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真正危机,不是朱啸虎炮轰,而是…

无冕财经

1天前

被春晚“赛博秧歌”带火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突然被当头泼下一盆冷水。

3月28日,据投中网报道,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炮轰具身智能项目,“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称最近几个月在退出早期投的一些项目。

朱啸虎话音刚落,三天后,据多家媒体报道,估值曾超过200亿的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陷入危机,上海、广州的办公室“人去楼空”。有离职一年的前员工,仍未完全拿到被拖欠的工资。

随后,达闼机器人的董事长黄晓庆在公司微信公众号发文,承认遭遇短期流动性危机,但仍会“砥砺前行”

4月2日,该公司微信公众号又发布严正声明,称媒体报道中使用的“停摆”“人去楼空”“爆雷”等诽谤词汇,严重不实。

百度达闼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

但不管怎样,曾拿到逾50亿融资的达闼机器人,已经一年多没有新融资进账。如果想继续往前走,找钱,是当务之急。

但是,钱有那么好拿么?又从哪里来呢?

资金危机持续一年多

对于公司的困难被突然曝光,达闼反应激烈。

作为创始人,黄晓庆迅速接受媒体采访,在公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发布声明谴责媒体使用诽谤词汇夸大事态,这一连串动作说明,达闼仍在努力化解危机。

今年以来,达闼频繁传出新的合作消息。

1月份,达闼与天津津南国投集团签署投资合作意向协议,计划在当地建造机器人基地;2月,达闼与人工智能公司国华签订框架协议,计划成立合资公司;3月份,达闼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计划一起推广一款人形机器人。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达闼的处境确实不太妙。

3月31日,据创业圈杂志报道,达闼在上海闵行的总部大楼非常冷清,仅有一位员工留守。

另据中国经营报,一位在广州的固定资产回收、土地回收商提到,达闼公司人员3月30日还在与其洽谈广州分公司大楼出售,但次日就联系不上了。

黄晓庆也对媒体承认,2024年确实进行了减员,员工数从最多800多人,降至目前150多名正式员工,以及200多位顾问。

大幅裁员,连达闼的宣传也受到了影响。翻阅其微信公众号可以看到,从2024年7月起,公众号的更新频率明显下滑,近半年多,每个月仅更新一到两条。

但裁员导致的薪资拖欠纷争,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有网友此前在社交平台上称,因长期被欠薪,自己起诉了达阀机器人。其晒出的图显示,达闼去年1月降薪30%,3月开始欠薪,此后又承诺会发放欠薪及经济补偿,但最后胜诉了,发现公司账上零资产。

据创业圈杂志,一位离职一年的前达闼科技员工称,“我被拖欠的补偿金至今没拿到”。据他回忆,起初通过劳动仲裁与公司达成调解,公司承诺分批发放,但只支付了一批后便没了下文。

欠薪之下,达闼的资金危机,在去年就已爆发。

天眼查显示,去年7月到8月间,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被4次冻结,期限均为三年,累计涉及近4亿元股权。

到了今年,情况似乎在恶化。天眼查显示,自2月25日起,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6次成为被执行人,累计金额约3530万元。其中,该公司在3月份频繁被强制执行,最近一次是3月26日。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成为被执行人。图片来自天眼查。

黄晓庆称,达闼去年营收约6亿元,今年待签约及新签约的订单额达2亿-3亿。但能否结清员工欠薪及补偿金,以及偿还其他款项,达闼并没有说清楚。

融资超50亿,但一直在找钱

带火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宇树科技,2016年成立,2020年就已经开始盈利。如今,还有各路投资人追着给钱。

相较而言,比宇树还早成立一年的达闼,似乎一直都在为钱的事发愁,即使达闼的开局异常闪亮。

达闼的创始人黄晓庆,是通信领域的专家,履历不凡。

其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两年后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后又在UT斯达康工作12年,成为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2007年,黄晓庆回国,加入中国移动,任职研究院院长。

2015年,黄晓庆创立达闼科技,他雄心勃勃地提出,“2025年给每个人造一个机器人保姆”。

达闼机器人公司官网展示的部分产品。

“云端大脑+终端身体”的独特技术路线,加上创始人的专家身份背书,达闼一开始就备受资本追捧。从2016年软银、富士康投资,到地方产业基金竞相入局,七年间,达闼几乎每年都有融资进账,累计金额超过50亿

达闼实际控制人为黄晓庆。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有多达67家股东,其中,HARIX Team LP持股约16.8033%,软银愿景基金持股约7.9714%。达闼的股份相当分散,比如黄磊2023年12月底耗资约130万入股,持股0.0942%。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东。图片来自企查查。

以达闼获得的融资额,在一众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里,算得上“豪门”。要知道,大部分公司融资最多也就刚超过10亿。

在此期间,达闼发展得也相当顺利。2020年,达闼将总部从美国迁往上海,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城,建设占地200多亩的“机器人之城”。

2023年,公司估值达到220亿,位居14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榜首。当年,其还获科技部批复建设 “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但资本追捧与荣誉加身之下,达闼的日子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资金,一直是绕不开的问题。

在拿到C轮融资后,黄晓庆曾公开提及,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及场景应用,依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对资金的渴求可见一斑。

由于产品竞争力不强,商业化场景有限,无法盈利的达闼,只能依靠外部“输血”。但2023年7月的C轮注资后,达闼就没能拿到新融资。

即使在能拿到融资的时期,达闼就已经在谋划上市。2019年,达闼曾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纽交所上市;2023年,达闼又计划登陆港股。但两次上市都以失败告终。

而后一次上市失败,还是因为技术商业化进度不达标。这也可以看出,达闼其实是急匆匆推进上市,想从资本市场获取发展资金

这也不得不令人担心,只能靠外部“输血”的达闼,又能走多远呢。

会有一批初创公司倒下吗?

作为十年“老兵”,达闼遭遇危机,是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中的一次重大预警。

在技术、政策、资本合力簇拥下,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一派红火。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超70亿,今年前两个月已获20亿投资。

但正如朱啸虎所言,这个行业有两大棘手难题,一是技术成本居高不下,二是落地场景模糊不清

换言之,大部分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还没法靠产品挣到钱,正如达闼一样,一旦融资断档,公司就很快陷入资金危机。

在去年至今的逾90亿融资中,超过80%的资金,集中投向仿人运动控制、关节模组等硬件领域,技术路线高度雷同。

也就是说,只有如宇树科技这样商业化模式清晰、已经盈利的公司,才能继续获得资本青睐。4月1日,有媒体报道,宇树计划引入新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和中国移动,尚在沟通具体投资份额。

该公司创始人王兴兴称“新闻不实”,但融资这件事,在外界看来是顺理成章。

毕竟,就连喊着正在退出的朱啸虎,也只是抛弃了商业化模糊的项目,而对于已跻身独角兽,产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及医疗、教育、农业的非夕科技,金沙江创投并未退出。

但人形机器人行业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即使是明星公司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估值突破百亿,但其产品仍以实验室级动作为主,商业化能力未达预期。

据投资界分析,相比工业领域的机械臂、酒店里打工送外卖的机器人,人形领域如特斯拉的Optimus和优必选的WalkerS,进入工厂实训,但商业化仍面临高成本、技术瓶颈、安全伦理和市场需求不足等。一位从事机器人运控多年的人士更是坦言,“十年内很难有真正的市场”。

这也意味着,可能有一批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因为难以得到外部资金的帮助而倒下。

不过,与不少反对朱啸虎的投资人一样,黄晓庆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充满信心,“这个市场会比汽车、手机加起来还有大三倍。可能是1000亿台。”

面对迫在眉睫的资金危机,黄晓庆还不想认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其直言,“我认为今天的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类似于2007年、2008年的智能手机产业,属于黎明时期。并不是要退场的时候,而是要积极进场的时候。”

但经营上依赖政府和企业采购的试点项目,达闼还很难靠自身能力解决研发和运营成本。今年新增的一些合作项目,能否最终发挥曲线融资的作用,还很难说。

如何不在黎明前的暗夜里倒下,是达闼和众多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们共同的挑战。

被春晚“赛博秧歌”带火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突然被当头泼下一盆冷水。

3月28日,据投中网报道,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炮轰具身智能项目,“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称最近几个月在退出早期投的一些项目。

朱啸虎话音刚落,三天后,据多家媒体报道,估值曾超过200亿的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陷入危机,上海、广州的办公室“人去楼空”。有离职一年的前员工,仍未完全拿到被拖欠的工资。

随后,达闼机器人的董事长黄晓庆在公司微信公众号发文,承认遭遇短期流动性危机,但仍会“砥砺前行”

4月2日,该公司微信公众号又发布严正声明,称媒体报道中使用的“停摆”“人去楼空”“爆雷”等诽谤词汇,严重不实。

百度达闼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

但不管怎样,曾拿到逾50亿融资的达闼机器人,已经一年多没有新融资进账。如果想继续往前走,找钱,是当务之急。

但是,钱有那么好拿么?又从哪里来呢?

资金危机持续一年多

对于公司的困难被突然曝光,达闼反应激烈。

作为创始人,黄晓庆迅速接受媒体采访,在公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发布声明谴责媒体使用诽谤词汇夸大事态,这一连串动作说明,达闼仍在努力化解危机。

今年以来,达闼频繁传出新的合作消息。

1月份,达闼与天津津南国投集团签署投资合作意向协议,计划在当地建造机器人基地;2月,达闼与人工智能公司国华签订框架协议,计划成立合资公司;3月份,达闼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计划一起推广一款人形机器人。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达闼的处境确实不太妙。

3月31日,据创业圈杂志报道,达闼在上海闵行的总部大楼非常冷清,仅有一位员工留守。

另据中国经营报,一位在广州的固定资产回收、土地回收商提到,达闼公司人员3月30日还在与其洽谈广州分公司大楼出售,但次日就联系不上了。

黄晓庆也对媒体承认,2024年确实进行了减员,员工数从最多800多人,降至目前150多名正式员工,以及200多位顾问。

大幅裁员,连达闼的宣传也受到了影响。翻阅其微信公众号可以看到,从2024年7月起,公众号的更新频率明显下滑,近半年多,每个月仅更新一到两条。

但裁员导致的薪资拖欠纷争,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有网友此前在社交平台上称,因长期被欠薪,自己起诉了达阀机器人。其晒出的图显示,达闼去年1月降薪30%,3月开始欠薪,此后又承诺会发放欠薪及经济补偿,但最后胜诉了,发现公司账上零资产。

据创业圈杂志,一位离职一年的前达闼科技员工称,“我被拖欠的补偿金至今没拿到”。据他回忆,起初通过劳动仲裁与公司达成调解,公司承诺分批发放,但只支付了一批后便没了下文。

欠薪之下,达闼的资金危机,在去年就已爆发。

天眼查显示,去年7月到8月间,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被4次冻结,期限均为三年,累计涉及近4亿元股权。

到了今年,情况似乎在恶化。天眼查显示,自2月25日起,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6次成为被执行人,累计金额约3530万元。其中,该公司在3月份频繁被强制执行,最近一次是3月26日。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成为被执行人。图片来自天眼查。

黄晓庆称,达闼去年营收约6亿元,今年待签约及新签约的订单额达2亿-3亿。但能否结清员工欠薪及补偿金,以及偿还其他款项,达闼并没有说清楚。

融资超50亿,但一直在找钱

带火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宇树科技,2016年成立,2020年就已经开始盈利。如今,还有各路投资人追着给钱。

相较而言,比宇树还早成立一年的达闼,似乎一直都在为钱的事发愁,即使达闼的开局异常闪亮。

达闼的创始人黄晓庆,是通信领域的专家,履历不凡。

其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两年后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后又在UT斯达康工作12年,成为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2007年,黄晓庆回国,加入中国移动,任职研究院院长。

2015年,黄晓庆创立达闼科技,他雄心勃勃地提出,“2025年给每个人造一个机器人保姆”。

达闼机器人公司官网展示的部分产品。

“云端大脑+终端身体”的独特技术路线,加上创始人的专家身份背书,达闼一开始就备受资本追捧。从2016年软银、富士康投资,到地方产业基金竞相入局,七年间,达闼几乎每年都有融资进账,累计金额超过50亿

达闼实际控制人为黄晓庆。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有多达67家股东,其中,HARIX Team LP持股约16.8033%,软银愿景基金持股约7.9714%。达闼的股份相当分散,比如黄磊2023年12月底耗资约130万入股,持股0.0942%。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东。图片来自企查查。

以达闼获得的融资额,在一众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里,算得上“豪门”。要知道,大部分公司融资最多也就刚超过10亿。

在此期间,达闼发展得也相当顺利。2020年,达闼将总部从美国迁往上海,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城,建设占地200多亩的“机器人之城”。

2023年,公司估值达到220亿,位居14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榜首。当年,其还获科技部批复建设 “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但资本追捧与荣誉加身之下,达闼的日子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资金,一直是绕不开的问题。

在拿到C轮融资后,黄晓庆曾公开提及,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及场景应用,依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对资金的渴求可见一斑。

由于产品竞争力不强,商业化场景有限,无法盈利的达闼,只能依靠外部“输血”。但2023年7月的C轮注资后,达闼就没能拿到新融资。

即使在能拿到融资的时期,达闼就已经在谋划上市。2019年,达闼曾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纽交所上市;2023年,达闼又计划登陆港股。但两次上市都以失败告终。

而后一次上市失败,还是因为技术商业化进度不达标。这也可以看出,达闼其实是急匆匆推进上市,想从资本市场获取发展资金

这也不得不令人担心,只能靠外部“输血”的达闼,又能走多远呢。

会有一批初创公司倒下吗?

作为十年“老兵”,达闼遭遇危机,是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中的一次重大预警。

在技术、政策、资本合力簇拥下,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一派红火。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超70亿,今年前两个月已获20亿投资。

但正如朱啸虎所言,这个行业有两大棘手难题,一是技术成本居高不下,二是落地场景模糊不清

换言之,大部分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还没法靠产品挣到钱,正如达闼一样,一旦融资断档,公司就很快陷入资金危机。

在去年至今的逾90亿融资中,超过80%的资金,集中投向仿人运动控制、关节模组等硬件领域,技术路线高度雷同。

也就是说,只有如宇树科技这样商业化模式清晰、已经盈利的公司,才能继续获得资本青睐。4月1日,有媒体报道,宇树计划引入新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和中国移动,尚在沟通具体投资份额。

该公司创始人王兴兴称“新闻不实”,但融资这件事,在外界看来是顺理成章。

毕竟,就连喊着正在退出的朱啸虎,也只是抛弃了商业化模糊的项目,而对于已跻身独角兽,产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及医疗、教育、农业的非夕科技,金沙江创投并未退出。

但人形机器人行业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即使是明星公司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估值突破百亿,但其产品仍以实验室级动作为主,商业化能力未达预期。

据投资界分析,相比工业领域的机械臂、酒店里打工送外卖的机器人,人形领域如特斯拉的Optimus和优必选的WalkerS,进入工厂实训,但商业化仍面临高成本、技术瓶颈、安全伦理和市场需求不足等。一位从事机器人运控多年的人士更是坦言,“十年内很难有真正的市场”。

这也意味着,可能有一批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因为难以得到外部资金的帮助而倒下。

不过,与不少反对朱啸虎的投资人一样,黄晓庆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充满信心,“这个市场会比汽车、手机加起来还有大三倍。可能是1000亿台。”

面对迫在眉睫的资金危机,黄晓庆还不想认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其直言,“我认为今天的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类似于2007年、2008年的智能手机产业,属于黎明时期。并不是要退场的时候,而是要积极进场的时候。”

但经营上依赖政府和企业采购的试点项目,达闼还很难靠自身能力解决研发和运营成本。今年新增的一些合作项目,能否最终发挥曲线融资的作用,还很难说。

如何不在黎明前的暗夜里倒下,是达闼和众多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们共同的挑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