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加速布局机器人领域,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一家电网

2天前

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透露,其公司近期收到了某家电公司的合作邀约,为之开发适配家居场景的机械臂,并在18个月内实现量产。...家电业务收入增长乏力,或许只能让家电企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真正让其愿意重金投入研发机器人,或许是机器人公司将瓜分家电市场。
文|allinone  刘峰
编辑|紫峰
“我们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近日,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一番言论,引发了机器人行业的舆论浪潮。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方式未明,前景不清晰,已要求金沙江创投退出两家机器人公司投资。
事实上,家电或许是机器人落地的不错场景。
2025年AWE(家电与消费电子展)上,家电产品似乎沦为了配角,机器人反而成为最瞩目的明星:机械臂从空调出风口探出,精准捕捉展厅内气流轨迹;扫地机器人展开仿生手爪,将缠绕的数据线卷成规整圆环;机器狗穿梭于人群间,在各大展台前停留打卡。
目前,家电企业正积极开拓机器人业务。美的、追觅科技、TCL等多家知名公司展出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产品,重新定义“家电”的边界。
更多家电企业亦有相关动作。
近期,海尔兄弟机器人公司宣布将于机器人初创公司星动纪元合作,研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格力则成立汽车科技公司,推进研发智能机器人等产品。
当家电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机器人,背后究竟是技术革命的必然,还是行业困局的破局密码?
01、家电巨头的机器人之梦
十年前的“互联网+”时代,家电企业曾试水机器人领域,但彼时产品仅具基础联网功能,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往往沦为展厅摆设。
譬如,海尔曾发布“服务机器人战略1.0”,希望机器人可在全场景使用。于是,海尔智家2018年宣布与软银机器人合作,引入人形机器人“Pepper”落地海尔智慧门店和智慧家庭领域,并考虑向C端客户销售。产品宣传视频显示,Pepper可联动多种智能设备提供服务,还能在海尔门店充当讲解员。
然而Pepper存在许多不足,多个海外博主发布的视频显示,Pepper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方面仍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海尔此后也未能顺利推动Pepper大规模落地门店。
2022年,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爆发应用,机器人不再依赖人们预设程序,而是能通过经验积累优化行为,使机器人逐步能像人类一样具备学习能力。
这让一直怀揣机器人梦想的家电公司看到了希望,纷纷加速机器人领域布局。
过去五年,美的累计投入589亿元用于AI与机器人研发,通过自研谐波减速器与收购库卡,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强。
海尔集团则先后与乐聚机器人、星动纪元等机器人公司合作,推出人形机器人。除了外部合作,海尔还高薪招聘人形机器人CTO、机器人硬件总监,并在今年年初成立机器人公司“海尔兄弟机器人”。 
TCL则将机器人视为“全场景AI”战略的一环,研发陪伴机器人和工艺机器人。其中,陪伴机器人“AiMe”不仅能与用户互动提供情感陪伴,还能感知周围环境控制智能家电。
随着家电巨头率先入局机器人行业,更多中小型家电公司也有意尝试开发机器人。
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透露,其公司近期收到了某家电公司的合作邀约,为之开发适配家居场景的机械臂,并在18个月内实现量产。而在此之前,其客户类型大多是景区、车企等。
02、家电融合机器人,收入增长显著
家电公司真金白银投入研发机器人的背后,是一场产能过剩的阵痛。
高效制造是中国家电企业的代名词之一。2010年后,中国家电企业纷纷引入“工业4.0”模式,通过机器人将产线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海尔曾表示,其郑州海尔热水器工厂利用大数据、5G边缘计算等技术,将生产效率提升31%,质量水平提升26%。
生产效率提高,分摊了制造成本,中国家电产品能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广发证券报告显示,2014-2018年外资品牌冰箱市占率从35%跌至25%,洗衣机从49.7%滑落至28.3%,五年内下滑超10个百分点。
但隐患在不久后显现。家电企业拉高生产效率,产品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时,产品销量正出现下滑趋势。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家用空调行业零售量为5978万套,同比下降1.8%;行业零售规模达2071亿元,同比下滑2.2%。 
大量同质产品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家电产品竞争。以彩电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国内彩电产品平均尺寸由44.5英寸增长至54.4英寸,单位面积售价却从75.58元/英寸下降至61.79元/英寸。头部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甚至将75英寸4K电视价格压至2000元以下。 
体现在公司财报上,是收入、净利润双双下跌。2024年上半年,创维营收同比缩水13.9%至208亿元,净利润腰斩42.8%;康佳更现断崖式下跌,营收骤降48.3%,净利润亏损10.88亿元,同比扩大462.8%。
净利润不断被压缩,直接后果是研发投入受限,影响后续产品更新迭代,家电公司可能进一步陷入以价换量的桎梏。而如果将机器人、AI等科技产品融入,开创机器人产品业务,或许能走出内卷困境。
据悉,目前包括美的、海尔、长虹、海信在内的多家家电企业已推出自研大模型,部分企业也选择外部接入文心一言、Deepseek等大模型,试图打造差异化产品。
家电业务收入增长乏力,或许只能让家电企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真正让其愿意重金投入研发机器人,或许是机器人公司将瓜分家电市场。
美的集团首席AI官唐剑曾表示,智能家居行业的终极阶段是家电机器人化,家电将以机器人形式出现,机器人能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充当保姆和管家。
根据IT桔子数据库资料,2017-2024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累计融资事件达1104起,融资金额1173.3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超亿元。而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一定程度上将加速养老机器人行业发展。
2024年,包括优必选、傅利叶智能在内的多家机器人公司推出相关产品,进军养老、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
随着更多机器人公司成立,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将越发热闹。而研发机器人,或许是家电企业自我防御的一次市场保卫战。
03、多形态家电机器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机器人需求将越发明显。根据QYResearch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家庭健康护理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6.44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3.31%。
因此,不仅是家电企业,汽车、手机等行业公司近年也争先恐后开拓机器人业务。
相对而言,家电企业数十年在家庭场景积累的经验,是其独特的优势,其可通过旗下各类智能家居生态,与人形机器人联动,从而实现全方位服务。
为了尽快跟上市场需求,多个家电企业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加速机器人产业链布局:海尔收购工业机器人龙头公司新时达,以提高制造效率;美的则凭借伺服电机技术切入工业机器人。
目前,不同公司切入的家庭机器人类型不一,整体可分为家电功能、养老服务、情感陪伴等。
家电功能方面,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在家电基础上增加机械臂、激光雷达等零部件,让家电提供更人性化服务。
譬如,追觅科技今年推出的空调搭载了双机械臂,机械臂调整风向,实现同时向多个方向送风;添可推出的智能料理机,可根据锅内食材状态旋转“螺旋桨”,实现自动烹饪。
养老服务的机器人形态不一。傅利叶智能研发了双足人形机器人,身高与真人相似。一位傅利叶智能人士表示,傅利叶智能已在国内外康养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未来康养市场将是傅利叶智能的主要业务。
腾讯发布的养老机器人“小五”,其具备四条腿两只手,据悉能为老人搬运物体,取快递、抱老人起床。
情感陪伴是最接近落地的机器人市场。其形态小巧多样,主要与特定人群聊天互动,陪伴用户。
日本GROOVE X公司推出的LOVOT机器人,拥有毛绒玩偶外形以及恒定37—39摄氏度体温,其全身超50个传感器则能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实现更精准的交互。2024年,2月,LOVOT在上海开出海外首店,单价约7万元。
TCL也推出情感陪伴机器人“AiMe”,其本体既能单独使用,陪伴儿童互动,在搭载移动底座后,还能在自主屋内移动,通过红外遥控等方式控制多个智能家电产品。
诚然,家电企业在大模型研发投入、成本控制等方面仍有不足,但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或许不久后,家庭机器人将走入万千百姓家。正如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尔智家研发平台总经理舒海所言,“无人家务”时代即将到来。
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透露,其公司近期收到了某家电公司的合作邀约,为之开发适配家居场景的机械臂,并在18个月内实现量产。...家电业务收入增长乏力,或许只能让家电企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真正让其愿意重金投入研发机器人,或许是机器人公司将瓜分家电市场。
文|allinone  刘峰
编辑|紫峰
“我们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近日,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一番言论,引发了机器人行业的舆论浪潮。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方式未明,前景不清晰,已要求金沙江创投退出两家机器人公司投资。
事实上,家电或许是机器人落地的不错场景。
2025年AWE(家电与消费电子展)上,家电产品似乎沦为了配角,机器人反而成为最瞩目的明星:机械臂从空调出风口探出,精准捕捉展厅内气流轨迹;扫地机器人展开仿生手爪,将缠绕的数据线卷成规整圆环;机器狗穿梭于人群间,在各大展台前停留打卡。
目前,家电企业正积极开拓机器人业务。美的、追觅科技、TCL等多家知名公司展出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产品,重新定义“家电”的边界。
更多家电企业亦有相关动作。
近期,海尔兄弟机器人公司宣布将于机器人初创公司星动纪元合作,研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格力则成立汽车科技公司,推进研发智能机器人等产品。
当家电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机器人,背后究竟是技术革命的必然,还是行业困局的破局密码?
01、家电巨头的机器人之梦
十年前的“互联网+”时代,家电企业曾试水机器人领域,但彼时产品仅具基础联网功能,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往往沦为展厅摆设。
譬如,海尔曾发布“服务机器人战略1.0”,希望机器人可在全场景使用。于是,海尔智家2018年宣布与软银机器人合作,引入人形机器人“Pepper”落地海尔智慧门店和智慧家庭领域,并考虑向C端客户销售。产品宣传视频显示,Pepper可联动多种智能设备提供服务,还能在海尔门店充当讲解员。
然而Pepper存在许多不足,多个海外博主发布的视频显示,Pepper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方面仍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海尔此后也未能顺利推动Pepper大规模落地门店。
2022年,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爆发应用,机器人不再依赖人们预设程序,而是能通过经验积累优化行为,使机器人逐步能像人类一样具备学习能力。
这让一直怀揣机器人梦想的家电公司看到了希望,纷纷加速机器人领域布局。
过去五年,美的累计投入589亿元用于AI与机器人研发,通过自研谐波减速器与收购库卡,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强。
海尔集团则先后与乐聚机器人、星动纪元等机器人公司合作,推出人形机器人。除了外部合作,海尔还高薪招聘人形机器人CTO、机器人硬件总监,并在今年年初成立机器人公司“海尔兄弟机器人”。 
TCL则将机器人视为“全场景AI”战略的一环,研发陪伴机器人和工艺机器人。其中,陪伴机器人“AiMe”不仅能与用户互动提供情感陪伴,还能感知周围环境控制智能家电。
随着家电巨头率先入局机器人行业,更多中小型家电公司也有意尝试开发机器人。
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透露,其公司近期收到了某家电公司的合作邀约,为之开发适配家居场景的机械臂,并在18个月内实现量产。而在此之前,其客户类型大多是景区、车企等。
02、家电融合机器人,收入增长显著
家电公司真金白银投入研发机器人的背后,是一场产能过剩的阵痛。
高效制造是中国家电企业的代名词之一。2010年后,中国家电企业纷纷引入“工业4.0”模式,通过机器人将产线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海尔曾表示,其郑州海尔热水器工厂利用大数据、5G边缘计算等技术,将生产效率提升31%,质量水平提升26%。
生产效率提高,分摊了制造成本,中国家电产品能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广发证券报告显示,2014-2018年外资品牌冰箱市占率从35%跌至25%,洗衣机从49.7%滑落至28.3%,五年内下滑超10个百分点。
但隐患在不久后显现。家电企业拉高生产效率,产品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时,产品销量正出现下滑趋势。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家用空调行业零售量为5978万套,同比下降1.8%;行业零售规模达2071亿元,同比下滑2.2%。 
大量同质产品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家电产品竞争。以彩电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国内彩电产品平均尺寸由44.5英寸增长至54.4英寸,单位面积售价却从75.58元/英寸下降至61.79元/英寸。头部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甚至将75英寸4K电视价格压至2000元以下。 
体现在公司财报上,是收入、净利润双双下跌。2024年上半年,创维营收同比缩水13.9%至208亿元,净利润腰斩42.8%;康佳更现断崖式下跌,营收骤降48.3%,净利润亏损10.88亿元,同比扩大462.8%。
净利润不断被压缩,直接后果是研发投入受限,影响后续产品更新迭代,家电公司可能进一步陷入以价换量的桎梏。而如果将机器人、AI等科技产品融入,开创机器人产品业务,或许能走出内卷困境。
据悉,目前包括美的、海尔、长虹、海信在内的多家家电企业已推出自研大模型,部分企业也选择外部接入文心一言、Deepseek等大模型,试图打造差异化产品。
家电业务收入增长乏力,或许只能让家电企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真正让其愿意重金投入研发机器人,或许是机器人公司将瓜分家电市场。
美的集团首席AI官唐剑曾表示,智能家居行业的终极阶段是家电机器人化,家电将以机器人形式出现,机器人能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充当保姆和管家。
根据IT桔子数据库资料,2017-2024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累计融资事件达1104起,融资金额1173.3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超亿元。而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一定程度上将加速养老机器人行业发展。
2024年,包括优必选、傅利叶智能在内的多家机器人公司推出相关产品,进军养老、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
随着更多机器人公司成立,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将越发热闹。而研发机器人,或许是家电企业自我防御的一次市场保卫战。
03、多形态家电机器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机器人需求将越发明显。根据QYResearch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家庭健康护理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6.44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3.31%。
因此,不仅是家电企业,汽车、手机等行业公司近年也争先恐后开拓机器人业务。
相对而言,家电企业数十年在家庭场景积累的经验,是其独特的优势,其可通过旗下各类智能家居生态,与人形机器人联动,从而实现全方位服务。
为了尽快跟上市场需求,多个家电企业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加速机器人产业链布局:海尔收购工业机器人龙头公司新时达,以提高制造效率;美的则凭借伺服电机技术切入工业机器人。
目前,不同公司切入的家庭机器人类型不一,整体可分为家电功能、养老服务、情感陪伴等。
家电功能方面,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在家电基础上增加机械臂、激光雷达等零部件,让家电提供更人性化服务。
譬如,追觅科技今年推出的空调搭载了双机械臂,机械臂调整风向,实现同时向多个方向送风;添可推出的智能料理机,可根据锅内食材状态旋转“螺旋桨”,实现自动烹饪。
养老服务的机器人形态不一。傅利叶智能研发了双足人形机器人,身高与真人相似。一位傅利叶智能人士表示,傅利叶智能已在国内外康养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未来康养市场将是傅利叶智能的主要业务。
腾讯发布的养老机器人“小五”,其具备四条腿两只手,据悉能为老人搬运物体,取快递、抱老人起床。
情感陪伴是最接近落地的机器人市场。其形态小巧多样,主要与特定人群聊天互动,陪伴用户。
日本GROOVE X公司推出的LOVOT机器人,拥有毛绒玩偶外形以及恒定37—39摄氏度体温,其全身超50个传感器则能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实现更精准的交互。2024年,2月,LOVOT在上海开出海外首店,单价约7万元。
TCL也推出情感陪伴机器人“AiMe”,其本体既能单独使用,陪伴儿童互动,在搭载移动底座后,还能在自主屋内移动,通过红外遥控等方式控制多个智能家电产品。
诚然,家电企业在大模型研发投入、成本控制等方面仍有不足,但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或许不久后,家庭机器人将走入万千百姓家。正如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尔智家研发平台总经理舒海所言,“无人家务”时代即将到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