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富邦基金
最新观点:
方正富邦基金固收投资部:加征关税超预期 短期利好债市
美国加征关税“靴子落地”,4月3日开盘,国债期货大幅高开,30年期主力合约涨1.21%,10年期主力合约涨0.31%,5年期主力合约涨0.14%,2年期主力合约涨0.08%。债市大涨,截至截稿,10年期国债期货大涨4.75%。
方正富邦基金固收投资部认为,关税加征的目的一是降低美国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解决美国就业和经济问题。二是增加谈判筹码,后续谈判可能涉及芬太尼和非法移民的问题。
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按照1.3的关税弹性测算,及对华关税提高1个点,对应出口下降1.3个点,今年以来加征的54%关税大概拖累出口7个点,对应冲击GDP约1.4个点。
而目前关税的影响在一季度尚未体现,目前高频观察3月出口仍有韧性,4月开始可能加速下滑,预计一季度GDP增速5.2%仍在高位,但二季度如果谈判不顺利,大概率国内将有政策对冲和加码。
降息的条件相对苛刻,可能需要看到关税对出口和经济的拖累明显体现,还需要1-2个月的数据进行评估。降准相对更为灵活,补充流动性的同时,又能起到提振预期的作用。2018年美国加征关税时,4月也曾进行降准应对,所以我们认为短期4/5月份降准概率较大。
对于债市的影响,我们认为,短期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出口及经济数据下滑,而关税谈判还未展开,政策加码也需要数据验证和时间考量,在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情况下央行态度或有所软化,短期有利于债市。长期来看,债市基本面能否全面复苏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使得债市的基本面定价逻辑尚未转变,我们认为当前新旧动能的切换大逻辑未改,长期来看仍看好债市后续走势。
广发基金罗国庆
最新观点:
政策+市场情绪持续提振,港股非银板块或迎配置良机?
各位投资者朋友们,大家好。4月2日非银板块领涨,港股通非银指数涨超1.74%,行情背后催化因素是什么?当前投资机会如何看?一起来聊聊:
消息面上,3月28日,财政部公开了2025年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这一余额控制在今年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知名机构表示,非银金融板块当前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政策面和市场情绪的持续提振有望推动行情延续。保险行业利差损风险边际缓释,叠加2024年三季报业绩超预期,将对板块产生正向催化作用。后市或可持续关注非银板块配置机会。
广发基金夏浩洋
最新观点:
龙头加速AI转型,通信板块后市机会如何看?
各位投资者朋友们,大家好。受行业利好消息催化,近期通信板块走强,具体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消息面上,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近日披露了2024年业绩,“AI+”成年报关键词,5G新通话、智能客服等AI新产品新服务加速落地,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知名机构认为,光通信行业的第一阶段主要由资本开支预期驱动,当前受市场情绪、宏观因素影响市场估值有所回调,建议关注第二阶段新技术新格局下的结构性机会。
仁桥资产夏俊杰
最新观点:
仁桥月度观点 | 保持进取的心态
三月,指数震荡整固,波动不大。其中上证50上涨1%;沪深300下跌0.1%;中证500持平;创业板下跌3.1%,恒生指数上涨了0.8%。随着AI、机器人等主题板块的偃旗息鼓,市场在本月也回归了平静。客观地讲,如果用多维数据来评判国内经济,那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逐渐企稳,但未见显著复苏,仍在等待增量政策的阶段。而展望大洋彼岸,伴随着特朗普眼花缭乱的政策,美股出现了显著的下跌,并加重了投资人对美国经济衰退和滞胀的担忧。由此,很多朋友会关心,外部风险是否会传导到国内,以及国内经济再次寻底的概率如何。我们的判断是,此刻还不必悲观,仍可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首先,关于外部风险问题,特别是纳指的大跌,更多影响的是国内相关资产的映射,AI、机器人等主题概念都随之调整,这是一个去除结构性泡沫的过程,这种调整不管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本质上都是健康的。而对于美国经济的走向,说实话我们短期并不悲观,美股市场确实给予了特朗普政策的负面解读,这个不难理解,但当所有这些负面政策冲击过后,我们相信也会有一些大的正面政策出台来对冲,比如减税,比如制造业加速回流等等。这些正面政策无疑会继续支撑美国的消费和投资,所以美国经济短期来看动能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通胀仍是未来最棘手的问题。当然,如果把美国市场整体比作一只股票的话,特朗普的政策有望提高短期的EPS,但却会拉低长期的估值,孰轻孰重,以及长期走向应该也是不难判断的。对中国而言,在特朗普的任期内,我们相信机会仍会多于挑战。综上,外部风险在未来整体上是可控的。
其次,关于国内经济再次探底的风险。短期确实处在一个政策空窗期,两会前后也未见增量政策的出台,但我想这并不代表没有储备,特别是支持内需的政策,仍然会是未来提振经济的最重要抓手。很多人会问,支持内需,刺激消费除了以旧换新,发点消费券还能做些什么呢?我想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继续降低存量房贷,大幅增加农民的养老金水平,解决城市务工人员的医疗和子女就学问题,补贴城镇居民的医保和社保支出,提高家庭生育补贴和教育补贴等等。我会反复的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多写几次也无妨,当然,还有什么其他有效的政策,也请大家一起想想。总之,我相信今年的增量政策还是可期的。
之前AI谈了不少,今天聊一聊机器人。机器人热度一直很高,相关的股票也早已一飞冲天,说实话是超我们预期的。我们一直以来的基本逻辑是,没有AI的人形机器人仅仅是个普通的创新工具。这和人类当年发明汽车或者挖掘机并没有本质区别,无论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进步有多快,每天都可以展示出新的技能,但机器比人强的事实并不惊艳,这是所有工具被发明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AI的加持,人形机器人确实很难找到应用的场景,在工业中做不到自动化流水线的效率和成本;在服务业中也满足不了客户的复杂指令和需求。因此,我一直觉得AI的发展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前提,或者说,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AI,而不是机器人。按照这个逻辑,这个产业的突破和成熟在时间上应该会更靠后,且受制于AI的发展。但市场并不认可这样的逻辑,人形机器人成了AI最直接的载体,一大波轰轰烈烈的机会也被我们错失,可AGI真的需要一个“人形”的载体吗?把答案留给时间吧。
信达澳亚基金李博
最新观点:
信达澳亚李博:电车百人会论坛透露出了什么信息?
上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召开,在这个论坛上,不少相关的国家部门都透露了下一步行业管理思路和引导方向,如商务部将加快推动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落地见效;工信部将编制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国资委表示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发改委和工信部强调将整治市场乱象(如价格战、地方保护),引导资源向技术领先企业聚集。
我们能看出,政府方面在强调对新能源汽车(NEV)产业的长期支持,包括补贴延续、税收优惠或基础设施投资,以巩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强调新能源汽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可能提出更严格的碳排放标准。论坛明确提出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资质集团化管理改革,遏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简单点来说,就是政策支持将持续下去,政策也在不断优化,最终目的是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竞争”,技术自主、全球化布局、生态协同成为未来3-5年的关键战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相关车企需在政策框架内加速创新,同时要应对地缘政治和市场需求分化的双重挑战。本次论坛提出的几个点都是未来要落实的方向,如从补贴依赖转向制度创新(如碳积分扩围),加速燃油车替代,这样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及市场渗透率将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车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技术突破等,就是在推动车联网、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智驾平权有望进一步能实现。
综上,根据本次论坛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认为,短期市场虽然经历调整,但我们仍然相信智能化是今年新能源车方向的重要主线,而需求复苏将有望成为一条重要的支撑岸线贯穿全年行情。
方正富邦基金
最新观点:
方正富邦基金固收投资部:加征关税超预期 短期利好债市
美国加征关税“靴子落地”,4月3日开盘,国债期货大幅高开,30年期主力合约涨1.21%,10年期主力合约涨0.31%,5年期主力合约涨0.14%,2年期主力合约涨0.08%。债市大涨,截至截稿,10年期国债期货大涨4.75%。
方正富邦基金固收投资部认为,关税加征的目的一是降低美国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解决美国就业和经济问题。二是增加谈判筹码,后续谈判可能涉及芬太尼和非法移民的问题。
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按照1.3的关税弹性测算,及对华关税提高1个点,对应出口下降1.3个点,今年以来加征的54%关税大概拖累出口7个点,对应冲击GDP约1.4个点。
而目前关税的影响在一季度尚未体现,目前高频观察3月出口仍有韧性,4月开始可能加速下滑,预计一季度GDP增速5.2%仍在高位,但二季度如果谈判不顺利,大概率国内将有政策对冲和加码。
降息的条件相对苛刻,可能需要看到关税对出口和经济的拖累明显体现,还需要1-2个月的数据进行评估。降准相对更为灵活,补充流动性的同时,又能起到提振预期的作用。2018年美国加征关税时,4月也曾进行降准应对,所以我们认为短期4/5月份降准概率较大。
对于债市的影响,我们认为,短期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出口及经济数据下滑,而关税谈判还未展开,政策加码也需要数据验证和时间考量,在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情况下央行态度或有所软化,短期有利于债市。长期来看,债市基本面能否全面复苏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使得债市的基本面定价逻辑尚未转变,我们认为当前新旧动能的切换大逻辑未改,长期来看仍看好债市后续走势。
广发基金罗国庆
最新观点:
政策+市场情绪持续提振,港股非银板块或迎配置良机?
各位投资者朋友们,大家好。4月2日非银板块领涨,港股通非银指数涨超1.74%,行情背后催化因素是什么?当前投资机会如何看?一起来聊聊:
消息面上,3月28日,财政部公开了2025年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这一余额控制在今年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知名机构表示,非银金融板块当前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政策面和市场情绪的持续提振有望推动行情延续。保险行业利差损风险边际缓释,叠加2024年三季报业绩超预期,将对板块产生正向催化作用。后市或可持续关注非银板块配置机会。
广发基金夏浩洋
最新观点:
龙头加速AI转型,通信板块后市机会如何看?
各位投资者朋友们,大家好。受行业利好消息催化,近期通信板块走强,具体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消息面上,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近日披露了2024年业绩,“AI+”成年报关键词,5G新通话、智能客服等AI新产品新服务加速落地,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知名机构认为,光通信行业的第一阶段主要由资本开支预期驱动,当前受市场情绪、宏观因素影响市场估值有所回调,建议关注第二阶段新技术新格局下的结构性机会。
仁桥资产夏俊杰
最新观点:
仁桥月度观点 | 保持进取的心态
三月,指数震荡整固,波动不大。其中上证50上涨1%;沪深300下跌0.1%;中证500持平;创业板下跌3.1%,恒生指数上涨了0.8%。随着AI、机器人等主题板块的偃旗息鼓,市场在本月也回归了平静。客观地讲,如果用多维数据来评判国内经济,那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逐渐企稳,但未见显著复苏,仍在等待增量政策的阶段。而展望大洋彼岸,伴随着特朗普眼花缭乱的政策,美股出现了显著的下跌,并加重了投资人对美国经济衰退和滞胀的担忧。由此,很多朋友会关心,外部风险是否会传导到国内,以及国内经济再次寻底的概率如何。我们的判断是,此刻还不必悲观,仍可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首先,关于外部风险问题,特别是纳指的大跌,更多影响的是国内相关资产的映射,AI、机器人等主题概念都随之调整,这是一个去除结构性泡沫的过程,这种调整不管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本质上都是健康的。而对于美国经济的走向,说实话我们短期并不悲观,美股市场确实给予了特朗普政策的负面解读,这个不难理解,但当所有这些负面政策冲击过后,我们相信也会有一些大的正面政策出台来对冲,比如减税,比如制造业加速回流等等。这些正面政策无疑会继续支撑美国的消费和投资,所以美国经济短期来看动能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通胀仍是未来最棘手的问题。当然,如果把美国市场整体比作一只股票的话,特朗普的政策有望提高短期的EPS,但却会拉低长期的估值,孰轻孰重,以及长期走向应该也是不难判断的。对中国而言,在特朗普的任期内,我们相信机会仍会多于挑战。综上,外部风险在未来整体上是可控的。
其次,关于国内经济再次探底的风险。短期确实处在一个政策空窗期,两会前后也未见增量政策的出台,但我想这并不代表没有储备,特别是支持内需的政策,仍然会是未来提振经济的最重要抓手。很多人会问,支持内需,刺激消费除了以旧换新,发点消费券还能做些什么呢?我想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继续降低存量房贷,大幅增加农民的养老金水平,解决城市务工人员的医疗和子女就学问题,补贴城镇居民的医保和社保支出,提高家庭生育补贴和教育补贴等等。我会反复的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多写几次也无妨,当然,还有什么其他有效的政策,也请大家一起想想。总之,我相信今年的增量政策还是可期的。
之前AI谈了不少,今天聊一聊机器人。机器人热度一直很高,相关的股票也早已一飞冲天,说实话是超我们预期的。我们一直以来的基本逻辑是,没有AI的人形机器人仅仅是个普通的创新工具。这和人类当年发明汽车或者挖掘机并没有本质区别,无论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进步有多快,每天都可以展示出新的技能,但机器比人强的事实并不惊艳,这是所有工具被发明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AI的加持,人形机器人确实很难找到应用的场景,在工业中做不到自动化流水线的效率和成本;在服务业中也满足不了客户的复杂指令和需求。因此,我一直觉得AI的发展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前提,或者说,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AI,而不是机器人。按照这个逻辑,这个产业的突破和成熟在时间上应该会更靠后,且受制于AI的发展。但市场并不认可这样的逻辑,人形机器人成了AI最直接的载体,一大波轰轰烈烈的机会也被我们错失,可AGI真的需要一个“人形”的载体吗?把答案留给时间吧。
信达澳亚基金李博
最新观点:
信达澳亚李博:电车百人会论坛透露出了什么信息?
上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召开,在这个论坛上,不少相关的国家部门都透露了下一步行业管理思路和引导方向,如商务部将加快推动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落地见效;工信部将编制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国资委表示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发改委和工信部强调将整治市场乱象(如价格战、地方保护),引导资源向技术领先企业聚集。
我们能看出,政府方面在强调对新能源汽车(NEV)产业的长期支持,包括补贴延续、税收优惠或基础设施投资,以巩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强调新能源汽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可能提出更严格的碳排放标准。论坛明确提出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资质集团化管理改革,遏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简单点来说,就是政策支持将持续下去,政策也在不断优化,最终目的是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竞争”,技术自主、全球化布局、生态协同成为未来3-5年的关键战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相关车企需在政策框架内加速创新,同时要应对地缘政治和市场需求分化的双重挑战。本次论坛提出的几个点都是未来要落实的方向,如从补贴依赖转向制度创新(如碳积分扩围),加速燃油车替代,这样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及市场渗透率将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车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技术突破等,就是在推动车联网、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智驾平权有望进一步能实现。
综上,根据本次论坛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认为,短期市场虽然经历调整,但我们仍然相信智能化是今年新能源车方向的重要主线,而需求复苏将有望成为一条重要的支撑岸线贯穿全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