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商业收费越来越贵,有降价的可能吗?

联商网

2周前

如果地方投入不足,这种公园通常会存在大大小小很多隐患,不过地方财力雄厚的例外。...收完场地费后,公园管理方一般采用固定租金或联营扣点的模式与商户进行二次分润,这块又会占据营收相当大的一块权重。...当然扣点达到90%属于个例,但流量大的公园扣点居高不下是客观存在的。

6181702345849_.pic_hd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王国平

编辑/娜娜

公益公园陆续加码商业化,收费项目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争议。 很多人认为公园定义为公益,应该免费化,至少平价化,过高的价格违背了公益的初衷。公园里面商户面对民众的呼声,依旧我行我素,哪怕执法部门过来沟通协调,都没有降价的想法,这与不断挑战公众价格底线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商户恶意赚钱,还是消费者故意找茬,或是其它原因?

公园产品定价逻辑

公益公园招商引资既是为了丰富园区业态,给民众更多消费选择,也为了能够获取收益,减少亏损。甚至希望园区能够自给自足、乃至能够盈利。要想获利,自然希望能够收到较多的租金,或是扣点分成。

商户愿意到公园投资,核心是看中公园的流量,能够赚钱。冷门公园项目,哪怕条件再优惠,都很难招到商家入驻,纯靠地方投入来维持。如果地方投入不足,这种公园通常会存在大大小小很多隐患,不过地方财力雄厚的例外。

地方政府希望赚钱、公园希望赚钱、商户也希望能够赚钱,这两块的利润自然会进入商品里面,公园商品加价率高的原因就在于此。

公益公园的场地通常是地方的,根据相关条款,地方可以收取收入部分不超过30%的场地费。收完场地费后,公园管理方一般采用固定租金或联营扣点的模式与商户进行二次分润,这块又会占据营收相当大的一块权重。

部分业态进入公园,最高会被抽取销售额的90%。商户投入设备、管理等成本只能分到销售额的10%,这10%还是含税的。单靠10%的销售额想要赚钱,通常做法就是提高单价。当然扣点达到90%属于个例,但流量大的公园扣点居高不下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商户本着赚不到消费者的钱,赚资本市场的钱,这种现象也存在,就是可以不计成本的拿点。

地方+园区分走销售额较大份额的情况下,消费者开始反弹,商户可降空间是有限的。很多地方通常是商户顶着骂名,或者是选择象征性降价来暂时缓和一下。部门协调价格问题,商户通常抵触很大,以市场化定价来解释价格问题。地方拿走大头,商户不敢说,部门也不敢提,协商到后面也就不了了之。公园管理方的惯用说法是,园区既有付费项目,也有免费项目,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各方都含糊而过,毕竟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游客意见再大,也不得不接受现状。

公益公园商业化走势增强

地方为何集中在这几年选择公益公园商业化?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除了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地方在文旅板块烧钱也是惊人的。投入就需要有回报,才能够持续。地方以往的收入来源于卖地,公园旁的地价加价率高,可以有效对冲。这几年土地卖不出去了,这套打法开始失灵,需要公园能够独立造血。另外一种情况是,公园周边的土地已经卖完,入住率也不错,到了养肥可以收割的时候。毕竟公园产品定价太低,与周边房价和居民身份会不匹配。人口多,公园却是稀缺,供需决定价格,除非附近人口愿意牺牲便捷性,到周边地区或城市就以更低的价格去消费同等产品。

由供给决定价格的情形正越来越多,地方希望头部的公园能够率先商业化,率先获得收益。头部公园周边客流量大、游客质量高、消费力强,非常符合商户选址需求,可以很快吸引到愿意给付较高租金的商家。

愿意给付高租金商户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在投入上不愿意花费太多,希望能够尽快回本盈利,导致在品质上与价格上会形成很大的反差。不够新奇特、没有给人物有所值的感觉,很容易被高质量游客吐槽。

另一种,在软硬件上有足够的资本投入,虽然收费也贵,但很多人一看那高冷阵势就觉得非常费钱的,也不敢轻易尝试。

地方收入结构正在转型

前期依赖土地财政的打法无法持续,各地政府都开始转型。提倡消费、提倡文旅,其本质是通过文旅消费来获取足够多收益维持地方支出。有些非传统旅游型城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文旅收入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0%,异军突起。税制由制造端向消费端的调整,让地方有极大的文旅扩张冲动,希望在地消费提升能够带来良好的税收来源。

头部景区商业化,古镇、山野、乡村、海洋等各种场景文旅化层出不穷,区别可能就是赚钱能力的不同。但商业化步伐不会停止。

没有理解地方收入结构的变化,就会对公益公园商业的做法不理解,觉得太贵了。以后会发现现在还是便宜的,没有最贵,只有更贵,直到割不到“韭菜”了,自然会回归。

如果想要公益公园付费项目收费便宜点,只有地方的场地费、公园的租金或扣点下调才行,这要有相当的呼声和能量才能做到。如果是纯商户想赚那么高的利润,执法部门过去协调一下,一般不会不买账,降多降少的问题。公益公园更多收费项目价格上涨的苗头正在上升阶段,这是不好扭转的。赚多少才够,其实都不会觉得够的。

登录 | 注册

徐汇万科广场首露品牌定位,POD商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天空·藤集实践的「公园商业」,正在杭州率先破圈

新合作商管签约濮阳中心公园商业项目

2024年收租超35亿,瑞安房地产“审慎”前行

回到顶部

如果地方投入不足,这种公园通常会存在大大小小很多隐患,不过地方财力雄厚的例外。...收完场地费后,公园管理方一般采用固定租金或联营扣点的模式与商户进行二次分润,这块又会占据营收相当大的一块权重。...当然扣点达到90%属于个例,但流量大的公园扣点居高不下是客观存在的。

6181702345849_.pic_hd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王国平

编辑/娜娜

公益公园陆续加码商业化,收费项目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争议。 很多人认为公园定义为公益,应该免费化,至少平价化,过高的价格违背了公益的初衷。公园里面商户面对民众的呼声,依旧我行我素,哪怕执法部门过来沟通协调,都没有降价的想法,这与不断挑战公众价格底线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商户恶意赚钱,还是消费者故意找茬,或是其它原因?

公园产品定价逻辑

公益公园招商引资既是为了丰富园区业态,给民众更多消费选择,也为了能够获取收益,减少亏损。甚至希望园区能够自给自足、乃至能够盈利。要想获利,自然希望能够收到较多的租金,或是扣点分成。

商户愿意到公园投资,核心是看中公园的流量,能够赚钱。冷门公园项目,哪怕条件再优惠,都很难招到商家入驻,纯靠地方投入来维持。如果地方投入不足,这种公园通常会存在大大小小很多隐患,不过地方财力雄厚的例外。

地方政府希望赚钱、公园希望赚钱、商户也希望能够赚钱,这两块的利润自然会进入商品里面,公园商品加价率高的原因就在于此。

公益公园的场地通常是地方的,根据相关条款,地方可以收取收入部分不超过30%的场地费。收完场地费后,公园管理方一般采用固定租金或联营扣点的模式与商户进行二次分润,这块又会占据营收相当大的一块权重。

部分业态进入公园,最高会被抽取销售额的90%。商户投入设备、管理等成本只能分到销售额的10%,这10%还是含税的。单靠10%的销售额想要赚钱,通常做法就是提高单价。当然扣点达到90%属于个例,但流量大的公园扣点居高不下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商户本着赚不到消费者的钱,赚资本市场的钱,这种现象也存在,就是可以不计成本的拿点。

地方+园区分走销售额较大份额的情况下,消费者开始反弹,商户可降空间是有限的。很多地方通常是商户顶着骂名,或者是选择象征性降价来暂时缓和一下。部门协调价格问题,商户通常抵触很大,以市场化定价来解释价格问题。地方拿走大头,商户不敢说,部门也不敢提,协商到后面也就不了了之。公园管理方的惯用说法是,园区既有付费项目,也有免费项目,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各方都含糊而过,毕竟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游客意见再大,也不得不接受现状。

公益公园商业化走势增强

地方为何集中在这几年选择公益公园商业化?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除了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地方在文旅板块烧钱也是惊人的。投入就需要有回报,才能够持续。地方以往的收入来源于卖地,公园旁的地价加价率高,可以有效对冲。这几年土地卖不出去了,这套打法开始失灵,需要公园能够独立造血。另外一种情况是,公园周边的土地已经卖完,入住率也不错,到了养肥可以收割的时候。毕竟公园产品定价太低,与周边房价和居民身份会不匹配。人口多,公园却是稀缺,供需决定价格,除非附近人口愿意牺牲便捷性,到周边地区或城市就以更低的价格去消费同等产品。

由供给决定价格的情形正越来越多,地方希望头部的公园能够率先商业化,率先获得收益。头部公园周边客流量大、游客质量高、消费力强,非常符合商户选址需求,可以很快吸引到愿意给付较高租金的商家。

愿意给付高租金商户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在投入上不愿意花费太多,希望能够尽快回本盈利,导致在品质上与价格上会形成很大的反差。不够新奇特、没有给人物有所值的感觉,很容易被高质量游客吐槽。

另一种,在软硬件上有足够的资本投入,虽然收费也贵,但很多人一看那高冷阵势就觉得非常费钱的,也不敢轻易尝试。

地方收入结构正在转型

前期依赖土地财政的打法无法持续,各地政府都开始转型。提倡消费、提倡文旅,其本质是通过文旅消费来获取足够多收益维持地方支出。有些非传统旅游型城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文旅收入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0%,异军突起。税制由制造端向消费端的调整,让地方有极大的文旅扩张冲动,希望在地消费提升能够带来良好的税收来源。

头部景区商业化,古镇、山野、乡村、海洋等各种场景文旅化层出不穷,区别可能就是赚钱能力的不同。但商业化步伐不会停止。

没有理解地方收入结构的变化,就会对公益公园商业的做法不理解,觉得太贵了。以后会发现现在还是便宜的,没有最贵,只有更贵,直到割不到“韭菜”了,自然会回归。

如果想要公益公园付费项目收费便宜点,只有地方的场地费、公园的租金或扣点下调才行,这要有相当的呼声和能量才能做到。如果是纯商户想赚那么高的利润,执法部门过去协调一下,一般不会不买账,降多降少的问题。公益公园更多收费项目价格上涨的苗头正在上升阶段,这是不好扭转的。赚多少才够,其实都不会觉得够的。

登录 | 注册

徐汇万科广场首露品牌定位,POD商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天空·藤集实践的「公园商业」,正在杭州率先破圈

新合作商管签约濮阳中心公园商业项目

2024年收租超35亿,瑞安房地产“审慎”前行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