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4月1日电(李夷骞)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价格震荡。从2023年连翘、酸枣仁等品种涨幅超200%的疯狂,到2025年初部分品种价格指数同比下跌50%的回调,由资本、供需、政策共同驱动的市场变革,也正倒逼着中药材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价格波动:从失控到筑底
根据新华指数研究院数据,2023年11月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一度突破1789点,创历史新高,黄芩、苦参等品种价格年涨幅均超过50%。暴涨背后,资本炒作与供需失衡形成共振:酸枣仁每公斤涨至千元,被人调侃,“本来是治失眠的,看完价格更睡不着了”;而党参、连翘等品种则因种植面积缩减叠加极端天气,供给缺口推动价格飙升。
图1 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
但疯狂难以为继,2024年上半年起,中药材价格指数开启下行通道,至2025年初,连翘等需求疲软品种价格跌幅达100%,价格更是低于4年前同期水平。这一回调既源于新版《中国药典》严控质量标准、淘汰劣质产能,也得益于国家打击囤积炒作的政策组合拳。
理性回归:政策与技术的双重赋能
市场降温的背后,是产业链结构的深度调整。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实现常用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稳定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技术层面,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加强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数据共享。除此之外,中成药集采的深化更成为价格“稳定器”,广东、河北等地将集采范围扩大至中药饮片,倒逼上游建立弹性供应链。
行业转型:从价格博弈到价值深耕
低毛利时代的到来,正促使中药材全产业链由短期的价格博弈转向长期的价值深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头部企业率先打破传统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起自身的竞争优势:片仔癀在北京设北方总部,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布局、华润三九建设中医药智慧产业链华中药材产业基地。地方层面,定西市围绕构建中药材的“五大体系”,正全力打造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西北中药材交易中心以及价格形成中心;而山西省则着力于构建“十大晋药”中药材品牌,并推行“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互联网”的新模式。
未来图景:波动中孕育新机
尽管部分中药材价格大幅回落,但市场已显示出分化的迹象。资源稀缺品种如天然牛黄价格逆势上涨;而药食同源类药材采购量同比增加。在政策驱动下,符合GAP标准的道地药材价格也将长期稳定。未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核心将在于产业链价值逻辑的重塑——从“赌行情”转向“控质量”,从“赚差价”转向“创品牌”。随着全国各地逐步推进GAP基地的认证工作,符合国际标准的道地药材将获得更大的价值空间,中药材行业也将实现从“价格竞争的红海”向“质量驱动的蓝海”的跨越。
新华财经北京4月1日电(李夷骞)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价格震荡。从2023年连翘、酸枣仁等品种涨幅超200%的疯狂,到2025年初部分品种价格指数同比下跌50%的回调,由资本、供需、政策共同驱动的市场变革,也正倒逼着中药材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价格波动:从失控到筑底
根据新华指数研究院数据,2023年11月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一度突破1789点,创历史新高,黄芩、苦参等品种价格年涨幅均超过50%。暴涨背后,资本炒作与供需失衡形成共振:酸枣仁每公斤涨至千元,被人调侃,“本来是治失眠的,看完价格更睡不着了”;而党参、连翘等品种则因种植面积缩减叠加极端天气,供给缺口推动价格飙升。
图1 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
但疯狂难以为继,2024年上半年起,中药材价格指数开启下行通道,至2025年初,连翘等需求疲软品种价格跌幅达100%,价格更是低于4年前同期水平。这一回调既源于新版《中国药典》严控质量标准、淘汰劣质产能,也得益于国家打击囤积炒作的政策组合拳。
理性回归:政策与技术的双重赋能
市场降温的背后,是产业链结构的深度调整。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实现常用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稳定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技术层面,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加强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数据共享。除此之外,中成药集采的深化更成为价格“稳定器”,广东、河北等地将集采范围扩大至中药饮片,倒逼上游建立弹性供应链。
行业转型:从价格博弈到价值深耕
低毛利时代的到来,正促使中药材全产业链由短期的价格博弈转向长期的价值深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头部企业率先打破传统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起自身的竞争优势:片仔癀在北京设北方总部,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布局、华润三九建设中医药智慧产业链华中药材产业基地。地方层面,定西市围绕构建中药材的“五大体系”,正全力打造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西北中药材交易中心以及价格形成中心;而山西省则着力于构建“十大晋药”中药材品牌,并推行“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互联网”的新模式。
未来图景:波动中孕育新机
尽管部分中药材价格大幅回落,但市场已显示出分化的迹象。资源稀缺品种如天然牛黄价格逆势上涨;而药食同源类药材采购量同比增加。在政策驱动下,符合GAP标准的道地药材价格也将长期稳定。未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核心将在于产业链价值逻辑的重塑——从“赌行情”转向“控质量”,从“赚差价”转向“创品牌”。随着全国各地逐步推进GAP基地的认证工作,符合国际标准的道地药材将获得更大的价值空间,中药材行业也将实现从“价格竞争的红海”向“质量驱动的蓝海”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