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最黑暗混沌的时光:光伏深陷“三重”迷雾

智车科技

10小时前

光伏产业的混沌期,本质是技术跃迁与市场出清的必然阶段,当下的种种迷雾,无非都是光伏黎明前的黑暗时光,一旦第一抹阳光透进来,一切都将明朗。...原文标题:黎明前最黑暗混沌的时光:光伏深陷“三重”迷雾。

过去两年的新能源很惨,光伏尤其如此,无论从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在翘首以盼行业何时迎来反转,但如果基于客观的事实,很显然当下的光伏行业依然处于混沌周期,“库存”、“技术路线之争”、“国内政策的变化”成为笼罩在光伏行业头顶上的三重迷雾,遮蔽了行业中短期的未来。

01 库存黑洞:数据迷雾与出清周期的“罗生门”

光伏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而且是比较严重的阶段性过剩,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但行业里究竟有多少库存、多少产能,却是迷雾重重。由于很多公开数据仅覆盖规上企业的成品库存和产能,很多中小企业的库存和产能、海外代工厂OEM库存和产能等都成为了黑洞,结果就是无论是光伏行业协会还是各种咨询机构的数据统计,均出现很大的出入。

这一点不仅仅让行业观察者感到困惑,连行业从业者也是深受其扰,有一个圈内朋友对新能源正前方说过的一句话可以说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谁也不知道行业究竟还有多少库存和产能!”

黑洞一般的库存和产能情况,本来就给行业何时能去库完毕迎来拐点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加上去库又跟产能推出速度、技术迭代以及政策的干预等因素息息相关,更是让行业的产能出清进度变成了迷雾。

也正是这种混沌局面,给了从业者、观察者以及投资者等极大的观点解释权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依据某些数据做相应的解读。

我们必须警惕这些看起来言之凿凿、有充足数据支撑的论述,因为这些言论的前提很可能就是错误的,在论据都不够详实的情况下,任何的观点跟盲人摸象其实也没啥两样。

02 技术路线之争: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光伏电池技术的迭代史,本质是一场对“更高效率”与“更低成本”的永恒追逐。N型技术已成主流,但具体路线依然难言最终确定。目前TOPCon是毫无疑问的主流,但BC 同样来势汹汹,围绕双方的争执也是层出不穷。

效率上,BC技术凭借全背面电极设计(正面无栅线遮挡)更占优势,量产效率已达24.2%-25.4%,显著高于TOPCon的24%-24.8% ,甚至隆基绿能的HPBC 2.0组件已声称达到25.4%的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然而到了实际发电场景,争议又变得极大。topcon 一方声称topcon组件日均发电量比bc更高,反过来,BC一方也有类似的说法。

成本上,topcon当下具备优势是已经确定性的事件,但bc一方则不断声明成本在持续下降,已经快要接近topcon了,再考虑发电增益已经旗鼓相当。

谁是谁非,别说场外之人了,即使是行业从业者依然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bc 技术确实越来越热闹,终端市场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至于最终能到什么样的水平,还是要看最终成本和效率的情况,这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证明。

多晶硅也有点类似,棒状硅是行业主流,跟颗粒硅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但随着颗粒硅的成本优势越发凸显,加上内卷的背景下,下游对于价格更加关注,颗粒硅的渗透率逐步提升。此外,通威一纸环评宣告自己进入颗粒硅领域,使得颗粒硅行业开始热闹起来。

多晶硅市场未来的技术路线和行业竞争格局是否会发生大变化,同样存在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成为了光伏行业又一重迷雾。

03 政策变化:国内外市场面临重重挑战

如果说库存产能和技术迭代的不确性更多影响的是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则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影响的就是整个行业的需求了。

就说国内,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中国对于光伏行业的支持力度足够大,中国光伏企业也足够争气,用了十几年时间就从“三头在外”的不利局面变成了现在垄断全球的局势,光伏成为了中国崛起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见证者和贡献者。

但孩子大了总要学会独立,总要自己出去谋生路,不能总靠着爹娘了,平价上网后没有了补贴还不够,还必须全面入市,参与市场竞争。

前段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实就是这种转变的开始,没多久后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也是顶层这种思路的延续——再扶你上马走一程,就要完全靠自己了!

国内的政策如此,国外的政策甚至变化更大。

欧美由于政治变动对于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再加上地缘政治的原因,对于中国光伏产品更是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阻碍,或通过关税,或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加大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限制力度。

光伏企业只能被迫采取“本地化产能+多元化市场”策略,但其实同样没办法根除这种潜在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显著上升的。

重重迷雾之下,光伏行业何时走出混沌时期,就成为了很难解答的命题。

好在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待,答案是清晰的。只要光伏能实现光储平价,克服了自身发电不均衡的天然缺陷,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就将越来越大。这其实也构成了所有光伏企业在混沌周期之时的破局之道。

04 破局之道:穿越混沌期的战略选择

面对库存产能、技术迭代、市场变动等重重迷雾,光伏企业需在激进创新与稳健经营间找到平衡点。

技术路线押注可能需要多一点的“动态调整”,这一点对于行业龙头而言尤其重要。虽然决绝的押注单一技术路线有望取得更大的收获,但如果押错了,很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在市场的布局上同样如此,全球化是必然要走的路,但如何走、采取什么样的节奏,同样很重要。

光伏产业的混沌期,本质是技术跃迁与市场出清的必然阶段,当下的种种迷雾,无非都是光伏黎明前的黑暗时光,一旦第一抹阳光透进来,一切都将明朗。至于谁能在这一轮混沌周期里笑到最后,虽然具体企业同样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却是比较清楚的:未必是技术最激进者,而是那些兼具创新韧性、成本控制与全球视野的“全能选手”。

原文标题 : 黎明前最黑暗混沌的时光:光伏深陷“三重”迷雾

光伏产业的混沌期,本质是技术跃迁与市场出清的必然阶段,当下的种种迷雾,无非都是光伏黎明前的黑暗时光,一旦第一抹阳光透进来,一切都将明朗。...原文标题:黎明前最黑暗混沌的时光:光伏深陷“三重”迷雾。

过去两年的新能源很惨,光伏尤其如此,无论从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在翘首以盼行业何时迎来反转,但如果基于客观的事实,很显然当下的光伏行业依然处于混沌周期,“库存”、“技术路线之争”、“国内政策的变化”成为笼罩在光伏行业头顶上的三重迷雾,遮蔽了行业中短期的未来。

01 库存黑洞:数据迷雾与出清周期的“罗生门”

光伏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而且是比较严重的阶段性过剩,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但行业里究竟有多少库存、多少产能,却是迷雾重重。由于很多公开数据仅覆盖规上企业的成品库存和产能,很多中小企业的库存和产能、海外代工厂OEM库存和产能等都成为了黑洞,结果就是无论是光伏行业协会还是各种咨询机构的数据统计,均出现很大的出入。

这一点不仅仅让行业观察者感到困惑,连行业从业者也是深受其扰,有一个圈内朋友对新能源正前方说过的一句话可以说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谁也不知道行业究竟还有多少库存和产能!”

黑洞一般的库存和产能情况,本来就给行业何时能去库完毕迎来拐点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加上去库又跟产能推出速度、技术迭代以及政策的干预等因素息息相关,更是让行业的产能出清进度变成了迷雾。

也正是这种混沌局面,给了从业者、观察者以及投资者等极大的观点解释权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依据某些数据做相应的解读。

我们必须警惕这些看起来言之凿凿、有充足数据支撑的论述,因为这些言论的前提很可能就是错误的,在论据都不够详实的情况下,任何的观点跟盲人摸象其实也没啥两样。

02 技术路线之争: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光伏电池技术的迭代史,本质是一场对“更高效率”与“更低成本”的永恒追逐。N型技术已成主流,但具体路线依然难言最终确定。目前TOPCon是毫无疑问的主流,但BC 同样来势汹汹,围绕双方的争执也是层出不穷。

效率上,BC技术凭借全背面电极设计(正面无栅线遮挡)更占优势,量产效率已达24.2%-25.4%,显著高于TOPCon的24%-24.8% ,甚至隆基绿能的HPBC 2.0组件已声称达到25.4%的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然而到了实际发电场景,争议又变得极大。topcon 一方声称topcon组件日均发电量比bc更高,反过来,BC一方也有类似的说法。

成本上,topcon当下具备优势是已经确定性的事件,但bc一方则不断声明成本在持续下降,已经快要接近topcon了,再考虑发电增益已经旗鼓相当。

谁是谁非,别说场外之人了,即使是行业从业者依然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bc 技术确实越来越热闹,终端市场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至于最终能到什么样的水平,还是要看最终成本和效率的情况,这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证明。

多晶硅也有点类似,棒状硅是行业主流,跟颗粒硅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但随着颗粒硅的成本优势越发凸显,加上内卷的背景下,下游对于价格更加关注,颗粒硅的渗透率逐步提升。此外,通威一纸环评宣告自己进入颗粒硅领域,使得颗粒硅行业开始热闹起来。

多晶硅市场未来的技术路线和行业竞争格局是否会发生大变化,同样存在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成为了光伏行业又一重迷雾。

03 政策变化:国内外市场面临重重挑战

如果说库存产能和技术迭代的不确性更多影响的是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则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影响的就是整个行业的需求了。

就说国内,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中国对于光伏行业的支持力度足够大,中国光伏企业也足够争气,用了十几年时间就从“三头在外”的不利局面变成了现在垄断全球的局势,光伏成为了中国崛起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见证者和贡献者。

但孩子大了总要学会独立,总要自己出去谋生路,不能总靠着爹娘了,平价上网后没有了补贴还不够,还必须全面入市,参与市场竞争。

前段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实就是这种转变的开始,没多久后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也是顶层这种思路的延续——再扶你上马走一程,就要完全靠自己了!

国内的政策如此,国外的政策甚至变化更大。

欧美由于政治变动对于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再加上地缘政治的原因,对于中国光伏产品更是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阻碍,或通过关税,或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加大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限制力度。

光伏企业只能被迫采取“本地化产能+多元化市场”策略,但其实同样没办法根除这种潜在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显著上升的。

重重迷雾之下,光伏行业何时走出混沌时期,就成为了很难解答的命题。

好在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待,答案是清晰的。只要光伏能实现光储平价,克服了自身发电不均衡的天然缺陷,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就将越来越大。这其实也构成了所有光伏企业在混沌周期之时的破局之道。

04 破局之道:穿越混沌期的战略选择

面对库存产能、技术迭代、市场变动等重重迷雾,光伏企业需在激进创新与稳健经营间找到平衡点。

技术路线押注可能需要多一点的“动态调整”,这一点对于行业龙头而言尤其重要。虽然决绝的押注单一技术路线有望取得更大的收获,但如果押错了,很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在市场的布局上同样如此,全球化是必然要走的路,但如何走、采取什么样的节奏,同样很重要。

光伏产业的混沌期,本质是技术跃迁与市场出清的必然阶段,当下的种种迷雾,无非都是光伏黎明前的黑暗时光,一旦第一抹阳光透进来,一切都将明朗。至于谁能在这一轮混沌周期里笑到最后,虽然具体企业同样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却是比较清楚的:未必是技术最激进者,而是那些兼具创新韧性、成本控制与全球视野的“全能选手”。

原文标题 : 黎明前最黑暗混沌的时光:光伏深陷“三重”迷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