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8日电(记者 魏雨田)近期,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的出台,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A 股和港股也随之出现明显波动。对此,多家公私募机构分析表示,尽管短期市场情绪受到冲击,但国内稳增长与促消费政策有望持续加码,长期看多中国资产的趋势并未改变。在市场短期恐慌性情绪逐步平息后,随着市场企稳反弹,A股与港股或将迎来重要的配置窗口期。
从投资方向来看,机构普遍看好内需消费以及科技成长领域。内需消费作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在政策托底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而科技成长板块则受益于国内数字化转型与自主创新的长期战略,有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持续释放增长潜力。
长期看多趋势不变
美国推行“对等关税”方案后,对中国资产后续会有哪些影响?多家公私募机构在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还有很多政策工具,同时,国内稳增长和促消费刺激政策有望加码,长期看多中国资产趋势未变。
“按照现有的美国关税方案,短期内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兴业基金认为,中国已准备了较为充足的中长期应对政策,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提振内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发力以及推动产业自主可控等。从长期来看,看多中国资产的趋势并未改变。
摩根资产管理表示,从政策面、资金面和投资者情绪等因素来看,当前A股市场基础仍然较好,待风险集中释放后,市场有望重拾升势。从宏观层面看,在出口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国内稳增长和促消费政策的出台节奏可能早于市场此前预期,或将边际缓解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国金资管权益团队指出,本次“对等关税”可能推升美国经济短期“滞胀”风险,并带来中长期的不确定性。对于国内而言,当前内需提振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为抵御外需短期压力,国内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当前A股市场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短期面临调整压力,企稳拐点需密切关注国内政策应对。
调整后或将迎来配置窗口
在美国 “关税” 政策扰动下,A 股、港股市场波动显著加剧。据新华财经数据显示,截至 4 月 8 日下午收盘,近三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振幅达 9.48%,恒生指数振幅达 14.19%。机构认为,短期市场波动虽不可避免,但中长期来看,政策对冲、估值修复以及结构性机会的涌现,将为投资者提供难得的布局窗口。
磐耀资产辜若飞表示,A股和港股相较于欧美市场具备明显的估值安全边际。当前市场不确定性预期已体现得较为充分,短期冲击过后有望快速企稳。
“投资机遇往往隐藏在危机之中。”辜若飞进一步表示,从价值投资视角看,市场非理性下跌时,部分优质企业股价可能被“错杀”,而其内在价值并未改变,尤其是科技类行业。“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短期恐慌性情绪冲击结束后,一旦关税问题缓和或市场充分消化其影响,结合国内外经济刺激政策的预期,可能会存在难得的黄金坑”。
五矿信托也认为,A股、港股相较于美股的筹码结构更优,中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从中长期来看,权益资产在充分调整后或将迎来重要的布局窗口。”
弘毅远方基金建议,投资者应以长期视角理性参与市场,避免短期追涨杀跌。通过定投等方式平滑波动,不仅能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对投资组合的影响,还能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红利。
看好内需消费和科技成长等方向
面对“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展望后市,投资主线应如何把握?
“短期内可增加银行、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配置,同时关注稀土资源品及化工、医药、种植养殖等具备结构性机会的领域。”兴业基金表示,中长期来看,看好地产链、食品饮料等传统内需板块。
保银投资分析认为,除家电、两轮车等已有补贴支持的行业外,零食、啤酒、个护、现制茶饮等新兴消费领域已显现需求回暖或者竞争改善的态势。
国金资管权益团队进一步表示,内需消费或成为短期避险方向,而中期市场触底企稳后,科技成长板块有望重新获得资金关注。
在本轮市场波动中,科技成长板块出现显著调整。兴业基金认为,其中不乏一些优质标的可能会被“错杀”。中长期维度下,可择机买入国产替代确定性强的领域,可重点关注科创板、自主可控和军工等方向。
展望后市,辜若飞建议关注两大方向:一是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科技方向,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软件等领域在政策扶持与国内市场需求支撑下,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内企业在技术突破过程中,不仅能填补国内空白,还将凭借成本、服务等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二是消费复苏方向,除了传统的必选消费,新兴消费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优质企业有望获得可观的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
财通基金表示,后续投资主线需重点关注内需刺激政策变化及全球贸易谈判进展。政府可能通过消费券发放、基建投资加码等措施对冲出口下滑压力,相关产业链有望获得政策红利。与此同时,全球贸易谈判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和企业外部需求,后续市场主线或将围绕关税调整与全球贸易秩序重建这一核心方向进行演绎。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上海4月8日电(记者 魏雨田)近期,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的出台,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A 股和港股也随之出现明显波动。对此,多家公私募机构分析表示,尽管短期市场情绪受到冲击,但国内稳增长与促消费政策有望持续加码,长期看多中国资产的趋势并未改变。在市场短期恐慌性情绪逐步平息后,随着市场企稳反弹,A股与港股或将迎来重要的配置窗口期。
从投资方向来看,机构普遍看好内需消费以及科技成长领域。内需消费作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在政策托底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而科技成长板块则受益于国内数字化转型与自主创新的长期战略,有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持续释放增长潜力。
长期看多趋势不变
美国推行“对等关税”方案后,对中国资产后续会有哪些影响?多家公私募机构在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还有很多政策工具,同时,国内稳增长和促消费刺激政策有望加码,长期看多中国资产趋势未变。
“按照现有的美国关税方案,短期内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兴业基金认为,中国已准备了较为充足的中长期应对政策,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提振内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发力以及推动产业自主可控等。从长期来看,看多中国资产的趋势并未改变。
摩根资产管理表示,从政策面、资金面和投资者情绪等因素来看,当前A股市场基础仍然较好,待风险集中释放后,市场有望重拾升势。从宏观层面看,在出口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国内稳增长和促消费政策的出台节奏可能早于市场此前预期,或将边际缓解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国金资管权益团队指出,本次“对等关税”可能推升美国经济短期“滞胀”风险,并带来中长期的不确定性。对于国内而言,当前内需提振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为抵御外需短期压力,国内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当前A股市场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短期面临调整压力,企稳拐点需密切关注国内政策应对。
调整后或将迎来配置窗口
在美国 “关税” 政策扰动下,A 股、港股市场波动显著加剧。据新华财经数据显示,截至 4 月 8 日下午收盘,近三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振幅达 9.48%,恒生指数振幅达 14.19%。机构认为,短期市场波动虽不可避免,但中长期来看,政策对冲、估值修复以及结构性机会的涌现,将为投资者提供难得的布局窗口。
磐耀资产辜若飞表示,A股和港股相较于欧美市场具备明显的估值安全边际。当前市场不确定性预期已体现得较为充分,短期冲击过后有望快速企稳。
“投资机遇往往隐藏在危机之中。”辜若飞进一步表示,从价值投资视角看,市场非理性下跌时,部分优质企业股价可能被“错杀”,而其内在价值并未改变,尤其是科技类行业。“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短期恐慌性情绪冲击结束后,一旦关税问题缓和或市场充分消化其影响,结合国内外经济刺激政策的预期,可能会存在难得的黄金坑”。
五矿信托也认为,A股、港股相较于美股的筹码结构更优,中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从中长期来看,权益资产在充分调整后或将迎来重要的布局窗口。”
弘毅远方基金建议,投资者应以长期视角理性参与市场,避免短期追涨杀跌。通过定投等方式平滑波动,不仅能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对投资组合的影响,还能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红利。
看好内需消费和科技成长等方向
面对“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展望后市,投资主线应如何把握?
“短期内可增加银行、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配置,同时关注稀土资源品及化工、医药、种植养殖等具备结构性机会的领域。”兴业基金表示,中长期来看,看好地产链、食品饮料等传统内需板块。
保银投资分析认为,除家电、两轮车等已有补贴支持的行业外,零食、啤酒、个护、现制茶饮等新兴消费领域已显现需求回暖或者竞争改善的态势。
国金资管权益团队进一步表示,内需消费或成为短期避险方向,而中期市场触底企稳后,科技成长板块有望重新获得资金关注。
在本轮市场波动中,科技成长板块出现显著调整。兴业基金认为,其中不乏一些优质标的可能会被“错杀”。中长期维度下,可择机买入国产替代确定性强的领域,可重点关注科创板、自主可控和军工等方向。
展望后市,辜若飞建议关注两大方向:一是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科技方向,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软件等领域在政策扶持与国内市场需求支撑下,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内企业在技术突破过程中,不仅能填补国内空白,还将凭借成本、服务等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二是消费复苏方向,除了传统的必选消费,新兴消费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优质企业有望获得可观的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
财通基金表示,后续投资主线需重点关注内需刺激政策变化及全球贸易谈判进展。政府可能通过消费券发放、基建投资加码等措施对冲出口下滑压力,相关产业链有望获得政策红利。与此同时,全球贸易谈判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和企业外部需求,后续市场主线或将围绕关税调整与全球贸易秩序重建这一核心方向进行演绎。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