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著名的街区 “巨富长”,你可以纵观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百景。
在以这三条街向四周扩散的城市版图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餐厅、酒吧、服装设计师以及生活方式类店铺,它们共同制造出一种景观,为年轻人构建出一种繁华、时髦的都市生活模版。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景观里,却有一些突兀的外贸店铺存在:它们的门头并不起眼,既没有标明品牌,也不讲究店铺陈设,一堆衣服叠挂在门口,旁边的纸板上写着 “49 元两件” 样的字眼,仿佛县城美学空降在精致的梧桐街头。奇怪的是,年轻人却正在被这样具有街区异质感的店铺深深吸引。
图片来源:Tomi Chiu
明星白敬亭的个人店铺 Goodbai 就在 “巨富长” 拐角处的延庆路街道上,在它旁边不到 100 米的地方,有一间连店名也没有的外贸铺子,它是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点,人气热度有时甚至反超设计师门店。
年轻人爱上淘外贸,难道是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吗?
从淘 Vintage 到淘外贸
不是只谈性价比
买外贸只有一次和无数次吗?或许真的是这样。
来自北京的消费者Wisa在深圳南山区南邮居住过一段时间,那里有比较集中的外贸服装和箱包鞋店铺,她说道:“2013 年在深圳南邮随便买了一双 Miu Miu 的长靴,(气候原因) 深圳长靴很少有人穿,而我刚好在北京工作,600 块拿下穿到现在已经 12 年了,仍旧颜值质感在线,从此开启了对外贸货性价比超级认可的新认知。”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地球上的渣渣兔
来自湖南长沙的消费者孙强在近四五年养成了在外贸店购物的习惯。他说道:“一开始是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刷到灵石路的帖子,去淘货发现了品质还不错的衣服,后面就开始主动关注起外贸,线上线下都会主动去探索外贸店。”
Wisa 和孙强均提到了外贸产品在性价比方面的吸引力 —— 用合理的价格买到品质不错的衣服,何乐而不为?
来自南京的消费者任子捷与朋友一起逛外贸店的视频在小红书上引发了不小关注,在这篇名为《真香,190 元买了十件衣服》的视频评论区中,有网友总结了在外贸店购物的另一种乐趣:“用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的宝贝,简称淘宝感。”
说起 “淘宝感”,对于年轻人更熟悉的概念或许是淘设计师品牌的 Vintage,尤其是一旦淘到秀场款式,确实有如获至宝的成就感。
但是在国内,想要以低价淘到稀有款的概率微乎其微,通过买 Vintage 满足多样化的搭配需求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外贸店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了 “既要、又要” 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外贸店产品价格低廉,即便大手笔扫货也不会 “肉疼”;另一方面,它又能满足年轻人渴望淘货、发现孤品的乐趣。
对此,任子捷说道:“我的兴趣是装扮搭配,就像小时候玩 QQ 秀一样。满足这个兴趣需要大量独特的服装配饰,那么买外贸的话即使多买点也不会经济上压力太大,也不算太容易撞衫,算是可以供给我的我搭配爱好吧。说到底还是穷,有钱的话,也可以用爱马仕搭 QQ 秀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地球上的渣渣兔
“买外贸是轻品牌、重实物的生活方式,不为品牌溢价买单,是一种更关注本身、更务实的生活方式,” 孙强说道。
货源 “鱼龙混杂”
但年轻人并不在乎
“外贸原单”、“外贸货” 其实很早就有,上世纪 80 年代后我国服装制造业兴起,而部分商品因 “出口转内销” 而成为了许多年记忆中物美价廉的 “外贸原单”。
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逛外贸店,但是他们对于外贸店的定义以及货源概念却并不明晰。大多数人对外贸店的直观印象是一个可以买到便宜商品的地方,稍微研究的人可能会认为外贸店销售的是出口转内销产品或一些品牌尾货。
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外贸货源其实不外乎以下几个渠道:原单正品、外贸尾货、跟单货、出口转内销产品以及部分的工厂自产货。但如今外贸店的货源其实非常复杂,除了传统的外贸货源,其中还可能包括二手、品牌高仿、库存尾货和批发市场货等,甚至还有 “洋垃圾”。
新华网曾有相关报道指出,市面上九成以上的 “外贸原单” 商品均不是正品。吉林省消协副研究员宗守运在新华网的采访中说道:“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是不会有所谓外贸货的,尤其是已经在中国设有专柜的欧洲知名成衣和箱包品牌,这些大牌或者不在中国国内生产,或者是商家会全部回收所有产品,瑕疵品也不会外流。从价格上看,低于专柜价格 50% 以上的产品,是正品的可能性不大。”
货源纯正的 “外贸原单” 屈指可数,而外贸店中最常见的产品就是国内工厂生产的 “外贸款”,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外贸货。
中国服饰制造业发达,国内 OEM (代工生产) 和 ODM (自主设计制造) 的工厂在完成品牌订单后,可能会生产类似款但不带品牌 logo 的产品,以避免侵权。这些商品的工艺、材料与正品接近,但没有官方授权。
除此之外,外贸店里的产品还有可能是一些国内品牌或工厂库存积压的产品,会被低价转卖到外贸店。这些商品可能并无真正的外贸背景,但会被外贸店包装成 “外贸货” 销售。
总之,服饰外贸是一门 “水很深” 的行业。在广州从事服饰行业二十余年的工作者王女士向 VOGUE Business 透露道:“越是大品牌,他们越会比较严谨地算出面料和成品的比例,水洗标、商标数量都是算好的,相应的辅料五金也是固定的。那么作为代工厂,不可能掌握所有辅料的供应。真正的尾货几乎没有,我们现在说的尾货基本上指的就是库存。”
图片来源:小红书@ Amery_💫
外贸店的产品货源鱼龙混杂,真假掺杂,这让习惯于品牌思维的消费者很难接受。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在淘外贸的年轻人来说,真真假假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任子捷表示自己就不会太在意外贸店的货源,因为在外贸实体店,自己可以把控实物的质量:“很多外贸实体店,我可以看到实物,触碰到面料,看到新旧程度,再加上实惠的价格并不会让我刻意再去想来处,如果看着就不行或者很假我不买外贸就行了,这个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她强调道:“如果真的遇到设计我很喜欢,做工也佳,但就是硬贴上完全不符合风格的品牌 logo,那就当他是恶搞款吧。不用把这种事情上升到 ‘外贸店还想买到真货?’。穿衣吃饭,丰俭由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 Amery_💫
热衷买外贸的生活方式背后
是 “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念在崛起
那么在逛外贸店的过程中,年轻人究竟在割舍哪一部分呢?不难发现,他们正在逐渐削弱对品牌追求的执念,而是更看重款式与价格。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 “消费降级”、“只看性价比” 等单一维度去理解年轻人爱上淘外贸,外贸店不仅仅是 “廉价商品” 的象征,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景观,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和消费态度。
在现代都市消费文化日益充斥着品牌符号、广告营销和奢侈品的语境下,外贸店的存在具有强烈的反叛意味。某种程度上,淘外贸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社会实验。
现代消费社会中,品牌往往构成了商品价值的主要来源。消费者通常根据品牌的名声、地位或广告影响力来选择产品。在外贸店购物时,他们却不需要过多考虑品牌标签和社会认同感,而是更自由地去评估商品的实际价值。
孙强便提到,自己在外贸店购物时会 “稍微留意一下品牌,但不影响我判断它是否值得入手… 我会更关注实物质量,以及穿搭风格是否匹配我的需求。”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外贸店的兴起意味着年轻消费者对 “品牌” 的依赖度降低,这无疑对规模化的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削弱了品牌溢价。Wisa 说,自己自从开始 “入坑” 外贸店后,“一般不会去买品牌货了,偶尔才会去逛一逛。”
“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打碎了人们对服饰品牌的滤镜,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反消费主义实践,也直指了消费降级背景下,人们开始在服饰支出上的 “节流” 现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 1521 元,仅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 5.4%。在消费者支出构成的 8个类目中,服饰支出排在了倒数第二位。
图片制作:Vogue Business
同时,“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还给人们提供了重新探索自己审美体系的机会。在品牌经营的惯性思维中,一旦某种应季潮流的市场反馈优异 (类似 Miu Miu 之前爆火的 “书呆子风”、“学院风” 等),那么大部分品牌为了追赶热度,都会推出相应款式的产品,这会促成风格上的同质化。因此,消费者在风格上的选择空间其实变相受到潮流热度的限制。
在外贸店购物,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是基于个人品味和需求,而不是集体认同或流行趋势。外贸店的产品不论是尾货也好、库存也好,他们很难做到与应季的时尚趋势保持同步。与时尚品牌依靠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来打造 “潮流” 的方式不同,外贸店提供的商品常常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现性,这让消费者体验到一种非集体化的、个性化的购物方式。
对此,任子捷坦言道:“非常诚恳地说,如果突然有了一笔丰厚收入,我会奖励自己一些名牌,但近几年这种奖励确确实实更像奖励给我的虚荣心,若是奖励给我的审美,外贸店似乎更胜一筹。”
“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念是否意味着品牌在服饰产业不再重要?这种想法也过于绝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现如今品牌的影响力正在被重新定义。外贸店的流行,代表着消费者愿意花时间 “精挑细选”,不再盲目迷信大牌,而是追求更聪明理性的消费。
正如孙强所说的:“我还是会愿意买品牌货,但是不像以前那样购物只认准品牌货。只有当我觉得品牌货的品质和其价格对应得上的话,我才会愿意买。”
走在上海著名的街区 “巨富长”,你可以纵观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百景。
在以这三条街向四周扩散的城市版图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餐厅、酒吧、服装设计师以及生活方式类店铺,它们共同制造出一种景观,为年轻人构建出一种繁华、时髦的都市生活模版。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景观里,却有一些突兀的外贸店铺存在:它们的门头并不起眼,既没有标明品牌,也不讲究店铺陈设,一堆衣服叠挂在门口,旁边的纸板上写着 “49 元两件” 样的字眼,仿佛县城美学空降在精致的梧桐街头。奇怪的是,年轻人却正在被这样具有街区异质感的店铺深深吸引。
图片来源:Tomi Chiu
明星白敬亭的个人店铺 Goodbai 就在 “巨富长” 拐角处的延庆路街道上,在它旁边不到 100 米的地方,有一间连店名也没有的外贸铺子,它是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点,人气热度有时甚至反超设计师门店。
年轻人爱上淘外贸,难道是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吗?
从淘 Vintage 到淘外贸
不是只谈性价比
买外贸只有一次和无数次吗?或许真的是这样。
来自北京的消费者Wisa在深圳南山区南邮居住过一段时间,那里有比较集中的外贸服装和箱包鞋店铺,她说道:“2013 年在深圳南邮随便买了一双 Miu Miu 的长靴,(气候原因) 深圳长靴很少有人穿,而我刚好在北京工作,600 块拿下穿到现在已经 12 年了,仍旧颜值质感在线,从此开启了对外贸货性价比超级认可的新认知。”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地球上的渣渣兔
来自湖南长沙的消费者孙强在近四五年养成了在外贸店购物的习惯。他说道:“一开始是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刷到灵石路的帖子,去淘货发现了品质还不错的衣服,后面就开始主动关注起外贸,线上线下都会主动去探索外贸店。”
Wisa 和孙强均提到了外贸产品在性价比方面的吸引力 —— 用合理的价格买到品质不错的衣服,何乐而不为?
来自南京的消费者任子捷与朋友一起逛外贸店的视频在小红书上引发了不小关注,在这篇名为《真香,190 元买了十件衣服》的视频评论区中,有网友总结了在外贸店购物的另一种乐趣:“用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的宝贝,简称淘宝感。”
说起 “淘宝感”,对于年轻人更熟悉的概念或许是淘设计师品牌的 Vintage,尤其是一旦淘到秀场款式,确实有如获至宝的成就感。
但是在国内,想要以低价淘到稀有款的概率微乎其微,通过买 Vintage 满足多样化的搭配需求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外贸店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了 “既要、又要” 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外贸店产品价格低廉,即便大手笔扫货也不会 “肉疼”;另一方面,它又能满足年轻人渴望淘货、发现孤品的乐趣。
对此,任子捷说道:“我的兴趣是装扮搭配,就像小时候玩 QQ 秀一样。满足这个兴趣需要大量独特的服装配饰,那么买外贸的话即使多买点也不会经济上压力太大,也不算太容易撞衫,算是可以供给我的我搭配爱好吧。说到底还是穷,有钱的话,也可以用爱马仕搭 QQ 秀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地球上的渣渣兔
“买外贸是轻品牌、重实物的生活方式,不为品牌溢价买单,是一种更关注本身、更务实的生活方式,” 孙强说道。
货源 “鱼龙混杂”
但年轻人并不在乎
“外贸原单”、“外贸货” 其实很早就有,上世纪 80 年代后我国服装制造业兴起,而部分商品因 “出口转内销” 而成为了许多年记忆中物美价廉的 “外贸原单”。
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逛外贸店,但是他们对于外贸店的定义以及货源概念却并不明晰。大多数人对外贸店的直观印象是一个可以买到便宜商品的地方,稍微研究的人可能会认为外贸店销售的是出口转内销产品或一些品牌尾货。
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外贸货源其实不外乎以下几个渠道:原单正品、外贸尾货、跟单货、出口转内销产品以及部分的工厂自产货。但如今外贸店的货源其实非常复杂,除了传统的外贸货源,其中还可能包括二手、品牌高仿、库存尾货和批发市场货等,甚至还有 “洋垃圾”。
新华网曾有相关报道指出,市面上九成以上的 “外贸原单” 商品均不是正品。吉林省消协副研究员宗守运在新华网的采访中说道:“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是不会有所谓外贸货的,尤其是已经在中国设有专柜的欧洲知名成衣和箱包品牌,这些大牌或者不在中国国内生产,或者是商家会全部回收所有产品,瑕疵品也不会外流。从价格上看,低于专柜价格 50% 以上的产品,是正品的可能性不大。”
货源纯正的 “外贸原单” 屈指可数,而外贸店中最常见的产品就是国内工厂生产的 “外贸款”,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外贸货。
中国服饰制造业发达,国内 OEM (代工生产) 和 ODM (自主设计制造) 的工厂在完成品牌订单后,可能会生产类似款但不带品牌 logo 的产品,以避免侵权。这些商品的工艺、材料与正品接近,但没有官方授权。
除此之外,外贸店里的产品还有可能是一些国内品牌或工厂库存积压的产品,会被低价转卖到外贸店。这些商品可能并无真正的外贸背景,但会被外贸店包装成 “外贸货” 销售。
总之,服饰外贸是一门 “水很深” 的行业。在广州从事服饰行业二十余年的工作者王女士向 VOGUE Business 透露道:“越是大品牌,他们越会比较严谨地算出面料和成品的比例,水洗标、商标数量都是算好的,相应的辅料五金也是固定的。那么作为代工厂,不可能掌握所有辅料的供应。真正的尾货几乎没有,我们现在说的尾货基本上指的就是库存。”
图片来源:小红书@ Amery_💫
外贸店的产品货源鱼龙混杂,真假掺杂,这让习惯于品牌思维的消费者很难接受。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在淘外贸的年轻人来说,真真假假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任子捷表示自己就不会太在意外贸店的货源,因为在外贸实体店,自己可以把控实物的质量:“很多外贸实体店,我可以看到实物,触碰到面料,看到新旧程度,再加上实惠的价格并不会让我刻意再去想来处,如果看着就不行或者很假我不买外贸就行了,这个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她强调道:“如果真的遇到设计我很喜欢,做工也佳,但就是硬贴上完全不符合风格的品牌 logo,那就当他是恶搞款吧。不用把这种事情上升到 ‘外贸店还想买到真货?’。穿衣吃饭,丰俭由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 Amery_💫
热衷买外贸的生活方式背后
是 “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念在崛起
那么在逛外贸店的过程中,年轻人究竟在割舍哪一部分呢?不难发现,他们正在逐渐削弱对品牌追求的执念,而是更看重款式与价格。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 “消费降级”、“只看性价比” 等单一维度去理解年轻人爱上淘外贸,外贸店不仅仅是 “廉价商品” 的象征,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景观,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和消费态度。
在现代都市消费文化日益充斥着品牌符号、广告营销和奢侈品的语境下,外贸店的存在具有强烈的反叛意味。某种程度上,淘外贸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社会实验。
现代消费社会中,品牌往往构成了商品价值的主要来源。消费者通常根据品牌的名声、地位或广告影响力来选择产品。在外贸店购物时,他们却不需要过多考虑品牌标签和社会认同感,而是更自由地去评估商品的实际价值。
孙强便提到,自己在外贸店购物时会 “稍微留意一下品牌,但不影响我判断它是否值得入手… 我会更关注实物质量,以及穿搭风格是否匹配我的需求。”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外贸店的兴起意味着年轻消费者对 “品牌” 的依赖度降低,这无疑对规模化的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削弱了品牌溢价。Wisa 说,自己自从开始 “入坑” 外贸店后,“一般不会去买品牌货了,偶尔才会去逛一逛。”
“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打碎了人们对服饰品牌的滤镜,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反消费主义实践,也直指了消费降级背景下,人们开始在服饰支出上的 “节流” 现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 1521 元,仅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 5.4%。在消费者支出构成的 8个类目中,服饰支出排在了倒数第二位。
图片制作:Vogue Business
同时,“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还给人们提供了重新探索自己审美体系的机会。在品牌经营的惯性思维中,一旦某种应季潮流的市场反馈优异 (类似 Miu Miu 之前爆火的 “书呆子风”、“学院风” 等),那么大部分品牌为了追赶热度,都会推出相应款式的产品,这会促成风格上的同质化。因此,消费者在风格上的选择空间其实变相受到潮流热度的限制。
在外贸店购物,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是基于个人品味和需求,而不是集体认同或流行趋势。外贸店的产品不论是尾货也好、库存也好,他们很难做到与应季的时尚趋势保持同步。与时尚品牌依靠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来打造 “潮流” 的方式不同,外贸店提供的商品常常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现性,这让消费者体验到一种非集体化的、个性化的购物方式。
对此,任子捷坦言道:“非常诚恳地说,如果突然有了一笔丰厚收入,我会奖励自己一些名牌,但近几年这种奖励确确实实更像奖励给我的虚荣心,若是奖励给我的审美,外贸店似乎更胜一筹。”
“去品牌化” 的消费观念是否意味着品牌在服饰产业不再重要?这种想法也过于绝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现如今品牌的影响力正在被重新定义。外贸店的流行,代表着消费者愿意花时间 “精挑细选”,不再盲目迷信大牌,而是追求更聪明理性的消费。
正如孙强所说的:“我还是会愿意买品牌货,但是不像以前那样购物只认准品牌货。只有当我觉得品牌货的品质和其价格对应得上的话,我才会愿意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