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投资人撤出机器人赛道:好,真好,太好了

智车科技

1天前

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火了,本来我很高兴,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人类能用的,机器人也能用,大家遵循一个规则,变成一个物种。

作者丨铅笔道创始人 王方

最近,人形机器人赛道讨论热烈。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喊出“撤退宣言”: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如星海图),直言"20万一台的机器连咖啡都端不稳,央企采购只是面子工程"。

这番"泡沫论"立即引发讨论:经纬张颖朋友圈回应“朱老板别闹”,众擎机器人CEO讽刺其“只配做快餐式投资”,而被退出的星海图更晒出高瓴、蚂蚁接盘的数据打脸。

在我看来,这个事件更应该讨论的,并不是这个赛道行或者不行,而是另一个问题,即:人形机器人这个万亿赛道,更需要怎样的投资机构?

-01-

首先,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机构一哄而上的。过去10年,创投圈深受其害。短期来说,一些明星项目会从中获利,被机构哄抢,拿到超高估值。

但长期来看,过量的资金引入一个赛道,会导致“明星参与者过多”,严重供过于求,最后常常形成一个局面:一堆不赚钱的独角兽排队上市,都嗷嗷待哺,等钱救命。

图注:过去10年,投资一哄而上导致的赛道泡沫。

这些问题就都留给了二级市场:这些独角兽,让上市吗?

让的话,企业数量太多,差异化又不大,市场消化不了;不让的话,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背后那么多投资人等着解套,如果不解套,又会引发一级市场资本寒冬,进而束缚科技创新。

行业有个笑话,你再不让我上市,公司就要倒闭了。部分案例是客观存在的。

人形机器人赛道,我也反对一哄而上。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火了,本来我很高兴,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去年,铅笔道组织“独角兽护航计划”,我与其创始人王兴兴有过交流,一直有关注。

但事情马上就变味了。当全国人民几乎都知道宇树后,投资机构开始一拥而上了。

比如老股抢购潮,部分机构开出120亿元估值溢价(较C轮80亿溢价50%)抢购,甚至有投资人表示“只要能投进去,其他都是后话”。期间,还有一些中介机构来问我,说有优惠老股是否需要参与。

我坦白讲,我挺不赞赏这些行为的。股权投资,赚的是“前沿认知”的钱,赚钱的前提是:你能提前发现值钱的公司,并投进去。好了,如今全国人民都知道宇树科技了,都知道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了,你现在才去行动,你说晚不晚?

投资竞争就是一个排队游戏,排在队伍前面的有肉吃,你都排到队伍末端了,都排在老百姓认知后面了,你还能吃到肉?可能连汤都没得喝,甚至屎都没得吃。

长期来看,这类投资行为,对市场是有害的。

尽管短期来看,它能补充市场的资金短板,但由于是一哄而上的资金,往往没有长期主义心态,常常三分热度,一旦行业周期转冷,心态就开始动摇,可能3-5年之后就会想着退出,比如用一些“无限连带+回购”等方式为难企业,给企业留下长期隐患。

从这一点看,我挺欣赏朱啸虎的——因为他的部分言论,可能让行业有利。在人形机器人的泡沫时刻,他的一些话,可能让部分一哄而上的机构清醒,进而避免大量资金的浪费。

-02-

至于其他的,大家倒不必当真:人形机器人能不能行,最终还是干出来的,当下可以讨论。

我个人而言,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是看好的。最核心的理由是:这个社会,任何的商品或者服务,都是为方便人类的行为而设计的,比如杯子、键盘、鼠标。

如果机器人要发挥最大价值,那么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和人类100%兼容。人类能用的,机器人也能用,大家遵循一个规则,变成一个物种。

当然,这个时间点什么时候来临?3年,5年,10年,还是20年。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他们8-10年就要退出。那么,机器人公司,能让他们安全退出吗?

我认为,安全退出必须满足2个条件:

1、未来6-8年,人形机器人具备上市的可能性;

2、机器人公司不能供过于求,不能过度同质化。

关于第二点,前文已经提到过,投资机构不能一拥而上,投出一批同质化的公司。

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处于技术验证期,未来1-3年逐渐走向市场引入期,订单容量有限,养不活那么人形机器人公司。

图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场景

我个人的经验是,当同一个细分赛道,出现3-5家头部竞争者时,后来者就比较难进入了。新机构要还想进入,不必再去培育新玩家,可以直接投资这3-5家公司,更健康。

否则就容易“一哄而上”。

比如最近1-2年,十几家无人驾驶独角兽批量IPO,各家差异化也不大,市场容量又不够,导致各家亏损都极度严重,多数处于“2年不上市就危机”的状态。我内心来讲,极度不愿意这样的局面再度发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与资源。

至于第一个问题:未来6-8年,能不能有人形机器人公司批量上市?我觉得有机会。

首先是供应链公司,可能会率先盈利。比如某精密电子公司(净利同比+796.99%)、某弹簧制造商(净利预增214.51%)等,业绩已经开始爆发。

其次是机器人整机公司,在避免“一哄而上”的局面下,部分公司能在工业、科研教育领域率先突破。

比如特斯拉Optimus Gen2已获车企订单超5000台,单价$20万,主要用于工厂自动化产线;比如宇树科技H1机器人,工业场景订单占比达60%,2025年Q1交付量突破1200台。

从市场周期看,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至少还需要5-10年。但在市场引入期的当下,部分订单已经能让头部企业活得不错。

但前提是:不能一哄而上,否则大家都别活。因此,当下发生这么一场人形机器人的行业讨论,我认为是有益且有必要的。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第一批投资人撤出机器人赛道:好,真好,太好了

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火了,本来我很高兴,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人类能用的,机器人也能用,大家遵循一个规则,变成一个物种。

作者丨铅笔道创始人 王方

最近,人形机器人赛道讨论热烈。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喊出“撤退宣言”: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如星海图),直言"20万一台的机器连咖啡都端不稳,央企采购只是面子工程"。

这番"泡沫论"立即引发讨论:经纬张颖朋友圈回应“朱老板别闹”,众擎机器人CEO讽刺其“只配做快餐式投资”,而被退出的星海图更晒出高瓴、蚂蚁接盘的数据打脸。

在我看来,这个事件更应该讨论的,并不是这个赛道行或者不行,而是另一个问题,即:人形机器人这个万亿赛道,更需要怎样的投资机构?

-01-

首先,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机构一哄而上的。过去10年,创投圈深受其害。短期来说,一些明星项目会从中获利,被机构哄抢,拿到超高估值。

但长期来看,过量的资金引入一个赛道,会导致“明星参与者过多”,严重供过于求,最后常常形成一个局面:一堆不赚钱的独角兽排队上市,都嗷嗷待哺,等钱救命。

图注:过去10年,投资一哄而上导致的赛道泡沫。

这些问题就都留给了二级市场:这些独角兽,让上市吗?

让的话,企业数量太多,差异化又不大,市场消化不了;不让的话,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背后那么多投资人等着解套,如果不解套,又会引发一级市场资本寒冬,进而束缚科技创新。

行业有个笑话,你再不让我上市,公司就要倒闭了。部分案例是客观存在的。

人形机器人赛道,我也反对一哄而上。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火了,本来我很高兴,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去年,铅笔道组织“独角兽护航计划”,我与其创始人王兴兴有过交流,一直有关注。

但事情马上就变味了。当全国人民几乎都知道宇树后,投资机构开始一拥而上了。

比如老股抢购潮,部分机构开出120亿元估值溢价(较C轮80亿溢价50%)抢购,甚至有投资人表示“只要能投进去,其他都是后话”。期间,还有一些中介机构来问我,说有优惠老股是否需要参与。

我坦白讲,我挺不赞赏这些行为的。股权投资,赚的是“前沿认知”的钱,赚钱的前提是:你能提前发现值钱的公司,并投进去。好了,如今全国人民都知道宇树科技了,都知道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了,你现在才去行动,你说晚不晚?

投资竞争就是一个排队游戏,排在队伍前面的有肉吃,你都排到队伍末端了,都排在老百姓认知后面了,你还能吃到肉?可能连汤都没得喝,甚至屎都没得吃。

长期来看,这类投资行为,对市场是有害的。

尽管短期来看,它能补充市场的资金短板,但由于是一哄而上的资金,往往没有长期主义心态,常常三分热度,一旦行业周期转冷,心态就开始动摇,可能3-5年之后就会想着退出,比如用一些“无限连带+回购”等方式为难企业,给企业留下长期隐患。

从这一点看,我挺欣赏朱啸虎的——因为他的部分言论,可能让行业有利。在人形机器人的泡沫时刻,他的一些话,可能让部分一哄而上的机构清醒,进而避免大量资金的浪费。

-02-

至于其他的,大家倒不必当真:人形机器人能不能行,最终还是干出来的,当下可以讨论。

我个人而言,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是看好的。最核心的理由是:这个社会,任何的商品或者服务,都是为方便人类的行为而设计的,比如杯子、键盘、鼠标。

如果机器人要发挥最大价值,那么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和人类100%兼容。人类能用的,机器人也能用,大家遵循一个规则,变成一个物种。

当然,这个时间点什么时候来临?3年,5年,10年,还是20年。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他们8-10年就要退出。那么,机器人公司,能让他们安全退出吗?

我认为,安全退出必须满足2个条件:

1、未来6-8年,人形机器人具备上市的可能性;

2、机器人公司不能供过于求,不能过度同质化。

关于第二点,前文已经提到过,投资机构不能一拥而上,投出一批同质化的公司。

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处于技术验证期,未来1-3年逐渐走向市场引入期,订单容量有限,养不活那么人形机器人公司。

图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场景

我个人的经验是,当同一个细分赛道,出现3-5家头部竞争者时,后来者就比较难进入了。新机构要还想进入,不必再去培育新玩家,可以直接投资这3-5家公司,更健康。

否则就容易“一哄而上”。

比如最近1-2年,十几家无人驾驶独角兽批量IPO,各家差异化也不大,市场容量又不够,导致各家亏损都极度严重,多数处于“2年不上市就危机”的状态。我内心来讲,极度不愿意这样的局面再度发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与资源。

至于第一个问题:未来6-8年,能不能有人形机器人公司批量上市?我觉得有机会。

首先是供应链公司,可能会率先盈利。比如某精密电子公司(净利同比+796.99%)、某弹簧制造商(净利预增214.51%)等,业绩已经开始爆发。

其次是机器人整机公司,在避免“一哄而上”的局面下,部分公司能在工业、科研教育领域率先突破。

比如特斯拉Optimus Gen2已获车企订单超5000台,单价$20万,主要用于工厂自动化产线;比如宇树科技H1机器人,工业场景订单占比达60%,2025年Q1交付量突破1200台。

从市场周期看,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至少还需要5-10年。但在市场引入期的当下,部分订单已经能让头部企业活得不错。

但前提是:不能一哄而上,否则大家都别活。因此,当下发生这么一场人形机器人的行业讨论,我认为是有益且有必要的。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第一批投资人撤出机器人赛道:好,真好,太好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