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家银行一夜挥别“2字头”,你的消费贷利率上调了吗?

川观新闻

2天前

4月2日,四川银行的消费贷从2.78%上调至3.0%;4月3日,成都银行、四川多地农商行等机构同步跟进上调。

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

“昨天银行客户经理通知利率要涨到3.0%,我今早跑了三家银行,结果全上调了!”4月3日上午,四川某农商银行网点内,市民田女士指着手机中的银行宣传海报对记者说,想不到“消费贷年化利率低至2.6%”这么快就失效了。

近两日,四川本地金融市场出现显著变化,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从“2字头”攀升至3.0%以上,让借款人和业务人士直呼“猝不及防”。

那么,这一变化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又将给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现象:

消费贷利率“过山车”,四川多家银行集体上调

2025年开年以来,银行消费贷上演了一场消费贷利率“过山车”。年初时,多家银行从3.2%的利率水平持续下探,纷纷调降至2.8%左右,更有银行推出团购价,给出2.6%左右的超低利率。

然而,4月份起,多家银行密集调价。

4月2日,四川银行的消费贷从2.78%上调至3.0%;4月3日,成都银行、四川多地农商行等机构同步跟进上调。记者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了解到,4月份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调价,无一低于3.0%。之前因装修在招商银行办理闪电贷的方先生也称,尽管存量贷款还是2.83%,但新发的利率券已经显示是3.0%。

“据我们了解,这次调整覆盖了90%以上的主流银行。”某城商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利率上调的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市场。在成都某房产中介门店,原本计划用消费贷支付装修款的薛女士夫妇紧急调整方案:“本来打算贷30万元,利率涨了后得多花6000多元利息,现在考虑找亲戚拆借。”一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不少贷款者前来了解调价情况,并表示会暂时停止提前还贷,因担心利率继续上调,选择锁定当前利率。

原因:

息差收窄叠加监管趋严,银行被迫"踩刹车"

为何四川本地多家银行会在短期内集体上调消费贷利率?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此次调整可能是通过金融管理部门的“窗口指导”而进行。

“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将消费贷款利率保持在3%以上,这是及时和必要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

前期激烈的价格战已导致部分银行息差收窄至1.5%以下,逼近监管警戒线。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创历史新低。从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来看,有18家净息差低于1.8%,4家国有大行净息差低于1.5%,最低至1.27%。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商业银行净息差在1.8%(含)以上为“合理区间”。

某股份制银行成都分行个贷部负责人坦言:“2.6%的利率基本接近资金成本,还要加上运营成本、风险拨备。”该负责人透露,部分银行通过交叉销售理财产品、提高贷款额度等方式间接补贴收益,但监管趋严下这类操作空间被压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报告揭示隐忧:我国居民杠杆率虽从2023年的61.9%微降至61.4%,但仍处新兴经济体高位,部分群体债务压力不容小觑。“超低利率易引发‘利率幻觉’,导致消费者盲目申请贷款,过度负债。”董希淼分析称,近期消费贷自主支付额度提升至50万元、期限延长至7年,若与房贷利率形成显著倒挂,可能催生消费贷资金被“套用、挪用”风险。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则点出监管深层考量:“消费贷利率刹车,既防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更剑指银行‘内卷式竞争’。当前银行扎堆消费贷业务,低利率成为争夺客户的唯一砝码,这种同质化竞争已偏离商业可持续轨道。”他指出,现阶段国内银行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银行经常在一类业务上扎堆打“价格战”,以前是房贷,后来是经营贷,如今是车贷和消费贷。

后市:

利率分化成破局关键 借款人需量入为出

未来消费贷市场将走向何方?业内人士从多维视角给出分析。

政策层面,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全国性调控或将展开:“不只四川,其他地区也在陆续调整。短期内利率难回‘2字头’,但个别银行可能为争夺优质客户推出差异化定价。” 他预计,监管部门将引导银行建立分层定价机制,对高信用客户给予适度利率优惠,对风险较高客户实施利率上浮。

银行层面,风控升级成为行业共识。某国有银行四川省分行个金部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社保、公积金、纳税记录等多维度筛选优质客户,提高授信准入门槛。”同时,银行将加速场景化产品创新。对此,盘和林建议:“防风险的关键在于精准服务高信用人群,但这类群体通常不会主动借贷。因此,银行需建立差异化风险定价体系,通过设计家装、旅游、购车等场景化专属产品,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实现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

消费者层面,董希淼提醒:申请贷款时勿被低利率宣传误导,需理性评估实际需求与还款能力。建议普通客户将月供控制在收入的1/3以内,优质客户可适当放宽至1/2。他特别强调,当前个人消费信贷领域的高利借贷问题比超低利率更具危害性。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推出的借贷产品存在利率畸高、信息不透明等现象,需通过“疏堵结合”方式加强整治:一方面加大对非法高利借贷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开发更多利率合理、额度适配的普惠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合理融资需求。

4月2日,四川银行的消费贷从2.78%上调至3.0%;4月3日,成都银行、四川多地农商行等机构同步跟进上调。

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

“昨天银行客户经理通知利率要涨到3.0%,我今早跑了三家银行,结果全上调了!”4月3日上午,四川某农商银行网点内,市民田女士指着手机中的银行宣传海报对记者说,想不到“消费贷年化利率低至2.6%”这么快就失效了。

近两日,四川本地金融市场出现显著变化,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从“2字头”攀升至3.0%以上,让借款人和业务人士直呼“猝不及防”。

那么,这一变化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又将给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现象:

消费贷利率“过山车”,四川多家银行集体上调

2025年开年以来,银行消费贷上演了一场消费贷利率“过山车”。年初时,多家银行从3.2%的利率水平持续下探,纷纷调降至2.8%左右,更有银行推出团购价,给出2.6%左右的超低利率。

然而,4月份起,多家银行密集调价。

4月2日,四川银行的消费贷从2.78%上调至3.0%;4月3日,成都银行、四川多地农商行等机构同步跟进上调。记者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了解到,4月份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调价,无一低于3.0%。之前因装修在招商银行办理闪电贷的方先生也称,尽管存量贷款还是2.83%,但新发的利率券已经显示是3.0%。

“据我们了解,这次调整覆盖了90%以上的主流银行。”某城商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利率上调的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市场。在成都某房产中介门店,原本计划用消费贷支付装修款的薛女士夫妇紧急调整方案:“本来打算贷30万元,利率涨了后得多花6000多元利息,现在考虑找亲戚拆借。”一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不少贷款者前来了解调价情况,并表示会暂时停止提前还贷,因担心利率继续上调,选择锁定当前利率。

原因:

息差收窄叠加监管趋严,银行被迫"踩刹车"

为何四川本地多家银行会在短期内集体上调消费贷利率?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此次调整可能是通过金融管理部门的“窗口指导”而进行。

“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将消费贷款利率保持在3%以上,这是及时和必要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

前期激烈的价格战已导致部分银行息差收窄至1.5%以下,逼近监管警戒线。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创历史新低。从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来看,有18家净息差低于1.8%,4家国有大行净息差低于1.5%,最低至1.27%。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商业银行净息差在1.8%(含)以上为“合理区间”。

某股份制银行成都分行个贷部负责人坦言:“2.6%的利率基本接近资金成本,还要加上运营成本、风险拨备。”该负责人透露,部分银行通过交叉销售理财产品、提高贷款额度等方式间接补贴收益,但监管趋严下这类操作空间被压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报告揭示隐忧:我国居民杠杆率虽从2023年的61.9%微降至61.4%,但仍处新兴经济体高位,部分群体债务压力不容小觑。“超低利率易引发‘利率幻觉’,导致消费者盲目申请贷款,过度负债。”董希淼分析称,近期消费贷自主支付额度提升至50万元、期限延长至7年,若与房贷利率形成显著倒挂,可能催生消费贷资金被“套用、挪用”风险。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则点出监管深层考量:“消费贷利率刹车,既防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更剑指银行‘内卷式竞争’。当前银行扎堆消费贷业务,低利率成为争夺客户的唯一砝码,这种同质化竞争已偏离商业可持续轨道。”他指出,现阶段国内银行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银行经常在一类业务上扎堆打“价格战”,以前是房贷,后来是经营贷,如今是车贷和消费贷。

后市:

利率分化成破局关键 借款人需量入为出

未来消费贷市场将走向何方?业内人士从多维视角给出分析。

政策层面,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全国性调控或将展开:“不只四川,其他地区也在陆续调整。短期内利率难回‘2字头’,但个别银行可能为争夺优质客户推出差异化定价。” 他预计,监管部门将引导银行建立分层定价机制,对高信用客户给予适度利率优惠,对风险较高客户实施利率上浮。

银行层面,风控升级成为行业共识。某国有银行四川省分行个金部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社保、公积金、纳税记录等多维度筛选优质客户,提高授信准入门槛。”同时,银行将加速场景化产品创新。对此,盘和林建议:“防风险的关键在于精准服务高信用人群,但这类群体通常不会主动借贷。因此,银行需建立差异化风险定价体系,通过设计家装、旅游、购车等场景化专属产品,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实现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

消费者层面,董希淼提醒:申请贷款时勿被低利率宣传误导,需理性评估实际需求与还款能力。建议普通客户将月供控制在收入的1/3以内,优质客户可适当放宽至1/2。他特别强调,当前个人消费信贷领域的高利借贷问题比超低利率更具危害性。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推出的借贷产品存在利率畸高、信息不透明等现象,需通过“疏堵结合”方式加强整治:一方面加大对非法高利借贷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开发更多利率合理、额度适配的普惠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合理融资需求。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