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人命,给全民智驾泼了三盆冷水

智车科技

1天前

原文标题:三条人命,给全民智驾泼了三盆冷水。...罹难者的鲜血,朝着汽车智驾泼出三盆冷水——。...我们提醒本次事件给智驾泼的第三盆冷水,恰恰是给智驾发展路径提醒、担心其受挫的警惕心。

导语

Introduction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悲剧,意味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必然道路,并非一条坦途。

“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旧约·诗篇五十一》里,大卫王如是喟叹。在奥古斯丁力推原罪论之后,这两个沉重的字眼便时常作为一种无奈的答案,去解答那些莫名的非难和指责。

新能源汽车跃升至新科技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却在一系列风波中,深陷“原罪”漩涡。

去年年初,特斯拉遭遇在华最大召回,因为可能误操作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增大撞车风险,160万辆进口和国产特斯拉都在召回之列。

而在今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碰撞爆燃,三名女大学生丧生。事故发生三天后,引爆整个互联网。“什么都会上热搜”的小米,想必并不喜欢这种流量。

2.png

一个是来自美国、引领汽车行业转型的“造车新势力鼻祖”,一个是来自中国、号称“最后一家能走热的造车新势力后起之秀”,分别在2024年和2025年卷入漩涡,并且风波都与电动化和智能化密切相关。

小米汽车是否有责任?产品是否有缺陷?我们哀悼逝者,也更应该用理性去思考悲剧深层的根源,而这甚至比质疑批判小米一家企业更为重要。

罹难者的鲜血,朝着汽车智驾泼出三盆冷水——

第一盆:智驾尚未足以取代人驾。

第二盆:厂家的教育义务和用户的学习义务,不可忽视。

第三盆:激进与保守,都是过犹不及。

每一盆冷水,不是为了否定智驾,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智驾,用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洗涤所有新科技的“原罪”,纠正所有新企业的“偏航”,让技术真正成为人类之光。

01别放开你紧握方向盘的手

2024年被称为高阶智驾实用元年,高端造车新势力纷纷开始搭载具备城区领航辅助功能的智驾;2025年则被称为高阶智驾普及元年,城区领航向15-20万元主流车型下探,高速领航和城区记忆领航甚至能触及6-7万元入门车。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拥抱高阶智驾,业界值得为之欣喜,也更值得为之担忧。倘若用户误用智驾,后果将不堪设想。终究,在L3级智驾落地之前,智驾都属于辅助驾驶,权责依然悉数在司机本人,换句话说,智驾还不足以取代人驾,无论技术还是立法角度。

回顾小米SU7这次事故,我们依然能发现:无论智驾技术如何先进,都不能轻易放开紧握方向盘的手——

2025年3月29日夜,3名司乘人员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考,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碰撞爆燃事故,3人全部身亡。

按照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3.png

小米SU7的智驾版本区别,虽然有“中高配为高阶,低配为中阶”的差异,但那属于城区领航辅助NOA和高速快速路领航辅助NOA的差异,全部属于L2辅助驾驶。

那么什么是L0到L5的特征?我们在这里再回顾一下。

L0/1/2/3/4/5是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设定的汽车驾驶自动化级别,按照车辆的功能以及控制权/责任的归属进行划分,从L0无自动化、L1辅助驾驶、L2部分自动驾驶、L3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自动驾驶到L5完全自动驾驶,级别依次提升。

到了中国,工信部2016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和2020年《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在强化“增加L0级至L2级对驾驶员接管能力监测和风险减缓策略的要求,明确最低安全要求,减少实际应用的安全风险”之后,形成了有自己特色、与SAE标准整体相近的分级标准:

1、DA(Driver Assistance):辅助驾驶系统。根据环境信息执行转向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车道内正常行驶,高速公路无车道干涉路段,泊车工况。

2、PA(Partial Automation):部分自动驾驶系统。根据环境信息执行转向和加减速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高速公路及市区无车道干涉路段,换道、环岛绕行、拥堵跟车等工况。

3、CA(High Automation):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请求,驾驶员需要提供适当的干预。

4、HA(Full Automation):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特定环境下系统会向驾驶员提出响应请求,驾驶员可以对系统请求不进行响应。高速公路全部工况及市区有车道干涉路段。

5、FA: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完成驾驶员能够完成的所有道路环境下的操作,不需要驾驶员介入。所有行驶工况。

4.png

你怎么区分这六大阶梯式的级别分类?最根本的要素并不是搭载了多少传感器,有多少芯片算力,而是控制权/责任的归属。L0到L2,或者许多企业号称的L2.5乃至L2.999……权责都在于人本身。而L4则是少数情况下需要驾驶员介入,L5则是完全不需要安全员/驾驶员,甚至取消了方向盘和刹车踏板。

就在前不久的2025年电动汽车百人会,地平线科技创始人余凯重申了他的观点:3年实现脱手开(hands off)、5年实现闭眼开(eyes off)、10年实现随心开(minds off)。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最先进的乘用车智驾(不考虑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无人驾驶卡车Robotruck等)仍然不能代替人员驾驶,司机完全不能放手。

那么,谁来提醒“不能放手”这件事?又是谁来执行“不能放手”这件事?这就涉及到两个词——教育,学习。

02教育和学习,谁在偷懒?

“不要把生命交给机器!”

“我不信任汽车!”

昔日共享单车的泡沫尚未破裂,出行市场的“原罪论”一度甚嚣尘上: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发现,整个赛道的发展已不再以真正的“共享”为目的,而是陷入了盲目跑马圈地、忽悠圈钱的恶性循环。

风口浪尖的自动驾驶,是否也有原罪?

在汽车公社看来,这是一个具备辩证性和迷惑性的命题,取决于出发点。

新科技在诞生之初,光是命名和诠释便需要付出不低的成本和努力。如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拿一个固有名称和解释,便容易造成误导,更别说借助科技等级更高的名称去做夸大宣传。如果将这种风险和压力定义为一种“原罪”,倒也能自圆其说。即便跨过了可能造成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的第一步,新科技是否带有原罪,也拥有着双重答案。

倘若从新技术带有风险、必须用谨慎态度来防范风险、降低损失看,需要持有“看待原罪”的态度,每一步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以客户为关怀导向、以生命财产安全为重,而不是借助“新科技”的炫酷光环去为营销增添筹码。

5.png

倘若从权责落实的角度来说,技术本身是一种工具,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功罪和善恶,而是要看使用者如何去运用、生产者如何去界定、立法者如何去引导规范。与其说是科技本身有原罪,倒不如说是新科技有额外成本需要去支付——厂商有教育成本,用户有学习成本,而倘若其中任何角色因为惰性或者经济利益而偷偷越过支付成本,便可能因为这种操作失范而造成事故,酿成罪孽。

“不要把生命交给机器”这个言论其实有着无法自洽的bug,因为驾驶辅助本来就没有让用户将生命安全托付给机器,人员始终是车辆控制权的拥有者,在系统正常工作背景下,一旦发生事故,自然是人员承担责任。

但是,不要以为L2的辅助驾驶就不会意味着厂商不用在事故里担责,哪怕具体某次事故里,从法理层面用户自己应该承担一切或者主要责任(例如美国Joshua Brown和中国高雅宁都因使用特斯拉AutoPilot不当而丧生),这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丝毫不用反思和被谴责。

再次回顾这次小米SU7事故的细节:

小米公司回应显示,事故车辆在22:28:17轻度分心报警,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22:44:26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由于相关部门还未公布最终鉴定结果,因而我们并不赞成贸然断定“全部是小米的责任”,或者“全部是车主的责任”,更应该用理性和推演去约束结论。

6.png

·司机可能存在分心情况,而小米SU7智驾仍属于L2,应该由司机控制权责;

·从预警到接管,总共有2-3秒时间,这样的缓冲是否足够用户完成判断和接管?小米警示机制是否足够强烈?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人员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车门无法打开,而究竟是解锁机制有缺陷,还是碰撞速度96公里/时,造成车门变形?又抑或车体强度应该支持多高速度保持车门不变形?

·小米AEB在上述时间里将车速从116km/h降低到96km/h,表现该如何评价?原先发布会上,小米表示AEB可在135km/h生效,但能降低多少,多数人并不清楚。

以上都存在人员与厂商负有责任的可能。而在相关部门鉴定结果公布之前,一切都只能是基于理性的推测,而不应该是刻意洗地或者抹黑。

但我们忧虑的是,极端式理解会带来更为恶化的后果。

03过度营销的激进过度反变的保守

我们提醒本次事件给智驾泼的第三盆冷水,恰恰是给智驾发展路径提醒、担心其受挫的警惕心。

对智驾的态度,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激进,认为智驾无所不能,很快甚至已经可以代替人驾;一种是保守,认为智驾绝不可信,纯属故弄玄虚和商业噱头。

关于激进,往往与过度营销相结合。

早期特斯拉连中文产品手册里都是将AutoPilot称为“自动驾驶”,后来多次严重事故使得厂商更改为“驾驶辅助”。这是特斯拉投入教育成本不足的典型写照。而在另一面,恰恰就是取巧的过度宣传。

2013年,被马斯克从航空领域借用了autopilot自动导航的名称,用来命名特斯拉的半自动驾驶系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维基词条里有Tesla Autopilot和autopilot,把特斯拉的Autopilot单独列出来。三年后,马斯克接受theverge.com采访时提到要做“全自动驾驶”,又过了四年,特斯拉FSD名声鹊起。

7.png

在望文生义的角度,看起来非常的没毛病:Autopilot系统直译过来叫“自动导航”,外行有理由解读为跟“自动驾驶”差别不大,曾经在特斯拉中文手册里就叫自动驾驶,后来出了事故才改为“驾驶辅助”;而在Autopilot基础上拓展而来的FSD,英文全称是Full Self-Driving,干脆就是“完全自动驾驶”,一个字都不差。

无论汽车界、科技界还是广大吃瓜群众,相信都还记得火星钢铁侠在前两年信誓旦旦要达到L5完全自动驾驶,FSD似乎就是特斯拉对世界的回答:Autopilot作驾驶辅助,FSD作L5级自动驾驶,真是高低搭配,干活不累。但是后来连特斯拉法律顾问在给美国加州车管局的邮件里,都承认FSD也属于L2。

因而在这里,我们呼吁:汽车行业有必要迎接一部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例如安全是一切功能的托底。

令人欣慰的是,余承东在近两年华为鸿蒙智行发布会上,与前些天赵长江微博里,都提到了一句话: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然而,对于从根本上否定智驾、抗拒变革的保守,同样毫不足取。

某些场景下,例如灵活处理规则、对应数据库里未积累的突发事件,智驾不如人驾熟练;但在另一些场景下,例如应对已有案例的突发事件,需要超高精度操控,则人驾不如智驾。

在2025年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表示,智驾可以比人安全,无人车安全性可以比老司机高14倍。

同时,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大势不可阻挡。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3年,国内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由490亿元增至1996亿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产值将超过7000亿元,2030年将达到2.6万亿元的规模。强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推动,将加速智能汽车和智能驾驶的走向千家万户。

总而言之,包括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在内,一切新科技的用户,必须付出足够的学习成本,掌握新技术的边界和使用诀窍,才能平安无虞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而厂商则一定要记住新科技原罪的嫌疑,杜绝过度宣传,付出足够的教育成本。

常将初心为恒心,莫以星光作血光。愿类似这次的悲剧不再上演。

包括智驾在内,一切新科技的“原罪”倘若能被厂商和用户牢记,那么反而罪孽便不会从暗黑的渊薮被释放出来。毕竟,当你将黑暗抵在背后,则必将面朝光明。

责编:杜余鑫   编辑:何增荣

原文标题 : 三条人命,给全民智驾泼了三盆冷水

原文标题:三条人命,给全民智驾泼了三盆冷水。...罹难者的鲜血,朝着汽车智驾泼出三盆冷水——。...我们提醒本次事件给智驾泼的第三盆冷水,恰恰是给智驾发展路径提醒、担心其受挫的警惕心。

导语

Introduction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悲剧,意味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必然道路,并非一条坦途。

“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旧约·诗篇五十一》里,大卫王如是喟叹。在奥古斯丁力推原罪论之后,这两个沉重的字眼便时常作为一种无奈的答案,去解答那些莫名的非难和指责。

新能源汽车跃升至新科技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却在一系列风波中,深陷“原罪”漩涡。

去年年初,特斯拉遭遇在华最大召回,因为可能误操作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增大撞车风险,160万辆进口和国产特斯拉都在召回之列。

而在今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碰撞爆燃,三名女大学生丧生。事故发生三天后,引爆整个互联网。“什么都会上热搜”的小米,想必并不喜欢这种流量。

2.png

一个是来自美国、引领汽车行业转型的“造车新势力鼻祖”,一个是来自中国、号称“最后一家能走热的造车新势力后起之秀”,分别在2024年和2025年卷入漩涡,并且风波都与电动化和智能化密切相关。

小米汽车是否有责任?产品是否有缺陷?我们哀悼逝者,也更应该用理性去思考悲剧深层的根源,而这甚至比质疑批判小米一家企业更为重要。

罹难者的鲜血,朝着汽车智驾泼出三盆冷水——

第一盆:智驾尚未足以取代人驾。

第二盆:厂家的教育义务和用户的学习义务,不可忽视。

第三盆:激进与保守,都是过犹不及。

每一盆冷水,不是为了否定智驾,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智驾,用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洗涤所有新科技的“原罪”,纠正所有新企业的“偏航”,让技术真正成为人类之光。

01别放开你紧握方向盘的手

2024年被称为高阶智驾实用元年,高端造车新势力纷纷开始搭载具备城区领航辅助功能的智驾;2025年则被称为高阶智驾普及元年,城区领航向15-20万元主流车型下探,高速领航和城区记忆领航甚至能触及6-7万元入门车。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拥抱高阶智驾,业界值得为之欣喜,也更值得为之担忧。倘若用户误用智驾,后果将不堪设想。终究,在L3级智驾落地之前,智驾都属于辅助驾驶,权责依然悉数在司机本人,换句话说,智驾还不足以取代人驾,无论技术还是立法角度。

回顾小米SU7这次事故,我们依然能发现:无论智驾技术如何先进,都不能轻易放开紧握方向盘的手——

2025年3月29日夜,3名司乘人员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考,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碰撞爆燃事故,3人全部身亡。

按照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3.png

小米SU7的智驾版本区别,虽然有“中高配为高阶,低配为中阶”的差异,但那属于城区领航辅助NOA和高速快速路领航辅助NOA的差异,全部属于L2辅助驾驶。

那么什么是L0到L5的特征?我们在这里再回顾一下。

L0/1/2/3/4/5是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设定的汽车驾驶自动化级别,按照车辆的功能以及控制权/责任的归属进行划分,从L0无自动化、L1辅助驾驶、L2部分自动驾驶、L3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自动驾驶到L5完全自动驾驶,级别依次提升。

到了中国,工信部2016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和2020年《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在强化“增加L0级至L2级对驾驶员接管能力监测和风险减缓策略的要求,明确最低安全要求,减少实际应用的安全风险”之后,形成了有自己特色、与SAE标准整体相近的分级标准:

1、DA(Driver Assistance):辅助驾驶系统。根据环境信息执行转向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车道内正常行驶,高速公路无车道干涉路段,泊车工况。

2、PA(Partial Automation):部分自动驾驶系统。根据环境信息执行转向和加减速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高速公路及市区无车道干涉路段,换道、环岛绕行、拥堵跟车等工况。

3、CA(High Automation):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请求,驾驶员需要提供适当的干预。

4、HA(Full Automation):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特定环境下系统会向驾驶员提出响应请求,驾驶员可以对系统请求不进行响应。高速公路全部工况及市区有车道干涉路段。

5、FA: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完成驾驶员能够完成的所有道路环境下的操作,不需要驾驶员介入。所有行驶工况。

4.png

你怎么区分这六大阶梯式的级别分类?最根本的要素并不是搭载了多少传感器,有多少芯片算力,而是控制权/责任的归属。L0到L2,或者许多企业号称的L2.5乃至L2.999……权责都在于人本身。而L4则是少数情况下需要驾驶员介入,L5则是完全不需要安全员/驾驶员,甚至取消了方向盘和刹车踏板。

就在前不久的2025年电动汽车百人会,地平线科技创始人余凯重申了他的观点:3年实现脱手开(hands off)、5年实现闭眼开(eyes off)、10年实现随心开(minds off)。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最先进的乘用车智驾(不考虑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无人驾驶卡车Robotruck等)仍然不能代替人员驾驶,司机完全不能放手。

那么,谁来提醒“不能放手”这件事?又是谁来执行“不能放手”这件事?这就涉及到两个词——教育,学习。

02教育和学习,谁在偷懒?

“不要把生命交给机器!”

“我不信任汽车!”

昔日共享单车的泡沫尚未破裂,出行市场的“原罪论”一度甚嚣尘上: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发现,整个赛道的发展已不再以真正的“共享”为目的,而是陷入了盲目跑马圈地、忽悠圈钱的恶性循环。

风口浪尖的自动驾驶,是否也有原罪?

在汽车公社看来,这是一个具备辩证性和迷惑性的命题,取决于出发点。

新科技在诞生之初,光是命名和诠释便需要付出不低的成本和努力。如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拿一个固有名称和解释,便容易造成误导,更别说借助科技等级更高的名称去做夸大宣传。如果将这种风险和压力定义为一种“原罪”,倒也能自圆其说。即便跨过了可能造成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的第一步,新科技是否带有原罪,也拥有着双重答案。

倘若从新技术带有风险、必须用谨慎态度来防范风险、降低损失看,需要持有“看待原罪”的态度,每一步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以客户为关怀导向、以生命财产安全为重,而不是借助“新科技”的炫酷光环去为营销增添筹码。

5.png

倘若从权责落实的角度来说,技术本身是一种工具,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功罪和善恶,而是要看使用者如何去运用、生产者如何去界定、立法者如何去引导规范。与其说是科技本身有原罪,倒不如说是新科技有额外成本需要去支付——厂商有教育成本,用户有学习成本,而倘若其中任何角色因为惰性或者经济利益而偷偷越过支付成本,便可能因为这种操作失范而造成事故,酿成罪孽。

“不要把生命交给机器”这个言论其实有着无法自洽的bug,因为驾驶辅助本来就没有让用户将生命安全托付给机器,人员始终是车辆控制权的拥有者,在系统正常工作背景下,一旦发生事故,自然是人员承担责任。

但是,不要以为L2的辅助驾驶就不会意味着厂商不用在事故里担责,哪怕具体某次事故里,从法理层面用户自己应该承担一切或者主要责任(例如美国Joshua Brown和中国高雅宁都因使用特斯拉AutoPilot不当而丧生),这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丝毫不用反思和被谴责。

再次回顾这次小米SU7事故的细节:

小米公司回应显示,事故车辆在22:28:17轻度分心报警,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22:44:26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由于相关部门还未公布最终鉴定结果,因而我们并不赞成贸然断定“全部是小米的责任”,或者“全部是车主的责任”,更应该用理性和推演去约束结论。

6.png

·司机可能存在分心情况,而小米SU7智驾仍属于L2,应该由司机控制权责;

·从预警到接管,总共有2-3秒时间,这样的缓冲是否足够用户完成判断和接管?小米警示机制是否足够强烈?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人员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车门无法打开,而究竟是解锁机制有缺陷,还是碰撞速度96公里/时,造成车门变形?又抑或车体强度应该支持多高速度保持车门不变形?

·小米AEB在上述时间里将车速从116km/h降低到96km/h,表现该如何评价?原先发布会上,小米表示AEB可在135km/h生效,但能降低多少,多数人并不清楚。

以上都存在人员与厂商负有责任的可能。而在相关部门鉴定结果公布之前,一切都只能是基于理性的推测,而不应该是刻意洗地或者抹黑。

但我们忧虑的是,极端式理解会带来更为恶化的后果。

03过度营销的激进过度反变的保守

我们提醒本次事件给智驾泼的第三盆冷水,恰恰是给智驾发展路径提醒、担心其受挫的警惕心。

对智驾的态度,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激进,认为智驾无所不能,很快甚至已经可以代替人驾;一种是保守,认为智驾绝不可信,纯属故弄玄虚和商业噱头。

关于激进,往往与过度营销相结合。

早期特斯拉连中文产品手册里都是将AutoPilot称为“自动驾驶”,后来多次严重事故使得厂商更改为“驾驶辅助”。这是特斯拉投入教育成本不足的典型写照。而在另一面,恰恰就是取巧的过度宣传。

2013年,被马斯克从航空领域借用了autopilot自动导航的名称,用来命名特斯拉的半自动驾驶系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维基词条里有Tesla Autopilot和autopilot,把特斯拉的Autopilot单独列出来。三年后,马斯克接受theverge.com采访时提到要做“全自动驾驶”,又过了四年,特斯拉FSD名声鹊起。

7.png

在望文生义的角度,看起来非常的没毛病:Autopilot系统直译过来叫“自动导航”,外行有理由解读为跟“自动驾驶”差别不大,曾经在特斯拉中文手册里就叫自动驾驶,后来出了事故才改为“驾驶辅助”;而在Autopilot基础上拓展而来的FSD,英文全称是Full Self-Driving,干脆就是“完全自动驾驶”,一个字都不差。

无论汽车界、科技界还是广大吃瓜群众,相信都还记得火星钢铁侠在前两年信誓旦旦要达到L5完全自动驾驶,FSD似乎就是特斯拉对世界的回答:Autopilot作驾驶辅助,FSD作L5级自动驾驶,真是高低搭配,干活不累。但是后来连特斯拉法律顾问在给美国加州车管局的邮件里,都承认FSD也属于L2。

因而在这里,我们呼吁:汽车行业有必要迎接一部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例如安全是一切功能的托底。

令人欣慰的是,余承东在近两年华为鸿蒙智行发布会上,与前些天赵长江微博里,都提到了一句话: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然而,对于从根本上否定智驾、抗拒变革的保守,同样毫不足取。

某些场景下,例如灵活处理规则、对应数据库里未积累的突发事件,智驾不如人驾熟练;但在另一些场景下,例如应对已有案例的突发事件,需要超高精度操控,则人驾不如智驾。

在2025年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表示,智驾可以比人安全,无人车安全性可以比老司机高14倍。

同时,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大势不可阻挡。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3年,国内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由490亿元增至1996亿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产值将超过7000亿元,2030年将达到2.6万亿元的规模。强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推动,将加速智能汽车和智能驾驶的走向千家万户。

总而言之,包括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在内,一切新科技的用户,必须付出足够的学习成本,掌握新技术的边界和使用诀窍,才能平安无虞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而厂商则一定要记住新科技原罪的嫌疑,杜绝过度宣传,付出足够的教育成本。

常将初心为恒心,莫以星光作血光。愿类似这次的悲剧不再上演。

包括智驾在内,一切新科技的“原罪”倘若能被厂商和用户牢记,那么反而罪孽便不会从暗黑的渊薮被释放出来。毕竟,当你将黑暗抵在背后,则必将面朝光明。

责编:杜余鑫   编辑:何增荣

原文标题 : 三条人命,给全民智驾泼了三盆冷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