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现场检查新动向

上海证券报

20小时前

德勤中国在近期披露的报告中分析称,2025年一季度新股发行充分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严把上市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上,维持了常态化的发行节奏。

沪深北交易所官网显示,从2025年初至3月31日,共有8家公司上会(其中上海主板4家、深圳主板1家、科创板1家、创业板1家、北交所1家),8家公司已全部审核通过,过会率100%。再看注册端,批文发放节奏明显提速,海阳科技、太力科技等多家公司从提交注册到获得注册批文,用时不超过10天。


如何解读一季度的A股IPO市场?


德勤中国在近期披露的报告中分析称,2025年一季度新股发行充分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严把上市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上,维持了常态化的发行节奏。


在严把上市发行上市准入关方面,记者注意到,上交所在日前下发的《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在通报的警示性案例、现场督查案例中,均提到了研发费用方面的问题,如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研发内控不规范、研发费用披露不准确等。


上交所通报研发“踩红线”现象


图片


记者自业内获悉,上交所近期下发了最新一期《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以匿名形式通报了1个现场督导案例及2个现场检查案例。


在现场督导案例中,根据发行人申报科创板IPO的文件,发行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均略高于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发行人研发实验类型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用户实验,研发投入主要由实验材料费和研发人员薪酬构成,研发人员由全时研发人员和非全时研发人员构成。


现场督导重点关注保荐机构对发行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的核查情况,包括研发环节的用户实验是否实际为研发活动、研发领料依据、研发人员认定及薪酬核算依据等。上交所现场督导发现,保荐机构存在以下执业问题:


一是未充分核查研发和销售环节两类用户实验的区分情况;二是未充分核查研发领料的合理性与核算准确性;三是未充分核查研发人员认定及薪酬核算的准确性。


例如,全时研发人员同时从事非研发活动的情况,部分全时研发人员存在创建生产领料单据、修改销售订单、在非研发部门报销费用、持续领取销售绩效等情况。


上交所指出,保荐机构虽然对发行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相关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但是在研发投入金额、研发人员数量略高于相关科创属性评价指标的情况下,未充分关注发行人研发和销售环节两类实验的实验用户群体、实验目的存在重叠的情况,未能结合发行人的业务特点及内部控制情况针对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混同的风险开展有效核查。


在另外通报的两个现场检查案例中,发行人A公司存在资金占用事项披露不准确、不完整,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等问题。例如,现场检查发现,发行人A公司2020年末在册的160名专职研发人员中有18名人员存在截止日前已离职、从事非研发活动、不了解所从事研发项目基本情况等异常情况;研发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相关基础数据缺失。


发行人B公司存在营业收入披露不准确,研发内控不规范、研发费用披露不准确等问题。例如,现场检查发现,在委外研发项目已完成情况下,发行人B公司向受托方支付金额高于受托方实际使用金额,委外研发费用核算的准确性依据不充分。


此外,发行人B公司有较多研发项目存在后期新增研发人员的情况,但未见相应报送记录或审批流程记录,未严格执行研发内控制度。


63家公司已过会但尚未发行


图片


回顾一季度IPO市场,据德勤中国统计,2025年一季度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科创板及创业板平均融资规模分别为7.4亿元、5.5亿元、6.4亿元和6.0亿元,较上年同期平均融资规模13.0亿元、7.3亿元、14.3亿元和6.1亿元均有所下降;北交所的平均融资规模为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亿元有所增长。


IPO排队情况方面,截至2025年3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主板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54家,其中36家企业为中止审核;科创板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19家,其中11家企业为中止审核;创业板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24家,其中14家企业为中止审核;北交所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94家,其中47家企业为中止审核。


图片


此外,截至2025年3月31日,A股已经过会但尚未发行的企业共计有63家。其中,创业板26家、上交所主板11家、科创板7家、深交所主板11家、北交所8家。


德勤中国预计,2025年,A股新股发行预计将延续以质量为先、支持科技创新的宗旨,增强发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同时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预计全年新股发行数量及融资规模相比2024年将稳中有增。

德勤中国在近期披露的报告中分析称,2025年一季度新股发行充分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严把上市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上,维持了常态化的发行节奏。

沪深北交易所官网显示,从2025年初至3月31日,共有8家公司上会(其中上海主板4家、深圳主板1家、科创板1家、创业板1家、北交所1家),8家公司已全部审核通过,过会率100%。再看注册端,批文发放节奏明显提速,海阳科技、太力科技等多家公司从提交注册到获得注册批文,用时不超过10天。


如何解读一季度的A股IPO市场?


德勤中国在近期披露的报告中分析称,2025年一季度新股发行充分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严把上市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上,维持了常态化的发行节奏。


在严把上市发行上市准入关方面,记者注意到,上交所在日前下发的《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在通报的警示性案例、现场督查案例中,均提到了研发费用方面的问题,如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研发内控不规范、研发费用披露不准确等。


上交所通报研发“踩红线”现象


图片


记者自业内获悉,上交所近期下发了最新一期《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以匿名形式通报了1个现场督导案例及2个现场检查案例。


在现场督导案例中,根据发行人申报科创板IPO的文件,发行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均略高于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发行人研发实验类型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用户实验,研发投入主要由实验材料费和研发人员薪酬构成,研发人员由全时研发人员和非全时研发人员构成。


现场督导重点关注保荐机构对发行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的核查情况,包括研发环节的用户实验是否实际为研发活动、研发领料依据、研发人员认定及薪酬核算依据等。上交所现场督导发现,保荐机构存在以下执业问题:


一是未充分核查研发和销售环节两类用户实验的区分情况;二是未充分核查研发领料的合理性与核算准确性;三是未充分核查研发人员认定及薪酬核算的准确性。


例如,全时研发人员同时从事非研发活动的情况,部分全时研发人员存在创建生产领料单据、修改销售订单、在非研发部门报销费用、持续领取销售绩效等情况。


上交所指出,保荐机构虽然对发行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相关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但是在研发投入金额、研发人员数量略高于相关科创属性评价指标的情况下,未充分关注发行人研发和销售环节两类实验的实验用户群体、实验目的存在重叠的情况,未能结合发行人的业务特点及内部控制情况针对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混同的风险开展有效核查。


在另外通报的两个现场检查案例中,发行人A公司存在资金占用事项披露不准确、不完整,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等问题。例如,现场检查发现,发行人A公司2020年末在册的160名专职研发人员中有18名人员存在截止日前已离职、从事非研发活动、不了解所从事研发项目基本情况等异常情况;研发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相关基础数据缺失。


发行人B公司存在营业收入披露不准确,研发内控不规范、研发费用披露不准确等问题。例如,现场检查发现,在委外研发项目已完成情况下,发行人B公司向受托方支付金额高于受托方实际使用金额,委外研发费用核算的准确性依据不充分。


此外,发行人B公司有较多研发项目存在后期新增研发人员的情况,但未见相应报送记录或审批流程记录,未严格执行研发内控制度。


63家公司已过会但尚未发行


图片


回顾一季度IPO市场,据德勤中国统计,2025年一季度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科创板及创业板平均融资规模分别为7.4亿元、5.5亿元、6.4亿元和6.0亿元,较上年同期平均融资规模13.0亿元、7.3亿元、14.3亿元和6.1亿元均有所下降;北交所的平均融资规模为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亿元有所增长。


IPO排队情况方面,截至2025年3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主板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54家,其中36家企业为中止审核;科创板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19家,其中11家企业为中止审核;创业板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24家,其中14家企业为中止审核;北交所等候上市的企业数量为94家,其中47家企业为中止审核。


图片


此外,截至2025年3月31日,A股已经过会但尚未发行的企业共计有63家。其中,创业板26家、上交所主板11家、科创板7家、深交所主板11家、北交所8家。


德勤中国预计,2025年,A股新股发行预计将延续以质量为先、支持科技创新的宗旨,增强发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同时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预计全年新股发行数量及融资规模相比2024年将稳中有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