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梁杏的职场跃迁“惹争议”背后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3天前

值得一提的是,梁杏的晋升轨迹与现任董事长周向勇的履职时间高度重合,公开资料显示,周向勇2011年1月加入国泰基金并分管量化投资部门。...从其管理产品来看,其管理的26只基金中,超过70%为被动指数型产品。

对一家基金公司来说,核心主心骨身处“舆论”中心,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近期,6000多亿元规模的公募基金——国泰基金的美女基金经理梁杏的职业履历,被市场广泛关注。

梁杏的职场跃迁

公开资料显示,梁杏学士学位,早期主要从事基金销售,2007年7月至2011年6月,梁杏在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区域经理,主要负责销售基金。

2011年7月,梁杏加入国泰基金,梁杏在短短5年内完成了从产品品牌经理、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到副总监的四次岗位轮换。

梁杏快速晋升,2016年6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及量化投资部副总监,2018年7月起任量化投资部总监,2023年11月起任总经理助理。

图源:wind

这般跨越,于基金行业实属少见,毕竟从产品领域踏入投研阵营,绝非易事,二者所需的专业素养与思维模式差异显著。然而,梁杏却凭借自身实力,实现了职业跨越。

职业表现优于同行

梁杏在入职国泰基金5年后,2016年6月,正式挂帅基金经理,同时担任量化投资部副总监。在毫无公募基金管理产品业绩可供查询之际,便能身居如此要职,足见国泰基金对她的高度信任与认可。

彼时,国泰基金管理权益类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中,徐皓、艾小军自2014年1月便已开启基金经理生涯,邱晓华更是自2011年起便踏上这趟旅程,且邱晓华还涉足偏债混合型基金领域,擅长主动投资固收赛道。

对比之下,梁杏入职最晚、当基金经理时间最短,可其头衔却高居顶端。后续发展更印证了她的不凡:2017年艾小军出任投资总监(量化)兼金融工程总监,徐皓则在2018年转战FOF投资部,不再管理指数基金,而梁杏在2023年一路晋升为总经理助理,再次成为团队中头衔最高之人,当时国泰基金总经理正是周向勇。

值得一提的是,梁杏的晋升轨迹与现任董事长周向勇的履职时间高度重合,公开资料显示,周向勇2011年1月加入国泰基金并分管量化投资部门。

图源:wind

周向勇2011年1月入主国泰基金,着手组建量化投资小组,梁杏入职时恰巧融入其中,成为其麾下干将,由此开启一路“开挂”的晋升模式。

梁杏的职业生涯堪称基金行业的“非典型样本”——从销售岗起步,跨越产品、投研、量化投资等多个领域,最终跻身国泰基金高管层。她的晋升路径既展现了个人能力与机遇的结合,也折射出基金行业扩张期的特殊背景。

国泰基金快速扩张

2007年在梁杏入职华安基金时,华安基金的规模为606.24亿元。她离职时,华安基金的规模为755.13亿元。梁杏在华安基金工作期间,2007年~2011年间,华安基金的规模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维持在700亿元左右。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6月30日,华安基金有24只基金,总规模为755.13亿元。国泰基金有21只基金,总规模为424.95亿元。彼时,梁杏从行业排名第8的公司去了行业排名20的基金公司。

梁杏入职国泰基金5年后,2016年6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及量化投资部副总监。同时,梁杏从邱晓华手中接过国泰国证食品饮料、国泰国证医药卫生两只基金的管理权。2016年6月8日至2017年2月3日,梁杏独自掌舵这两只基金,随后便与徐成城携手共管,直至2020年12月11日。

根据梁杏的专访信息得知,其所在部门采用事业部制,团队成员收入与部门收入紧密相连。为了实现收入增长,扩充产品规模成为必然追求。在梁杏转任量化投资部总监后,国泰基金的ETF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9年4只、2020年6只、2021年20只、2022年8只、2023年8只、2024年6只。

伴随ETF产品井喷式增长,梁杏麾下基金数量也与日俱增,历任管理基金达26只,在任管理基金18只,目前在管基金总规模270亿大关。

从其管理产品来看,其管理的26只基金中,超过70%为被动指数型产品。不难看出,其敏锐把握ETF扩张窗口期,多只产品均为ETF,并推动国泰跻身行业主题ETF龙头。

图源:wind

被动指数基金的亏损与市场整体下行有关,梁杏的职业生涯也映射出公募行业“规模至上”时代的缩影。同时,梁杏从销售岗位转型为基金经理,并快速晋升为公司高层,这一过程中既展现了其在不同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成果,也引发了关于基金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的讨论。(《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值得一提的是,梁杏的晋升轨迹与现任董事长周向勇的履职时间高度重合,公开资料显示,周向勇2011年1月加入国泰基金并分管量化投资部门。...从其管理产品来看,其管理的26只基金中,超过70%为被动指数型产品。

对一家基金公司来说,核心主心骨身处“舆论”中心,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近期,6000多亿元规模的公募基金——国泰基金的美女基金经理梁杏的职业履历,被市场广泛关注。

梁杏的职场跃迁

公开资料显示,梁杏学士学位,早期主要从事基金销售,2007年7月至2011年6月,梁杏在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区域经理,主要负责销售基金。

2011年7月,梁杏加入国泰基金,梁杏在短短5年内完成了从产品品牌经理、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到副总监的四次岗位轮换。

梁杏快速晋升,2016年6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及量化投资部副总监,2018年7月起任量化投资部总监,2023年11月起任总经理助理。

图源:wind

这般跨越,于基金行业实属少见,毕竟从产品领域踏入投研阵营,绝非易事,二者所需的专业素养与思维模式差异显著。然而,梁杏却凭借自身实力,实现了职业跨越。

职业表现优于同行

梁杏在入职国泰基金5年后,2016年6月,正式挂帅基金经理,同时担任量化投资部副总监。在毫无公募基金管理产品业绩可供查询之际,便能身居如此要职,足见国泰基金对她的高度信任与认可。

彼时,国泰基金管理权益类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中,徐皓、艾小军自2014年1月便已开启基金经理生涯,邱晓华更是自2011年起便踏上这趟旅程,且邱晓华还涉足偏债混合型基金领域,擅长主动投资固收赛道。

对比之下,梁杏入职最晚、当基金经理时间最短,可其头衔却高居顶端。后续发展更印证了她的不凡:2017年艾小军出任投资总监(量化)兼金融工程总监,徐皓则在2018年转战FOF投资部,不再管理指数基金,而梁杏在2023年一路晋升为总经理助理,再次成为团队中头衔最高之人,当时国泰基金总经理正是周向勇。

值得一提的是,梁杏的晋升轨迹与现任董事长周向勇的履职时间高度重合,公开资料显示,周向勇2011年1月加入国泰基金并分管量化投资部门。

图源:wind

周向勇2011年1月入主国泰基金,着手组建量化投资小组,梁杏入职时恰巧融入其中,成为其麾下干将,由此开启一路“开挂”的晋升模式。

梁杏的职业生涯堪称基金行业的“非典型样本”——从销售岗起步,跨越产品、投研、量化投资等多个领域,最终跻身国泰基金高管层。她的晋升路径既展现了个人能力与机遇的结合,也折射出基金行业扩张期的特殊背景。

国泰基金快速扩张

2007年在梁杏入职华安基金时,华安基金的规模为606.24亿元。她离职时,华安基金的规模为755.13亿元。梁杏在华安基金工作期间,2007年~2011年间,华安基金的规模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维持在700亿元左右。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6月30日,华安基金有24只基金,总规模为755.13亿元。国泰基金有21只基金,总规模为424.95亿元。彼时,梁杏从行业排名第8的公司去了行业排名20的基金公司。

梁杏入职国泰基金5年后,2016年6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及量化投资部副总监。同时,梁杏从邱晓华手中接过国泰国证食品饮料、国泰国证医药卫生两只基金的管理权。2016年6月8日至2017年2月3日,梁杏独自掌舵这两只基金,随后便与徐成城携手共管,直至2020年12月11日。

根据梁杏的专访信息得知,其所在部门采用事业部制,团队成员收入与部门收入紧密相连。为了实现收入增长,扩充产品规模成为必然追求。在梁杏转任量化投资部总监后,国泰基金的ETF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9年4只、2020年6只、2021年20只、2022年8只、2023年8只、2024年6只。

伴随ETF产品井喷式增长,梁杏麾下基金数量也与日俱增,历任管理基金达26只,在任管理基金18只,目前在管基金总规模270亿大关。

从其管理产品来看,其管理的26只基金中,超过70%为被动指数型产品。不难看出,其敏锐把握ETF扩张窗口期,多只产品均为ETF,并推动国泰跻身行业主题ETF龙头。

图源:wind

被动指数基金的亏损与市场整体下行有关,梁杏的职业生涯也映射出公募行业“规模至上”时代的缩影。同时,梁杏从销售岗位转型为基金经理,并快速晋升为公司高层,这一过程中既展现了其在不同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成果,也引发了关于基金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的讨论。(《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