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大事件!高频交易标准明确 规定四类异常交易行为

东方财富网

20小时前

现行股票拉抬打压异常交易行为主要针对个股设置,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可能在多只股票上出现小幅拉抬打压行为,较难触发现行异常交易监管标准。...同一机构管理人管理的产品在市场涨跌剧烈时可能触发相同的交易信号,导致大量产品短时间内集中同向交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不利于市场平稳运行。

程序化交易监管安排正式落地。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同步就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征求意见。《实施细则》规定了四类异常交易行为,明确了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对程序化交易进行全面规范,维护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据沪深北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监管目标导向,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沪/深股通管理、监督检查等作出了细化规定,突出制度公平性,确保《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落地见效。

下一步,沪深北交易所将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程序化交易相关监管安排,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要点:

明确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沪深北交易所已就四类股票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制定具体监控指标,自2024年4月起开始试运行。从试运行情况看,触发相关指标的主要是量化私募、券商自营等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投资者基本未发生相关情况,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行为不会受到影响。

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

针对高频交易申报速率快、报撤频率高等特点,设置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等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从严设定指标监控阈值。

配套的报告指引整体上与境内现有程序化交易报告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

在报告主体方面,以北向投资者识别码(BCAN码)为基础进行报告。

《实施细则》将于2025年7月7日正式实施

2024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下称《管理规定》),对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作出总体性、框架性制度安排,并授权交易所细化业务规则和具体举措。

据沪深北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管理规定》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沪深北交易所制定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立足于“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市情,旨在因势利导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充分体现“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通过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机构合规风控管理、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等安排,明确监管预期,促进程序化交易行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监控、强化高频交易监管等方式,更好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据了解,《实施细则》将于2025年7月7日开始正式实施,为市场主体进行适应性调整、做好技术准备,预留过渡期。后续,交易所将在证监会指导下,推进一揽子细化落实措施,形成系统性、可操作的自律监管规则体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实施细则》的出台,有助于促进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发展,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和市场公平,限制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维护中小投资者群体的利益。同时,对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落实全链条监管,能够促进其完善内控合规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规定四类异常交易行为

据沪深北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对证监会《管理规定》规定的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是瞬时申报速率异常。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往往短时间内申报量大,较其他投资者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若发生程序错误造成大量连续错单,还可能影响交易所交易系统安全。

“因此,有必要从限制申报速率的角度设置相应指标进行监管,引导高频交易降低申报速率,减少对交易系统的冲击。”相关负责人说。

二是频繁瞬时撤单。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能借助技术优势,在短时间内频繁申报和撤单,交易行为可能不完全以成交为目的,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在相关负责人看来,有必要从限制频繁瞬时撤单的角度设置相应指标进行监管,引导程序化交易投资者降低报撤速率,延长订单停留时间。

三是频繁拉抬打压。现行股票拉抬打压异常交易行为主要针对个股设置,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可能在多只股票上出现小幅拉抬打压行为,较难触发现行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但此类交易行为可能消耗个股短期流动性,引发股价快速波动。

相关负责人强调,有必要从限制频繁拉抬打压的角度设置相应指标进行监管,引导程序化交易投资者适当分散交易,减少对个股的冲击。

四是短时间大额成交。同一机构管理人管理的产品在市场涨跌剧烈时可能触发相同的交易信号,导致大量产品短时间内集中同向交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不利于市场平稳运行。

“有必要对单家机构管理的所有产品短时间内集中交易情况进行合并监管,引导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量化机构加强整体风控,避免集中交易影响市场平稳运行。”相关负责人说。

此前,沪深北交易所已就上述四类股票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制定具体监控指标,自2024年4月起开始试运行。从试运行情况看,触发相关指标的主要是量化私募、券商自营等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投资者基本未发生相关情况,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行为不会受到影响。此外,试运行期间,沪深北交易所对频繁触发相关指标的投资者进行了问询和合规交易教育,相关投资者交易合规性明显提升。

记者从监管人士处了解到,去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目前,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大幅下降。监管部门将继续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明确高频交易标准

《实施细则》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

相关负责人表示,交易所设置这一标准,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结合了自身监管实践经验,同时进行了充分的数据测算,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重点,注重实效。从海外经验和监管实践看,由于存在一定技术门槛,高频交易投资者数量占比虽少,但由于交易频次高、交易量大,市场影响较大。沪深北交易所结合日常监管实践,在充分测算评估论证的基础上,设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有助于聚焦重点群体,集中监管资源,切实发挥监管实效。

二是突出特点,便于执行。为引导市场主体更加准确判断并规范自身行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不宜复杂,应当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流速(每秒申报速率)和流量(单日申报笔数)最直接体现高频交易特点,同时也反映高频交易对交易所系统安全和市场秩序的影响,以这两个要素作为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便于理解和执行。

三是有序衔接,持续完善。前期建立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已对高频交易做出了针对性安排,交易所在交易监控中也予以重点关注。《实施细则》沿用了相关标准,与前期建立的报告制度有序衔接。同时,《实施细则》也规定,交易所可以对高频交易的认定情形和差异化管理要求进行调整。

后续,沪深北交易所将持续做好监测监控,评估高频交易管理情况,根据监管实践不断完善。

进一步加强高频交易监管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正式发布后,沪深北交易所将从四方面进一步加强高频交易监管:

一是督促相关投资者履行额外报告义务。从维护交易所系统安全出发,要求存在高频交易情形的投资者按照《实施细则》和前期发布的有关程序化交易报告的通知规定,在履行一般报告要求基础上,额外报告高频交易系统服务器所在地、系统测试报告和系统故障应急方案等信息。如未落实系统测试和应急方案相关要求,发生系统故障影响交易所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的,沪深北交易所将从严采取监管措施。

二是针对性设置异常交易监管标准。针对高频交易申报速率快、报撤频率高等特点,设置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等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从严设定指标监控阈值,加强对高频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三是加强交易监管。投资者进行高频交易发生异常交易行为的,沪深北交易所可以按规定从严从重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并要求会员加强相关客户交易行为管理。

四是实施差异化收费。下一步沪深北交易所将适时研究制定差异化收费方案,以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基础,对于存在高频交易情形的投资者,根据其实际交易情况研究收取更高的流量费、撤单费等费用,通过市场化调节手段,引导高频交易主动降低交易频率,规范交易行为。相关标准、方案将适时制定出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将促使量化机构进一步降低交易频率,更多研发长线投资策略并专注于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从而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并促进量化投资机构长期的健康发展。

以北向投资者识别码为基础进行报告

《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沪/深股通投资者参照适用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等相关规定。程序化交易监管对沪/深股通投资者总体实行与内资一致的监管标准。

例如,沪股通投资者发生《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的异常交易行为的,交易所将根据沪港通监管合作安排,对投资者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做出适应性安排。例如,《实施细则》第十九条关于机构合规风控管理要求,第四十二条对相关主体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条款,将在沪港通监管合作安排框架下参照执行。

为细化明确沪股通投资者报告安排,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上交所起草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沪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报告(征求意见稿)》,深交所起草了《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指引第3号——深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上述报告指引整体上与境内现有程序化交易报告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对部分条款及填报字段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为市场预留较为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报告主体方面,以北向投资者识别码(BCAN码)为基础进行报告。报告路径方面,由北向投资者向香港联交所参与者报告,再经由香港联交所提供给沪深交易所。报告内容和监管要求方面,和境内整体保持一致。对未按要求履行报告及变更报告义务、报告信息不完备等违反相关规定的主体,沪深交易所可提请香港联交所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后续,沪深交易所将认真做好相关反馈意见的收集评估和报告指引的完善发布工作。

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将采取监管措施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投资者发生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的,沪深北交易所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根据交易所相关业务规则的规定,对其采取相应的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

二是对于因一个月内多次发生异常交易行为被交易所采取限制投资者账户交易措施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要求其指定交易会员暂停其使用本所主机托管资源。

三是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因发生异常交易行为被采取暂停投资者账户交易或限制投资者账户交易措施的,视情况通报中国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等,商请协同采取现场检查、约谈提醒等措施。

此外,前期发布的《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与《实施细则》内容不存在冲突,继续为市场相关主体履行报告义务提供具体指引。沪深交易所将结合市场运行实际,持续研究完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适时整合修订通知内容并向市场发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现行股票拉抬打压异常交易行为主要针对个股设置,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可能在多只股票上出现小幅拉抬打压行为,较难触发现行异常交易监管标准。...同一机构管理人管理的产品在市场涨跌剧烈时可能触发相同的交易信号,导致大量产品短时间内集中同向交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不利于市场平稳运行。

程序化交易监管安排正式落地。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同步就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征求意见。《实施细则》规定了四类异常交易行为,明确了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对程序化交易进行全面规范,维护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据沪深北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监管目标导向,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沪/深股通管理、监督检查等作出了细化规定,突出制度公平性,确保《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落地见效。

下一步,沪深北交易所将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程序化交易相关监管安排,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要点:

明确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沪深北交易所已就四类股票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制定具体监控指标,自2024年4月起开始试运行。从试运行情况看,触发相关指标的主要是量化私募、券商自营等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投资者基本未发生相关情况,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行为不会受到影响。

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

针对高频交易申报速率快、报撤频率高等特点,设置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等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从严设定指标监控阈值。

配套的报告指引整体上与境内现有程序化交易报告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

在报告主体方面,以北向投资者识别码(BCAN码)为基础进行报告。

《实施细则》将于2025年7月7日正式实施

2024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下称《管理规定》),对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作出总体性、框架性制度安排,并授权交易所细化业务规则和具体举措。

据沪深北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管理规定》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沪深北交易所制定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立足于“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市情,旨在因势利导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充分体现“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通过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机构合规风控管理、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等安排,明确监管预期,促进程序化交易行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监控、强化高频交易监管等方式,更好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据了解,《实施细则》将于2025年7月7日开始正式实施,为市场主体进行适应性调整、做好技术准备,预留过渡期。后续,交易所将在证监会指导下,推进一揽子细化落实措施,形成系统性、可操作的自律监管规则体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实施细则》的出台,有助于促进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发展,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和市场公平,限制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维护中小投资者群体的利益。同时,对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落实全链条监管,能够促进其完善内控合规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规定四类异常交易行为

据沪深北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对证监会《管理规定》规定的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是瞬时申报速率异常。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往往短时间内申报量大,较其他投资者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若发生程序错误造成大量连续错单,还可能影响交易所交易系统安全。

“因此,有必要从限制申报速率的角度设置相应指标进行监管,引导高频交易降低申报速率,减少对交易系统的冲击。”相关负责人说。

二是频繁瞬时撤单。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能借助技术优势,在短时间内频繁申报和撤单,交易行为可能不完全以成交为目的,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在相关负责人看来,有必要从限制频繁瞬时撤单的角度设置相应指标进行监管,引导程序化交易投资者降低报撤速率,延长订单停留时间。

三是频繁拉抬打压。现行股票拉抬打压异常交易行为主要针对个股设置,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可能在多只股票上出现小幅拉抬打压行为,较难触发现行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但此类交易行为可能消耗个股短期流动性,引发股价快速波动。

相关负责人强调,有必要从限制频繁拉抬打压的角度设置相应指标进行监管,引导程序化交易投资者适当分散交易,减少对个股的冲击。

四是短时间大额成交。同一机构管理人管理的产品在市场涨跌剧烈时可能触发相同的交易信号,导致大量产品短时间内集中同向交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不利于市场平稳运行。

“有必要对单家机构管理的所有产品短时间内集中交易情况进行合并监管,引导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量化机构加强整体风控,避免集中交易影响市场平稳运行。”相关负责人说。

此前,沪深北交易所已就上述四类股票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制定具体监控指标,自2024年4月起开始试运行。从试运行情况看,触发相关指标的主要是量化私募、券商自营等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投资者基本未发生相关情况,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行为不会受到影响。此外,试运行期间,沪深北交易所对频繁触发相关指标的投资者进行了问询和合规交易教育,相关投资者交易合规性明显提升。

记者从监管人士处了解到,去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目前,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大幅下降。监管部门将继续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明确高频交易标准

《实施细则》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

相关负责人表示,交易所设置这一标准,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结合了自身监管实践经验,同时进行了充分的数据测算,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重点,注重实效。从海外经验和监管实践看,由于存在一定技术门槛,高频交易投资者数量占比虽少,但由于交易频次高、交易量大,市场影响较大。沪深北交易所结合日常监管实践,在充分测算评估论证的基础上,设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有助于聚焦重点群体,集中监管资源,切实发挥监管实效。

二是突出特点,便于执行。为引导市场主体更加准确判断并规范自身行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不宜复杂,应当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流速(每秒申报速率)和流量(单日申报笔数)最直接体现高频交易特点,同时也反映高频交易对交易所系统安全和市场秩序的影响,以这两个要素作为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便于理解和执行。

三是有序衔接,持续完善。前期建立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已对高频交易做出了针对性安排,交易所在交易监控中也予以重点关注。《实施细则》沿用了相关标准,与前期建立的报告制度有序衔接。同时,《实施细则》也规定,交易所可以对高频交易的认定情形和差异化管理要求进行调整。

后续,沪深北交易所将持续做好监测监控,评估高频交易管理情况,根据监管实践不断完善。

进一步加强高频交易监管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正式发布后,沪深北交易所将从四方面进一步加强高频交易监管:

一是督促相关投资者履行额外报告义务。从维护交易所系统安全出发,要求存在高频交易情形的投资者按照《实施细则》和前期发布的有关程序化交易报告的通知规定,在履行一般报告要求基础上,额外报告高频交易系统服务器所在地、系统测试报告和系统故障应急方案等信息。如未落实系统测试和应急方案相关要求,发生系统故障影响交易所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的,沪深北交易所将从严采取监管措施。

二是针对性设置异常交易监管标准。针对高频交易申报速率快、报撤频率高等特点,设置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等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从严设定指标监控阈值,加强对高频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三是加强交易监管。投资者进行高频交易发生异常交易行为的,沪深北交易所可以按规定从严从重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并要求会员加强相关客户交易行为管理。

四是实施差异化收费。下一步沪深北交易所将适时研究制定差异化收费方案,以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基础,对于存在高频交易情形的投资者,根据其实际交易情况研究收取更高的流量费、撤单费等费用,通过市场化调节手段,引导高频交易主动降低交易频率,规范交易行为。相关标准、方案将适时制定出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将促使量化机构进一步降低交易频率,更多研发长线投资策略并专注于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从而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并促进量化投资机构长期的健康发展。

以北向投资者识别码为基础进行报告

《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沪/深股通投资者参照适用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等相关规定。程序化交易监管对沪/深股通投资者总体实行与内资一致的监管标准。

例如,沪股通投资者发生《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的异常交易行为的,交易所将根据沪港通监管合作安排,对投资者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做出适应性安排。例如,《实施细则》第十九条关于机构合规风控管理要求,第四十二条对相关主体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条款,将在沪港通监管合作安排框架下参照执行。

为细化明确沪股通投资者报告安排,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上交所起草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沪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报告(征求意见稿)》,深交所起草了《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指引第3号——深股通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上述报告指引整体上与境内现有程序化交易报告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对部分条款及填报字段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为市场预留较为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报告主体方面,以北向投资者识别码(BCAN码)为基础进行报告。报告路径方面,由北向投资者向香港联交所参与者报告,再经由香港联交所提供给沪深交易所。报告内容和监管要求方面,和境内整体保持一致。对未按要求履行报告及变更报告义务、报告信息不完备等违反相关规定的主体,沪深交易所可提请香港联交所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后续,沪深交易所将认真做好相关反馈意见的收集评估和报告指引的完善发布工作。

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将采取监管措施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投资者发生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的,沪深北交易所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根据交易所相关业务规则的规定,对其采取相应的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

二是对于因一个月内多次发生异常交易行为被交易所采取限制投资者账户交易措施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要求其指定交易会员暂停其使用本所主机托管资源。

三是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因发生异常交易行为被采取暂停投资者账户交易或限制投资者账户交易措施的,视情况通报中国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等,商请协同采取现场检查、约谈提醒等措施。

此外,前期发布的《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与《实施细则》内容不存在冲突,继续为市场相关主体履行报告义务提供具体指引。沪深交易所将结合市场运行实际,持续研究完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适时整合修订通知内容并向市场发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