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又一光伏企业被证监会立案

智车科技

1天前

近日,水牛奶龙头企业皇氏集团(002329.SZ)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于3月2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近日,水牛奶龙头企业皇氏集团(002329.SZ)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于3月2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调查显示,2019年其子公司皇氏数智与泰安市东岳财富签订的《合伙协议》及《补充协议》未及时披露,直至2023年因相关诉讼纠纷才被迫公开补充协议内容,引发监管关注。目前公司称生产经营正常,但市场对其治理能力及战略布局的质疑持续升温。

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皇氏集团转型光伏赛道过程中的合规风险,而其重金押注的光伏业务,正成为观察这场转型成败的关键窗口。

五年旧约成"定时炸弹"

事件源于2019年皇氏数智与东岳财富的合作协议。

根据公告,双方约定东岳财富投资3.1亿元成立基金,皇氏数智承诺年化6.5%的收益补足及回购条款。然而,本应在签署后即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却直至2023年11月才对补充协议核心内容予以披露。

公司自查承认,协议涉及"收益分配、投资决策等重大事项",延迟披露涉嫌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可能误导投资者决策。

诉讼一审判决要求皇氏数智支付3.68亿元债务,并由皇氏集团承担连带责任,直接引发2024年超6亿元预亏,同时触发多笔股权冻结。

皇氏集团在公告中强调,目前生产经营正常,立案调查不会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资本市场迅速反应。4月1日,皇氏集团股价一字板跌停,报收于3.46元,总市值降至30亿元,显示出投资者对信披瑕疵的敏感神经。

从“水牛奶之王”到光伏新势力

资料显示,皇氏集团前身为2001年成立的皇氏乳业,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然而,随着乳制品行业竞争加剧,皇氏集团开启多元化扩张,涉足影视、信息、光伏等领域。

公司早在2014年便开始布局光伏领域,逐步构建起"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的独特模式。

其光伏业务呈现"双轮驱动":一方面与央企华能集团合作开发大型地面电站,在安徽、河南等地持有多个百兆瓦级项目;另一方面依托自有牧场资源,在广西、云南等地推广"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

尽管自称“光伏赋能乳业”,但其跨界动作屡遭质疑。2022年因光伏项目信息披露不完整,公司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2023年又因年报中光伏业务表述矛盾被深交所问询,被指“蹭热点”。

目前,乳制品仍为核心业务,2023年营收占比70%,但频繁剥离非乳业资产后,公司市值已缩水至大约30亿元。

激进布局投资光伏业绩滑坡

实际上,皇氏集团自2022年高调进军光伏,宣称通过参股公司皇氏农光互补建设20GW TOPCon电池项目,并与华能集团、中石油等合作推进EPC工程。

2023年光伏业务收入暴增1367%,达3.39亿元,但毛利率骤降25.79%,主因业务重心转向低利润的EPC工程。尽管2024年计划投产剩余10GW电池产能,但行业价格战导致光伏板块营收同比暴跌75.64%,子公司皇氏阳光新能源持续亏损。

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皇氏集团在产能过剩的光伏赛道难形成竞争力。

业绩方面,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皇氏集团净亏损6.2亿至6.8亿元,扣非净利润连续五年为负。

亏损主因诉讼计提负债及资产减值,但乳业板块逆势增长:水牛奶产品通过渠道优化实现净利润翻倍,毛利率提升,剔除剥离资产影响后营收增5%。

然而,债务压力未减。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流动比率仅0.45,应收账款周转率连年下滑,现金流承压显著。

跨界风险反思

事实上,皇氏集团跨界光伏虽以“农光互补”为旗,但缺乏协同性,反因技术、资金门槛而陷入被动。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探底,龙头企业均出现巨亏的情形,皇氏作为新玩家更难突围。

此次立案暴露出皇氏集团内部治理的深层漏洞。2024年底,公司曾因半年报数据不准确被广西证监局警示,此次再度违规,凸显管理层合规意识薄弱。公司表示将“持续聚焦乳业”,并配合证监会调查。

皇氏集团的案例折射出跨界转型企业的典型困境:战略冒进与合规缺失叠加行业周期波动,最终侵蚀主业根基。在监管趋严、光伏行业出清加速的背景下,其能否借乳业复苏扭转颓势,仍待观察。(光能量)

近日,水牛奶龙头企业皇氏集团(002329.SZ)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于3月2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近日,水牛奶龙头企业皇氏集团(002329.SZ)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于3月2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调查显示,2019年其子公司皇氏数智与泰安市东岳财富签订的《合伙协议》及《补充协议》未及时披露,直至2023年因相关诉讼纠纷才被迫公开补充协议内容,引发监管关注。目前公司称生产经营正常,但市场对其治理能力及战略布局的质疑持续升温。

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皇氏集团转型光伏赛道过程中的合规风险,而其重金押注的光伏业务,正成为观察这场转型成败的关键窗口。

五年旧约成"定时炸弹"

事件源于2019年皇氏数智与东岳财富的合作协议。

根据公告,双方约定东岳财富投资3.1亿元成立基金,皇氏数智承诺年化6.5%的收益补足及回购条款。然而,本应在签署后即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却直至2023年11月才对补充协议核心内容予以披露。

公司自查承认,协议涉及"收益分配、投资决策等重大事项",延迟披露涉嫌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可能误导投资者决策。

诉讼一审判决要求皇氏数智支付3.68亿元债务,并由皇氏集团承担连带责任,直接引发2024年超6亿元预亏,同时触发多笔股权冻结。

皇氏集团在公告中强调,目前生产经营正常,立案调查不会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资本市场迅速反应。4月1日,皇氏集团股价一字板跌停,报收于3.46元,总市值降至30亿元,显示出投资者对信披瑕疵的敏感神经。

从“水牛奶之王”到光伏新势力

资料显示,皇氏集团前身为2001年成立的皇氏乳业,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然而,随着乳制品行业竞争加剧,皇氏集团开启多元化扩张,涉足影视、信息、光伏等领域。

公司早在2014年便开始布局光伏领域,逐步构建起"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的独特模式。

其光伏业务呈现"双轮驱动":一方面与央企华能集团合作开发大型地面电站,在安徽、河南等地持有多个百兆瓦级项目;另一方面依托自有牧场资源,在广西、云南等地推广"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

尽管自称“光伏赋能乳业”,但其跨界动作屡遭质疑。2022年因光伏项目信息披露不完整,公司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2023年又因年报中光伏业务表述矛盾被深交所问询,被指“蹭热点”。

目前,乳制品仍为核心业务,2023年营收占比70%,但频繁剥离非乳业资产后,公司市值已缩水至大约30亿元。

激进布局投资光伏业绩滑坡

实际上,皇氏集团自2022年高调进军光伏,宣称通过参股公司皇氏农光互补建设20GW TOPCon电池项目,并与华能集团、中石油等合作推进EPC工程。

2023年光伏业务收入暴增1367%,达3.39亿元,但毛利率骤降25.79%,主因业务重心转向低利润的EPC工程。尽管2024年计划投产剩余10GW电池产能,但行业价格战导致光伏板块营收同比暴跌75.64%,子公司皇氏阳光新能源持续亏损。

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皇氏集团在产能过剩的光伏赛道难形成竞争力。

业绩方面,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皇氏集团净亏损6.2亿至6.8亿元,扣非净利润连续五年为负。

亏损主因诉讼计提负债及资产减值,但乳业板块逆势增长:水牛奶产品通过渠道优化实现净利润翻倍,毛利率提升,剔除剥离资产影响后营收增5%。

然而,债务压力未减。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流动比率仅0.45,应收账款周转率连年下滑,现金流承压显著。

跨界风险反思

事实上,皇氏集团跨界光伏虽以“农光互补”为旗,但缺乏协同性,反因技术、资金门槛而陷入被动。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探底,龙头企业均出现巨亏的情形,皇氏作为新玩家更难突围。

此次立案暴露出皇氏集团内部治理的深层漏洞。2024年底,公司曾因半年报数据不准确被广西证监局警示,此次再度违规,凸显管理层合规意识薄弱。公司表示将“持续聚焦乳业”,并配合证监会调查。

皇氏集团的案例折射出跨界转型企业的典型困境:战略冒进与合规缺失叠加行业周期波动,最终侵蚀主业根基。在监管趋严、光伏行业出清加速的背景下,其能否借乳业复苏扭转颓势,仍待观察。(光能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