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高调宣布,旗下全新中大型SUV——深蓝S09的售价区间为30万-35万元。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热议,尤其是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深蓝作为长安旗下的新锐品牌,首次将产品价格推至30万元以上区间,被部分消费者质疑“定价是否过于自信”。
然而,深蓝S09的底气或许并非空穴来风。从技术配置到市场定位,这款车试图以“华为系”智能化标签、增程式动力与空间灵活性,向理想L9、问界M9等“9系”对手发起挑战。
技术堆料与市场卡位
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深蓝S09的定价逻辑中,智能化配置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益于深蓝与华为的深度合作,这款新车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系统,不仅支持高速和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还具备智能泊车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车辆配备了激光雷达,实现了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能力,显著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同时,专属定制的HarmonySpace鸿蒙座舱也为其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氛围。座舱内,双15.6英寸联屏、43英寸AR-HUD抬头显示器以及后排21.4英寸的3K吸顶屏,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智能交互生态,让驾乘者充分感受到未来出行的魅力。
深蓝S09与华为的深度技术绑定,不仅增强了产品的溢价能力,更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智能驾驶标杆”的形象。这种技术路线的选择,使得深蓝S09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了独特的卖点。
除了智能化的亮点,深蓝S09在动力系统和空间布局上也下足了功夫。它采用了超级增程2.0系统,1.5T增程器与双电机四驱的完美结合,使得综合功率高达362kW,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表现。同时,WLTC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80km,兼顾了性能与燃油经济性,满足了家庭用户对于长途出行的需求。
车身尺寸方面,深蓝S09与理想L9相差无几,长宽高分別为5205mm×1996mm×1800mm,轴距更是达到了3105mm。然而,深蓝S09在座椅布局上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一二排的“单人床模式”和二三排的“观景模式”,并配备了可移动中岛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使用场景的适应性。这种贴心的设计,使得深蓝S09在多孩家庭中拥有了更高的竞争力,与理想L9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从品牌战略的层面来看,深蓝S09的定价也体现了其高端化的决心。此前,深蓝汽车主要聚焦在20万-25万元的市场区间,而深蓝S09的定价则意味着品牌试图突破价格天花板,向更高层次的市场发起冲击。
深蓝CEO邓承浩曾明确表示,深蓝要通过技术提升品牌高度。因此,深蓝S09在配置上毫不吝啬,全车座椅均支持通风、加热和按摩功能,还配备了车载冰箱和全景声音响等高端配置,试图在豪华感上与BBA等传统豪华品牌一较高下。同时,以低于BBA同级车型的价格吸引中产家庭,这一策略既是对品牌价值的重塑,也是对市场份额的主动卡位。
高端化野心的“价格突围”
尽管深蓝S09的配置十分亮眼,但其30万元的起售价仍让部分消费者犹豫不决。有网友评论说:“深蓝的品牌溢价能否支撑30万元的门槛?”此前,部分媒体预测其起售价为25万元,而实际价格却高出预期,这使得一些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转向了其他竞品。
不过,也有潜在买家表示,华为智驾和鸿蒙座舱的含金量足以抵消品牌溢价,尤其是对于那些科技爱好者来说,“华为生态的整合比传统豪华品牌更有吸引力”。
从行业观察的角度来看,深蓝S09的定价策略存在双重风险。一方面,品牌认知度不足可能导致市场接受度低于预期;另一方面,理想L9与问界M9已经建立了稳固的用户基础,深蓝S09需要在差异化体验上做出更具突破性的表现。
然而,新能源市场对于“高性价比豪华车”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如果深蓝S09能够凭借华为的技术背书和空间创新打开细分市场,或许能够复制理想的成功路径。
其实深蓝S09的定价策略,颇具“田忌赛马”的意味,通过精准定位,与不同竞争对手展开贴身肉搏。面对理想L9这位强劲的对手,深蓝S09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了相近尺寸和更高配置,尽管理想L9在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口碑上占优,但深蓝S09的华为智驾系统在激光雷达数量上并未落后,且其ADS 3.0的算法迭代速度可能更具潜力。
而与问界M9相比,深蓝S09同样展现了其策略性。问界M9同样搭载华为智驾,但深蓝S09通过价格下沉(低10万元以上)和增程式动力的续航优势,吸引预算有限的家庭用户。不过,问界M9的鸿蒙座舱成熟度更高,且品牌与华为的绑定更深,这对深蓝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深蓝S09敢于将起售价定位在30万至35万的区间,既是技术自信的体现,也是品牌向上的冒险。在智能化、家庭化和高端化三重趋势下,其产品力足以与头部玩家同台竞技,但市场能否买单仍需时间验证。若深蓝能通过精准营销强化“华为技术+家庭场景”的标签,并解决消费者对品牌力的疑虑,S09或将成为中大型SUV市场的破局者。反之,若仅靠配置堆砌而忽视用户体验与口碑积累,高定价可能反噬品牌形象。这场定价“飘”与“稳”的博弈,终将交由市场裁决。
不久前,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高调宣布,旗下全新中大型SUV——深蓝S09的售价区间为30万-35万元。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热议,尤其是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深蓝作为长安旗下的新锐品牌,首次将产品价格推至30万元以上区间,被部分消费者质疑“定价是否过于自信”。
然而,深蓝S09的底气或许并非空穴来风。从技术配置到市场定位,这款车试图以“华为系”智能化标签、增程式动力与空间灵活性,向理想L9、问界M9等“9系”对手发起挑战。
技术堆料与市场卡位
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深蓝S09的定价逻辑中,智能化配置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益于深蓝与华为的深度合作,这款新车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系统,不仅支持高速和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还具备智能泊车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车辆配备了激光雷达,实现了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能力,显著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同时,专属定制的HarmonySpace鸿蒙座舱也为其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氛围。座舱内,双15.6英寸联屏、43英寸AR-HUD抬头显示器以及后排21.4英寸的3K吸顶屏,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智能交互生态,让驾乘者充分感受到未来出行的魅力。
深蓝S09与华为的深度技术绑定,不仅增强了产品的溢价能力,更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智能驾驶标杆”的形象。这种技术路线的选择,使得深蓝S09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了独特的卖点。
除了智能化的亮点,深蓝S09在动力系统和空间布局上也下足了功夫。它采用了超级增程2.0系统,1.5T增程器与双电机四驱的完美结合,使得综合功率高达362kW,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表现。同时,WLTC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80km,兼顾了性能与燃油经济性,满足了家庭用户对于长途出行的需求。
车身尺寸方面,深蓝S09与理想L9相差无几,长宽高分別为5205mm×1996mm×1800mm,轴距更是达到了3105mm。然而,深蓝S09在座椅布局上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一二排的“单人床模式”和二三排的“观景模式”,并配备了可移动中岛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使用场景的适应性。这种贴心的设计,使得深蓝S09在多孩家庭中拥有了更高的竞争力,与理想L9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从品牌战略的层面来看,深蓝S09的定价也体现了其高端化的决心。此前,深蓝汽车主要聚焦在20万-25万元的市场区间,而深蓝S09的定价则意味着品牌试图突破价格天花板,向更高层次的市场发起冲击。
深蓝CEO邓承浩曾明确表示,深蓝要通过技术提升品牌高度。因此,深蓝S09在配置上毫不吝啬,全车座椅均支持通风、加热和按摩功能,还配备了车载冰箱和全景声音响等高端配置,试图在豪华感上与BBA等传统豪华品牌一较高下。同时,以低于BBA同级车型的价格吸引中产家庭,这一策略既是对品牌价值的重塑,也是对市场份额的主动卡位。
高端化野心的“价格突围”
尽管深蓝S09的配置十分亮眼,但其30万元的起售价仍让部分消费者犹豫不决。有网友评论说:“深蓝的品牌溢价能否支撑30万元的门槛?”此前,部分媒体预测其起售价为25万元,而实际价格却高出预期,这使得一些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转向了其他竞品。
不过,也有潜在买家表示,华为智驾和鸿蒙座舱的含金量足以抵消品牌溢价,尤其是对于那些科技爱好者来说,“华为生态的整合比传统豪华品牌更有吸引力”。
从行业观察的角度来看,深蓝S09的定价策略存在双重风险。一方面,品牌认知度不足可能导致市场接受度低于预期;另一方面,理想L9与问界M9已经建立了稳固的用户基础,深蓝S09需要在差异化体验上做出更具突破性的表现。
然而,新能源市场对于“高性价比豪华车”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如果深蓝S09能够凭借华为的技术背书和空间创新打开细分市场,或许能够复制理想的成功路径。
其实深蓝S09的定价策略,颇具“田忌赛马”的意味,通过精准定位,与不同竞争对手展开贴身肉搏。面对理想L9这位强劲的对手,深蓝S09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了相近尺寸和更高配置,尽管理想L9在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口碑上占优,但深蓝S09的华为智驾系统在激光雷达数量上并未落后,且其ADS 3.0的算法迭代速度可能更具潜力。
而与问界M9相比,深蓝S09同样展现了其策略性。问界M9同样搭载华为智驾,但深蓝S09通过价格下沉(低10万元以上)和增程式动力的续航优势,吸引预算有限的家庭用户。不过,问界M9的鸿蒙座舱成熟度更高,且品牌与华为的绑定更深,这对深蓝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深蓝S09敢于将起售价定位在30万至35万的区间,既是技术自信的体现,也是品牌向上的冒险。在智能化、家庭化和高端化三重趋势下,其产品力足以与头部玩家同台竞技,但市场能否买单仍需时间验证。若深蓝能通过精准营销强化“华为技术+家庭场景”的标签,并解决消费者对品牌力的疑虑,S09或将成为中大型SUV市场的破局者。反之,若仅靠配置堆砌而忽视用户体验与口碑积累,高定价可能反噬品牌形象。这场定价“飘”与“稳”的博弈,终将交由市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