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池厂商,如何逃离“生死劫”?

智车科技

1天前

2024—2025年,全球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周期,电池片企业作为产业链中游的“夹心层”,承受着上下游双向挤压的生存压力。...原文标题:资本丨光伏电池厂商,如何逃离“生死劫”。

20242025年,全球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周期电池片企业作为产业链中游的“夹心层”,承受着上下游双向挤压的生存压力。中润光能、钧达股份等头部企业2024年亏损均超10亿元,润阳股份资产负债率逼近80%,行业产能利用率跌破60%。

在价格暴跌、贸易壁垒、技术迭代的三重绞杀下,光伏电池厂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他们又该如何逃离“生死劫”?

国内外政策重塑产业格局

目前,国内政策主要集中于侧改革与技术倒逼2025年《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落地,配合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硅料、硅片等环节落后产能出清。头部企业带头限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行业供需格局改善。例如通威股份关停10GW PERC产线,置换TOPCon产能。  

此外,分布式光伏政策也有所调整工商业项目自用比例限制、户用光伏备案暂停等政策,导致分布式市场增速从2023年的55%骤降至2025年预估的15%。这迫使天合光能等企业转向海上光伏等新兴场景。  

目前,N型TOPCon技术市占率预计2025年达80%,BC、HJT技术获央企集采支持。政策通过补贴削减倒逼企业技术突破,如隆基绿能HP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5%。  

国际政策则主要集中于贸易壁垒与本土化浪潮当前,美国“双反”日益加码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征收50%关税直接冲击中国电池片出口2024年电池片出口额同比下滑30%

德国取消光伏补贴,转向竞价上网机制;法国要求组件本土化率超40%,晶科能源被迫在法国设厂。印度推行“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要求使用本地组件,钧达股份通过越南基地迂回出口。 

欧盟碳关税(CBAM)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以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欧洲光伏协会联合6国8家制造商发起国际太阳能制造倡议,覆盖组件、逆变器及支架全产业链,旨在应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扩张压力

高负债、融资收紧等多重挑战

经历了多年的高速扩张,光伏行业如今正面临高负债、融资收紧和产业链价格下滑等多重挑战。受债务压力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部分头部企业的融资能力显著受限。

受资本市场再融资政策收紧影响,个别头部企业负债率偏高,经营性现金流不足以覆盖资本性支出,不得不放缓新产能的投放步伐。例如,天合光能终止了109亿元的定增计划,晶科能源则放弃了97亿元的融资项目。

自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逐步收紧IPO和再融资政策,强调严控上市准入门槛。数据显示,2024年,沪深两市已有10多家光伏企业终止IPO。再融资规模也从2022年的413.65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90.74亿元。

当前,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厮杀,随着技术路线分歧、价格战白热化、资本退潮等多重压力下,头部企业的风险敞口正在扩大。

若不能重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财务稳健为基石的经营逻辑,光伏行业的“ST化”或将从边缘向中心蔓延,最终演变为行业系统性危机。

在此背景下,持续亏损的企业极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那些负债率居高不下、无法扭转亏损困局的企业,或将率先被市场淘汰。

券商普遍预测,光伏行业可能在2025年触底反弹,但真正实现供需平衡仍需等待到2026年。短期内,高负债企业需、技术升级(如N型电池)以及海外需求的增长,才能逐步修复融资能力。

若无法实现降本增效或优化债务结构,部分企业仍可能面临“出清”风险,甚至连部分负债率偏高的光伏头部龙头企业也不例外。

也有业内人士曾警告,负债率高企的几家光伏龙头企业存在潜在流动性危机,未来可能会出现“出局”现象。

如何突围?

目前,各家电池片企业从未放弃过寻找破局之道,一些企业也确实有所斩获,想要突围,仍需另辟蹊径。

电池技术向N型迭代:从2024年光伏电池片出货全球排行榜中可以看到,TOPCon技术迭代对电池片行业“洗牌”发挥了重要作用,钧达股份、英发睿能都因之获益,实现了排名跃升。

不过,对电池片企业来说,N型技术迭代的红利,恐怕剩下的并不多了。据交银国际统计,截至今年年初,N型电池片产能合计860GW,相比2024年电池片需求611GW高出41%。

②多从专业化走向一体化:本就一体化程度较深的通威,从2022年决定进军组件环节后一路势如破竹,如今组件出货量已位居全球第五。然而,其他电池片厂商的一体化尝试却并不乐观。

③开拓海外市场:目前,欧美的组件产能已初具规模。美国市场的光伏组件产能已超50GW,但其他环节却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供应链缺口明显,导致电池片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电池片出口将明显受益。另一方面,加速布局海外产能,可帮助电池片企业破除内卷,走向新生。

小结:

光伏电池厂商的生死劫,本质是产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阵痛。如何破局,需借鉴经验,另辟蹊径,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参考:华夏能源网《被挤成“夹心饼干”的光伏电池厂商,难逃“生死劫”?》;光伏见闻《光伏生死局:300多亿血亏压顶!龙头谁能熬到2026曙光?》;光储锂氢《光伏继续“寒冬”,光伏电池公司如何度“漫漫长夜”?》

原文标题 : 资本丨光伏电池厂商,如何逃离“生死劫”?

2024—2025年,全球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周期,电池片企业作为产业链中游的“夹心层”,承受着上下游双向挤压的生存压力。...原文标题:资本丨光伏电池厂商,如何逃离“生死劫”。

20242025年,全球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周期电池片企业作为产业链中游的“夹心层”,承受着上下游双向挤压的生存压力。中润光能、钧达股份等头部企业2024年亏损均超10亿元,润阳股份资产负债率逼近80%,行业产能利用率跌破60%。

在价格暴跌、贸易壁垒、技术迭代的三重绞杀下,光伏电池厂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他们又该如何逃离“生死劫”?

国内外政策重塑产业格局

目前,国内政策主要集中于侧改革与技术倒逼2025年《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落地,配合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硅料、硅片等环节落后产能出清。头部企业带头限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行业供需格局改善。例如通威股份关停10GW PERC产线,置换TOPCon产能。  

此外,分布式光伏政策也有所调整工商业项目自用比例限制、户用光伏备案暂停等政策,导致分布式市场增速从2023年的55%骤降至2025年预估的15%。这迫使天合光能等企业转向海上光伏等新兴场景。  

目前,N型TOPCon技术市占率预计2025年达80%,BC、HJT技术获央企集采支持。政策通过补贴削减倒逼企业技术突破,如隆基绿能HP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5%。  

国际政策则主要集中于贸易壁垒与本土化浪潮当前,美国“双反”日益加码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征收50%关税直接冲击中国电池片出口2024年电池片出口额同比下滑30%

德国取消光伏补贴,转向竞价上网机制;法国要求组件本土化率超40%,晶科能源被迫在法国设厂。印度推行“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要求使用本地组件,钧达股份通过越南基地迂回出口。 

欧盟碳关税(CBAM)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以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欧洲光伏协会联合6国8家制造商发起国际太阳能制造倡议,覆盖组件、逆变器及支架全产业链,旨在应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扩张压力

高负债、融资收紧等多重挑战

经历了多年的高速扩张,光伏行业如今正面临高负债、融资收紧和产业链价格下滑等多重挑战。受债务压力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部分头部企业的融资能力显著受限。

受资本市场再融资政策收紧影响,个别头部企业负债率偏高,经营性现金流不足以覆盖资本性支出,不得不放缓新产能的投放步伐。例如,天合光能终止了109亿元的定增计划,晶科能源则放弃了97亿元的融资项目。

自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逐步收紧IPO和再融资政策,强调严控上市准入门槛。数据显示,2024年,沪深两市已有10多家光伏企业终止IPO。再融资规模也从2022年的413.65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90.74亿元。

当前,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厮杀,随着技术路线分歧、价格战白热化、资本退潮等多重压力下,头部企业的风险敞口正在扩大。

若不能重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财务稳健为基石的经营逻辑,光伏行业的“ST化”或将从边缘向中心蔓延,最终演变为行业系统性危机。

在此背景下,持续亏损的企业极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那些负债率居高不下、无法扭转亏损困局的企业,或将率先被市场淘汰。

券商普遍预测,光伏行业可能在2025年触底反弹,但真正实现供需平衡仍需等待到2026年。短期内,高负债企业需、技术升级(如N型电池)以及海外需求的增长,才能逐步修复融资能力。

若无法实现降本增效或优化债务结构,部分企业仍可能面临“出清”风险,甚至连部分负债率偏高的光伏头部龙头企业也不例外。

也有业内人士曾警告,负债率高企的几家光伏龙头企业存在潜在流动性危机,未来可能会出现“出局”现象。

如何突围?

目前,各家电池片企业从未放弃过寻找破局之道,一些企业也确实有所斩获,想要突围,仍需另辟蹊径。

电池技术向N型迭代:从2024年光伏电池片出货全球排行榜中可以看到,TOPCon技术迭代对电池片行业“洗牌”发挥了重要作用,钧达股份、英发睿能都因之获益,实现了排名跃升。

不过,对电池片企业来说,N型技术迭代的红利,恐怕剩下的并不多了。据交银国际统计,截至今年年初,N型电池片产能合计860GW,相比2024年电池片需求611GW高出41%。

②多从专业化走向一体化:本就一体化程度较深的通威,从2022年决定进军组件环节后一路势如破竹,如今组件出货量已位居全球第五。然而,其他电池片厂商的一体化尝试却并不乐观。

③开拓海外市场:目前,欧美的组件产能已初具规模。美国市场的光伏组件产能已超50GW,但其他环节却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供应链缺口明显,导致电池片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电池片出口将明显受益。另一方面,加速布局海外产能,可帮助电池片企业破除内卷,走向新生。

小结:

光伏电池厂商的生死劫,本质是产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阵痛。如何破局,需借鉴经验,另辟蹊径,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参考:华夏能源网《被挤成“夹心饼干”的光伏电池厂商,难逃“生死劫”?》;光伏见闻《光伏生死局:300多亿血亏压顶!龙头谁能熬到2026曙光?》;光储锂氢《光伏继续“寒冬”,光伏电池公司如何度“漫漫长夜”?》

原文标题 : 资本丨光伏电池厂商,如何逃离“生死劫”?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