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审美价值,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极具研究价值。以其为对象展开深入探究,能够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如今,这方面的应用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再创作是感受生命之美的过程,用书法之美提升精神境界,根据不同个体的理解,赋予书法作品全新的含义。针对书法再创作进行研究,明确其概念、方法和重要作用,对于新时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再创作推动创新,使古老艺术顺应新时代潮流。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内涵
书法艺术再创作是指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个人理解、情感融入以及创新手法,对书法作品进行二次加工或重新诠释的过程。再创作和模仿、复制具有本质不同,艺术家既要了解原作的风格、技法和意境,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保证原作的神韵,写出原作所没有的其他元素。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实践探索
☆技法层面的再创新
从技法角度进行转变和创新,就是从书法的线条、空间结构、书写载体等基础知识出发。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之间存在枯润、浓淡、沉浮、干湿等丰富变化,线条内部也蕴含着多种多样的对比关系。任何一种文字都是由线条构成的符号,线条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是结构,顺着这个角度继续探究,不同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几乎每一种视觉感受都给观者以美的体验,即结构之美。各个书写单元均呈现出丰富且精妙的对比关系,促成了作品丰富的视觉感受。即便历经再创作,其个性依旧鲜明。每一条直线都并非简单平行排列,看似与整体主基调相悖,实则和谐统一,此乃书法之最高境界——既纹理清晰,又浑然天成。
☆意境层面的再诠释
从线条之美引申出节律之美,书法线条要听从书写者内心的想法,抒发真实的情感。一件名垂青史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精妙的技法、和谐的章法,还要有意境、有情感的充分表达,这些都是古典书法作品的法规。书法之美不仅美在线条,美在结构,美在节律,能通过书法作品探求书写者的内心,能通过书法线条领悟自然的生命力,这才是书法之美。依据教育部相关专业分类标准,书法隶属艺术类专业范畴,且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从书法这个专业继续细分,可以分为书法史、书法理论等。书法再创作也需要了解一些书法文献学的知识,明确原作的传承、版本等知识点。书法文献学属于交叉学科,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主,引入了文献学的部分知识,整体呈现出较为理性的特点。书法文献学从属于历史文献学,再创作要以现存的书法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内容考释、碑帖辨伪,将书法研究理论化。书法文献学涉及碑帖拓本鉴定、文字沿革考据、书法史研究、书法赏评、书家评骘等多方面内容,对创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从《笔论》《九势》《书苑菁华》《墨池编》等综合论著中汲取精华,然后从近代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等书中深入了解。在完成大量阅读后,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近些年的优秀学者论文,从中获得学术界关于书法文献学的最新表述和理论观点,让再创作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价值意义
☆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书法再创作,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亦是国学的重要精华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书法艺术,将其发扬光大,从本质而言,是增强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书写书法笔画的过程中,我们得以回顾民族历史,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角度,书法再创作体现出文化的自由传播和流动,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书法作品的流传速度前所未有,为再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借助电子设备,很多书法作品也逐渐有了不同的解读,通过再创作来表达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
☆提升个人审美素养与创造力
书法再创作是个人审美素养和创作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行动。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人,能够进行与之相适配、具有不同层次的创作。“先入帖,再出帖”即书法界公认的说法,也是与创作关联甚深的名言。临摹是“入帖”的重要且关键手段,但严格地讲,还不是入帖的全部,只是有时可以用临摹代替“入帖”的说法。临摹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径,“入帖”是目的、是成果、是目标。二者的关系需辩证看待,“出帖”蕴含着浓厚的创作意味,它是创作的必要前提,创作则是“出帖”顺理成章的结果。临摹是创作的前提与基础,创作是目标和成果,这是显而易见的存在,创作对提高临摹能力和水平有不可或缺的积极的作用。没有临摹,创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创作,临摹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当艺术家夯实了一定基础后,便可着手尝试再创作。这一过程适宜循序渐进,从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逐步提升难度。在实践过程中,艺术家能够精准洞察自身不足,进而实现更为迅速的进步。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挑战与展望
在现代社会中,书法创作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数字化手段、人工智能等带来的冲击,让创作的形式逐渐改变,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也要把握好不同创作要素之间的平衡,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仅观察和鉴赏,也在现实中尝试进行再创造,以创作者的视角观察书法艺术作品。首先要学习借鉴历代书法创造者的经验和历史,从中进行创新。其次通过书法实践,体会不同书体的艺术特点、用笔方法,了解不同书家的书法风格,系统地掌握书法发展的脉络。最后依托新的环境,借助新的手段,让再创作彰显出更加重要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作者 刘谦 单位:四川中正华夷安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者 林均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六书书画院)
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审美价值,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极具研究价值。以其为对象展开深入探究,能够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如今,这方面的应用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再创作是感受生命之美的过程,用书法之美提升精神境界,根据不同个体的理解,赋予书法作品全新的含义。针对书法再创作进行研究,明确其概念、方法和重要作用,对于新时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再创作推动创新,使古老艺术顺应新时代潮流。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内涵
书法艺术再创作是指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个人理解、情感融入以及创新手法,对书法作品进行二次加工或重新诠释的过程。再创作和模仿、复制具有本质不同,艺术家既要了解原作的风格、技法和意境,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保证原作的神韵,写出原作所没有的其他元素。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实践探索
☆技法层面的再创新
从技法角度进行转变和创新,就是从书法的线条、空间结构、书写载体等基础知识出发。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之间存在枯润、浓淡、沉浮、干湿等丰富变化,线条内部也蕴含着多种多样的对比关系。任何一种文字都是由线条构成的符号,线条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是结构,顺着这个角度继续探究,不同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几乎每一种视觉感受都给观者以美的体验,即结构之美。各个书写单元均呈现出丰富且精妙的对比关系,促成了作品丰富的视觉感受。即便历经再创作,其个性依旧鲜明。每一条直线都并非简单平行排列,看似与整体主基调相悖,实则和谐统一,此乃书法之最高境界——既纹理清晰,又浑然天成。
☆意境层面的再诠释
从线条之美引申出节律之美,书法线条要听从书写者内心的想法,抒发真实的情感。一件名垂青史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精妙的技法、和谐的章法,还要有意境、有情感的充分表达,这些都是古典书法作品的法规。书法之美不仅美在线条,美在结构,美在节律,能通过书法作品探求书写者的内心,能通过书法线条领悟自然的生命力,这才是书法之美。依据教育部相关专业分类标准,书法隶属艺术类专业范畴,且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从书法这个专业继续细分,可以分为书法史、书法理论等。书法再创作也需要了解一些书法文献学的知识,明确原作的传承、版本等知识点。书法文献学属于交叉学科,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主,引入了文献学的部分知识,整体呈现出较为理性的特点。书法文献学从属于历史文献学,再创作要以现存的书法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内容考释、碑帖辨伪,将书法研究理论化。书法文献学涉及碑帖拓本鉴定、文字沿革考据、书法史研究、书法赏评、书家评骘等多方面内容,对创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从《笔论》《九势》《书苑菁华》《墨池编》等综合论著中汲取精华,然后从近代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等书中深入了解。在完成大量阅读后,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近些年的优秀学者论文,从中获得学术界关于书法文献学的最新表述和理论观点,让再创作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价值意义
☆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书法再创作,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亦是国学的重要精华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书法艺术,将其发扬光大,从本质而言,是增强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书写书法笔画的过程中,我们得以回顾民族历史,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角度,书法再创作体现出文化的自由传播和流动,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书法作品的流传速度前所未有,为再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借助电子设备,很多书法作品也逐渐有了不同的解读,通过再创作来表达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
☆提升个人审美素养与创造力
书法再创作是个人审美素养和创作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行动。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人,能够进行与之相适配、具有不同层次的创作。“先入帖,再出帖”即书法界公认的说法,也是与创作关联甚深的名言。临摹是“入帖”的重要且关键手段,但严格地讲,还不是入帖的全部,只是有时可以用临摹代替“入帖”的说法。临摹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径,“入帖”是目的、是成果、是目标。二者的关系需辩证看待,“出帖”蕴含着浓厚的创作意味,它是创作的必要前提,创作则是“出帖”顺理成章的结果。临摹是创作的前提与基础,创作是目标和成果,这是显而易见的存在,创作对提高临摹能力和水平有不可或缺的积极的作用。没有临摹,创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创作,临摹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当艺术家夯实了一定基础后,便可着手尝试再创作。这一过程适宜循序渐进,从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逐步提升难度。在实践过程中,艺术家能够精准洞察自身不足,进而实现更为迅速的进步。
书法艺术再创作的挑战与展望
在现代社会中,书法创作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数字化手段、人工智能等带来的冲击,让创作的形式逐渐改变,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也要把握好不同创作要素之间的平衡,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仅观察和鉴赏,也在现实中尝试进行再创造,以创作者的视角观察书法艺术作品。首先要学习借鉴历代书法创造者的经验和历史,从中进行创新。其次通过书法实践,体会不同书体的艺术特点、用笔方法,了解不同书家的书法风格,系统地掌握书法发展的脉络。最后依托新的环境,借助新的手段,让再创作彰显出更加重要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作者 刘谦 单位:四川中正华夷安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者 林均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六书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