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陷入全品类混战,安踏、李宁通过并购扩张版图时,一个曾被视作“跟随者”的品牌却悄然改写了游戏规则——特步用十年时间将“跑步”这个细分赛道做成了年营收135亿的超级生意。在消费复苏疲软、运动品牌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特步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
聚焦战略下的增长密码
特步的增长密码,始于对跑步赛道的极致聚焦。2015年,当行业仍陷于“全品类扩张”的迷思时,特步率先提出“回归跑步”战略,从关键决策来看,其剥离亏损业务,专注跑步生态。这一决策也在2024年迎来爆发期。
3月18日,特步国际披露了2024年财报数据。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5%至135.7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至12.3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2024年,特步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长3.2%至123.27亿元,占总营收的90.8%。而专业运动分部(以索康尼和迈乐为主)收入暴增57.2%至12.50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也是特步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特步“大众+专业”双品牌战略的精准落地——主品牌覆盖大众市场,索康尼锁定高端精英跑者,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行业数据进一步佐证了特步的战略选择。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共举办671场马拉松和路跑赛事,参赛人次达656万。特步通过赞助44场马拉松赛事、运营72家跑步俱乐部及220万特跑族会员,主品牌实现了在主要马拉松赛事中,最多跑者的上脚选择。
据悦跑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24年上马,特步以22.4%的全局穿着率首次位列全部品牌第一,并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势头,索康尼则占据榜单第三位。品牌协同之下,两家合计全局穿着率达到惊人的33.9%,占据了超1/3的跑鞋穿着份额。
“2024年,我们‘专业影响大众’的战略已见成效,如今在主要六大国内马拉松赛事中拥有最高的全局穿着率。与此同时,索康尼凭借在重点马拉松赛事中穿着率第三的表现,进一步巩固我们的行业领先地位。” 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表示。这种“专业影响大众”的策略,既巩固了技术口碑,又为大众市场提供了品牌溢价空间。
特步的战略支撑点拆解
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但增速放缓至8%。在其他品牌通过多元化扩张争夺份额时,特步却在跑鞋市场这一细分领域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壁垒。我们观察到,这几个战略支撑点,构建出特步的“跑步生态”。
首先是多品牌协同战略。特步的“跑步版图”建立在清晰的品牌矩阵之上。主品牌覆盖大众市场,索康尼瞄准高端专业跑者,迈乐则切入户外越野场景,儿童业务则补位家庭消费。
主品牌以“160X”系列为核心,覆盖从大众到精英跑者的全产品线。2024年推出的“160X 6.0 PRO”凭借抗衰减性能与轻量化设计,助力何杰打破全国马拉松纪录,并在巴黎奥运会上创下中国选手最佳成绩。160X系列碳板跑鞋在马拉松赛场也屡获佳绩,为其打开了专业运动和大众产品的技术通道。
索康尼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也相当亮眼。2024年全年收入突破10亿元,经营溢利同比飙升829.5%,门店数量增至145家,且半数以上门店店效超50万元,在重点马拉松赛事穿着率跻身前三。其成功得益于两大本土化创新,产品端针对亚洲脚型优化的中底设计,营销端签约彭于晏、植入《飞驰人生2》等文化符号,将专业跑鞋拓展至休闲场景,触达都市高净值人群。
迈乐以“户外+跑步”场景切入,主打轻量化徒步鞋与防水科技,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同比增长40%,成为特步抢占山地马拉松市场的利器。
特步的品牌矩阵组合,既避免价格带重叠,又形成技术共享的协同效应。例如,索康尼的缓震技术被下放至主品牌旗舰款“160X”系列,而主品牌的供应链能力则支撑索康尼快速铺店。这种“技术反哺+渠道共享”的模式,让特步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实现品牌升级。
第二个支撑点则是技术破圈。
2019年特步160X碳板跑鞋的出现,改写了中国跑鞋的技术话语权。独创的“动态编织碳板”技术,将能量回馈率提升至85%(国际竞品平均78%),但定价仅为999元,相当于耐克Vaporfly系列价格的1/3。这种“技术降维”策略迅速打开市场,截至2024年已迭代至第6代,累计销量突破600万双。根据京东消费研究院数据,在600-1000元价格带,特步碳板跑鞋的复购率达42%,显著高于耐克Pegasus系列(33%)。索康尼则是凭借其Everun缓震技术享誉全球,更是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专业跑鞋矩阵。
2024年特步的研发费用率达2.9%,虽低于李宁的3.5%,但聚焦于跑步领域的“针刺式投入”效率凸显。这种策略呼应了耐克早期通过Air技术确立霸主地位的历史路径,显示出特步对技术话语权的野心。
第三个支撑点,是DTC模式的成功转型。特步的渠道变革堪称传统运动品牌转型的教科书案例。特步的DTC(直面消费者)转型始于索康尼,通过直营店与电商直营渠道,将毛利率从2020年的55%提升至2024年的68%。受此启发,主品牌也加速推进DTC改革,首先就是渠道优化,关闭低效门店。2024年,特步净关闭189家成人门店与119家儿童门店,但第九代形象店占比提升至65%,库存周期优化至24%。
我们观察到,特步的渠道战略呈现出“线下体验化、线上社群化”特征。线下,直营门店转型为“跑步社交中心”,借鉴lululemon社群模式,通过72家跑步俱乐部与220万特跑族会员形成线下流量反哺。第九代门店引入AR试穿、步态分析等科技,将客单价提升15%。索康尼在深圳、北京开设的“月球概念店”与“城市体验店”,通过场景化陈列强化品牌调性。
线上转型也效果显著,2024年特步电商收入占比超30%,抖音、小红书等社交电商销售额增长80%。特步构建了包含210万会员的“特跑族”社群,通过“跑江湖”等IP活动,将用户参与度转化为复购率。2024年,“跑黄河”活动吸引6万跑友累计奔跑671.9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67圈。
2025年2月,特步宣布筹资10亿港元推进DTC战略,计划在2025-2026年收回400-500家门店分销权。零售商业评论认为,这种‘关小店、开大店、控库存’的组合拳,本质是将渠道从交易场域转化为数据入口,为个性化服务与精准研发提供燃料。
最后则是全球化的破局。特步已在东南亚开设超200家门店,主打“高性价比专业跑鞋”。特步的国际化路径打破了传统“代工出海”模式。在印尼市场,针对热带气候开发的“透气型碳板跑鞋”系列,将产品开发周期压缩至4个月(耐克同类产品需9个月),当地市场份额两年内从0攀升至7%。更值得关注的是模式输出——越南河内“321跑步节”首年即吸引10万参与者,复制了中国市场的社群运营经验。
技术出海则开辟了第二条战线。特步将动态碳板技术授权给意大利品牌Diadora,首年专利收入即达4200万元。索康尼中国门店的“裂变月球”设计反哺北美市场,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改造后,客单价从189美元提升至256美元。零售商业评论认为,这种“技术+模式”的双重出海,正在重构中国运动品牌的全球化叙事逻辑。
在耐克、阿迪达斯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特步以年均20%的研发投入增速、57%的专业运动收入增幅,正在书写中国运动品牌的新叙事。正如丁水波所言:“穿上特步,你不是在跑步,而是在弹射前进。”这场始于跑鞋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跑步经济」的价值空间。
当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陷入全品类混战,安踏、李宁通过并购扩张版图时,一个曾被视作“跟随者”的品牌却悄然改写了游戏规则——特步用十年时间将“跑步”这个细分赛道做成了年营收135亿的超级生意。在消费复苏疲软、运动品牌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特步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
聚焦战略下的增长密码
特步的增长密码,始于对跑步赛道的极致聚焦。2015年,当行业仍陷于“全品类扩张”的迷思时,特步率先提出“回归跑步”战略,从关键决策来看,其剥离亏损业务,专注跑步生态。这一决策也在2024年迎来爆发期。
3月18日,特步国际披露了2024年财报数据。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5%至135.7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至12.3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2024年,特步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长3.2%至123.27亿元,占总营收的90.8%。而专业运动分部(以索康尼和迈乐为主)收入暴增57.2%至12.50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也是特步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特步“大众+专业”双品牌战略的精准落地——主品牌覆盖大众市场,索康尼锁定高端精英跑者,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行业数据进一步佐证了特步的战略选择。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共举办671场马拉松和路跑赛事,参赛人次达656万。特步通过赞助44场马拉松赛事、运营72家跑步俱乐部及220万特跑族会员,主品牌实现了在主要马拉松赛事中,最多跑者的上脚选择。
据悦跑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24年上马,特步以22.4%的全局穿着率首次位列全部品牌第一,并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势头,索康尼则占据榜单第三位。品牌协同之下,两家合计全局穿着率达到惊人的33.9%,占据了超1/3的跑鞋穿着份额。
“2024年,我们‘专业影响大众’的战略已见成效,如今在主要六大国内马拉松赛事中拥有最高的全局穿着率。与此同时,索康尼凭借在重点马拉松赛事中穿着率第三的表现,进一步巩固我们的行业领先地位。” 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表示。这种“专业影响大众”的策略,既巩固了技术口碑,又为大众市场提供了品牌溢价空间。
特步的战略支撑点拆解
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但增速放缓至8%。在其他品牌通过多元化扩张争夺份额时,特步却在跑鞋市场这一细分领域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壁垒。我们观察到,这几个战略支撑点,构建出特步的“跑步生态”。
首先是多品牌协同战略。特步的“跑步版图”建立在清晰的品牌矩阵之上。主品牌覆盖大众市场,索康尼瞄准高端专业跑者,迈乐则切入户外越野场景,儿童业务则补位家庭消费。
主品牌以“160X”系列为核心,覆盖从大众到精英跑者的全产品线。2024年推出的“160X 6.0 PRO”凭借抗衰减性能与轻量化设计,助力何杰打破全国马拉松纪录,并在巴黎奥运会上创下中国选手最佳成绩。160X系列碳板跑鞋在马拉松赛场也屡获佳绩,为其打开了专业运动和大众产品的技术通道。
索康尼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也相当亮眼。2024年全年收入突破10亿元,经营溢利同比飙升829.5%,门店数量增至145家,且半数以上门店店效超50万元,在重点马拉松赛事穿着率跻身前三。其成功得益于两大本土化创新,产品端针对亚洲脚型优化的中底设计,营销端签约彭于晏、植入《飞驰人生2》等文化符号,将专业跑鞋拓展至休闲场景,触达都市高净值人群。
迈乐以“户外+跑步”场景切入,主打轻量化徒步鞋与防水科技,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同比增长40%,成为特步抢占山地马拉松市场的利器。
特步的品牌矩阵组合,既避免价格带重叠,又形成技术共享的协同效应。例如,索康尼的缓震技术被下放至主品牌旗舰款“160X”系列,而主品牌的供应链能力则支撑索康尼快速铺店。这种“技术反哺+渠道共享”的模式,让特步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实现品牌升级。
第二个支撑点则是技术破圈。
2019年特步160X碳板跑鞋的出现,改写了中国跑鞋的技术话语权。独创的“动态编织碳板”技术,将能量回馈率提升至85%(国际竞品平均78%),但定价仅为999元,相当于耐克Vaporfly系列价格的1/3。这种“技术降维”策略迅速打开市场,截至2024年已迭代至第6代,累计销量突破600万双。根据京东消费研究院数据,在600-1000元价格带,特步碳板跑鞋的复购率达42%,显著高于耐克Pegasus系列(33%)。索康尼则是凭借其Everun缓震技术享誉全球,更是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专业跑鞋矩阵。
2024年特步的研发费用率达2.9%,虽低于李宁的3.5%,但聚焦于跑步领域的“针刺式投入”效率凸显。这种策略呼应了耐克早期通过Air技术确立霸主地位的历史路径,显示出特步对技术话语权的野心。
第三个支撑点,是DTC模式的成功转型。特步的渠道变革堪称传统运动品牌转型的教科书案例。特步的DTC(直面消费者)转型始于索康尼,通过直营店与电商直营渠道,将毛利率从2020年的55%提升至2024年的68%。受此启发,主品牌也加速推进DTC改革,首先就是渠道优化,关闭低效门店。2024年,特步净关闭189家成人门店与119家儿童门店,但第九代形象店占比提升至65%,库存周期优化至24%。
我们观察到,特步的渠道战略呈现出“线下体验化、线上社群化”特征。线下,直营门店转型为“跑步社交中心”,借鉴lululemon社群模式,通过72家跑步俱乐部与220万特跑族会员形成线下流量反哺。第九代门店引入AR试穿、步态分析等科技,将客单价提升15%。索康尼在深圳、北京开设的“月球概念店”与“城市体验店”,通过场景化陈列强化品牌调性。
线上转型也效果显著,2024年特步电商收入占比超30%,抖音、小红书等社交电商销售额增长80%。特步构建了包含210万会员的“特跑族”社群,通过“跑江湖”等IP活动,将用户参与度转化为复购率。2024年,“跑黄河”活动吸引6万跑友累计奔跑671.9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67圈。
2025年2月,特步宣布筹资10亿港元推进DTC战略,计划在2025-2026年收回400-500家门店分销权。零售商业评论认为,这种‘关小店、开大店、控库存’的组合拳,本质是将渠道从交易场域转化为数据入口,为个性化服务与精准研发提供燃料。
最后则是全球化的破局。特步已在东南亚开设超200家门店,主打“高性价比专业跑鞋”。特步的国际化路径打破了传统“代工出海”模式。在印尼市场,针对热带气候开发的“透气型碳板跑鞋”系列,将产品开发周期压缩至4个月(耐克同类产品需9个月),当地市场份额两年内从0攀升至7%。更值得关注的是模式输出——越南河内“321跑步节”首年即吸引10万参与者,复制了中国市场的社群运营经验。
技术出海则开辟了第二条战线。特步将动态碳板技术授权给意大利品牌Diadora,首年专利收入即达4200万元。索康尼中国门店的“裂变月球”设计反哺北美市场,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改造后,客单价从189美元提升至256美元。零售商业评论认为,这种“技术+模式”的双重出海,正在重构中国运动品牌的全球化叙事逻辑。
在耐克、阿迪达斯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特步以年均20%的研发投入增速、57%的专业运动收入增幅,正在书写中国运动品牌的新叙事。正如丁水波所言:“穿上特步,你不是在跑步,而是在弹射前进。”这场始于跑鞋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跑步经济」的价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