数,引发市场关注。截至4月7日午间,众安在线的股价10.2港元/股,总市值178亿港元。

3月19日,众安在线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暴跌85.2%至6.03亿元。这家曾以“全球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光环上市的企业,曾在2021年2月17日港股市值达到了1158亿港元,如今面临核心业务成本激增、技术投入产出失衡等挑战,经营方面的隐忧也逐渐暴露。

健康险业务:成本率攀升与监管压力加剧

从2024年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众安在线全年总保费收入达334.17亿元,同比增长13.3%,但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营业总收入317.44亿元,同比增幅15.3%,较2023年24.1%的增幅显著收窄。尽管公司连续第四年实现承保盈利,但净利润同比骤降85.2%至6.03亿元,创下历史最大跌幅。

其中,健康险作为众安在线的核心业务板块,2024年贡献了总保费收入的42%,但其综合成本率从2023年的87.2%上升至95.7%,其中赔付率增加4.8个百分点,费用率增加3.7个百分点。尤其是门急诊险,保费规模同比增长200%,但理赔频次达到行业均值的3.2倍,件均赔付金额上涨18%。

同时,监管环境的收紧进一步加剧了健康险业务的压力。2024年第三季度,银保监会启动短期健康险专项整治,将赔付率波动超过15%的产品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众安在线的门急诊险赔付率同比激增22%,已超出监管预警阈值。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公司可能需提交精算报告、调整费率或暂停销售相关产品。

此外,医保支付体系改革对商保市场形成结构性冲击。2024年,全国40%的三级医院实施DRG/DIP付费模式,医院为控制成本压缩了商保可报销项目。一家三甲医院的运营数据显示,商保患者次均费用同比下降8%,但众安在线的精算模型仍基于3.5%的医疗通胀假设,与实际市场变化存在脱节。

与此同时,外部竞争加剧了健康险业务的困境。全国198款“惠民保”产品以平均89元的低保费覆盖4.2亿人次,凭借政府信用背书迅速抢占中端市场。相比之下,众安健康险保费增速仅为5.4%,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2%,显示出其在市场份额争夺中的劣势。健康险业务的成本压力、监管约束和竞争态势,共同揭示了众安在线在核心业务板块面临的深层挑战。

数据来源:众安在线2024年财报

技术应用与风险管控:投入高企与产出失衡

众安在线从成立以来,就被冠以技术驱动型企业,然而,从其研发投入来看,名不符实。业绩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投入为8.46亿元,而总营业收入为334.1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仅2.53%,明显低于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要求的5%门槛。

从研发投入来看,众安在线的“保险科技第一股”的地位也正在动摇,且呈现出“去科技化”的明显趋势。而在研发投入中,大部分用于现有系统维护而非创新研发,实质性创新投入占比不足。

从技术应用层面看,众安在线的升级主要集中在流程自动化,而非风险定价的核心环节。智能核保系统虽提升了承保效率,但对高风险客户的识别能力不足,导致保险池内高风险人群占比上升。以门急诊险为例,其快速扩张虽带来保费增长,但因风控精细化不足,理赔频次和金额大幅攀升,最终推高综合成本率至95.7%。

此外,与平安产险的共保业务中,众安承担63%的保费份额,却完全依赖平安的线下理赔网点,数据闭环缺失限制了智能理赔系统的优化空间。在AI训练需依赖真实数据的背景下,这种外部合作模式削弱了技术自主性。

资产质量方面,众安在线的风险管控同样承压。退货运费险作为数字生活生态板块的核心业务,贡献了该板块53%的收入,但其对头部电商平台流量依赖度高达75%,渠道成本持续上升,且净推荐值(NPS)低于行业均值1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众安在线2024年净利润增长显著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回报。年报显示,公司境内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同比激增85.4%至13.35亿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贡献9.90亿元,同比增长109.3%,投资收益净额3.49亿元,同比增长41.3%。总资产收益率与净投资收益率分别提升1.5和0.1个百分点至3.4%、2.3%。

从人员结构方面来看,年报证实了裁员传闻,其员工总数连续两年收缩,2024年较2023年再减284人至2395人,较2022年峰值累计减少1574人。区域分布显示,上海总部人数占比72.4%(1733人),北京、杭州、深圳分别占8.1%、6.8%、6.6%。对比2023年数据,四大办公地员工数量均呈现下降,其中深圳裁员幅度达21.3%。这与2020~2022年期间年均25%的人员扩张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公司战略调整已进入深度实施阶段。

业务模式下的合规与口碑挑战

从众安在线的业务模式来看,也暴露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短板。以退货运费险为例,其高度依赖电商平台流量导致渠道成本高企,而用户体验未获相应提升,净推荐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24年,众安在线尝试通过与顺丰、京东物流合作,将退运险嵌入面单打印环节,并开发区块链溯源系统以减少恶意退货,但这些举措的效果仍需验证。技术专家指出,区块链应用依赖多方数据共享意愿,实际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而在健康险领域,众安在线的“魔方业务”备受质疑。该业务通过免费赠送保险或以低廉保费吸引用户,后面再升级保额。但是很多用户对于后期升级并不知情,导致纠纷和不满,从黑猫平台的投诉量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025年4月3日,众安保险累计投诉量超过11000条,涉及理赔争议、费用透明度和客户服务等问题的投诉较为集中。

黑猫投诉平台众安保险相关数据,数据来源:黑猫投诉官网

数据来源:众安在线2024年财报

根据天眼查APP信息,其公布了一则众安在线作为被告/被上诉人的开庭公告,案由为健康保险合同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4月9日开庭。根据统计,近一年内以众安在线为当事人的历史开庭公告有4167则,其中案由为“保证保险合同纠纷”的公告以2715则居首,其次为“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有564则,“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有247则。

在多重经营压力与资本光环消退的背景下,褪去科技指数成分股光环的众安在线,虽凭借投资端阶段性成绩维持了业绩增长,但其在互联网保险赛道的领跑地位正面临挑战。从科技概念股估值逻辑转向传统险企经营模式后,能否持续巩固市场优势,仍需通过业务结构优化、成本管控深化等经营实效加以验证。(《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